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教师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每小题3分)
1.【题文】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菲.(fěi)薄骨髓.(suǐ)青苔.(tāi)飞来横.(hèng)祸
B.叱咤.(zhà)揩.(kāi)油旸.(yáng)谷疾风劲.(jìn)草
C.作.(zuō)揖搽.(chá)粉岷.(mǐn)山称.(chèn)心如意
D.嘈.(cáo)杂篱笆.(ba)惩创.(chuāng)博闻强识.(zhì)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字音的识记能力。
根据选项考查字词可知,大多字词都为多音字和口语容易出错的字,可根据平时的积累,结合着词语意思判断。
A 项,应为“青苔tái”;B项,应为“劲jìng草”;C项,应为“作zuò揖”。
所以选D。
【考点定位】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字音题是近几年高考语文积累运用的常考点,字音题一般有三种考查类型:音误、调误、音调全误。
解答语音题的关键主要在于平时的积累,要养成注意读准字音的习惯,特别要注意那些多音字和容易被声旁误导读音的字以及报刊上常见但容易人们读错的字。
区分一般词语与专用词语的读音、词性辨别读音等。
例如本题,要注意多音字和方言的辨别。
【结束】
2.【题文】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弥漫文采剑拔驽张肆无忌惮
B.噩耗苍桑黯然失色蓬头垢面
C.桀骜良宵绿草如茵起承转合
D.寥阔箜篌阴谋秘计不能自已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字形的识记能力。
解答此题,可用比较排除法。
可以先排除固定词语、常用词语,然后,结合着词语意思来辨别词语搭配是否正确。
A项,“剑拔驽张”改为“弩”;B项,“苍桑”改为“沧”;D项,“寥阔”改为“廓”。
所以选C。
【考点定位】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历年高考字形题所考查的词语(包括熟语)都是使用频率高且错误率高的词语。
类型及错因分析:类型:音同义近字、音同(近)形异字、形近字;错因:读音相同相近字、形相似意义混淆、固定典故、语文法规、有个别词语读音相同或相近,字形有相同部分,词义也相同或相近等。
例如本题考查的大都是同音形近字。
【结束】
3.【题文】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他们到底扶持起了多少畜牧企业,没有人记得清,只记得他们所到之处,大量畜牧企业脱颖而出
....。
B.她当时的那种神采,如同严冬里斗雪傲霜的一枝腊梅,显得特别秀丽清新和生气勃勃
....。
C.作为一名演员,最大的快慰莫过于自己的表演能与观众的情感融会贯通
....。
D.不管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黄发垂髫
....的孩童,都被这盛大的场面深深的吸引住了。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理解能力。
可根据词义及句子的具体语境分析判断。
生气勃勃:勃勃,旺盛的样子。
形容草木、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人富有朝气,充满活力。
区别于“生机勃勃”,“生机勃勃”可以形容草木、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不能形容人。
A C D均属对象用错。
A 脱颖而出:指人的才华显露。
C融会贯通:指融合贯穿各方面的道理或知识,从而获得全面透彻的理解。
D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儿童,因老人发白转黄,古代儿童不束发,故称。
所以选B。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注意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语意重复、褒贬不当等错误使用类型。
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三个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词语的积累记忆。
【结束】
4.【题文】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把当地的主要河流称为母亲河,是因为这些河流不仅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而且是区域文化的摇篮。
B.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起有伏、波浪式前进的,这是由于事物的内部矛盾以及自然和社会的种种外因影响所决定的。
C.人们认为,团队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不只是个体贡献的简单相加,而是能使队员行动一致、互相配合的团队协作技能。
D.人与人之间总会有不同的邂逅和相逢,正是不同的人的生活轨迹不停地相交,才编织成这大千世界纷繁的生活。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仔细分析病句的类型,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
B项,句式杂糅。
改为“这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以及自然和社会的种种外因影响所决定的”,或改为“这是由于事物的内部矛盾以及自然和社会的种种外因影响”。
C关联词搭配不当。
将“……不只是……而是……”改为“……不只是……更是……”。
D用词重复。
“邂逅”与“相逢”语意重复,“邂逅”指事先没有相约而遇见。
所以选
A。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选择类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前四种为结构类语病,后两种为语意类语病。
考生平时要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学会从主干方面梳理句子,然后再在枝叶上做文章,由面到点,逐步筛选语病。
【结束】
5.【题文】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同父亲的关系则完全不同。
,。
:。
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①而父亲不体现任何一种自然渊源
②父亲虽然不代表自然世界,却代表人类生存的另一个极端
③在这个阶段父亲的作用几乎无法同母亲相比
④在最初几年内孩子同父亲几乎没有什么联系
⑤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⑥即代表世界的思想,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A.⑤②⑥③④①B.④①⑤⑥②③
C.⑤①④③②⑥D.①③⑤④②⑥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解答此题,可根据语段内容,根据各语句之间内在的联系分析判断。
由横线前面的“同父亲的关系则完全不同”可知,后面的语句很明显要从母亲的角度来阐述,故与之相吻合的为⑤;先用母亲的比喻加以区分,然后依次写了父亲教育的内涵。
冒号连缀③②,②是对③的解说。
所以选C。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句子排序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句子及运用句子组段的能力。
除了平时在阅读中注意语段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加强对于句意理解外,还要注意明显的语言标志,如关联词语,起总领、总结作用的词语等。
做题过程中,要根据句意及语言标志,判断哪些句子必须相连,哪个句子是首句,哪个是尾句。
【结束】
二、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题文】阅读下面短文,回答后面题。
工业化时代,学校的教育映射了工业化集中物流的经济批量模式:铃声、班级、标准化的课堂、统一的教材、按照时间编排的流水线场景。
这种教育为工业时代标准化地“制造”了可用的人才。
而大数据教育将呈现另外的特征:弹性学制、个性化辅导、社区和家庭学习、每个人的成功。
世界也许会因此安静许多,而数据将火热地穿梭其中,人与人(师生、生生)的关系将通过人与技术的关系来实现,正如现在过春节拜年,不通过短信、电话、视频、微信,还能像20年前那样骑自行车挨家挨户拜年吗?大数据时代,无论你是否认同技术丰富了人类的情感,技术的出现,都让我们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一个学生考试得了78分,这只是一个“数字”;如果把背后的因素——家庭背景、努力程度、学习态度、智力水平等,与78分联系在一起,就成了“数据”。
大数据与传统的数据相比,有非结构化、数据量巨大、数据分析由专家层变化为用户层、大量采用可视化展现方法等特点,这些特点正好适应了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学习变化。
目前教育变革的讨论,过于集中于在线教育(远程、平板、电子、数字),这正像任何一种科技让人们最先想到的都是偷懒的哲学,自动化时代最先想到的是卓别林电影中的自动吃饭机,多媒体时代人们最先想到的是游戏。
在线教育本身很难改变学习,在这场教育革命的浪潮中,由在线教育引发的教育从数字支撑到数据支撑的变化,却是很多人没有在意的巨大金矿。
教育环境的设计、教育实验场景的布置,教育时空的变化、学习场景的变革、教育管理数据的采集和运用,这些过去靠“拍脑袋”或者理念灵感加经验的东西,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的背景下,变成一种数据支撑的行为科学。
教育将成为继经济学之后,一门不再靠理念和经验传承的社会科学,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将变成一门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
目前的经济社会,已经进入后工业化的大数据时代,人与机器的主流社会关系逐渐转向人与数据之间的关系。
若干年后社会的竞争将以服务和创新为核心的,然而我们今天的教育还受制于减少犯错和标准化的“魔咒”。
大数据教育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标准化的教育将转向网络完成,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将主要由学校承担:越来越小的班级、越来越近的学校、越来越聚焦的教育支持、越来越个性化的培养方式。
这将使教育摆脱工业化时代的模式。
6.【小题1】下列关于大数据教育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工业化时代的教育标准化地培养人才,导致人才的个性和创新性不足,这样的弊端直接催生了大数据教育。
B.以数据支撑为标志的大数据教育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社会效益,但不少人没有对它给予应有的关注。
C.大数据教育的特点是非结构化、数据量巨大、数据分析由专家层变化为用户层、大量采用可视化展现方法等。
D.大数据教育将不再是靠理念和经验传承的社会科学,而会成为继经济学之后的第二门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
7.【小题2】下列不属于大数据将给教育带来的变化的一项是()
A.将优质课堂教学资源传送到教育发展滞后的学校,学生们在校即可同步学习,扩大优质资源的覆盖面。
B.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甚至他们与家长、社区交流的大量信息得以处理为数据,可以丰富教育资源。
C.教育环境的设计、教育实验场景的布置、学习场景的变革、教育管理数据的采集和运动等由数据支撑。
D.累积足够的学生个体信息并据此对学生进行个体化辅导,从而最大可能地实现每个人的进步与成功。
8.【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数据教育”中的“数据”不是孤立的“数字”,而是对数字及其相关资料、信息进行处理所形成的“数据”。
B.大数据教育时代,随着教育时空的变化、学习场景的变革,情感交流和思想教育将会出现新的情况。
C.工业化时代的教育培养的少犯错和标准化的人才,难以适应后工业化大数据时代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D.大数据教育由网络完成标准化教育,而学校主要承担个性化人才的培养工作,教师需求量将大为减少。
【答案】
6.【小题1】B
7.【小题2】A
8.【小题3】D
【解析】
6.【小题1】
试题分析:先从文中找到与“大数据教育”相关的语段,然后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答题区间在第一、第二、第三段,A.项中传统教育的弊端与大数据教育的产生并没有因果关系,由第一段最后一句可看出,技术的出现不可逆转地发展着大数据教育;C项张冠李戴,由原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内容可知,选项说的是大数据的特点而非大数据教育的特点;D项偷换概念,三段末句说“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将变成一门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
”而非第二门。
所以选B。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既要对文章全局进行“整体把握”,又要根据词语的具体语境来体会。
1.前后勾联,即根据文章的整体性原则,将上下文勾联在一起,从文章的主旨出发,与表达目的和表达技巧等联系起来,全面审视作者在相关内容中遣词用语的匠心,正确领会概念的含义。
2.表里参验,即根据由表及里的原则,从概念的语表含义入手进而领会作者遣词用语的意图,抽象出文中所表现的内在的深刻的含义。
3.以文解文,即根据构成文章诸因素之间既互相制约又互相阐释的特点,进行同义互解或连义互解。
答题时,可以将答案代入原文中,看看是否连贯畅通,逻辑关系是否合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
7.【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分别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A项,“将优质课堂教学资源传送到教育发展滞后的学校,学生们在校即可同步学习,扩大优质资源的覆盖面”凭空捏造,与原文无关。
所以选A。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论述类的选择题往往侧重考查对文章局部内容的理解,而在对文章局部内容叙述时,命题者往往会设置夸大其词、偷换概念、曲解原意、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弄错条件、断章取义、弄错时态模态、以偏概全、遗漏信息、答非所问等陷阱,熟悉这些陷阱的特征,往往能够又快又准确的判断出选项的说法正确与否。
例如本题选项A就属于无中生有。
8.【小题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能力。
解答此题,可从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文段中作者的观点,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作者观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D项,由原文第四段倒数第二句可知,大数据教育可能使得“标准化的教育将转向网络完成,而人才培养和个性化将主要由学校承担”,但不能直接推断出“教师需求量将大为减少”,故D项有误。
所以选D。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论述类文本往往考查包括“逻辑推理”在内的思维能力,逻辑错误。
指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
进行推断应该根据原文而又不拘限于原文,应以原文提供的信息为基础进行合理的引申或推断,根据各选项所涉及的内容,先回到原文中找到相关信息,然后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看能否得到选项中的某个结论。
思考时,可尝试运用“逻辑推理法”来解题,在遇到判断句、条件关系句、因果关系句、递进关系句,假设关系句、绝对化表述句时,如果能够运用“逻辑推理法”去判断正误,可以化繁难为简易,大大提高解题的效率。
甚至于对有些选项可以通过一般的逻辑推理来确定正误,而不一定需要对原文做细致的扫描校对。
【结束】
三、古诗文阅读一(12分,每小题3分)
(一)【题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题。
建中四年,李希烈陷汴州,既又将盗.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
盖将掠其玉帛,俘累其男女,以会于陈州。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
其妻杨氏曰:“君,县令,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
君如逃,则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
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
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之.。
乃徇.曰:“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
”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
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
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
”贼皆笑。
有蜚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
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侃遂忍之,复登陴.。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
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
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
——其帅,希烈之婿也。
贼失势,遂相与散走。
项城之人无伤焉。
刺史上侃之功,诏迁绛州太平县令。
杨氏至兹犹存。
——节选自《杨烈妇传》9.【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希烈陷汴州,既又将盗.陈州盗:侵袭
B.众皆泣,许之。
乃徇.曰徇:发誓
C.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固:坚持
D.侃遂忍之,复登陴.陴:城墙
10.【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力不足,死焉.,职也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B.①众皆泣,许之.②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C.①率其徒将超城而.下②图穷而.匕首见
D.①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②吾其.还也
11.【小题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杨氏深明大义的一组是()
①力不足,死焉,职也。
②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
③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④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
⑤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
⑥贼失势,遂相与散走。
A.②④⑤B.②③⑤C.①③⑥D.①④⑥
12.【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希烈的叛军要攻占项城县时,县令李侃不知怎么办,他的妻子杨氏说服他应忠于职责,为国家利
益而坚守。
B.杨氏对召集来的项城吏人与百姓讲话,激励他们为保卫自己的家园拼死而战,不做叛军的俘虏。
C.李侃受伤回家,杨氏责备了他,并和他一起去指挥作战。
叛军在主帅被射死后撤退,项城得以保全。
D.李侃带领几百人备战,杨氏亲自为他们做饭送饭,并让李侃向叛军讲话,表示宁愿战死决不投降。
13.【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
(2)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
【答案】
9.【小题1】B
10.【小题2】D
11.【小题3】A
12.【小题4】C
13.【小题5】(1)译为:县令当然是一城之主,虽然这样,任职的年限满了就要免去职务离开;不像当地的官吏百姓那样。
(采点给分。
诚:诚然、当然;虽然:即使这样;罢去:免去职务离开;若……
然:像……那样。
每点1分,句意1分,共5分)
(2)杨氏召集了几百人,李侃率领他们登城防守;杨氏亲自为他们烧饭来给他们吃,不论年长年轻,全部都有份,并且分得很公平。
(采点给分。
得:召集,招募;乘城:登城防守;爨以食之:烧饭来给他们吃;周而均:全部有份且公平。
每点1分,句意1分,共5分
【解析】
9.【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B项,徇:向大家宣布。
所以选B。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易错警示】文言实词考查的重点锁定在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这两个方面,其中侧重考查多义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考生在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时,在以下几个方面往往出现忽略的情况:1.忽略词类活用。
高考考查文言实词时,命题者就有意忽略某一词的活用现象,用以前的词义解释它,给考生设置答题陷阱。
2.忽略古今异义。
绝大部分的汉语词汇,随着历史的发展,词义也在不断嬗变。
从词义学的角度来看,汉语词汇的演变有以下几种情况: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和名称说法改变等。
有的考生,由于没有注意到词义的古今联系与区别,很容易误将“古义”与“今义”
混为一谈,以今义释古义。
3.忽略词语通假。
通假字原本是古人在书中用音同、音近代替的方法写成的错字、别字,是文言文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
通假字和本字的关系,大体上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同音通假,二是迭韵通假,三是双声通假。
考生如果不能洞察古代汉语的通假现象,就势必造成理解的错误。
4.忽略一词多义。
所谓的“一词多义”,就是一个词往往同时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义项,且
几个意义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
古汉语因为“一词多义”容易成为考生文言文阅读障碍,所以辨析、确认多义词在文中的含义,一直是高考的热点。
10.【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可根据平时对文言虚词“而”
的知识积累,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判断。
D其:①表推断,译为“看来”,②表商量,译为“还是”。
A焉:兼词,“于之。
B之:代词。
“许之”代拼死守城之事,“为之”代张良所说之事。
C而:连词,表承接关系。
所以选D。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常见的文言虚词共有以下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其中“因、以、于、则、之、乃、且、而”尤受高考命题人青睐,是历年高考试卷中的“老面孔”。
做文言虚词类题时,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
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
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11.【小题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所给语句的句意分析其表现的人物形象是否表现“杨氏深明大义”的要求,然后用排除法判断。
③和(6)不能表现杨氏“深明大义”。
所以选A。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
【名师点睛】解答人物形象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技巧: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
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
表现性格的,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人物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
特别注意是谁的什么性格。
例如本题中③⑥不符合题干要求,故要排除。
12.【小题4】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C项,“并和他一起去指挥作战”于文无据。
所以选C。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内容归纳题的答题技巧: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
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
总体把握文意。
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
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
13.【小题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理解能力。
应将待译句子放回语境去理解,也应注意尽可能直译,将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落实,补出省略成分,将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习惯译出。
翻译时需重点翻译的词语:诚:诚然、当然;虽然:即使这样;罢去:免去职务离开;若……然:像……那样。
得:召集,招募;乘城:登城防守;爨以食之:烧饭来给他们吃;周而均:全部有份且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