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素萍:小山村走出的晋绣大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素萍:小山村走出的晋绣大师
作者:暂无
来源:《科学之友》 2018年第2期
绣鞋垫绣出了名气
范素萍1965年出生在和顺县石叠村一个“晋绣”世家,心灵手巧的她从小酷爱绘画和刺绣,放学后或星期天就向奶奶学绣花,读初中时已学会了很多种针法。
“从我记事起,就非常喜欢
观察山上面长的花、草、鸟等大自然的植物动物,那时生活条件不太好,想要画画还得拿块石
头画,我经常画一些小花、小鸟、叶子,观察它们的正反面颜色变化,我觉得观察那些变化对
我有了很大的启发。
后来我到了八九岁上学了,那会儿我们每天有一节美术课,在老师的引导下,我的绘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也为以后的刺绣打下了基础。
”范素萍说。
由于家庭贫困,初中毕业后,只读了一年高中,范素萍就辍学在家务农了。
到了农闲时间,她继续跟着奶奶、妈妈边学边绣,绣出的鞋垫很快在当地小有名气。
1985年,范素萍嫁到了和
顺县义兴镇团北村,巧的是,婆婆也是村里绣花剪样的巧手,这让婆媳俩很投缘,于是白天下
地劳动,晚上回来,婆媳俩就一起绣鞋垫,以贴补不太宽裕的家庭。
由于范素萍绣的鞋垫画样好、绣法细腻、色彩搭配舒展协调,人们一传十、十传百地竟传到了县城里,和顺县妇联主席
听说后找到了范素萍,并且还带着她和她的作品到天津参加了民间工艺展出,没想到得到了有
关领导和专家的认可,还在展会上收到了一些订单。
“当时一双鞋垫五块钱,回村后,我就带
着村里的几个妇女一起绣。
”范素萍说,从那以后她就开辟了一条新的致富之路。
现代绣娘要有现代眼光
“其实蕴藏在传统手工艺背后的市场潜力是非常巨大的,只要你耐心去做,这些看似不起
眼的小工艺一定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范素萍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利用农闲时间带领
村里村外的妇女们做一些绣品增加收入。
从几个人到上百人,从利用农闲时间加工到有了自己的公司,期间,范素萍付出了很多心
力和财力,一个个难关、一次次困难,也曾让这位坚强的农村妇女想要放弃,但最终她还是挺
过去了。
2006年,她在和顺成立了卉峰手工绣艺中心,形成了公司+农户的体系,她主要传授“晋绣”技艺,并通过举办农村劳动力转移绣艺培训班,为农村妇女、残疾人员等弱势群体提
供就业平台,包括和顺本县和周边地区(北京昌平县、山西榆社县、左权县、武乡县、忻州静乐县等)。
“足不出户就能学到技术,身不离乡就能赚到钱。
”许多农村妇女在不影响家务的前提下,光卖自己制作的绣品每年就可收入几千元。
“现在仅我们村就有将近200多人在做刺绣,
和顺县搞刺绣的至少也有上千人。
”范素萍说。
创业十多年来,范素萍通过自己不懈地探索,使晋绣这一技艺得到了推广,既为自己找到
了一条发展之路,也帮助周围的农村妇女谋到了就业门道,她们研究开发出的刺绣壁画、文化衫、家庭装饰品等晋绣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目前,绣艺中心还有部分产品申请了国家专利,如“母子情”“狮虎针葫芦”等。
2007年,范素萍注册了“晋绣”商标,并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扩展项目。
“我能从小坚守这一具有地域特色的刺绣,也是非常有难度的,必须要有耐心和恒心才能
把它更好地传承下来。
现在山西的晋绣能够并入中国28个绣种,这也得感谢党和国家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范素萍说,晋绣作为遍布整个山西地域的绣种,来源于民间,来源于广大
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只有来源生活的文化,它才能更接地气,更好地传承。
以创新永葆晋绣生命力
“什么样的困难我都不怕,怕的是我自己的技术没有办法提高。
”在事业逐步走上正轨之后,提高和创新,成为范素萍平日里思考最多的事情。
“关住门看自己沾沾自喜,开开门比别人相差万里。
要想把晋绣这一民间艺术搞得更好,
必须在文化素养、艺术修养、创新设计上拓宽思路,适应市场。
”多年来,范素萍在实践中不
断地挖掘传统艺术,从平面绣手法中提炼出了自己的路子。
通过对植物、动物、人物等各种形
态进行长期观察,在实践中找到了凸显“晋绣”的创作思路和制作工艺,使作品形成了一种奇
特的地域风格,成为了一支独秀的奇葩。
几次南下进修学习,拜师学艺,博采众长,范素萍终
于找到了提升自己创新的思维理念和创新突破口。
2009年在苏州职业技术美术学院老师的指点下,范素萍创出了晋绣首幅大型装饰性作品《和谐中国》,此作品面世后,在中国刺绣行业引
起了轰动,从此,《和谐中国》即被命名为“晋绣”的代表性作品,晋绣也因此被列入了中国
28个绣种之中。
在苏州半年的学习,对范素萍来说,就像用一把金钥匙打开了一道封锁多年的艺术大门,
是一种由内到外的滋养。
工艺美术界的名家教授一一授课,让这位执着的民间艺人如沐甘霖、
受益匪浅。
“以前我摸爬滚打多少年一直不停地画、不停地绣,但怎么下功夫也冲不出那个看
不见摸不着的圈子,这半年的学习给了我一个升华的机会,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创新
设计才能永葆民间艺术的生命力。
”范秀萍如是说。
不遗余力传技艺
为了挖掘晋绣历史文化底蕴,提升晋绣的行业地位和影响力,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
工程。
范素萍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收集了散落在山西省晋南、晋中地区的历代民间硬质绣和民
间刺绣百余件、各种虎头帽和花帽等。
为了提升山西民众的民族情感,范秀萍成立了自己的工
作室和陈列室。
虽然面积不大,条件有限,但已能作为收集集历史、科普、艺术、活态传承为
一体的知识宝库,浓缩了地域特色,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
晋绣陈列室的活态传承室中,由绣娘在工作室内展示创作晋绣的过程,可让观众面对面地
感受这一独特的手工技艺,展示、传承、创新晋绣艺术刺绣,全方位地向民众展示晋绣艺术的
魅力风采,唤醒民众对自己拥有和传承民间文化自识、自觉的民族意识。
为了保护及传承晋绣,范素萍把这门手艺也传给了三个女儿。
“在我的工作室,我这个人
教的时候特别严格,无论是徒弟还是女儿都一视同仁。
只要你做得不好,我就让你拆,拆了再弄,直到现在,我在山西培训过的学员有上万人次,桃李无数。
现在我女儿已成长为非物质文
化遗产传承人,我觉得无论做什么都要求真务实才行,只有特别能静下心来的人,耐得住寂寞
的人,特别喜欢刺绣的人才能真正坚持下来。
”范素萍说。
“晋绣虽历史悠久,但仅是一棵‘幼苗’,因为历史上它以小件为主,比如鞋垫、荷包等,一直没能闯出像四大名绣那样的名声,所以要让晋绣真正与四大名绣齐头并举,还需要付出更
多的努力。
尽管现在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不会止步,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范素萍表示,只有把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技艺掌握好并传承下去,才能更好地创新。
传承是一种使命,更是一种责任。
创新是让传统艺术生命得以延续的必经渠道。
“我为晋
绣而生,为晋绣的传承与创新而努力奋斗、用心创作。
无论生活怎样艰难,都不会阻挡我前行
的脚步,我将为‘晋绣’付出一生的心血,让短暂变无限,让生命重千古。
”范素萍说。
在几十年不懈的努力下,范素萍使晋绣(牵绣)这一民间艺术奇葩蕴藏和吸纳了更为丰富
的内涵和外延,让此门艺术更加发扬光大。
传承人档案
范素萍,女,1965年生于山西省晋中市和顺县,中共党员,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晋绣
(牵绣)代表性传承人,首届中国刺绣艺术大师,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非物质遗产刺绣专
业委员会理事会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专业委员会委员及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刺绣
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工艺美术民间协会会员,山西省旅游纪念品生产经营协会理事,和顺县
卉峰手工绣艺中心董事长兼总设计师,作品曾多次荣获国内外及省市县大奖。
2009年,作品《和谐中国》在第十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天工
艺苑·百花杯”评选中获银奖;
2011年,作品《和谐中国》又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中国轻工珠宝首
饰中心举办的“百花奖”中获金奖,同时作品《和谐长寿》在深圳文博会分会场举办的“中国
刺绣24个绣种精品展”“中丝园杯”中获金奖;
2012年2月创作的晋绣作品《和谐大中华》入选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期间举办的
“山西文化改革发展纪实成果展”,为宣传山西作出了贡献;
2012年6月,作品《顺民意》在2012中国(青岛)工艺美术博览会上获得“金凤凰·青
岛赛区”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金奖;
2012年10月,作品《和谐长寿》在“中国(杭州)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24个绣种大师作
品展”获金奖;
2013年6月,参加了山西省首届文博会,中心作品《和民心》《顺民意》获得了“巧夺天
工杯”金奖;
2013年9月,由晋中市妇联会举办的首届乡土布艺刺绣展中,作品《母子情虎头针葫芦》
获得了一等奖;
2014年10月,作品《愿》获得“百花杯”金奖,同时获得了“艾琳·国际”铜奖;
2015年,作品《和谐大中华》在山西省第二届文化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2016年,作品《梦之路》获得中国“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2017年9月由山西省妇女联合会举办的三晋巧姐手工艺大赛中,作品《和民心》获得金奖; 2017年,在晋中市妇女联合会举办的妇女手工艺比赛中,作品《迎喜纳福》获得金奖。
传承谱系:
第一代:王保妮
第二代:王根婵
第三代:郭怀梅
第四代:范素萍
第五代:张娜、张丽旭、张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