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幽默幽默的本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幽默幽默幽默的本质
——19个例子庖丁解幽默
1.幽默的定义
美国前总统御用写手本奇利语重心长地说:“给幽默下定义和对幽默作分析,是欠缺幽默感的人的消遣。


爱尔兰作家萧伯纳也对我们谆谆教诲:“幽默的定义是不能下的,这是使人发笑的一种主要的元素。


说起幽默,法国作家德哥勃拉也是一把鼻涕一把泪:“何为幽默,是比宇宙引力的问题更麻烦的问题,是文艺批评上的不规则多边形。


看到这里,宣讲幽默技巧的大师们往往都早已心服口服,捋一捋头上的三根秀发,朱唇轻启,吹气如兰,然后会用精彩的言辞再为幽默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这个时候,亲爱的读者朋友可能已经注意到了,可怜的作者,既没有足够长的可以捋的秀发,又没有闪闪发光的性感红唇,这两个基本的配置都没有,就更不谈拥有精彩的言辞和昂贵的面纱了。

是的,按照上面本奇利的说法,你眼前的作者就是这样一个一上大街上人人喊打的欠缺幽默感的人。

都到这个程度,我也就豁出去了,坏蛋当到底,送佛送到西。

本书的重点,正是给出幽默定义,并将之证明。

说时迟,那时快,翠花果断来上菜。

好的,下面就直接上定义了。

幽默的定义:与正常认知造成的反差所带来的愉悦。

虽然看上去不那么容易理解,但事实就这么简单。

在接下来的旅途中,亲爱的读者朋友们会和我一起感受到:①通过反差可以解释一切的幽默现象;②只要不带来消极情绪且反差足够大,一切的反差都会有幽默的效果。

只要这两点成立,上述的定义就有了稳健的靠山,我们也就可以大胆地用它武装自己,使自己变得比痒痒挠还幽默。

接下来一段旅程的目的,就是让大家能认同以上的观点。

接下来,请你牵着我毛茸茸的大手,跟着在下一步一步往前走,放轻松,享受旅途上的每一次呼吸。

2.一切幽默都可用反差解释
一不小心就用上了“一切”这样一个暴力的词汇,我也在选择的瞬间感受到了压力山大。

选择了这个词,就是选择了一生的责任。

若要严密地证明“一切”,就得穷举世上所有的幽默,然后从中一一找到反差,并且只要有一个反例我就会遭到追求严谨的科学工作者的唾弃。

穷举这事,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俗话说“时间证明一切”,我不叫“时间”,所以我固然证明不了“一切”。

不过,能如此自信地说出这样的论断,还是有一些理由:一是由于平生阅段子无数,还没见过不能用反差去解释的;二是由于我找到一个简洁的分类系统,将幽默按反差进行归类,很方便就可以对任何幽默进行有条理的分析。

建立理论的过程中,在思路混乱的鼎盛时期,我曾按反差为幽默做了十几个分类,分得我泪流满面。

幸运的是,在后来不断的实践和反思中,终于将之缩小到了三个种类,并终于如母鸡抓小鸡一般抓到了其中的逻辑。

既然幽默是与正常认知的反差,那么幽默的这三个种类,自然会与人对世界的认知方式有关。

人对世界的认知,是这样的一个过程:①与记忆中已有的印象进行关联和对照,称之为“常理&旧有印象”,这些源于过去的积累;②感受正在接触的场合氛围和个人情绪,称之为“氛围&情绪”,这些来源于当场的直接的感性的感受;③通过逻辑对刚刚得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并做出心中的预期,称之为“逻辑&预期”,这些来源于当场的理性分析。

至于将来的事情,作为一个正常而平凡的地球人,我们是不能去直接认知的,但我们仍可以用逻辑的力量去预期,所以把这内心中构想出的未来归在“逻辑&预期”中。

下面是一个示意图,从下往上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而人对世界的认知过程,无非①②③这三个部分。

相应的,世间所有的幽默也无非如下这三类:①类,与“常理&旧有印象”造成的反差;②类,与“氛围&情绪”造成的反差;③类,与“逻辑&预期”造成的反差。

(友情提示:请理解①类、②类、③类代表的意义,明晓其内在逻辑并进行记忆,这些在后面很常用。

)之后的章节中会对每个类别进行详细的梳理,本章节就仅对每个类别举少量的例子并作分析。

亲爱的读者朋友是我的再生父母,书中的设计和安排也尽量为再生父母们考虑,希望大家能读得清晰明白。

因此,本书的论述和例子会在不同段落分开陈述,避免杂糅,如此,就更容易把握到文章们的论证结构和论证重点。

接下来就直接上例子了!
【例1】“哇!你看那人露出了狗腿!”
【分析】这句俏皮话属于①类,与“常理&旧有印象”的反差。

如果说的是“露出马脚”,那大家都会知道是引申义,笑点就惨死腹中。

但此处说的是“露出狗腿”,并且再加上“看”给出画面感,好像那人真有狗腿一样,这样一幅图像,就与旧有印象中的人腿有了鲜明的反差,于是就有了幽默。

并且你把那狗腿想得越细腻,那浓密的
毛发与人腿的反差越大,就越有趣。

【例2】上联:找工作找好工作;下联:找老公找好老公。

横批——做梦!
【分析】这个对联属于②类,与“氛围&情绪”造成的反差。

读到前面的内容的时候,一个可爱而上进的女生形象已经浮现在每个单身男生的心中,四周弥漫着愉悦而积极的氛围,然而,一个“做梦”的横批与之前的氛围造成了巨大的反差,一种幽默的感觉就诞生了。

【例3】我就胖了,就爱吃肉,怎么了!老子花了几千万年爬上食物链顶端不是为了吃蔬菜的!
【分析】这个声明属于③类,与“逻辑&预期”造成的反差。

这句话潜台词是“我好不容易爬上食物链顶端就是要来吃肉的”,这个论据本来是错误的,但却被用来作为逻辑推断的理由,显得振振有词。

大家都知道这论断是不对的,但看上去却因为逻辑推断而显得有道理,如此就造成了反差。

在具体的情境时,可能会更有趣,因为可以找到更多的反差。

譬如这是一个平日温顺,为保持身材坚持吃素了很久的女生,终于忍不住想要开荤了,但是为体现这不是自己的错,要找一个比较合理的理由作为借口,而当终于找到了这样一个借口开始大口吃肉时,内心中的一面是得意,一面是心虚与愧疚,这样又会造成一定的反差。

所以,细细体会后知道,这声明中也包含了一些②类反差,即“氛围&情绪”的反差。

【例4】有一只鸭子叫小黄,有一天它过马路时被车撞了一下,大叫:“呱!”从此它就变成了小黄瓜……
【分析】这是一个典型的冷笑话,冷笑话一般会结合①类反差和③类反差,即其发生的事情会与常理产生反差,因为背景本就很荒谬,然而却利用这个荒谬的背景进行看似正确的逻辑推理,最后又进一步得出荒谬的结论,这样又造成“逻辑&预期”上的反差。

具体到这个例子,从鸭子变到黄瓜,与“常理&旧有印象”造成了反差,而其中却蕴藏着一个逻辑推理:因为一声大叫“呱”,所以才转变到瓜。

逻辑的看似有道理与结果的无道理形成了鲜明的“逻辑&预期”上的反差。

幽默的例子是无限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伟人教导我们,“我们应当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对幽默现象的分析事业中去”,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会越来越坚信:用反差这个武器来解释幽默真是无坚不摧,无所不能,无往不胜。

3.只要不犯规,一切的反差必会带来幽默
所谓的“不犯规”,就是要遵守两条规则:①不带来消极情绪;
②反差足够大。

这两条规则,就如金钟罩铁布衫,只要装备上了,就可以保护着理论的实用效果完整而不受侵犯。

不过,虽然有这两个保护伞的庇护,看到“一切”这两字,聪明的读者朋友肯定已经察觉到了这又是块硬骨头:世界上的反差多如烟海,打死我也列举不完,就如同蜂房里的蜜蜂,灭掉一个,奔来一窝,灭掉一窝,其他几窝的兄弟姐妹也都撅着屁股冲上来了,那时就只有等着我自己被灭了。

3.1 那些莫名其妙的笑,原来都来自于反差
所以,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是不是有一些时候,大家莫名其妙就笑起来了,也不知道笑点在哪,不知道为何会笑?
好的,我们就先拿它们开刀。

【例5】常在江湖上走的兄弟姐妹,一般曾遇到过这样的情景:你和另外一人在路上迎面而行,两人都挺严肃的,面无表情不知道在想什么,为了不撞上对面的人,你无意识地往旁边一让,没想到另外一人也让向同一方向,两人依旧迎面。

于是你接着让向另一边,结果同时对方也向同一方向移动,这样来来回回几个回合,一改严肃冷漠的氛围,双方都笑了。

周围的人看了也觉得挺逗的。

【分析】仅仅是一些简单的动作,为什么会引人发笑呢?原因就在于反差,预期是让对方过去,结果却阻挡了对方,这样就造成了③类,“逻辑&预期”上的反差。

另外之前两人越严肃,之后的幽默效果会越大,因为后来放松的氛围会与之前的紧张而冷漠的情绪造成②类,“氛围&情绪”的反差。

有反差,就有幽默。

【例6】有这样的一些情景:用桶一样大的杯子喝水,大口去啃一
块洗脚盆一样大的月饼,看到一个猪一样大的老鼠在吃草,和一头跟自己一样高的猪合影留念,看到一只脖子很短的长颈鹿,看到一只去除了黑眼圈的熊猫,听到几个外国人用奇怪的语言流利交流。

【分析】以上所列的情景,很少见,却都有可能发生,虽然只是挠痒痒程度的幽默,但至少会让人觉得有趣。

分析到其本质,其实就是①类反差,即与“常理&旧有印象”的反差。

这样的反差,我们随处可见,可很容易去编写和创造,因为随便夸张地改变一个常见的形象就会形成反差,也就有所幽默。

不过也正是由于这种幽默太容易出现,大家见得太多,所以一般不会大笑,只会感到有趣罢了。

【例7】自恋,是人类一个永久的话题;意外,也是人类的一个永久的话题。

所以,世界上总有一些意外会在自恋时发生,譬如朋友在无人的厕所纵情地跳舞或唱歌时被我们发现,或者我们独自在镜子前顾影自怜的时候被旁人窥见。

这个时候总会有一方羞得面红耳赤,而另一方却笑得前仰后合。

【分析】这样一些稍显尴尬的情景为何有效呢?首先是因为①类,“常理&旧有印象”上的反差,因为平日的正经形象在这自顾自自恋的一瞬间被完全摧毁,自然会形成巨大的反差;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如果那个人无论是在人前人后都是如此自恋,没有反差,那幽默就无从谈起。

另外一个原因是②类,“氛围&情绪”上的反差,本是幽静、放松而自得的氛围,突然就被热闹、紧张而羞涩的氛围代替,如此就有了巨大的反差。

有反差,就有幽默;无反差,幽默则立刻逃得不知影踪。

3.2 两个保护伞
以上三例,虽然射了三只马,擒了三个王,但仍不足以使人完全信服。

因为只要有一个反例,就会使我绝对化的言论贻笑大方。

而这样的反例有没有呢?可不可能有反差,却让人感觉不到幽默呢?
很不幸,这样的反例恰恰存在。

有些事情确实会阻碍幽默的发生,这也是两个保护伞存在的理由。

先来看第一个保护伞:不带来消极情绪。

【例8】【反例】有些事件,给人很大的反差,但人却很难笑起来。

①譬如自己在赶路时踩了香蕉片滑倒在地,虽然和之前正常的行走有很大反差,但此时只有心急如焚、尴尬与疼痛;②又譬如平时习惯了回家逗自己的宠物狗,突然某一天小狗意外被车撞死了,此时的情景与预期中小狗平安无险的情境有很大的反差,但毫无幽默可言,给自己带来的只有痛彻心扉的伤心与怀念;③又譬如有一些开过头的玩笑,央视主持人李咏“俗话说得好嘛,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懒汉高唱秦腔”曾引起了陕西人在网上的大规模讨伐,所看到的只有他们的愤怒,而没有欢笑。

【分析】总结起来,这些反例都来自于一个原因,可称之为“消极情绪的掩盖性”。

彰显幽默效果的,是一种愉悦的情绪反应,而如果由于反差,激起了另外一些强烈的消极情绪,譬如愤怒、伤心、失望、恐惧等,就会掩盖幽默所带来的愉悦情绪,幽默的效果当然荡然无存。

在这里,幽默被掩盖却不意味着消失,只要将消极的情绪拿开,去除其影响,还是可以发现其幽默的存在的。

【例9】将前一个例子中的消极情绪的影响剥除,是可以看出之前被掩盖的幽默的。

①譬如自己正在草坪上开心地朝自己的好朋友一边欢呼一边跑去的时候,踩到香蕉皮滑倒在地,因为在草坪上不会有大的损伤,大家不会太担心,此时的好友感到这偶然的不幸遭遇与之前欢乐的情绪有所反差,一般会一阵坏笑;②又譬如在动漫的世界中,如经典的《猫和老鼠》的世界,这些动物都是死不了的,即使被压扁,也会膨胀回原来的样子,即使被切成几段,也可以重新组合成完整的身体,此时我们不必为他们的安危去担心,在这样的世界里,如果正在马路上开心大笑的小狗突然被车撞飞,我们会为小狗的遭遇的反差感到幽默,因为我们不必为其安全去担心和难过,我们知道小狗肯定会一脸郁闷地安全归来;③又譬如在李咏当时主持的情境,谈到“俗话说得好嘛,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懒汉高唱秦腔”时,对于那些非陕西人,他们不唱秦腔,也不会感到被侮辱,这时感知到改编的句子与真正的俗语“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的反差,只会感觉到好笑,而当时的现场确实是大部分人都乐不可支。

【分析】在上面的例子中,将消极的情绪去掉,我们可以看到被掩盖的幽默的存在,说明反差在这样的场合仍然有制造幽默的效果。

不过,不得不说的是,虽然此时的幽默仍然存在,但由于反差引起的巨大的消极情绪,人们是不可能感受到其中的幽默的,既然感受不到那种愉悦,那此时被雪藏的幽默就毫无意义可言。

譬如,如果过分的玩笑激起了人的愤怒,没有人会赞赏开玩笑人的机智,只会让源源不断的谴责向那人袭去。

因此,在试图制造幽默以给人愉悦的时候,请握紧第一把保护伞:不带来消极情绪。

这样,最后大家都会享受那份反差,感受那轻松的愉悦。

接下来,看第二把保护伞:反差足够大。

“笑点”这个词,一般用来形容一个人发笑能力的下限。

笑点越高的人,就越不容易发笑。

在这点上,不得不说上天是不公平的:有些人天生就笑点低,不仅动不动就笑,而且笑得特别开心;不仅笑得特别开心,而且笑的时间特别长;不仅笑的时间特别长,而且一个笑话可以反复回味,往往在很久之后偶然回想起原来的笑话,毫无征兆地就开始莫名其妙地乐不可支。

有着调的,就有跑调的;有笑点低的,也就有笑点高的。

笑点较高的人,往往会对某些笑话嗤之以鼻,在别人笑得前仰后合时呆呆地问道:“这有什么好笑的?”这样的情形,往往是由于反差不够大,导致幽默的效果不够理想。

【例10】【反例】一个老人,30年前从家乡离开,30年后回到家乡,发现家乡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小山村变成了大都市,按理说反差很大,但并不感到幽默,也没有其他的消极情绪的影响。

【分析】这里的反差看似很大,实际上是很符合常理的,30年这么久的时间,什么样的事情都可能发生,看似两个图景有很大的反差,实际上反差并不大,因为老人感知到的反差,并不是30年后的家乡和30年前的家乡的反差,而是30年后的家乡与自己心中对家乡预期景象之间的反差。

只要将反差进行扩大,就可产生幽默效果。

【例11】一个老人,住在一个贫穷的小山村,有一天他上山去砍
柴,累了就在山上睡了一觉,然后收柴回家,临近家乡,突然发现自家那个小山村已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立刻瞪大眼睛,张大嘴,乐得不可开交:“这梦感觉上去还挺真实的,好梦!”
【分析】针对上一个例子,这个例子加大了反差,老人心中的家乡仍是那个贫穷的山村,等到大都市展现的时候立刻形成巨大的反差,于是就造成了一些幽默效果。

正因此,若要保证幽默的效果,还需握紧第二把伞:反差足够大。

实际上反差越大越好,反差越不合理就越好,第二把伞越大,带来的阴凉就越多。

总而言之,幽默与反差,在天就是比翼鸟,在地就是连理枝,把握好两者之间定下的两个小规则,我们就可以感受到这小两口融洽相处的愉悦。

4.幽默的心态建设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如何去笑——只要眯眼咧嘴露牙齿,一个天使般的笑容就展现在大家的面前,而我们也知道,多笑笑无论是对自己的形象,还是对自己的身心健康都有莫大的好处,可是我们并不会有事没事就一个人傻笑,虽然我们能够做到。

笑,需要一个好的心境,这样才会发自内心,这样的笑才会自然、和谐。

同样的,经过对幽默本质的分析,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去制造反差来达到幽默的效果,但是往往我们并不愿意去使用这样的能力,因为我们缺少一个与之配合的心境。

可能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一些密友,大家在一起无话不说,总有很多开心的事去讲,总会一阵一阵地欢笑;而当与一些自己看不惯的一些人在一起,或者与一些陌生人在一起的时候,不仅空气中缺少愉悦的氛围,而且大家都比较拘谨,此时自己即使有一些幽默的语句也不想说出来。

有了好的氛围,有了好的心态,才有自然而然的愉悦的幽默,否则任何技巧都是白搭,因为根本就不愿意去用。

若要齐家治国平天下,先要正心修身。

因此,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下面要说的心态建设,其实需要做到的只有两点,只是说来容易做起来难:①敞开心扉;②自信。

4.1 敞开心扉
敞开心扉,乍听上去很玄乎,其实是一种明确的感觉,每时每刻,自己都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心扉是否敞开。

独自走在陌生而阴暗的街道,和家人失散在熙熙攘攘的车站,一个人在酒吧角落一边喝酒一边看着那些人在嘈杂的音乐声中疯狂,在KTV双手抱胸听一些不熟的朋友唱歌,参加一个周围全是陌生人的宴会。

心扉有没有打开?经历过类似场景的人应该能给出很明确的答案。

和恋人躺在空旷的足球场上呼吸着新鲜空气,和朋友们在山顶一起吼叫倾听回音,在酒吧和密友喝着酒聊着天或随着音乐摇摆,在KTV伴着朋友的欢呼大声唱起自己唱得最好的歌,一个人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张开双臂大声呼喊。

此时的心扉又有没有打开呢?答案应该同样地明确。

现在,你敞开心扉了吗?
这是一种天生的能力,任何时候我们都能看到心中的那扇门是紧闭还是洞开。

敞开心扉的感觉,放松,坦诚,美好而有安全感。

互相敞开心扉,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才能真正地拉近,通过比较上面的两段,我们可以知道敞开心扉的感觉往往比紧闭心灵要美好得多。

如果紧闭心灵,内心中所想到的只是防备和逃离,怎么可能有闲心去寻找快乐?此时的自己,做什么都蹑手蹑脚,也不敢去打破常规,这样自然没有反差,也不会有幽默。

纵使有幽默的话语,也懒得讲出,就像自己知道如何咧嘴但也不会在此时选择微笑。

通过以上的对比,似乎只要敞开心扉就像上了天堂,似乎只要紧闭心灵就像掉进厕所。

此时肯定会有好奇的读者朋友问到:那为什么大家不都永远敞开心扉呢?
因为敞开心扉,更容易获得真正的快乐,但也更容易受伤。

紧闭心灵就相当于为自己的心加上了一层厚厚的盔甲,虽然用一层冰冷而坚固的外壳妨碍了心灵去感知外界的美丽,但同时也保护了心灵,让她少受了一些伤害。

【例12】走在路上,迎面走来一个不大熟的熟人,看到之后马上对他微笑,打了声招呼,可是对方就像没听到一样,一脸漠然地继续
走他自己的路。

这个时候感觉自己像傻子一样,也不知对方到底听没听到,不知对方是故意还是无意,心情马上从欣喜往下跌落。

【分析】之前打开了自己的心扉,愉快地打招呼希望能与对方的心拉得更近,如果对方也积极地回应,那双方都会感到很愉悦。

然而自己的一片好心却迎来一个冷漠的回应,然后又是觉得自己傻,又是怀疑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心情跌入消极,心灵之门也关上了。

【例13】走在路上,迎面走来一个不大熟的熟人,为了避免尴尬和麻烦,就假装没有看到他而移开视线或者掏出自己的手机仿佛有事要忙,心里想着如果对方打招呼自己就友好地回应一下。

不过对方不一会之后也把目光移向了其他的方向,两人擦身而过之后都舒了一口气。

【分析】在这里,两个人可能都渴望能打开自己的心扉,但是为了防止自己受到伤害,都选择了紧闭心灵,这样虽然得不到太多的愉悦,但至少不会因为这件事情而太影响自己的心情。

当然如果对方能敞开心扉打招呼那是最好了,自己也可以放心地敞开心扉打招呼,得到意料之外的愉悦。

在这里,紧闭心灵是保守的做法,也是一个不错的策略。

类似的现象其实在各处都存在,我们可以在一些聚会的场合看到不少看似很冷漠的人(有时自己都会是其中的一份子),但打招呼之后就会发现这个人是如此的真诚,如此的善良,如此的优秀,甚至如此有趣。

紧闭心灵,然而却渴望别人把自己的心门撬开,确实是一种稳妥的策略,然而也是一种被动的策略。

这样的金子,如果不被人发掘,非但不会闪光,而且会在黑暗中感到落寞和难受。

亲爱的读者朋友,可能你也曾是这样的人,但就如选择了紧箍咒,你就变成了孙悟空,既然你选择阅读了此书,那也就是选择了一生的责任,相信你会是一个勇者,不满足于紧闭心扉而被动地等待。

成为一个幽默的人,首先要成为一个敞开心扉的人,不仅把快乐带给那些熟识的朋友,还要大胆地去撬开陌生人甚至一些敌手紧闭的心灵,为他们带来快乐,而此时自己的快乐也不是一般的文字能够形容。

有人说有成就的企业家一般是赌徒,也有人说要成功就必须要冒险,我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