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课文518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通用12篇)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通用12篇)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通用12篇)《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通用12篇)在发展不断提速的社会中,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反思过去,是为了以后。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篇1《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下册自读课文中的一篇文章。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

对于这样一篇课文,面对一年级上学期的孩子,我觉得目标应该稍低一些。

一、内容上的理解为了学生能尽快理清思路,我利用看图猜地点的形式,让学生饶有兴趣地了解小猴子下山经过的几个地方。

同时,进行量词的巩固训练。

再让学生用上量词,串讲小猴子下山经过的地方。

第二步再让学生读课文,厘清每一个地方,小猴子都干了些什么。

通过板书让学生知道,小猴子下山的过程中,先来到玉米地,掰玉米,扛玉米,来到桃树下,扔玉米,摘桃子,捧桃子,来到西瓜地,扔桃子,摘西瓜,抱西瓜,来到树林,扔西瓜,追兔子。

二、用词精彩的解析文章用词也是呈现结构统一式。

如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

我主要学生采取动作演绎的方式和用图理解的方式进行,而后,请学生将理解融入到朗读中去。

果然,学生在手舞足蹈中参与到了课堂。

虽然学生的动作还是有点拘谨。

本人认为,让孩子通过动作演绎的形式,能很快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参与面广,同时,学生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可谓一举多得。

三、句子结构的训练文章每个自然段都是采用“走到……看见……就……”这也是课文故事结构的一个亮点,很适合学生学习运用,最终学生自己能编故事。

因此,在课堂上,我故意加红这两个自然段的这些字。

学生一眼就找出来了,难得的是说出这些词在表达上的重要作用。

虽然学生表达得不是很清晰,但这种表达方法,学生已然能意会一些。

在学生总结方法之后,我立即出示了“小猴子来到瓜地”的图片,让学生大胆运用这几个词编故事。

小学一年级语文《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语文《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

【导语】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步提⾼教育教学⽔平。

教学反思⼀直以来是教师提⾼个⼈业务⽔平的⼀种有效⼿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家⼀直⾮常重视之。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学⼀年级语⽂《⼩猴⼦下⼭》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学⼀年级语⽂《⼩猴⼦下⼭》教学反思篇⼀ 《⼩猴⼦下⼭》是⼀年级下册⾃读课⽂中的⼀篇⽂章。

这是⼀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只猴⼦下⼭,先掰了⼀个⽟⽶,看见桃⼦就扔掉⽟⽶,看见西⽠就扔掉桃⼦,看见兔⼦就扔掉西⽠,最后⼀⽆所获。

对于这样⼀篇课⽂,⾯对⼀年级上学期的孩⼦,我觉得⽬标应该稍低⼀些。

⼀、内容上的理解 为了学⽣能尽快理清思路,我利⽤看图猜地点的形式,让学⽣饶有兴趣地了解⼩猴⼦下⼭经过的⼏个地⽅。

同时,进⾏量词的巩固训练。

再让学⽣⽤上量词,串讲⼩猴⼦下⼭经过的地⽅。

第⼆步再让学⽣读课⽂,厘清每⼀个地⽅,⼩猴⼦都⼲了些什么。

通过板书让学⽣知道,⼩猴⼦下⼭的过程中,先来到⽟⽶地,掰⽟⽶,扛⽟⽶,来到桃树下,扔⽟⽶,摘桃⼦,捧桃⼦,来到西⽠地,扔桃⼦,摘西⽠,抱西⽠,来到树林,扔西⽠,追兔⼦。

⼆、⽤词精彩的解析 ⽂章⽤词也是呈现结构统⼀式。

如⼜⼤⼜多,⼜⼤⼜红,⼜⼤⼜圆。

我主要学⽣采取动作演绎的⽅式和⽤图理解的⽅式进⾏,⽽后,请学⽣将理解融⼊到朗读中去。

果然,学⽣在⼿舞⾜蹈中参与到了课堂。

虽然学⽣的动作还是有点拘谨。

本⼈认为,让孩⼦通过动作演绎的形式,能很快使学⽣参与到课堂中来,参与⾯⼴,同时,学⽣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可谓⼀举多得。

三、句⼦结构的训练 ⽂章每个⾃然段都是采⽤“⾛到……看见……就……”这也是课⽂故事结构的⼀个亮点,很适合学⽣学习运⽤,最终学⽣⾃⼰能编故事。

因此,在课堂上,我故意加红这两个⾃然段的这些字。

学⽣⼀眼就找出来了,难得的是说出这些词在表达上的重要作⽤。

虽然学⽣表达得不是很清晰,但这种表达⽅法,学⽣已然能意会⼀些。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通用8篇)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通用8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1《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下册自读课文中的一篇文章。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

对于这样一篇课文,面对一年级上学期的孩子,我觉得目标应该稍低一些。

我最担心的就是孩子的识字,这样一篇课文,孩子们能在短短的时间里读下来吗?如果我这节课只完成识字、读通课文这个目标行吗?左思右想,又加上初步感受小猴子见新扔旧是不好的,做什么事都要专一的道理。

对于生字的认读,主要有分散识字和集中识字两种方式,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比较合适?思忖良久,我决定还是用集中识字的方式,在学生自读课文以后,以检查的形式来认读。

其中的“掰、扛、扔、摘、抱”都是动词,可以用做动作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认读。

从课堂上来看,学生非常感兴趣,有的孩子都走到过道上表演了。

不过,这又牵扯到一个课堂纪律的问题,孩子们一动起来,纪律就显得有点乱了。

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课文以后,我直接出示了小猴子空手回家的图片,以问题引入对课文的学习:“小猴子为什么空着手回家呢?”在小猴子扔玉米摘桃子这一段,我让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小猴子,然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小猴子,你为什么要把玉米扔掉呢?”有的孩子就说:“小猴子本来就喜欢吃桃子,不爱吃玉米,”我顺势又问:“既然小猴子爱吃桃子,那么小猴子最后把桃子带回家了吗?”其实,小猴子扔掉手中的东西,不是因为爱吃不爱吃,而是因为见一样喜欢一样。

可惜的是,自己历练不够,没能引领孩子深入到文本中去。

小猴子懊恼地空着手回家,猴妈妈会对他说什么呢?从课堂孩子们的表现来看,我设计的这个问题有问题。

如果把这个问题改成我的陈述,“小猴子空着手回到家,把事情的经过向妈妈说了,猴妈妈对小猴说:‘孩子,你见一样扔一样,怎么能把东西带回来呢?做什么事都要专一,只有这样你才不会空手回家。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11篇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11篇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11篇《小猴子下山》是一篇趣味性很强的童话。

下面是作者准备的《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欢迎阅读。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篇1《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下册自读课文中的一篇文章。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

对于这样一篇课文,面对一年级上学期的孩子,我觉得目标应该稍低一些。

我最担心的就是孩子的识字,这样一篇课文,孩子们能在短短的时间里读下来吗?如果我这节课只完成识字、读通课文这个目标行吗?左思右想,又加上初步感受小猴子见新扔旧是不好的,做什么事都要专一的道理。

对于生字的认读,主要有分散识字和集中识字两种方式,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比较合适?思忖良久,我决定还是用集中识字的方式,在学生自读课文以后,以检查的形式来认读。

其中的“掰、扛、扔、摘、抱”都是动词,可以用做动作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认读。

从课堂上来看,学生非常感兴趣,有的孩子都走到过道上表演了。

不过,这又牵扯到一个课堂纪律的问题,孩子们一动起来,纪律就显得有点乱了。

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课文以后,我直接出示了小猴子空手回家的图片,以问题引入对课文的学习:“小猴子为什么空着手回家呢?”在小猴子扔玉米摘桃子这一段,我让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小猴子,然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小猴子,你为什么要把玉米扔掉呢?”有的孩子就说:“小猴子本来就喜欢吃桃子,不爱吃玉米,”我顺势又问:“既然小猴子爱吃桃子,那么小猴子最后把桃子带回家了吗?”其实,小猴子扔掉手中的东西,不是因为爱吃不爱吃,而是因为见一样喜欢一样。

可惜的是,自己历练不够,没能引领孩子深入到文本中去。

小猴子懊恼地空着手回家,猴妈妈会对他说什么呢?从课堂孩子们的表现来看,我设计的这个问题有问题。

如果把这个问题改成我的陈述,“小猴子空着手回到家,把事情的经过向妈妈说了,猴妈妈对小猴说:‘孩子,你见一样扔一样,怎么能把东西带回来呢?做什么事都要专一,只有这样你才不会空手回家。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通用3篇最新)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通用3篇最新)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通用3篇)《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童话故事。

文章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

对于这样一篇课文,面对一年级下学期的孩子,我觉得目标应该稍低一些,并更多地拓展语用点。

所以,我将本课时的目标设置为:1、会认“猴、结、掰、扛”等12个生字,会写“非、常”两个生字。

2、能理解“掰、摘、抱”等动词,感受动词使用的准确性。

3、理解故事内容,能看着插图基本完整地说出故事框架。

在备课的过程中,让我最纠结的莫过于对于识字环节。

识字环节主要有随文识字和集中识字两种方式,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比较合适?思忖良久,我决定还是用集中识字加随文识字的方式,在学生自读课文以后,以检查的形式来认读。

其中的“掰、扛、扔、摘、抱”都是动词,可以用做动作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认读(其中“掰、扛”随文)。

从课堂上来看,学生非常感兴趣,有的孩子都十分乐于表演。

不过,这又牵扯到一个课堂纪律的问题,试教的时候,孩子们一动起来,纪律就显得有点乱了。

在本课中,我设置了以下环节:1、读文,扫清字词障碍。

文章中准确运用了动词,这几个生字,是孩子们平时很少见的,因此,我将生字学习的重点锁定在“抱扛扔捧追蹦”这几个表示动作的词上。

通过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去障碍游戏、边做动作边读这几个环节,有梯度地让孩子对这生字的音、形、义有了扎实地掌握。

2、读准多音字。

我把孩子平时容易读错的“结”和“空”作为训练的重点,在读字、读词语中孩子的认字能力有所提升。

课堂中,生动有趣的课件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多样的活动,孩子们都乐于参与。

3。

我抓住课文中“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这几个词语,对孩子进行词句训练,让孩子在比一比,读一读再说一说。

让一年级孩子初步感悟怎么才能把事物写具体写形象。

在评课的过程,在与同伴、导师交流过后,我发现自己在指导朗读方面还有所欠缺。

在精读第一自然的教学中,“请你读出小猴子非常高兴的语气”,这个要求比较生硬,不能带动起孩子们的真实感受。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精品】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精品】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精选4篇)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猴子下山》是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七组课文中的一篇,本组课文包含《文具的家》、《一分钟》、《动物王国开大会》和《小猴子下山》,除对生字词的学习要求外,本组课文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教会学生怎样爱护文具、珍惜时间等。

《小猴子下山》又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孩子们已经在课内课外多次听过这个故事,因此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对故事内容进行梳理。

在做《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时,我将重难点放在字词的学习和对小猴子形象的分析上。

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我将读故事、理解故事放在生字学习前面。

本班学生拼音基础较好,有自学生字的能力,大部分孩子阅读兴趣浓厚,具备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因此这样的安排也是可行的,学生在阅读中不会有太多的障碍。

在课堂教学中,我将读故事的任务交还给孩子们,让他们自由地朗读,然后告诉我小猴子下山的路线。

小朋友很快帮我完成了路线图"摘玉米——摘桃子——摘西瓜——追兔子——空手回家"。

孩子们在完成这个任务时思路是清晰的,孩子们对这些事件发生的逻辑关系是理解的,这些事情的发展顺序,明白不能颠倒顺序。

这些事正是说明小猴子见一物,爱一物,喜新厌旧,做事不专一的证据。

在孩子们的带领下,我灵机一动,给孩子们做了个小小的心理测试。

假如黑板是一片很大很大的花海,有四个小朋友正在参加摘花比赛,规则是这样的:在这片花海里你可以边看边比较,选择你认为最漂亮的那一朵花,但是每位小朋友只能摘一朵花,不能走回头路,你会选择在哪里摘?我在黑板上标记了五个位置,让孩子们选,他们兴趣很高,纷纷举手说:"我要在1号摘,我要在2号摘……"最多的还是5号。

我告诉孩子们,每个地方所表示的意思:"选择1号的小朋友特别容易满足,他一开始就选好了自己认为最漂亮的花,做决定非常果断,但是呢,有时候会比较冲动,片面;选择2、5、3号的小朋友呢做决定比较谨慎,会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比较以后再下决定,选择5号的小朋友呢有些强迫,因为那是正中间的位置;选择4号的小朋友呢,做决定非常的犹豫,有些追求完美,总是要到最后才能下定决心,但是这样的话你可能像小猴子一样什么也得不到,但是呢也有可能得到最好的,要懂得满足。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通用5篇)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1十分感谢学校领导给我们三个这次外出学习的机会,为期一周的时间,培训虽短,但从中学到的知识却使我受益匪浅,感触颇多,而最可贵的是通过学习别人的思路模式,把最精华的方法以讲课的形式呈现给大家,在这次讲课磨课过程中,首先要感谢二年组的老师们积极地配合,才使得讲课顺利完成,然后最要感谢的就是敖姐,敖姐每天都要听我们三个讲三节课,讲完课还要花费很多时间来评课,而且敖姐的工作很忙,但就在这繁重的工作中抽出时间一遍一遍的给我们修改,如此往复的坚持了5天,听了将近20节重复的课,可见敖姐内心被我们折磨的估计也快崩溃了,从导课,到课件的修改,再到亲身示范朗读,纠正评价性的语言以及最后对我们的鼓励这些细节问题,终于把我的课修改成形了,特别感动,再次谢谢敖姐,在这次磨课讲课中增强了自我的教育教学能力,使我认清了自身不足,就此我对《小猴子下山》这节课谈谈体会:《小猴子下山》是一则儿童喜爱的童话故事。

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掰、扛、摘、捧、抱、扔、追等表示动作的词,其细微的区别,孩子们很难掌握。

于是我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通过以动作示词义,再适时提出质疑:“为什么桃子不能用扛呢?”“玉米不能用摘?”等问题。

孩子们通过他们自己的讨论,比划出来的动作,对词义理解得透彻一些。

评价语言过于平淡,好的评价语言应该是针对学生所做出的最有效的评价,而不是泛泛而谈的“好”、“你真棒”。

在评价的时候要关注学生的价值取向更要关注学生的语言质量和语言规范,引导他们说好语文,用好语文。

在课堂中不够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在课堂上我太急于求成,忽视了大多数孩子的想法。

在课堂上,我们觉得应该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表达他们的想法,给他们更多自由思考的时间,而不是牵着他们走。

总之,透过这次学习和讲课,我收获了知识、经验与感悟,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都有了提高,明确了目标,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结合培训所得,使自身工作得到进一步提高,结合自己班级实际情况,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踏踏实实地教学。

小猴子下山课后优秀教学反思

小猴子下山课后优秀教学反思

小猴子下山课后优秀教学反思小猴子下山课后优秀教学反思(通用6篇)小猴子下山课后优秀教学反思1《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下册自读课文中的一篇文章。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

对于这样一篇课文,面对一年级上学期的孩子,我觉得目标应该稍低一些。

我最担心的就是孩子的识字,这样一篇课文,孩子们能在短短的时间里读下来吗?如果我这节课只完成识字、读通课文这个目标行吗?左思右想,又加上初步感受小猴子见新扔旧是不好的,做什么事都要专一的道理。

对于生字的认读,主要有分散识字和集中识字两种方式,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比较合适?思忖良久,我决定还是用集中识字的方式,在学生自读课文以后,以检查的形式来认读。

其中的“掰、扛、扔、摘、抱”都是动词,可以用做动作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认读。

从课堂上来看,学生非常感兴趣,有的孩子都走到过道上表演了。

不过,这又牵扯到一个课堂纪律的问题,孩子们一动起来,纪律就显得有点乱了。

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课文以后,我直接出示了小猴子空手回家的图片,以问题引入对课文的学习:“小猴子为什么空着手回家呢?”在小猴子扔玉米摘桃子这一段,我让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小猴子,然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小猴子,你为什么要把玉米扔掉呢?”有的孩子就说:“小猴子本来就喜欢吃桃子,不爱吃玉米,”我顺势又问:“既然小猴子爱吃桃子,那么小猴子最后把桃子带回家了吗?”其实,小猴子扔掉手中的东西,不是因为爱吃不爱吃,而是因为见一样喜欢一样。

可惜的是,自己历练不够,没能引领孩子深入到文本中去。

小猴子懊恼地空着手回家,猴妈妈会对他说什么呢?从课堂孩子们的表现来看,我设计的这个问题有问题。

如果把这个问题改成我的陈述,“小猴子空着手回到家,把事情的经过向妈妈说了,猴妈妈对小猴说:‘孩子,你见一样扔一样,怎么能把东西带回来呢?做什么事都要专一,只有这样你才不会空手回家。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精选10篇最新)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精选10篇最新)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精选10篇)《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下册自读课文中的一篇文章。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

对于这样一篇课文,面对一年级上学期的孩子,我觉得目标应该稍低一些。

我最担心的就是孩子的识字,这样一篇课文,孩子们能在短短的时间里读下来吗?如果我这节课只完成识字、读通课文这个目标行吗?左思右想,又加上初步感受小猴子见新扔旧是不好的,做什么事都要专一的道理。

对于生字的认读,主要有分散识字和集中识字两种方式,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比较合适?思忖良久,我决定还是用集中识字的方式,在学生自读课文以后,以检查的形式来认读。

其中的“掰、扛、扔、摘、抱”都是动词,可以用做动作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认读。

从课堂上来看,学生非常感兴趣,有的孩子都走到过道上表演了。

不过,这又牵扯到一个课堂纪律的问题,孩子们一动起来,纪律就显得有点乱了。

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课文以后,我直接出示了小猴子空手回家的图片,以问题引入对课文的学习:“小猴子为什么空着手回家呢?”在小猴子扔玉米摘桃子这一段,我让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小猴子,然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小猴子,你为什么要把玉米扔掉呢?”有的孩子就说:“小猴子本来就喜欢吃桃子,不爱吃玉米,”我顺势又问:“既然小猴子爱吃桃子,那么小猴子最后把桃子带回家了吗?”其实,小猴子扔掉手中的东西,不是因为爱吃不爱吃,而是因为见一样喜欢一样。

可惜的是,自己历练不够,没能引领孩子深入到文本中去。

小猴子懊恼地空着手回家,猴妈妈会对他说什么呢?从课堂孩子们的表现来看,我设计的这个问题有问题。

如果把这个问题改成我的陈述,“小猴子空着手回到家,把事情的经过向妈妈说了,猴妈妈对小猴说:‘孩子,你见一样扔一样,怎么能把东西带回来呢?做什么事都要专一,只有这样你才不会空手回家。

’小猴子听了妈妈的话,说明天自己再一次下山。

小猴子第二次下山会是怎样的呢?”孩子们口头续编故事,也许会更好一些。

新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

新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

新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1.由扶到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文前4个自然段结构相似,在教学中,重点指导第1、2自然段,通过由指导到扶再到放,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第1自然段中重点随文识字,通过做动作,让学生理解“掰”“扛”等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

通过边朗读,边演小猴子的动作、神态,体会小猴子高兴的心情。

这样由细节到整体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为学生学习第3~5自然段打下扎实的基础。

2.迁移运用,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本课的课文段落语言结构相似,这为语言训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点。

让学生在学习中积累运用很重要。

通过“小猴子走到(),他看见(),非常高兴,就()”的句式,反复让学生用自己积累的词语将句子说完整,从而为他们说一个完整的故事做铺垫。

在学习中,还不断总结、提醒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迁移运用,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

3.续编故事,培养表达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一年级小学生的内心充满想象,他们拥有自己丰富、天真的思想。

在教学结束的时候,抛出一个问题:“小猴子第二次下山会是怎样的情境呢?”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续编故事。

学生表现出异样的兴奋,小手举得高高的,都想把自己编的故事分享给大家。

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又有助于发展其语言表达能力。

4.识字写字(1)识字。

本课的生字,要重点指导读准后鼻音和翘舌音,多音字“结”也是读音的难点。

字形上,本课以合体字为主,其中9个表示动作的词“结、掰、扛、扔、摘、捧、抱、蹦、追”中有5个是提手旁,建议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形声字的特点,归类识字;也可根据动词的特点,借助课文插图、动作表演等帮助学生区别、理解字义;还可以用字谜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如两手一分就是掰。

(2)写字。

本课要求会写的7个字,注意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书写位置。

可和熟字组成常用的词语,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读读写写。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8课《小猴子下山》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8课《小猴子下山》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一】人教版小學一年級下冊語文課文第18課《小猴子下山》原文有一天,小猴子下山來,走到一塊玉米地裏。

他看見玉米結得又大又多,非常高興,就掰了一個,扛著往前走。

小猴子扛著玉米,走到一棵桃樹下。

他看見滿樹的桃子又大又紅,非常高興,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小猴子捧著幾個桃子,走到一片瓜地裏。

他看見滿地的西瓜又大又圓,非常高興,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小猴子抱著一個大西瓜往回走。

走著走著,他看見一只小兔子蹦蹦跳跳的,真可愛,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

小兔子跑進樹林裏,不見了。

小猴子只好空著手回家去。

【篇二】人教版小學一年級下冊語文課文第18課《小猴子下山》教案教學目標1、認識12個字,會寫7個生字、詞。

2、能熟練朗讀課文、理解句子。

3、懂得做事情要有恆心、有始有終、而不應這山望著那山高。

教學重點、難點重點:能讀、寫,並在適當的語言環境中運用8個生字、詞。

難點:能概括小猴子為什麼一無所獲。

課時安排:2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知識的新授階段1、呈現新教學內容(1)呈現課文題目“小猴子下山”(2)老師講述“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使學生對整篇文章有一個大致概念。

2、生字教學(1)呈現文中的生字、詞(2)一個學生拼讀生字,老師在旁糾正錯誤;指出注意翹舌音、前鼻音和後鼻音。

老師範讀,全體學生跟讀。

擦掉拼音後再認讀。

(3)教寫生字學生先書空7個生字、詞。

請兩位學生板書。

老師糾正錯誤之處。

提供記憶策略:往:“住”字再加“丿”常:底下是“巾”字(4)運用生字、詞非常是什麼意思?(參考答案:十分、很、極)用“非常”這個詞造句。

老師提示:老師獎給我一面紅旗,我()高興。

二、鞏固與檢測根據課後習題三,區分不同動詞的意義,並會在適當的語言情景下運用。

讀“掰”“抱”“扔”“摘”“扛”“捧”;學生表演這六個動作(有錯誤之處及時糾正)學生做習題,校對。

三、作業抄寫生字,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一、復習與這堂課有關的原因知識1、全體學生朗讀字詞。

2、請一位學生朗讀整篇文章。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8课《小猴子下山》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8课《小猴子下山》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8课《小猴子下山》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篇一】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8课《小猴子下山》原文有一天,小猴子下山来,走到一块玉米地里。

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快乐,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

他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快乐,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走到一片瓜地里。

他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快乐,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小猴子抱着一个大西瓜往回走。

走着走着,他看见一只小兔子蹦蹦跳跳的,真可爱,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

小兔子跑进树林里,不见了。

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篇二】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8课《小猴子下山》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12个字,会写7个生字、词。

2、能熟练朗读课文、理解句子。

3、懂得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终、而不应这山望着那山高。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能读、写,并在适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8个生字、词。

难点:能概括小猴子为什么一无所获。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知识的新授阶段1、呈现新教学内容〔1〕呈现课文题目“小猴子下山〞〔2〕老师讲述“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使学生对整篇文章有一个大致概念。

2、生字教学〔1〕呈现文中的生字、词〔2〕一个学生拼读生字,老师在旁纠正错误;指出注意翘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

老师范读,全体学生跟读。

擦掉拼音后再认读。

〔3〕教写生字学生先书空7个生字、词。

请两位学生板书。

老师纠正错误之处。

提供记忆策略:往:“住〞字再加“丿〞常:底下是“巾〞字〔4〕运用生字、词非常是什么意思?〔参考答案:十分、很、极〕用“非常〞这个词造句。

老师提示:老师奖给我一面红旗,我〔〕快乐。

二、稳固与检测根据课后习题三,区分不同动词的意义,并会在适当的语言情景下运用。

读“掰〞“抱〞“扔〞“摘〞“扛〞“捧〞;学生表演这六个动作〔有错误之处及时纠正〕学生做习题,校对。

三、作业抄写生字,熟读课文。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优秀4篇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优秀4篇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优秀4篇《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篇一《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童话故事。

文章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

对于这样一篇课文,面对一年级下学期的孩子,我觉得目标应该稍低一些,并更多地拓展语用点。

所以,我将本课时的目标设置为:1、会认“猴、结、掰、扛”等12个生字,会写“非、常”两个生字。

2、能理解“掰、摘、抱”等动词,感受动词使用的准确性。

3、理解故事内容,能看着插图基本完整地说出故事框架。

在备课的过程中,让我最纠结的莫过于对于识字环节。

识字环节主要有随文识字和集中识字两种方式,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比较合适?思忖良久,我决定还是用集中识字加随文识字的方式,在学生自读课文以后,以检查的形式来认读。

其中的“掰、扛、扔、摘、抱”都是动词,可以用做动作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认读(其中“掰、扛”随文)。

从课堂上来看,学生非常感兴趣,有的孩子都十分乐于表演。

不过,这又牵扯到一个课堂纪律的问题,试教的时候,孩子们一动起来,纪律就显得有点乱了。

在本课中,我设置了以下环节:1、读文,扫清字词障碍。

文章中准确运用了动词,这几个生字,是孩子们平时很少见的,因此,我将生字学习的重点锁定在“抱扛扔捧追蹦”这几个表示动作的词上。

通过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去障碍游戏、边做动作边读这几个环节,有梯度地让孩子对这生字的音、形、义有了扎实地掌握。

2、读准多音字。

我把孩子平时容易读错的“结”和“空”作为训练的重点,在读字、读词语中孩子的认字能力有所提升。

课堂中,生动有趣的课件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多样的活动,孩子们都乐于参与。

3.我抓住课文中“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这几个词语,对孩子进行词句训练,让孩子在比一比,读一读再说一说。

让一年级孩子初步感悟怎么才能把事物写具体写形象。

在评课的过程,在与同伴、导师交流过后,我发现自己在指导朗读方面还有所欠缺。

在精读第一自然的教学中,“请你读出小猴子非常高兴的语气”,这个要求比较生硬,不能带动起孩子们的真实感受。

小猴子下山课后优秀教学反思(6篇)

小猴子下山课后优秀教学反思(6篇)

第1页共6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妈说了,猴妈妈对小猴说:‘孩子,你见一样扔一样,怎么能把东西带回 生轻松抓住本课重点,突破难点,而且将随文识字与积存语言奇妙结合,
来呢?做什么事都要专一,只有这样你才不会空手回家。’小猴子听了妈 有效地提高语文由扶到放,培育自学能力教学的实效性。
小猴子下山课后优秀教学反思 2
在着较多问题:评价语言过于平淡,对学生的评价与没有进行有效的指导,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童话故 缺乏针对性;设计表格的这一环节在课堂生成上对于本班学生来说稍有难
事,主要讲了始终小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观察桃子就扔掉玉米,观 度,说明课前对学生的学情分析不到位。学生在进行说话训练时,没有留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小猴子下山课后优秀教学反思(6 篇)
对于生字的认读,主要有分散识字和集中识字两种方式,实行什么样 的方式比较合适?思忖良久,我确定还是用集中识字的方式,在学生自读
小猴子下山课后优秀教学反思〔通用 6 篇〕
课文以后,以检查的形式来认读。其中的“掰、扛、扔、摘、抱〞都是动
问题,试教的时候,孩子们一动起来,纪律就显得有点乱了。
读外,我认为我的识字环节也可以更加敏捷一些,不需要集中识字,直接
在评课的过程,在与同伴、导师沟通过后,我发觉自己在指导朗读方
的方式来关心学生认读〔其中“掰、扛〞随文〕。从课堂上来看,学生特 面还有所欠缺。在精读第一自然的教学中,“请你读出小猴子特别高兴的
别感兴趣,有的孩子都十分乐于表演。不过,这又牵扯到一个课堂纪律的 语气〞,这个要求比较生硬,不能带动起孩子们的真实感受。除了指导朗

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文518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参考1新人教版20200408336

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文518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参考1新人教版20200408336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今天,我在一年级六班讲授了《小猴子下山》这节课。

《小猴子下山》是小学语文第二册里的一篇看图学文。

这篇课文共四幅画,讲的是一只小猴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后又看见桃子、西瓜、小兔,见一个爱一个,扔下这个去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得到的故事。

这是一篇趣味性很强的课文。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在阅读中张扬个性,体现自我。

由于这是一篇选读课文,因此我设计了很多学生自学的环节,便于学生利用小组互助的模式来进行自主学习。

本课的教学流程我设计了七个部分:一、预习回馈,引入新课;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三、整体读文,明确路线;四、师生协作,自主学习;五、积累运用,“又()又()”;六、体会结尾,拓展练习;七、写字指导。

“兔”。

教学目标一是通过学习课文,快速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

并以此为线索学习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会迁移运用。

以及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等动词。

二是能正确朗读故事,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

三是由故事得到一定的启示: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总会像小猴子那样犯些错做些傻事,而事后难过后悔是无用的,重要的是能以今天的教训为基础,用积极的心态展望明天。

通过这次的授课,我感觉到了工作一年来自己在教学方面的进步。

主要的优点如下:1.环节设计精当,连接巧妙,重难点突出。

通过扩词、动作表演、看图说话、续写故事等活动,对学生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语文素养进行训练。

2.运用“345”课堂模式,恰当的运用自主互助的学习形式。

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3.课堂中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教师引领学习第一段,学生按照方式方法自主学习其他段落,学会举一反三。

当然,这堂课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

主要缺点如下:1.多媒体课件设计精巧,对板书设计有些忽略,不够充实。

2.这篇课文是自选课文,对课文中的字词可以不用深挖,节省出时间来让学生更多的去读课文、复述故事和谈感想。

人教版《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人教版《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人教版《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篇1《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是一篇趣味性很强的课文,共有无幅画,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后来有看见了桃子、西瓜、兔子,见一个,就扔下这个去抓另一个,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如果三心二意,就将会一事无成了。

本课的生字很有特点,大部分都是动作,在教学时,我把课文和生字结合在一起教学。

重点在抱、扛、扔、捧、追等字上。

片段能不能知道小猴子下山去干什么啦?怎么办?读课文。

理解思路:掰玉米、扛玉米、扔玉米摘桃子,捧桃子,扔桃子摘西瓜,抱西瓜,扔西瓜追兔子理解动词的特点:(1)质疑不会读的字。

(2)谁能用上动作,来读一读(3)指生演一演“掰”的动作。

(4)师生合作边演边读。

(5)练习:看老师做动作,你们来说动作,看谁厉害。

这些动作可以换过来说吗?为什么?说说理由。

通过音、形、义等方式的学习和朗读,孩子们基本可以理解生字的意思,最后问动作是否可以换过来,让他们把这几个生字理清楚,认明白。

课堂中,生动有趣的课件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在游戏中做一做、读一读学习生字。

在细读课文的环节,我抓住课文的特点,对孩子进行词句的`训练。

如结合插图,理解“又大又多”这一词语。

“又大又多”从图上看不仅仅玉米的个头大,而且这样大的玉米到处都是。

在教学中我问孩子:如果你就是小猴子看到地里又大又多的玉米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非常高兴”就是(生:特别高兴)你们能不能带着这种特别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孩子在比一比,读一读中,感受事物的可爱。

同样的,又大又红说明桃子长得好,又大又圆说明西瓜长得非常好。

在理解了这几个词语后,我又问:小猴子把曾经喜欢的桃子、西瓜都扔掉了,这说明了什么呢?其实小猴子的心里没有明确的目标,他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看见一个就喜欢一个,而原来的那个就直接被扔掉了。

本节课,我依托文本,结合课文进行字词句的训练,关注语言的发展,让学生能在有趣的课堂中学以致用。

海淀区第一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 课文 5 18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文518小

海淀区第一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 课文 5 18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文518小
2。全体同学快乐游戏.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指导学生读准g、k、h与单韵母相拼的音节。学会拼音中有介母的三拼音节的拼读方法。
2。教会学生自己拼读儿歌,做到词语连读。认识5个生字,并能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发兴趣
1.做“找朋友”的游戏:让学生把声母ɡ、k、h与单韵母ɑ、o、e、u的卡片找出来,教师读音节,学生迅速把相应的声母和韵母找到,同桌之间互相检查.
2。指导游戏:请出同学扮演声母和单韵母,玩碰碰车游戏.请同学们读出碰到一起的音节。
3.出示教材中的两拼音节,同学们读音节。
四、游戏体验,巩固练习
1。教师讲解:调皮的音节宝宝都玩累了,跑到纸牌下面休息去了。你们还想不想和它们玩。请把它们叫醒吧!拼音宝宝说不定还会给你奖励小红星呢?翻开纸牌,如果看到红星,全班孩子便欢呼以示祝贺;如果看到翻开的拼音卡片没中奖时,全班孩子便齐念:“下回努力!"以示鼓励。
2。谈话导入:这么美的地方,你们想去吗?这么美丽的地方不光是你们想去,就连声母宝宝也跑去玩了。它们还悄悄地和你们玩起了捉迷藏。仔细找一找,图中有哪些声母宝宝?(生:ɡ、k、h)
3.揭示课题:ɡ、k、h.学生朗读,教师纠正。
二、动画演示,学习声母
1.学习ɡ。
(1)多媒体课件出示鸽子的图片,指导学生观察:瞧!飞来一只小白鸽,谁来跟鸽子打个招呼?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
今天,我在一年级六班讲授了《小猴子下山》这节课.《小猴子下山》是小学语文第二册里的一篇看图学文.这篇课文共四幅画,讲的是一只小猴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后又看见桃子、西瓜、小兔,见一个爱一个,扔下这个去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得到的故事。这是一篇趣味性很强的课文.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在阅读中张扬个性,体现自我.由于这是一篇选读课文,因此我设计了很多学生自学的环节,便于学生利用小组互助的模式来进行自主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猴子下山
(一)
优点: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下册课文中的一篇文章。

这是一个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

对于这样一篇课文,面对一年级上学期的孩子,我觉得目标应该稍低一些。

我最担心的就是孩子的识字,这样一篇课文,孩子们能在短短的时间里读下来吗?如果我这节课只完成识字、读通课文这个目标行吗?左思右想,又加上初步感受小猴子见新扔旧是不好的,做什么事都要专一的道理。

对于生字的认读,主要有分散识字和集中识字两种方式,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比较合适?思忖良久,我决定还是用集中识字的方式,在学生自读课文以后,以检查的形式来认读。

其中的“掰、扛、扔、摘、抱”都是动词,可以用做动作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认读。

不足之处:
课堂组织教学还要加强,特别是低年级学生。

学生对于一些表示动作的词语非常感兴趣,有的孩子都走到过道上表演了。

不过,这又牵扯到一个课堂纪律的问题,孩子们一动起来,纪律就显得有点乱了。

(二)
《小猴子下山》是小学语文第二册里的一篇看图学文。

这篇课文趣味性很强,全文配有四幅画,讲的是一只小猴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后又看见桃子、西瓜、小兔,见一个爱一个,扔下这个去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得到的故事。

一、教学反思:1.对于生字的认读,主要有分散识字和集中识字两种方式,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比较合适?思忖良久,我决定还是用集中识字的方式,在学生自读课文以后,以检查的形式来认读。

其中的“掰、扛、扔、摘、抱”都是动词,可以用做动作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认读。

从课堂上来看,学生非常感兴趣,有的孩子都走到过道上表演了。

2.了解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习运用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在词语教学中,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我依据教学参考提示,选择读做结合,将抽象的词义化为具体可感的动作,先引导学生圈出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掰、扛、扔等,再让学生分类别,提手旁的字是表示与手和动作有关的字,结合图片让学生做动作、读一读、演一演,在表演中正确理解词义,然后让学生看着图片选两个词各说一句话,引导学生边做动作边读课文。

3.采用多种形式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到一个
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中。

教学时为了将学生引入情境,把握顺序,紧紧抓住本文关键词,随文识字的同时,理清文章脉络。

如,围绕故事情节按顺序贴图片,再讲故事;围绕小猴子所见,积累“又~又~”式的词语;围绕小猴子所做,体会动词妙用等,这些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轻松抓住本课重点,突破难点,而且将随文识字与积累语言巧妙结合,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二、成功之处:1.在课堂教学中,我将读故事的任务交还给孩子们,让他们自由地朗读,然后告诉我小猴子下山的路线。

小朋友很快帮我完成了路线图“摘玉米——摘桃子——摘西瓜——追兔子——空手回家”。

孩子们在完成这个任务时思路是清晰的,孩子们对这些事件发生的逻辑关系是理解的,这些事情的发展顺序,明白不能颠倒顺序。

这些事正是说明小猴子见一物,爱一物,喜新厌旧,做事不专一的证据。

在孩子们的带领下,我灵机一动,给孩子们做了个小小的心理测试。

2.文章用词也是呈现结构统一式。

如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

我主要学生采取动作演绎的方式和用图理解的方式进行,而后,请学生将理解融入到朗读中去。

果然,学生在手舞足蹈中参与到了课堂。

虽然学生的动作还是有点拘谨。

本人认为,让孩子通过动作演绎的形式,能很快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参与面广,同时,学生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可谓一举多得。

三、不足之处:教学过程安排不合理。

本次上课的过程中,我基本上都是按照先发音,再词义,最后书写,或者先发音,再书写,最后讲词义这样的顺序来教学每一个生字新词的。

四、改进措施:可以把书写放在所有生字新词的发音和词义教完了以后让学生书写。

我学到了新的知识,让我对怎样合理安排读、词义、写教学的顺序有了新的认识,因为这也是我一直以来觉得比较迷茫的地方。

(三)
这是一篇趣味性很强的课文,共有五幅画,讲的是只小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后又看见桃子、西瓜、小兔,见一个爱一个,扔下这个去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得到的故事。

告诉了学生如果做事没有明确的目标,三心二意,将事无成的道理。

一、教学效果
1.理解重点词语。

《小猴子下山》一课的重点词语有很多,我主要抓了六个动词和“又()又()”形式的词语。

动词方面,除了能够正确认读出“扛、捧、抱、掰、扔、摘”这六个词语外,还要能够理解。

一方面通过学生做出相应的动作来让学生准确地理解这六个动词所表示的含义;另一
方面通过练习题动词与图片配对地方式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这六个动词的理解。

2.运用重点词语。

学习语文就是要学会运用。

出示生活中的图片和事例,让学生学会准确地运用六个动词。

如:妈妈抱小宝宝;小弟弟摘花;小姐姐掰手指做数学题;农民伯伯扛着锄头去田里干活……这些都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能够见到的场景,因此将这些作为素材,能够更准确地运用这些动词。

3.结合重点词语,复述课文。

语文学习中一个重点就是具有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这对于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因此我从训练学生复述课文开始。

在本节课中,在学生掌握了重点词语之后,根据小猴子下山后去的地点、看到的东西,进行详细的复述课文。

二、成功之处
1.以识字与写字教学为重点,依托童话故事,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进行阅读教学活动,从而实现基础知识的夯实与基本能力的提高。

2.课堂中采用多种形式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到一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中。

把握顺序,紧紧抓住本文关键词,随文识字的同时,理清文章脉络。

如,围绕故事情节按顺序贴图片,根据图片和关键词语师生合作讲故事主要情节;围绕小猴子所见,积累“又()又()”式的词语;围绕小猴子所做,体会理解积累动词的妙用等,这些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轻松抓住本课重点,突破难点,而且将随文识字与积累语言巧妙结合,有效地提高了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三、不足之处
1.词语方面,部分学生基本都能够理解并且能够准确地运用,但是在看图说句子方面还需加强。

2.在课文的复述方面,一些学生也不能很好地将复习的词语运用进去。

3.本节课如果在词语的运用方面再加强一些练习,不要进行课文的复述可能会更好。

四、改进措施
1.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制作了一些道具供学生课堂上创设情景表演。

在创设的情景中,老师稍加引导,学生形象生动地表演,大家一下子就准确地理解了课文中几个重点动词的意思,而且学生定会乐于参与、乐于学习,原本的教学难点也就轻松解决了。

2.设计一个表格,本课的关键问题体现在表格当中,让孩子自己归纳、概括填写表格。

课文内容一览无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