鹿邑老子得道传说的文化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鹿邑老子得道传说的文化解析
唐旭东
【摘要】圣哲老子的故里河南鹿邑至今流传着老子得道的传说.该传说反映了鹿邑民间在农耕文化背景下对风调雨顺的企盼和源自上古且至今仍流传于中国民间的圣人崇拜观念,以及对上古以来神话精神中厚生爱民的意识和德性观念的继承和保存.
同时,该故事传说的情节表现出对于刘晨、阮肇等由于遇仙而得道成仙故事的模仿.
小故事,大道理,其文化价值、思想性和现实意义都不可小视.
【期刊名称】《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35)001
【总页数】5页(P144-148)
【关键词】鹿邑;老子;得道;传说;文化
【作者】唐旭东
【作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老子文化研究院,河南周口466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25
在圣哲老子的故里河南鹿邑,至今流传着老子得道的传说①。
该传说讲的是:老子年轻的时候整天勤奋读书。
一天,他坐在濑乡沟边,一边读书一边想:“人间非旱即淹,风雨不调,百姓受罪。
我咋能从这书里找到一个妙法,使天下通畅和顺呢?”想到这,他合上书本,起身到树林里散起步来。
正行走间,忽然看见前面拐弯的地方金光一闪,现出一条蓝色的小路,曲曲弯弯顺着山坡一直延伸到云彩里不见了,
老子感到非常惊讶和好奇,就顺着小路来到山顶,见到一棵大松树下有个古色古香的八角亭,亭子旁边摆着十二口大缸,地上放着一个水瓢。
亭子里有一张石桌,有两个老人坐在石凳上下棋。
其中黑胡子老人说:“白胡兄,咱要向这个年轻人传送真谛,又不能直说,这该咋办呢?”白胡子老人说:“好办,就以咱面前这盘棋和旁边十二个大缸里的水为题。
”于是两人谈论棋道,白胡子老人说:“这下棋如同用兵,要能放得开,又能收得拢。
对一盘棋子,要看到全体,也要看到局部。
要能把他们放得错综复杂,又能把他们收拢得平衡适中。
就和那边十二个大缸里的水是一样的。
”听到这里,老子情不自禁地夸赞了一声并从藏身的松树背后走出来,这时两位老人都不见了。
老子想着白胡子老人的话,灵机一动,拿起水瓢把十二个大缸里的水细心匀开,使缸里的水大致相等。
做完这些,眼前的仙山美景全部消失。
老子转身往回走,来到曲仁里村,只见眼前新春美景,却认不出哪里是自己的家了。
好容易遇到自己好友的儿子王结实,才发现自己进入仙境一小会儿,人间却已经过去了几十年。
老子把自己在山上经历的事情跟王结实说了一遍,王结实说:“怪不得这些年风调雨顺,政通人和,原来是你把十二个大缸里的水匀开了。
那十二个大缸里的水是十二个月的雨量啊。
两位老者下棋,那是仙人在点化你,你已经得道了!”从此老子更加聪明,成了半仙之体,看啥事看得更深了[1]49-51。
故事情
节很简单,但细细品读,却可以发现这个故事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也颇富有现实意义。
在鹿邑老子得道传说中,贯穿整个故事的情节线索是如何使人间风调雨顺、政通人和的问题。
故事开头提出矛盾和问题的根本所在:“人间非旱即淹,风雨不调,百姓受罪。
我咋能从这书里找到一个妙法,使天下通畅和顺呢?”实际上在该传说中,政通人和的根本或曰前提条件在于风调雨顺,使人间不旱、不涝、不淹。
而实际的情况是鹿邑乃至周口地区都处在淮河支流涡河、沙颍河上游,不要说在古代,即使在现代条件下,旱灾依然是农业生产的最大威胁。
最近的一次像2014年夏季的干
旱,虽说周口地区的雨量比南阳、平顶山等地要稍微多些,旱情不像那些最干旱的地区那么严重,但至少也导致了秋粮的大面积减产,对秋粮的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现在的鹿邑乃至周口地区都是广袤的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地势平坦,沃野千里,而在古代,地势却平坦低洼。
据笔者亲自考察,鹿邑太清宫唐宋两代皇帝的御碑基座离现在的地面已有数米之深,而且唐代皇帝的御碑基座比宋代皇帝的御碑基座离现在的地面还要深一些,望去就像在一口深井里一般,更何况比唐代更早的时代,那时的地面自然比唐代还要低。
这样低洼的地带,一旦雨水过多,很容易形成涝灾。
历史故事和戏曲关于包公陈州放粮的故事传说中陈州受灾情形的描绘就是历史上鹿邑乃至周口地区自然灾害的缩影。
即使在今天,有了发达的排水系统,一旦淫雨连绵,雨水过多,大平原上的广袤土地还是容易积涝成灾。
在古代,当水旱灾害发生之时,赤地千里,颗粒无收,民众啼饥号寒,甚至背井离乡,外出流浪讨饭,多少人成为饿殍,那种惨象即使今人闻之也不禁恻然,由此也就不难想象处于这种情境之下的老百姓对风调雨顺年景的渴望是何等深切!
现在国家的发展战略中,包括鹿邑在内的周口地区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周口地区的粮食产量占河南省粮食产量的十分之一左右。
可以这样说,如果说河南是国家的粮仓之一,那么包括鹿邑在内的周口地区则堪称河南的粮仓之一。
水旱灾害问题,尤其是水旱灾害对鹿邑乃至周口农业生产的影响,依然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依然是值得百姓和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和重视的重大问题。
该传说中老子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高度重视,实际上反映了鹿邑民间对水旱灾害影响农业生产和社会稳定问题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在该传说中,这一问题最终以浪漫主义的想象,依靠老子的奇特经历得到了解决,反映了鹿邑民间对战胜水旱灾害的必胜信心。
由此可以看到,这个故事传说在浪漫主义的色彩的掩盖下,仍然具有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和积极的精神价值。
在鹿邑老子得道传说与老子出世传说及老子李枣传说一样,反映出源自上古而流传至今的圣人崇拜观念。
首先,作为圣人——尽管还处在弱冠少年的年轻时代——老子具有超群和超凡的
能力。
所谓超群,主要体现为群体中其他人做不到,只有这一个能做到。
在鹿邑老子故事传说中,往往有很多问题是大家束手无策的,唯有老子以其神奇的力量或超凡的勇气,或者指点技术,或者除恶扶善,或者治病救人,或者移山通路,救民水火,解救危难。
像在鹿邑老子得道传说中,水旱灾害的问题是困扰民众的重要问题,民众虽然对此深恶痛绝,却无可奈何。
唯有老子深刻地思考这一问题,并凭借着超群的德性赢得了玉皇大帝的赞赏,并派遣黑胡、白胡二神下凡点化,最终老子也是凭借自己超群的领悟能力悟到了二位神使的点化,将十二个大缸的水匀开,使人间从此风调雨顺,反映的就是作为凡人的老子超群的能力。
所谓超凡,是指凡人做不到,只有天神、地祇、人鬼或者具有超人能力、能沟通神祇灵鬼的巫觋才做到。
在鹿邑老子得道传说中,水旱灾害问题是一直困扰着民众也一直困扰着老子的问题,风调雨顺或许某一年或某几年会有,但年年风调雨顺依然还只能是一种企盼。
而在该传说中,老子通过神仙幻化的小路来到仙境,经过神仙的点化,成功地将代表着人间十二个月雨量的大缸里的水调节平均,实际上可以理解为老子暂时性地获得了神的法力,他在仙境调节了十二个大缸里的水使之均衡,实际上是调节了人间十二个月的雨量,将这一问题彻底地、永远地解决了。
这本是凡人无法解决的,但作为凡人的老子以其偶入仙境的经历奇迹般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可以说,在仙境的老子暂时地超越了作为凡人的局限性而具有了神性,使困扰民众和他自己的水旱灾害问题得到了彻底的、永远的解决。
可以说,在该传说中老子表现出了超凡的能力。
其次,老子具有圣人的德性,这主要表现在老子厚生爱民,急人间万民所难。
在鹿邑老子得道传说中,一开始就揭出矛盾的焦点和核心:“一天,他坐在濑乡沟边,一边读书一边想:‘人间非旱即淹,风雨不调,百姓受罪。
我咋能从这书里找到一个
妙法,使天下通畅和顺呢?’”这些可不是一般老百姓所关心和考虑的,他们所关心的无非是“利”“土”与“惠”(《论语·八佾》),只有圣人才会去关心民众疾苦,思考使天下风调雨顺、天下通畅和顺这种福泽万民之事。
由于上古中国的地理环境特点,原始先民抗御自然灾害能力的低下和生存条件的艰难,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经常遭遇的毒虫猛兽、经常发生的瘟疫疾病使他们遭受极大痛苦和巨大威胁。
杰出人物发明生产劳动工具,改进生产劳动技术,改善生活条件,抵御自然灾害、毒虫猛兽和瘟疫疾病,使众人或者群体受其助益,被大家感激和称颂。
这些杰出人物的事迹在流传中被神化,赋予了神奇的力量。
中国上古神话中的英雄和圣人都具有超群的能力、强烈的厚生爱民意识和圣人德性,具体表现为急人间万民所难,以超群的能力和毅力救民水火、扶危济困、以身试毒、治病救人、发明创造等。
上古神话中,女娲补天治水,为万民除害;伏羲氏创造八卦,助天下万民预知吉凶祸福从而趋吉避凶;神农氏勇尝百草,发明中草药治病救人;有巢氏发明树上建巢,使民安居;燧人氏发明钻燧取火,使百姓脱离茹毛饮血、生食腥臊的时代;后羿射日、射杀害民的妖鬼猛兽,拯救万民;鲧、大禹父子相继治水,拯救万民于“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的“汤汤洪水”[2]122之中。
这些都表现了强烈的厚生爱民意识
和圣人德性。
这些神话将发明创造、利群利民的功德赋予这些传说中的圣人或英雄,表现了民间的圣人或英雄崇拜。
在鹿邑老子得道传说中,对历史人物的老子同样赋予了这样的事迹和德性——从而再创作出该传说中的老子形象,这与上古神话表
现出的圣人或英雄崇拜是一脉相承的。
该传说中的老子秉厚生爱民之心,关心民众疾苦,苦思使天下风调雨顺、政通人和的妙法,同样表现了圣人厚生爱民的德性。
正是由于他具有圣人的德性,他才凭借自己的德性赢得了玉皇大帝的赞赏和进入仙境的奇遇,并在二位神使的点化下,均匀了十二个月的雨量,救困脱苦,使人间万民不再遭受水旱之灾,免去饥啼号寒甚至外出讨饭流浪、流离失所、沦为饿殍之苦,体现的是类似于上古神话圣人和英雄以自己的努力建立惠及人间万民的功业的行为
所表现出来的仁善爱民的德性。
该故事传说将风调雨顺、政通人和的结果归结到鹿邑本地所出的圣哲老子身上,赋予老子圣人德性,生动地体现了鹿邑民间的老子崇拜观念。
鹿邑老子得道传说反映出民间故事传说对上古以来神话精神中厚生爱民的意识和德性观念的继承和保存,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
这个传说跟上古神话“圣人-关心民众疾苦急万民所难-设法解决问题-普惠众生”这一主题表达范式和“探物求理-追根溯源-归功圣人”的思维流程模式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甚至表现出的探物求理、追根溯源的精神都是高度一致的。
由此可以看到,在鹿邑老子得道传说中,老子这个虚构的人物被等同于圣人老子,赋予了他同上古神话圣人与英雄相同的能力、功业和厚生爱民、普济万民的德性,明显可以看出它对上古神话思维、思想、叙述模式和主题表达范式的学习和继承。
在鹿邑老子得道传说中,老子在仙山美景全部消失之后转身回家,却发现家乡“一片新春美景,柳扯绿丝,桃吐嫣红,破烂茅屋,变成新房,男耕女织,人人面带笑容。
他认不出自己的家了”。
直到见到自己好友的儿子王结实,才发现原来他在仙境只呆了一会儿,人间竟然过去了几十年,正像老子与王结实的对话所反映的:“老子说:‘我才出去一会儿,你怎么长了满脸胡须呢?’结实说:‘可不是?那时候我还是个孩子,如今已经几十岁了。
’”[1]51这一故事情节与刘晨阮肇、王质以及洞庭山采药之人传说有很大的相似,表现出对这类故事传说的继承和模仿。
如《太平广记》卷六十一引《神仙记》:
刘晨、阮肇,入天台采药,远不得返。
经十三日饥。
遥望山上有桃树子熟,遂跻险援葛至其下,噉数枚,饥止体充,欲下山。
以杯取水,见芜菁叶流下,甚鲜妍。
复有一杯流下,有胡麻饭焉。
乃相谓曰:“此近人矣。
”遂渡山,出一大溪,溪边
有二女子,色甚美。
见二人持杯,便笑曰:“刘、阮二郎捉向杯来。
”刘、阮惊,二女遂忻然如旧相识,曰:“来何晚耶?”因邀还家。
南东二壁各有绛罗帐,帐角悬铃,上有金银交错。
各有数侍婢使令。
其馔有胡麻饭、山羊脯、牛肉,甚美。
食
毕行酒。
俄有群女持桃子,笑曰:“贺汝婿来。
”酒酣作乐。
夜后各就一帐宿,婉态殊绝。
至十日求还,苦留半年。
气候草木,当是春时,百鸟啼鸣,更怀乡,归思甚苦。
女遂相送,指示还路。
乡邑零落,已十世矣。
[3]383
《法苑珠林》卷四十一引《幽明录》载:“汉永平五年,剡县刘晨、阮肇共入天台山……既出,亲旧零落,邑屋改异,无复相识。
问讯得七世孙,传闻上世入山,迷不得归。
至晋太元八年,忽复去,不知何所。
”[4]149-150该传说中刘晨阮肇在
天台山中只呆了半年多,回到家乡时已经过去了十代(或者七代)人。
《神仙传·壶公》说壶公在洛阳卖药,常悬一壶于屋上,被费长房发现,于是携费长房入于壶中,“入后不复是壶,惟见仙宫世界,楼观重门阁道,公左右侍者数十人”。
费长房随壶公学道,“初去至归谓一日,推问家人,已一年矣”[3]81。
时间的流逝速度相
差三百六十五倍。
任昉《述异记》载:“信安郡有石室山,晋时王质伐木至,见童子数人棋而歌,质因听之。
童子以一物与质,如枣核,质含之不觉饥。
俄童子谓曰:‘何不去?’质起视斧柯尽烂。
既归,无复时人。
”[5]10该故事中王质在山中只呆了一会儿,等到童子提示时发现“斧柯尽烂”,等回到家乡已经“无复时人”。
晋王嘉《拾遗记》:“其山又有灵洞,入中常如有烛于前。
中有异香芬馥,泉石明朗。
采药石之人入中,如行十里,迥然天清霞耀,花芳柳暗,丹楼琼宇,宫观异常。
乃见众女,霓裳冰颜,艳质与世人殊别。
来邀采药之人,饮以琼浆金液,延入璇室,奏以箫管丝桐。
饯令还家,赠之丹醴之诀。
虽怀慕恋,且思其子息,却还洞穴,还若灯烛导前,便绝饥渴,而达旧乡。
已见邑里人户,各非故乡邻,唯寻得九代孙。
问之,云:‘远祖入洞庭山采药不还,今经三百年也。
’其人说于邻里,亦失所之。
”[6]235-236该故事中,采药者在洞庭山灵洞中住的时间估计也不会很长,
但等回到家乡,同样无复时人,只找到了自己的第九代孙,而这时候距他进山已经过去了三百年。
将这些故事传说跟鹿邑老子得道传说相比较,可以发现这类“人入仙境”故事在入
山时间很短而人间却过去了很长时间的情节上存在着很大的相似。
这类故事传说反映了民间对神仙世界与人间世界时间概念的认知和理解,即习惯上所说的“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在笔者童年的时候也常听到母亲和其他老人“天上一天,地上一年”的说法。
由于民间的乐生恶死情结,激发了民间的神仙崇拜或者羡慕神仙的情感倾向,至少民间要对为什么神仙能够长生不死而人却要衰老死亡做出一个貌似合理的解释,所以民间构拟了一个个在时空上不同于人间的神仙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时间变得非常缓慢,而人间的时间则相对非常之快,这也正是民间对于为什么神仙能够长寿,能够长生不老,长生不死,而人会迅速衰老死亡的解释。
所不同的是,魏晋这类故事传说反映了民间对于长生的渴望,而鹿邑老子得道故事则似乎看不出这种渴望,只是借此渲染老子得道的神奇经历,倒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鹿邑民间的老子崇拜或曰圣人崇拜观念。
在鹿邑老子得到传说中,还涉及遇仙得道的母题。
关于遇仙得道成仙的故事,似乎可以追溯到嫦娥奔月的故事。
在嫦娥奔月故事中,后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结果被嫦娥偷吃了,以至于成仙飞升到月宫了。
这还是间接的遇仙成仙故事,但仙人、仙药能使凡人成仙的观念却从此确立。
在秦始皇时代,方士们也是用这类故事劝诱秦始皇为此投下巨资的。
在汉代汉武帝就已经建了甘泉宫,为台室以求神仙降临的记载[7]1219,后世遂以此附会出“汉武帝在甘泉宫,有玉女降”和“甘泉王母降”[4]147这类遇仙故事。
而且在汉乐府诗歌中,这类以遇仙成仙为主要内容的故事已经有颇多,一类是游仙诗,即诗人想象来到天国或者仙山仙境遇到神仙,以至于获得长生。
收录在《乐府歌辞》“杂曲歌辞”中的《艳歌》描绘了一幅进入天国的理想画面:诗人幻想自己升上云霄,来到神界仙乡,成为那里的贵客,各种神灵都为他的到来而忙碌,甚至连流霞清风、垂露奔星也都载歌载舞,张帷扶轮,热情地为他服务。
这首诗表现的是诗人想象中的超越个体有限生命,到达神仙世界的至乐。
“相和歌辞”中的《长歌行》《董逃行》这两首诗,想象诗人来到长生之乡
仙山,靠神药延年益寿,具有明显的仙话色彩。
另一类是遇仙诗,即诗人想象神界的神仙来到人间,与诗人相遇,从而诗人得以与神仙交接,以获得长生。
“郊祀歌”《练时日》《华烨烨》二诗的神仙皆来自天上,“铙歌”《上陵》中的神仙则来自水中。
这些作品表面是写神灵来到世间与诗人相遇,实际是暗示诗人借助神灵的力量获得长生,成为神仙世界的一员。
此后随着方术思想和神仙观念的进一步强化,类似的故事更多,在民间流传更广,如刘根遇韩众而得道升仙[8]124-125,蔡经
与神交故事[4]89,汉钟离、吕洞宾等八仙互相引渡成仙[9]165-175,张天师遇锦衣使者和太上老君得道成仙的故事[9]175-176,刘海遇汉钟离、吕洞宾成仙
[9]197,赵公明遇张天师得道[9]202,柳毅娶龙女而成仙[10]14-22,裴航得老妪帮助见到神仙、夫妻双双成仙[10]148-151等。
此类故事后世皆不断被改编成戏
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在民间广为流传,主题也进一步深化。
在鹿邑老子故事传说中,老子的结局有二,其一是作为一个人生于苦县曲仁里,死于扶风,葬于槐里。
其二是得道成仙了。
关于老子成仙的地点,一说是今鹿邑明道宫的老君台,另一说即老子得道传说中的山顶,而老子成仙的机缘和标志就是这次老子得到黑胡、白胡二位神使的点化,“使他得道,成仙的”[1]50。
鹿邑老子遇仙得道的故事是对这类因
遇仙而得道成仙故事的模仿。
这类故事传说,包括鹿邑老子得道传说,大都具有“行善得好报(成仙)”的主题,所不同的是在鹿邑老子得道传说中,较少表现长生企盼的主题,而更多地流露出对圣人“老君爷”的崇拜敬仰之情。
注释:
①本文及本课题所说的老子是故事传说中的老子,是故事传说中虚构的文学形象,不等同于历史上真实的老子。
【相关文献】
[1] 秦新成,刘升元.老子的传说[M].郑州:海燕出版社,1990.
[2] 孔颖达.尚书正义[M]//阮元.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3] 李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
[4] 鲁迅.古小说钩沉[M].济南:齐鲁书社,1997.
[5] 任昉.述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1.
[6] 王嘉.拾遗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1.
[7]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8] 葛洪.神仙传[M]//马俊良.汉魏小说采珍.上海:上海中央书店,1937.
[9] 明月生.中国神话与民间传说[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
[10] 张友鹤.唐宋传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