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50年必亡!最精准的历史预言背后到底隐藏了怎样的逻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清50年必亡!最精准的历史预言背后到底隐藏了怎样的逻
辑?
大清同治六年农历六月廿日(即公历1867年7月21日)夜,南京城,曾国藩来到了他的幕僚赵烈文家中…
此时的曾国藩可谓意气风发,三年前他平定了太平天国这场惊天之变,成为全国官绅地主心中的救世主,他现在官拜两江总督,乃朝廷中炽手可热的重臣。
此时大清王朝的国运似乎也在好转,辛酉政变后,大清王朝以两宫太后和恭亲王奕䜣为首的新一代领导核心已经形成,相对于颟顸无能的道咸两位君主,经过惊涛骇浪的这一代中央班子厉害地多;而大臣当中,曾左胡李等精明干练的人才得到重用,大清王朝的执政水平
得到加强…
太平天国,捻军,边疆少数民族叛乱被陆续平定,清朝不仅修补了内部的政治秩序,经济上也在恢复,政府降低农村赋税,鼓励耕作及发放粮种,同时认清洋人厉害的清政府还开始进行“洋务运动”,以求重振雄风。
看似一切都在好转,迟暮之年的大清王朝竟显示出中兴之势。
但曾国藩似乎发现了这“中兴”表象下似乎隐藏着危机,于是他来找自己信任的幕僚赵烈文聊聊,他对赵烈文谈了他的忧虑,然而他一定不会预测到,这晚他们两人的对话,会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精准的预言之一!
曾国藩与赵烈文的对话大致是这样的,我在这里给大家翻译一下(原文记载于赵烈文撰写的《能静居日记》)。
曾国藩表示了忧虑:京城中的人来报告说,现在首都风气很差,
经常有明火执仗的盗贼,街头巷尾到处是乞丐,很多妇女穷困到裸体没衣服穿,恐怕又有民变,该怎么办?
赵烈文回答:天下长治久安很久了,所以势必会出现分崩离析的局面,现在中央政府威望还比较高,如果清中央没有先崩溃,那土崩瓦解的局面是不会形成的,但未来一定会是中央先崩溃,然后各省生变,出现割据局面,估计不会超过五十年!
曾国藩这种儒家卫道士心情很沉重,他再问道:能不能南迁(像东晋和南宋一样)。
赵烈文表示:恐怕不会,而会陆沉(直接亡国)。
曾国藩不甘心,争辩道:但现在皇上德行纯正,应该不会到这个地步。
接下来赵烈文给出了他的判断理由,这里贴出原文:
赵烈文解释:“君德正矣,而国势之隆,食报已不为不厚。
国初创业太易,诛戮太重,所以有天下者太巧。
天道难知,善恶不相掩,后君之德泽,未足恃也。
”
这是啥意思?翻译一下,赵烈文是这么说的:现在皇帝的确德行不错,但他们已经受到了足够的报答,清朝初期获取天下很凑巧,而且杀戮很重,后世君主的德行是维持不了国运的。
…
看到这里,恐怕大家会感到有些懵,因为赵烈文似乎是基于中国传统政治伦理进行的判断,其回答似乎带有很浓的玄学色彩。
但赵烈文并不是江湖术士而是政治家,他判断国运并不是基于什么五行八卦,
而是对天下局势的观察!
赵烈文说的话实际是什么意思呢?他其实是从根本上否认了满清王朝的执政合法性——大清已经烂了,救不回来!
“国初创业太易,诛戮太重,所以有天下者太巧”——这是赵烈文对清朝统一全国的评价,灭亡明朝的是李自成,而清朝则摘取了李自成的桃子,最终初步取得了统治权,然后其奉行剃发易服的民族压迫政策,引发南方各地的强烈抵抗,清王朝凭借武力血腥屠杀才镇住局面。
也就是说,清王朝的执政合法性天生有两个漏洞,第一是取天下太巧,第二则是民族压迫,这两个会造成什么后果呢?“取天下太巧”意味着清王朝无法和汉人士绅阶级结合成更紧密的关系;而民族压迫则让清王朝永远无法消除底层的不信任感。
可为何清王朝能成功统治这么久呢?这一点从历史课本上一个词可以解释,课本评价清朝的实质是——满汉蒙地主阶级联合统治政权!
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来说,最重要的可不是什么“发型服饰”,而是其既得利益——经济文化上的特权!这一点,清政府是尊重的(相对于太平天国到处砸孔庙,抄地主家,清政府其实本质上还是一个封建王朝的延续)。
所以它最终取得了汉族士绅的认可,对于这些人来说,只要他们还是统治阶级,最上面的人是姓朱还是姓爱新觉罗和他们没有关系,大家务必清楚一个事实:十万八旗是不可能征服中国的,但是,百万绿营可以。
于是清朝顺利问鼎,甚至一度到达辉煌——康乾盛世,中央皇权空前强大,边疆势力被压得服服帖帖的,而民族矛盾呢?似乎得到了缓和。
但实际上这种矛盾并没有得到消弭的,盛世下国家机器运转良好,矛盾能还被掩盖,而一旦到了乱世,矛盾便会被激化,太平天国在统治区内大肆“排满”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运转了200多年,到了嘉庆,道光年间,清王朝早已衰败之态尽显,而咸丰时期更是内忧外患不断,外面英法联军入侵,内部更是引爆太平天囯民变。
按照“规矩”,到了这种程度,大清是要完了(去看看黄巢起义,李自成起义的唐朝和明朝还能蹦跶多久?),但大清却没完,反而还打出一波“中兴”,这是靠什么呢?靠的是两个,一是士绅的认可,二是洋人的支持。
那清王朝是如何获得他们的认可得以续命的呢?自然是让渡利益!清王朝对汉臣(汉臣后面站着的是士绅)让渡政治权利,对列强则让渡国家利益,以求得其认同。
但这种方式是典型的饮鸩止渴,因为向汉臣让渡权力意味着满蒙统治阶级的进一步边缘化;而向列强出卖国家利益则会让国家元气下降,日益不满的人民随时可能爆发进一步民变。
太平天国之后的清王朝实际上已经不是那个强大的集权帝国,此时国家的实际权力已经渐渐转移到了汉人大员那边,中央朝廷只是名
义上的共主,若不是汉族大员们碍于儒家忠君信条加上各自心怀鬼胎,加上慈禧超强的权术手段,大清早已崩溃。
清中央政府当然无法忍受这种情况,其开始了夺回权力的斗争,那清王朝如何自救呢?搞新政!
甲午,庚子两大巨变之后,清政府已经被彻底打醒了,再抱紧个“祖宗之法”只能和祖宗一起被埋到地底下,大清要变,可是到了想变的时候,问题出现了!赵烈文的预言成真了。
清政府搞新政是为了什么呢?是希望挽回颓败的国势,以“改革”提振国力,同时让“满洲贵族”在新政中居于核心地位,以夺回几十年前下放给汉人的权力。
满清政府内部的保守派希望借“新政”以重新巩固权力,而此时国内的其它阶层希望的是什么呢?汉族大员背后站着的士绅们希望清政府继续放权,最好搞成君主立宪制,因为这种国家事实上就会被他们掌控,但这显然是清政府无法接受的。
此外还有致力于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党!
这种一盘混乱的情况下,清王朝却强推新政,因为已经没有办法,不搞新政,国家马上要完!
但是,清政府此时既没有实行新政的资源(《马关条约》,《庚子条约》的巨额赔款使得清朝财政已濒临崩溃);又没有震服既得利
益者的手段(此时的清朝显然没有雍正时期执行铁血政策的能力),这种情况下强推改革会怎么样呢?
没有执行政策的能力,却有着夺回权力的野心,这使得中央与地方,满与汉的矛盾彻底激化,士绅们在太平天国之乱的时候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站在了清政府这边;但现在清政府想收权,那就别怪他们背叛了:反正你之前保护我们的利益,我们认你这已经是“食报已不为不厚”,但你可不是我们自己人,现在我反水你可别怪我。
清政府终于发现自己陷入困局:其始终无法调集足够的资源,一方面是汉人大员羽翼已成,其已无法驾驭;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新政推进地越快,接受了近代化教育的汉人的民族主义情绪反而崛起的更快!
清政府陷入这么一个困局:不搞新政,迟早被列强逼死或者被底层推翻;搞新政,那权力会进一步沦陷到汉臣手中,毕竟当时汉臣掌握的资源可比中央政府多多了。
想让满洲贵族取得改革的主导权?此路不通,谁让你“初期取天下太巧,杀伐太重”不是自己人呢?
最终新政成了压垮清朝的最后一根稻草,讽刺的是,打响革命第一枪的正是清朝打造的“新军”,为什么“新军”不效忠朝廷?别忘了,给这些新军士兵发粮饷的可是汉族大员而不是中央政府,而这些汉族大员发现清政府想收回权力后,全转投了革命派,更何况,这些新军的士兵,都是汉人。
而且,由于新政废除科举,使得就连最后的顽固派都对清政府失去了忠诚,最终清朝灭亡时,连给它殉难的都没几个,相对于宋,明两朝灭亡时有大批士子殉节,清朝的灭亡可谓非常窝囊。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大清灭亡,由于灭亡前清王朝已经陷入分权困局,此时没有势力有能力控制全国局势,于是中国陷入军阀混战
的局面,历史进程和赵烈文的预言惊人的相似,而这距离其作出预言的时间是44年,离50年还差6年。
作者:云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