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卢卡奇的哲学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卢卡奇的哲学思想
李庆霞
马克思主义学院
乔治·卢卡奇(1885~1971)——传奇的一生
考试题:简要说明卢卡奇物化思想的理论基础及其基本内涵。
(黑格尔、马克思、西美尔、韦伯)
第一章卢卡奇的哲学思想
引言: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的开头,便引用马克思的一句话:“以往的哲学家只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光是思想竭力体现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
”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460页)
“只有当意识同现实有了这样一种关系时,才可能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只有当意识的产生成为历史过程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来自人的意志,但不取决于人的任意妄为,也不是人的精神发明的)所必须采取的决定性步骤时;只有当理论的历史作用在于使这一步骤称为实际可能时;只有当出现一个阶级要维护自己的权利就必须正确认识社会这样的历史局面时;只有当这个阶级认识自身就意味着认识社会时;只有因此这个阶级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认识的客体,而且按这种方式,理论直接而充分地影响到社会的变革过程时,理论的革命作用的前提条件——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才能成为可能。
”
——《历史与阶级意识》49页
关键词:物化总体性阶级意识无产阶级意识正统马克思主义
思考题:
1.如何理解卢卡奇的历史概念?
2.如何理解卢卡奇对辩证法的界定?
3.如何理解物化的基本内涵?
4.比较卢卡奇物化概念与马克思异化范畴的异同?(共同点:对资本主义的批判,通过商品拜物教揭示异化。
不同点:背景不同、自由时期和稳定时期;表现不同,四种形式,具体内含;消除方式不同,消灭分工和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无产阶级意识和无产阶级革命)
卢卡奇思想总概括:
一、历史是马克思社会哲学的本体论基础
二、批判异化是马克思社会哲学的主题
三、总体性原则是马克思社会哲学方法论的实质
一、卢卡奇简介:思想历程;政治生涯;国际影响
乔治·卢卡奇(1885~1971),(韦伯1864-1920)匈牙利哲学家,文艺理论家。
1885年4月13日,卢卡奇生于布达佩斯一个富商家庭,他祖父原是维也纳工厂主。
父亲则从银行家变成奥匈帝国的册封贵族。
母亲出身德国犹太名门。
她下嫁卢家后,素以德语管教子女。
礼仪之争,导致母子冲突不断。
卢卡奇《自传》称:“我出生在布达佩斯富人区,来自一个
资本家家庭。
通过父亲,我们频繁接触达官显贵。
所以我很自然地产生拒斥心理,并将反抗情绪从政治向文学诸领域扩展开去。
”(卢卡奇是犹太人,“不了解犹太人,就不了解世界”。
要说犹太人是一个谜一般的民族,那么这些犹太传人更是谜一般的人物。
他在哲学、美学等许多领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表现了一代革命知识分子对社会的关心,并且紧扣时代、历史的脉搏,因而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和争议。
卢卡奇因《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而被看作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
除此之外,他还撰写了《理性的毁灭》(1954)、《审美特征》(1963)、《社会存在本体论》(1971)等著作。
对于卢卡奇的一生,我们可以用“传奇的一生”对之加以概括。
卢卡奇学富五车、英气逼人,不愧“最有才华的思想家”;其理论精湛程度,堪称西马极高之品位,担负学术与政治重任。
下面梳理一下卢卡奇思想发展的历程:
1.前马克思主义时期(1885—1918年)又称浪漫主义的反资本主义时期
简而言之,这个阶段是卢卡奇从文艺美学的研究走向哲学、走向马克思主义的过程。
1910年,《现代戏剧发展史》;
1910年,完成《心灵与形式》,1911年德文版出版;(生活是苦难,生存是悲凉,工作是无聊)
1916年,完成《小说理论》的写作;
问题:卢卡奇的文学创作与他的婚姻的关系?
《心灵与形式》:一段爱情悲剧。
谁承想席老师口中的悲剧文化,竟在小卢身上应验如神。
1908年冬,他和女画家伊尔玛一见钟情。
第二年夏天,他俩结伴去意大利旅行。
关系亲近至此,小卢却像个哈姆雷特王子:一来他自小缺乏亲情,害怕家庭生活;二来他认定自己负有学术使命,所以爱情和工作只能取一。
伊尔玛劝说无效,只好另嫁。
可她婚后痛苦不堪,一日跳进多瑙河,以身殉情。
(与克尔凯郭尔的经历相似)小卢受此震撼,诅咒自己要像迈达斯王那样悲惨终生:希腊神话中那个呆王,自从酒神处获得点金术,日日得意忘形。
当他爱上一位美女后,他的拥抱却将那姑娘化作一尊金像。
痛苦中,小卢将其随笔编成《心灵与形式》,献给初恋情人。
书中10篇杂文,题旨不一,点评如下。
《心灵与形式》席美尔命题,即文化产品一旦客观化、或被赋予形式,就会与人分离。
所谓形式,源出柏拉图理念。
柏拉图称:与诗人的骚动心灵相对,这形式严整有序,乃一切生命再现之最高法官。
根据康德《判断力批判》,美的形式予人快感。
可它神奇莫测。
小卢发现心灵渴望创造、永远处于“未完成状态”。
另外,它有各种外化可能,可在形式制约下,通常显得僵化乏味。
只有某些瞬间,它才惊鸿一瞥、大放异彩。
《小说理论》:1914年,小卢转向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其小说中发现一种超越现实的可能。
这便是《罪与罚》中的索妮娅、《卡拉玛佐夫兄弟》中的阿廖沙:他们告别悲剧人生观,竞相以果敢行动,追求生命之丰盈。
同年,小卢结识俄国女子叶莲娜:该女16岁参加革命党,一度怀抱婴儿与炸弹,行刺沙皇重臣。
事败后她流亡巴黎,幸得小卢接济,卢卡奇热烈地爱上了叶莲娜•格拉班科,一个矮小的、激情如火的女人,一个半疯狂的俄国女革命家。
卢卡奇当年的“神秘兄弟”巴拉什在日记中记述了对她的印象:“她简直就是陀斯妥也夫斯基人物的活典型,她的经历、她的感情、她的想象力都好象是出自陀斯妥也夫斯基的小说:她是一个恐怖分子,她曾长期被监禁,危险而紧张的工作摧毁了她的健康和神经,现在她疲惫不堪、疾病缠身。
”卢卡奇不顾家庭的反对他和叶列娜结了婚。
韦伯夫妇与小卢家人一齐劝阻这桩婚姻。
婚后不久,婚后叶莲娜移情别恋,卢卡奇与叶莲娜两个人的家庭便扩展成一个三位一体。
叶列娜弹钢琴,卢卡奇洗碗、铺床,叶列娜的情人、钢琴家布鲁诺•施太因巴赫愤愤地在房中踱步,不时抽叶列娜几鞭子。
很快,三个人的精神便开始崩溃,同时成为当时在海德堡作心理医生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亚斯贝尔斯的患者。
叶列娜原是社会革命党恐怖组织的成员,她热情地向卢卡奇介绍社会革命党恐怖主义领袖萨文柯夫(Boris Sawinkow)(10),引他走上无产阶级革命道路。
小卢继续资助她,并将《小说理论》题献给这个“炸弹女郎”。
1918年,韦伯讲演《作为职业的学术》,勉励小卢专心治学。
不料小卢刚同叶莲娜离婚,又同她一道加入共产党。
1963年与他共同生活了40多年的妻子G.波尔施蒂波去世,这使卢卡奇陷入了甚至比伊尔玛自杀所经受的打击更大的痛苦和生存危机。
小卢思想转折反映在《小说理论》中。
专家将此书与本雅明《德国悲剧起源》并列为现代文艺批评典范。
卢氏现实主义文论,国人耳熟能详,殊不知他早已玩腻了现代派,且是此中顶级高手。
小卢称该书动机是“背离康德、走向黑格尔”。
为何背离?“康德的星空犹如纯粹知识的黑夜”,它迫使小卢摈弃永恒形式,走向黑格尔“美学范畴的历史化”。
(卢卡奇,2004:11)根据黑格尔,精神在历史中显露自身。
各时期的艺术,从史诗、悲剧,直到现代派小说,均为精神之不同外化形式。
《心灵与形式》和《小说理论》是卢卡奇早期的两部代表性作品。
前者是卢卡奇在格奥尔格·西美尔的“美学社会学”影响下创作的一本论文集,它因为深入刻画了现时代人的存在的悲剧性,而被吕西安·戈德曼推崇为现代存在主义的先声。
后者则是卢卡奇在马克斯·韦伯的类型学方法的引导下完成的一部文论著作,它对小说的本质和小说形式的类型进行了令
人耳目一新的开创性研究,并因此被同时代人称为“精神科学运动最重要的出版物”。
虽然晚年卢卡奇不断地号召人们忘却和批判自己的这两部早期作品。
但它们却超越了他的主观意愿,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的德国思想史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对布洛赫、本雅明和阿多诺等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思想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919年1月,德共领袖在柏林起义中牺牲。
韦伯闻讯大惊,发表《作为职业的政治》。
小卢此刻身在疆场,偶见此文,难免悲从中来。
1920年韦伯去世,小卢仍在其政治著述中没完没了地与之争论。
2.马克思主义的学徒期(1919-1929年)
问题:卢卡奇为何会从对文艺理论的研究走向哲学,并最终走向马克思主义?
卢卡奇最初在从事文艺理论的研究时,就在追求能达到关于世界的真理,并改造现实世界的道路。
原因是:[1]他对资本主义“憎恶至极”。
[2]他经由缜密学理,接受马克思学说。
[3]他出于道德考虑,仰慕党的使命。
1919年3月,匈共组建苏维埃政府,小卢出任教育人民委员。
上任不久,西方列强唆使反动军队进攻匈牙利。
小卢亲赴前线,带兵作战。
为了阻止一次战场溃退,这位红军第五师政委面不改色,下令枪决7名逃兵。
战至8月,红色政权失败,共产党人大批撤离布达佩斯。
小卢奉命坚持地下斗争。
直到战友被杀、组织遭破坏,他才开始流亡生涯。
马克思主义学徒期小卢逃至维也纳,遭当局逮捕。
朋友请愿,韦伯斡旋,免其一死。
此后他创办《共产主义》杂志,发表《论议会制》,号召决死抵抗。
此文受列宁批评,斥为左派幼稚病。
1921年小卢去苏联出席共产国际大会,受到列宁接见。
从此他对马列经典愈发精研细读、渐入佳境。
其标志性的著作有:
1923年的《历史与阶级意识》;
1928年的《勃鲁姆提纲》;
(1)《历史与阶级意识》(History &Class Consciousness)的出版及争论
1923年小卢出版《历史与阶级意识》。
此书一共收录了卢卡奇在1919年到1922年的八篇论文,其中《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是本书的主要内容,主要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物化——异化现象。
在此书中,卢卡奇仍然坚持早年的目标,追求对世界的总体性地把握和变革。
卢卡奇想通过复活马克思主义的黑格尔传统,在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中找到把握历史总体,实践对总体的改造的力量。
当然,他已经不满足于黑格尔在哲学沉思中通过对绝对的把握而达
到的至善,他要在对现实的物质性改造中实现至善。
因而,他一再强调无产阶级就是实践,无产阶级意识必然带来对异化世界的改造。
《历史与阶级意识》是二十世纪西方哲学史上与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齐名的里程碑性质的著作。
深刻影响二十世纪西方左派哲学思想发展的大多数重大主题,大多能够在这里找到某种源流。
就像另外两部巨著一样,《历史与阶级意识》也是历史的产物。
虽然在创作《历史与阶级意识》的时候,卢卡奇不过三十七八岁,但他在思想上经历的东西却太多太多:从新康德主义到新黑格尔主义,他差不多经历了上一个世纪之交德国哲学主流发展的全程。
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对卢卡奇这一早期思想发展历程所知甚少。
这种情况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到了我们对《历史与阶级意识》以及对整个卢卡奇思想发展史的理解:面对《历史与阶级意识》中那八篇并不特别艰涩的论文,我们很容易形成自己的理解,并按照晚期卢卡奇提供的自我批判思路,居高临下地形成对它的批判,然而,当我们自得地完成这些后,却尴尬地发现我们再也不能将《历史与阶级意识》还原到那段大师云集、巨著迭出的历史中去了。
解铃还需系铃人。
既然我们的困境是由不了解卢卡奇的早期思想发展历程引起的,那么,正确的解决之道就是回到《历史与阶级意识》之前的卢卡奇那里去。
《卢卡奇早期文选》(以下简称文选)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编译的。
《文选》收录了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之前最重要的理论著作——《小说理论》的全文,被戈德曼称为现代存在主义哲学先声的《心灵与形式》一书的部分内容,以及卢卡奇1915年间的六封书信,主要展现了卢卡奇从“精神科学”运动向黑格尔哲学转变的思想历程,反映了《历史与阶级意识》中一些核心问题(总体性、物化等)的“史前史”形态。
该书在国际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震惊和反响,围绕着这部著作的讨论和争议一直持续到现在,经久不衰,至今仍有方兴未艾之势。
正方,柯尔施等支持者认为,它是反对马克思主义中的机械论、宿命论和经济主义的一个正确论据。
它揭示和恢复了在一个时期内遭到忽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重要的东西——人道主义。
反方:批评卢卡奇在这本书中把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立起来,把马克思主义黑格尔化,否定哲学唯物主义、拒绝自然辩证法,唯心主义地把客体解释成同意识相关的概念。
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偏离。
匈牙利共产党领袖贝拉.库恩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指责这本书“修改辨证唯物主义的企图,或者更准确地说,用删掉唯物主义的方法去阉割辨证唯物主义的企图。
”
定性:1924年6月在莫斯科举行的共产国际第五次世界代表大会上,布哈林批评这本书:回到古老的黑格尔主义;是理论上的修正主义,并且说,“我们不能忍受——在我们共
产国际内部有这种理论上的修正主义。
”
卢卡奇在30年之内对自己的著作进行反思与批判:
1933年自传文章《我的走向马克思的道路》中承认,他是用唯心主义的方法来解决辩证法中的最重要问题。
1934年在莫斯科共产主义学院哲学研究所中的会议上说,《历史》所犯的错误整个说来就是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批判的那条背离马克思主义的路线。
1938年又自我批评说:“由于它的唯心主义,由于它对反映论的错误解释,由于它否认自然辩证法,所以它是反动的。
‘
1955年,当法国的存在主义哲学家梅劳——旁蒂在《辩证法的历险》一书中反复引用《历史》一书时候,卢卡奇提出强烈抗议,说他使一本“最好予以忘记的书复活的企图是阴谋与伪造”。
1967年再版序言,他又一次着重叙述了书中的一些理论错误,并说他这么做的理由是《历史》对许多读者曾经具有强有力的影响,而且今天还在继续如此,“不幸的是,我所知道的情况是:由于社会发展的方式以及这种发展所产生的政治理论,正是书中的那些我认为在理论上错误的部分,是最有影响的。
”众所周知,在因为发表《历史和阶级意识》而受到共产国际理论家的批判后,卢卡奇多次做了自我批评,而且公开声明放弃了《历史和阶级意识》的立场。
但是问题在于:这种自我批评是迫于压力而违心做出的,还是基于思想转变而自愿作出的?可以说,大多数新马克思主义者对卢卡奇的这种思想转折是不认可的,常常深感遗憾。
一般说来,那些不在卢卡奇身边的人,大多倾向于认为,卢卡奇的自我批评和思想转折是一种“被逼无奈的”策略选择,是迫于共产国际和后来的苏联正统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压力和理论讨伐而被迫作出的一种妥协和让步。
弗兰尼茨基就认为,卢卡奇后期研究文学史、文学理论和美学问题是被迫无奈的选择。
[3](P104-105)科拉科夫斯基更是明确断定这一点,他指出,卢卡奇是一个极富争议的人,其主要原因是所受的外界的压力,“他经常受到正统斯大林主义者的谴责和抨击,经常屈从于党的纪律,宣布放弃他先前的观点,而只要时机变得宽松一点时,他又不断地否认或修正这种放弃。
因此,他的著作充满了自我否定、收回成见、撤消这种收回和对早期著作的重新阐释,这尤其表现在60年代那些再版著作的序言和跋之中”[4](P253)。
一些无论从理论交往还是理论立场离卢卡奇更远的研究者甚至因为他的妥协而指责他缺乏理论勇气,例如,丹尼尔•贝尔在《意识形态的终结》中认为,“在当代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异化观念的‘重新发现’得归功于匈牙利哲学家乔治•卢卡奇”,但是,在正统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压力下,卢卡奇宣布放弃了论文集《历史和阶级意识》的立场,“在
那些论文发表11年之后,他被迫再一次摒弃了他的著作,这是一次奴颜婢膝的自我厌弃之举”[5](P418,419)。
相比之下,作为卢卡奇的直接弟子的布达佩斯学派主要成员,则不是这么简单地理解和评判卢卡奇的自我批评和思想转折。
他们往往认为,卢卡奇的转折,既是被迫的,也是自愿的;既是被动的,也是主动的;既是对理论的被迫修正以求得自我保存和自我保护,也是基于对原有理论内在缺陷的修正和完善而采取的主动的和自觉的举措。
此外,卢卡奇性格中妥协因素和倔强因素的交织,等等,使得这种自我批评和思想转折异常复杂。
赫勒认为卢卡奇的自我批评和自我否定的原因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迫于生存压力而不得不做的生存选择;一是出于用“类本质”概念扩充“阶级”概念来完善自己早期理论而作出的自觉选择。
卢卡奇在晚年的回忆谈话中,曾经讲过自己小时候与母亲的“斗智斗勇”。
那时候,犯错的孩子要被关到小木屋里受罚和反省,如果主动向母亲认错,则可能得到提前宽大处理。
小时候的卢卡奇,就采取了非常灵活的策略:如果在下午一点以后被罚,他不必认错,因为父亲通常一点半回家,而母亲一定会在父亲回家之前把他放出来;但是,如果是一早或者上午被罚,他则会在五分钟之内就认错,以免被罚几个小时。
结论:费赫尔明确断言:尽管格奥尔格•卢卡奇把自己掩饰成一个谦虚的马克思的阐释者,但他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经成为一个经典作家。
当今,无论是朋友还是敌人都同样承认,《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的出版是马克思逝世之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最重要的事件。
它是20世纪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最高成就,从1923年起,几十年来没有任何一本著作可以同它相媲美。
这部著作在卢卡奇的思想中、在马克思主义的演进中、在20世纪人类思想史中具有重要地位。
欧洲和其它地方的好几代知识分子都认为卢卡奇是现代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2)《勃鲁姆提纲》
改变卢卡奇生活的是1928年发表的勃鲁姆提纲事件。
1924年列宁(1870-1924)病逝,卢卡奇与柯尔施前往莫斯科,参加国际五大,竟遭季诺维也夫打压。
小柯不服,被开除党籍。
小卢回家检讨,复推出《列宁:总体思想研究》。
1928年,卢卡奇成为匈牙利共产党的实际领袖,1929年他在匈牙利第二次共产党代表大会上化名“勃鲁姆”,为匈共起草政治报告,提交了政治提纲,即《勃鲁姆提纲》。
在此提纲中,卢卡奇已经不再以急切的、近乎救世主的心态来看待革命,由于兰德贝尔的影响,他已经开始认识到现实的复杂性,开始考虑无产阶级革命道路中的策略上的问题。
他在提纲中要共产党在合法的形式下,利用资产阶级的议会去争取民主,这符合当时的匈牙利状况。
但是由于卢卡奇在勃鲁姆提纲中提出的这条路线和共产国际当时推行的路线是相抵触的,因此共产国
际就以致匈牙利政府公开信的形式,斥责他的这个提纲是用民主党的观点写成的,卢卡奇在党内因此被孤立了。
因为害怕被开除党籍,1929年他发表了一个自我批评,强调提纲的机会主义的性质,但是他后来说,那个自我批评是假的,他在内心深处坚信提纲的正确性。
但是在行动上他自那之后完全退出了积极的政治活动。
此提纲说明卢卡奇已经开始了思想的转变过程。
但是它带给卢卡奇的直接结果却是匈牙利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严厉批判,直至有被开除党籍的危险。
他自己对自己的口是心非的行为这样解释:“我坚信我是正确的,但我也知道——从科尔施的命运那里——被开除党籍意味着我不再可能积极参加反法西斯主义的斗争,于是我就把我的自我批评当作参加这种活动的入场券来写。
”另一种说法,塞尔日在《一个革命党人的回忆》中写到,“当卢卡奇和我在晚上漫游在伏底雾教堂的灰色塔尖下时,他告诉我说,首先,别傻,别使自己不为什么,而刚好为了挑衅的投票快乐而被放逐。
相信我,对于我们来说,凌辱并不是非常重要的。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党人需要忍耐和勇气;他们不要骄傲,时代是坏的,而我们处在黑暗的十字路口,让我们保存我们的力量:历史将在它的时间中召唤我们。
”
小卢从此转向学术研究。
1930-1931年,卢卡奇到莫斯科马恩研究院工作,阅读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这带给卢卡奇的不是兴奋和喜悦,而是震惊。
他惊异地发现《手稿》中把异化和对象化区分开对于其物化理论的消解作用。
并下决心重新研究辩证法与经济学的关系,努力从基础理论方面寻求突破。
这一研究结果就体现在成书于1938年,发表于1948年的《青年黑格尔》,在书中他虽然有抬高黑格尔的倾向,但他已能站在《手稿》的高度来阐述自己的理论,终于完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学徒期。
《勃鲁姆提纲》与匈牙利事件的关系
匈牙利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
苏联军队在1945年解放了匈牙利,长期在苏联流亡的拉科西·马加什等人回国领导匈牙利共产党。
在此后几年由各政党联合执政的人民民主时期,国家政治生活比较民主,战争创伤迅速恢复。
1947年斯大林改变了政治主张,要求东欧各国共产党尽快将国内其他政党排挤出联合政府,加速共产党一党执政的进程。
匈共1948年取缔了其他政党,本身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