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歌子·天上星河转》原文及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原文及赏析
第1篇:《南歌子·天上星河转》原文及赏析
这首《南歌子》为李清照流落*南后所作。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南歌子·天上星河转》原文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
宋代:李清照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
凉生枕簟泪痕滋。
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
旧时天气旧时衣。
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赏析
这首《南歌子》所作年代不详,但从抒发国破家亡之恨来看,似为流落*南后所作。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以对句作景语起,但非寻常景象,而有深情熔铸其中。
“星河转”谓银河转动,一“转”字说明时间流动,而且是颇长的一个跨度;人能关心至此,则其中夜无眠可知。
“帘幕垂”言闺房中密帘遮护。
帘幕“垂”而已,此中人情事如何,尚未可知。
“星河转”而冠以“天上”,是寻常言语,“帘幕垂”表说是“人间”的,却显不同寻常。
“天上、人间”对举,就有“人天远隔”的含意,分量顿时沉重起来,似乎其中有沉哀欲诉,词一起笔就先声夺人。
此词直述夫妻死别之悲怆,字面上虽似平静无波,内中则暗流汹涌。
前两句蓄势“凉生枕簟泪痕滋”一句。
至直泻无余。
枕簟生凉,不单是说秋夜天气,而是将孤寂凄苦之情移于物象。
“泪痕滋”,所谓“悲从中来,不可断绝”,至此不得不悲哀暂歇,人亦劳瘁。
“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原本是和衣而卧,到此解衣欲睡。
但要睡的时间已经是很晚了,开首的“星河转”已有
未完,继续阅读 >
第2篇:《南歌子天上星河转》全词翻译赏析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
”的词意:天空中银河不断转动、星移斗转,人世间的帘幕却一动不动的低低下垂。
出自李清照《南歌子·天上星河转》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
凉生枕簟泪痕滋。
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
旧时天气旧时衣。
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注释】
①南歌子:又名《断肠声》等。
一说张衡《南都赋》的“坐南歌兮起郑舞”,当系此调名之来源。
而李清照此词之立意,则与又名《肠断声》相合。
②星河:银河,到秋天转向东南。
③枕簟(diàn):枕头和竹席。
滋:增益,加多。
④夜何其:《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
夜已经到了什么时候了?”“其”,语助词。
⑤翠贴、金销:即贴翠、销金,均为服饰工艺。
⑥情怀:心情。
旧家:从前。
《诗词曲语辞汇释》卷六:“旧家犹言从前,家为估量之辞。
”其所引例中即有此句。
【译文】
天空中银河不断转动、星移斗转,人世间的帘幕却一动不动的低低下垂。
枕席变凉,泪水更多的流淌,一片湿滋滋。
和衣而睡,醒来脱去绸缎外衣,随即问道:“夜已到何时?”
这件穿了多年的罗衣,用青绿*的丝线绣成的莲蓬已经变小;用金线绣制的荷叶颜*减退、变得单薄而稀疏。
每逢秋凉,还总是还上这件罗衣。
唯独人的心情不像从前舒畅适时。
【创作背景】
这首《南歌子》为作者流落*南后所作。
根据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
未完,继续阅读 >
第3篇:南歌子・天上星河转翻译赏析_作者李清照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李清照。
其全诗如下: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
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
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前言]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此词写闺怨,但渗透了一种深沉的家国之恋。
上片由景及事,下片睹物感怀,真切细致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特定环境的感受、对生活变迁的痛切情绪。
全词有锻炼精巧之语句,而以寻常言语入词则为其最感人之处。
[注释]
⑴南歌子:又名“南柯子”、“风蝶令”。
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⑵星河:银河,到秋天转向东南。
⑶夜何其:<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
”“其”,语助词。
⑷翠贴、金销:即贴翠、销金,均为服饰工艺。
在衣服上用细线缝连花饰,不见针脚叫“贴”;以金饰物叫“销金”,此指衣上花饰用金箔或金线制成。
⑸旧家:从前。
<诗词曲语辞汇释>卷六:“旧家犹言从前,家为估量之辞。
”其所引例中即有此句。
[鉴赏]
首二句“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以对句作景语起,但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南歌子》宋词原文及赏析
●南歌子
苏轼
雨暗初疑夜,风回便报晴。
淡云斜照著山明,细草软沙溪路、马蹄轻。
卯酒醒还困,仙村梦不成。
蓝桥何处觅云英?
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
苏轼词作鉴赏
这首词写于元丰二年(1079)苏轼任湖州(今浙*嘉兴)知州期间。
词中通过作者于*南水乡行路途中的所见所感,反映了他宦海沉浮中的复杂感受,抒发了人生之不得成仙而去的感。
上片首句描写雨后初晴的景象:由于夜来*雨连绵,时辰到了,不见天明,仍疑是夜;待到一阵春风把*云吹散,迎来的已是晴朗天气。
“淡云斜照著山明”,把清晨阳光透过淡云斜照远处山*的景象表达得贴切而有神韵。
“细草软沙溪路、马蹄轻”这一句写得清新轻快,表达出作者春朝雨后乘马行于溪边路上之情味。
此句由景及人,勾勒出一幅清丽优美的山水人物图。
下片借传奇故事而抒情,寓意深远。
“卯酒醒还困”一句,写作者早晨饮酒,仍感困倦,非因路途劳顿,而是夜间寻仙梦境使然。
“蓝桥何处觅云英”这一问句,借用唐代裴航遇仙女云英之典故:唐人裴铏所作《传奇》中,有一篇题作《裴航》的小说,故事离奇曲折,略谓:裴航下第归,与一仙女同舟,得其所示诗,有云:“蓝桥便是神仙窟,何必崎岖上玉清。
”及至蓝桥驿,下道求浆,得遇云英,云英,女仙之妹也。
裴航经历访求玉杵臼、捣*服食诸曲折,终得结褵而升仙。
苏轼此词中所谓“仙村”,即指蓝桥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南歌子的原文及赏析
南歌子〔宋〕贺铸
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
**夏木啭黄鹂,何处飞来白鹭、立移时。
易醉扶头酒,难逢敌手棋。
日长偏与睡相宜,睡起芭蕉叶上、自题诗。
【注释】(璞如子)
①疏雨池塘见──疏雨:零散飘落的细雨。
此句描写:零散飘落的雨点,只有在池塘水中溅出的波纹上才看得到。
笔在细微之处独见功夫。
②微风襟袖知──细微的风丝儿,只有衣襟与袖口能够感知。
此句与上句对仗,依然是在景物细微之处落笔。
③**夏木啭黄鹂──**:浓荫。
夏木:泛指夏天的树木。
啭黄鹂:黄鹂啼啭。
此句静中有动。
④立移时──立:停立。
移时:片刻,一会儿。
⑤扶头──原指入醉后以手掺头之态,又指味浓醇烈的酒。
后来“扶头”二字常被诗人用来说酒。
⑥难逢敌手棋──难以逢遇与自己堪称敌手的人下棋。
⑦日长偏与睡相宜──夏日天长,正好与没事睡觉相适宜。
偏:恰好,正好。
相宜:相适宜。
【赏析】
贺铸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是孝惠后的族孙,且娶宗室之女。
但他秉*刚直,不阿权贵,因而一生屈居下僚,郁郁不得志。
这种秉*,这种身世际遇,使他像许多古代文人一样,建功立业的胸襟之中,常常流走着痛苦、孤寂、无奈的波澜。
这种心绪时时反映在他的词作中,《南歌子》便是一例。
此词以常见的写景起手。
“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
”“见”,知觉的意思,可与第二句的“知”字互*。
疏雨飘洒,微风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南歌子·游赏》原文翻译及赏析
南歌子·游赏
宋代:苏轼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
游人都上十三楼。
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b,琼彝倒玉舟。
谁家水调唱歌头。
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山*与歌女黛眉浓聚一样绿,碧波就像人的朦胧醉眼一样流。
人们都爱登上十三楼,不再羡慕竹西歌吹的古扬州。
菰米软糕菖蒲菜,玉壶向玉杯倾倒着美酒。
不知谁家唱起水调歌头,歌声绕着青山飞去晚云又将它挽留。
「注释」
①南歌子:《南歌子》是词牌名称之一,又名《南柯子》、《恨春宵》等。
②游人:指游玩的人。
出自苏轼《泛舟城南会者五人分韵赋诗得人皆苦炎字》:桥上游人夜未厌,共依水槛立风檐。
③十三楼:宋代杭州名胜。
出自吴自牧《梦梁录》卷一二《西湖》:“大佛头石山后名十三间楼,乃东坡守杭日多游此,今为相严院矣。
“
④竹西:扬州亭名。
本句意谓杭州十三楼歌唱奏乐繁华,不必再羡慕前代扬州的竹西了。
⑤扬州:淮河以南、长*流域东南地区,《周礼》称东南曰扬州。
⑥菰黍(gūshǔ):指粽子。
菰,本指茭白,此指裹棕的菰叶。
⑦昌?b(chāngchù):宋时以菖蒲嫩茎切碎加盐以佐餐,名昌歇。
⑧琼彝(yí):玉制的盛酒器皿。
⑨玉舟:玉制的酒杯。
出自苏轼《次韵赵景贶督两欧阳诗破陈酒戒》:“明当罚二子,已洗两玉舟。
”
⑩水调唱歌头:即唱水调歌头。
傅本注:“水调曲颇广,谓之歌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南歌子驿路侵斜月古诗原文及赏析
《南歌子·驿路侵斜月》是南宋词人吕本中创作的一首词,该词通过旅途见闻和感受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忧国伤时的痛苦心情。
【原文】
驿路侵斜月,溪桥度晓霜。
短篱残菊一枝黄。
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
旅枕元无梦,寒更每自长。
只言*左好风光。
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旅途风光景物与感受的小令。
词人作此词时不但有一个时令背景(重阳佳节),而且有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北宋灭亡后词人南渡,流落*南)。
正是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使这首词具有和一般的羁旅之作不同的特点。
上片为旅途即景。
开头两句,写早行时沿途的风景。
天上还挂着斜月,就动身上路了。
驿路上映照着斜月的寒光溪桥上尚凝结着一层晓霜。
两句中写词人自己动作的词只一“度”字,但第一句写斜月映路,实际上已经暗含人的早行。
两句意境接近温庭筠诗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意境,但温诗前面直接点出“客行悲故乡”,吕词则情含景中,只于“驿路”、“晓霜”中稍透羁旅之意。
此外“晓霜”兼点时令,为的是下面提出“残菊”不突然。
“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
”这两句说的是路旁农舍外词人看到矮篱围成的小园中,一枝残菊正寂寞地开着黄花。
看到此景,词人想起当天是应该饮酒赏菊的重阳佳节,又感慨到这年这节日,竟乱山深处的旅途中度过了。
上句是旅途所见,下句是由此触发的联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南歌子·有感》古诗原文及赏析
南歌子·有感
宋代:苏轼
笑怕蔷薇罥,行忧宝瑟僵。
美人依约在西厢,只恐暗中迷路,认余香。
午夜风翻幔,三更月到床。
簟纹如水玉肌凉,何物与侬归去,有残妆。
译文
调笑时,怕被蔷薇挂住,行走时,担心遇到宝瑟而僵住。
与心爱的姑娘约好了在西厢房见面,怕在黑暗中迷了路,靠辨认香气来寻路。
半夜风吹动了幔帐,月光照到了床边。
竹席像水一样凉了,肌肤也凉了。
什么东西和我一同回去,只有留下的残妆。
注释
南歌子:词牌名。
唐教坊曲。
又名《南柯子》、《凤蝶令》等。
有单调、双调两体。
双调又有平韵、仄韵两体。
宋人多用平韵体,此词用平韵体。
罥(juàn),挂住。
西厢:正房西侧的房子。
认余香:辨认香气来寻路。
午夜:半夜。
幔:帷帐。
簟(diàn):竹席。
侬:我。
残妆:指残留的妆饰物。
赏析
该词是以艳体形式出现的爱情词,题为《有感》,实际上相当于“无题”。
因为苏轼对所叙写的情事是秘而不宣的,只有明眼人方能洞悉其中奥妙,“有感”云云不过是掩人耳目而己。
苏轼运用了代言体写法,通篇作张生口吻,即从男方着笔来写,所述情、景、事,一一从这一人物的心中、眼中及口中道出。
上片着重写张生幽会的隐秘心理。
开头两句用了两个典故(同时也是比喻),来描摹张生要与心上人幽会时唯恐被人撞破的心态。
接着点明约会之事,“美人”是一种昵称,“西厢”这一词语从《莺莺传
未完,继续阅读 >
第9篇:南歌子词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南歌子词二首》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温庭筠。
其古诗全文如下:一尺深红蒙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
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
【前言】
《南歌子词二首》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组诗作品。
这是两首乐府词,从内容上看属于情诗,在语言修辞方面,表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
【注释】
①一尺深红:即一块深红*丝绸布。
古代妇人之饰;或即女子结婚时盖头的红巾,称“盖头”。
曲尘:酒曲上所生菌,因*微黄如尘,亦用以指淡黄*。
此处意谓,红绸布蒙上了尘土,呈现出酒曲那样的暗黄*。
②合欢桃核:是夫妇好合恩爱的象征物。
桃核,桃为心形,核同合音,可以像喻两心永远相合。
皇甫松《竹枝》:“合欢桃核两人同。
”而合欢桃核有两个桃仁,借“仁”谐“人”,亦可以象喻“心儿里有两个人人”。
此便取义于后者,故日“终堪恨”。
③里许:里面,里头。
许,语助词。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五杨诚斋云:“诗固有以俗为雅,然而须经前辈镕化,乃可因承。
……唐人‘里许’、‘若个’之类是也。
”元来:即“原来”。
人:取“仁”的谐音。
【翻译】
这首词,在艺术方面,采用比兴、暗示、谐音双关的手法,加强了抒情效果。
但从词的整体意境看,仍然是“意伤于太尽”(张戒《岁寒堂诗话》),缺乏余韵远致。
像“天生旧物不如新”、“里许元来别有人”这样的内心触悟,也过于直浅了些。
【赏析】
“一尺深红
未完,继续阅读 >
第10篇:《南歌子,柳*遮楼暗》原文及赏析
南歌子·柳*遮楼暗
唐代:张泌
柳*遮楼暗,桐花落砌香。
画堂开处远风凉。
高卷水晶帘额、衬斜阳。
注释
①砌:台阶。
②水精:即水晶,光亮透明的物体。
水精帘:透明精致的珠帘。
简析
此词创设了这样的意境:春天又到*南,杨柳遮楼,落花飘香,画
堂春风,景*撩人。
而眼前珠帘高卷,斜阳夕照,更使人情思绵绵,无法排遣。
这首小词通篇写景,委婉含蓄地透露了人物的感情,正所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未完,继续阅读 >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