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会计的“行为化”:会计领域的新发展(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会计的“行为化”:会计领域的新发展(一)
会计作为一门研究财富变化的实用性科学,从15世纪末卢卡。

帕乔利总结复式记帐的基本原理起,其发展已五百年于兹。

但真正确立逻辑精密的理论体系是19世纪以来的一百年时间。

对于会计究竟是什么性质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及职能如何认识,会计界仍存在较大争议,我国当前对于会计本质的理解有“管理活动论”和“信息系统论”之争。

然而,随着当今世界科技新成果的大量应用,新理论的不断问世,社会组织和经济结构日益复杂,会计仅作为一种提供信息的工具是不能够反映由外部环境和内在机制交互制约作用所产生的规律性和能动性的。

当今的一个普遍趋势是会计由纯技术性的“商业语言”过渡到人文性、社会性的行为科学上来。

研究领域从“物”到“人”的转变标志着对会计的认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行为会计理论的出现正是这种转变的表现。

本世纪4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梅约首创的行为科学应用于企业管理之后,行为会计的研究,至今已经历了半个世纪。

1981年美国会计学会“会计、行为与组织兴趣小组”的成立和1989年美国《行为会计研究》的创刊,标志着行为会计作为一门学科已臻成熟。

我国行为科学学会成立于1985年。

1987年中国会计学会年会上交流讨论了《论会计行为及其优化的途径》,初步奠定了我国行为会计的研究基础。

行为会计的出现必将而且正在大大地拓宽会计研究的范围,使之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相互融汇,对于理论的建设和实务的发展必然具有现实的意义。

一、会计行为的内涵
阐释会计行为内涵的观点甚多。

有人认为,会计行为是对会计信息的生产和分配活动;有人认为,会计行为是对于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的能动的反应活动;还有人认为,会计行为是在总会计师的领导之下对经营管理活动相关经济信息的预测、决策和控制过程。

这些观点都仅从某个角度反映会计行为的内容,不能完全揭示会计行为的本质。

会计行为是在内外会计环境的作用下,通过会计目标的驱动,由会计行为主体应用现代会计理论、管理学原理及计量方法作用于会计行为客体,但同时又受客体影响和制约的具有能动性的、有目的的实践活动。

它利用各类相关信息,对经济资源进行生产、分配,对经济活动进行预测、决策和控制。

它的三个基本点:客观会计环境,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人和环境的矛盾作用所产生的绩效。

其核心是会计行为主体的价值观念。

它又必然会对会计信息的处理和对会计流程的管理产生影响。

这种影响包括管理当局的行为对整个会计系统的建立和运转的影响和会计系统对人们的动机形成、生产水平、决策行为、利益分配的影响。

什么是会计行为的主体和客体?会计行为的主体包括会计个体和会计群体,它们应对某些特定行为结果负责。

群体行为决定着个体行为的方向,个体行为是群体行为的体现。

对会计群体行为的分析,包括会计群体的活动规律、会计群体的内聚力、会计组织的行为分析等,目的在于探索会计群体的活动规律,设计有效的会计组织,制订合理的会计法规和会计准则。

对会计个体行为的分析,包括个体行动规律、个体行为动机和效果的分析、会计职业期和个体行为的挫折分析等,目的在于保证以最低成本取得最大效益。

会计行为客体是会计管理的受控体,是能用价值量表示的经济活动。

由于会计要素的存量和流量均可抽象为价值形态和价值运动,因而整个会计核算和报告体系实际上是一种规范性的计量、揭示手段和能为公众理解的价值指标体系。

会计行为客体实质上是一种价值运动,而这种价值运动是通过特定经济环境中“人”的行为实现的,所以,会计行为客体观念不仅包括“物”的范畴,而且要考虑“人”的因素。

会计行为客体的特征,是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能够承担一定的机会收益和机会成本。

会计行为主体在一定的会计环境下,以会计目标(包括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为出发点,利用会计系统的运行,达到所期望的效果。

会计行为主体事实上由国家、管理当局、个人三个层次构成,因此会计具体目标呈现出多样性。

在会计基本目标的统驭下,具体目标不仅要求
提供经营管理信息,同时社会团体和个人也要求提供反映企业受托责任和社会义务的信息(例如环境保护和福利待遇等)。

此类信息通过宏观的、社会的会计行为完成,它制约着具体的反映性和监控性会计行为,而后者在整个经济活动中运行的效果也保证了前者的实现程度。

二、行为会计概说
“所谓行为会计,在最通俗的意义上说,就是说明谁通过何种途径使得会计信息是这样而不是那样,这样或那样的会计信息对谁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会计行为实质是一种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奕,行为会计的研究范围是在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管理当局内部的行为个体、外围的各个利益集团(包括国家、权益人、注册会计师等)之间生产、传递、利用、分配会计信息的过程。

当今西方行为会计学说有:“代理人理论”、“会计政治化理论”、“交易成本理论”、“文化决定论”等。

尽管其逻辑体系互有差异,但赖以存在的理论基础却是一致的。

如:(1)理性的经济人。

“经济人”的行为体现为对自己偏好最大化的追求;甚至不惜“损人利己”,导致不同利益集团的冲突和妥协。

行为会计重在研究整个行为作用的过程。

(2)交易成本。

在交易行为中,任何经济信息的取得、使用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所以行为会计不能不考虑交易成本。

(3)行为规则。

制订规则能保证会计系统中行为的合规性和可预测性;在规则的约束(例如明晰的产权制度)之下,则可保证会计体系有序而规范地循环。

行为规则的外延主要包括会计原则、会计标准和会计惯例,也包括政治、文化、道德等社会因素。

从系统论的观点看,会计系统是内外环境制约的函数,条件的改变引起行为动机的不断调整变化。

当政府对会计行为干预较强时,会计系统“内动性”减弱,会计行为倾向于作为一种被动的从属性工具;当企业具有独立的经营管理权力时,会计行为决策性加强,活力增大。

行为会计学以会计行为在会计信息流程中的作用过程及效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性的检验,建立规范的有效的会计循环体系,可以直接反映企业内部协调机制,信息的筛取和反馈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组织成员的价值观念和自身素质等等。

行为会计的职能即是通过及时的揭示和监控系统,在社会的政治经济领域中,配置经济资源和社会财富,合理界定各利益主体的责权,避免腐败行为和黑幕交易。

研究行为会计的目的是建立有效的行为会计系统。

1978年美国华特豪斯和锡森合着的《管理会计系统研究中的随机理论结构》一书,从方法论的角度构建了行为会计系统的理论框架:整个系统由不同层次的模式构成,包括预算、组织、社会对人的影响及行为调节模型。

而系统模型的建立要结合高等数学和概率论的知识,包含现实条件下的反映与控制,并运用信息论、控制论、心理学、计算机模拟等技术工具。

但行为会计系统如何普遍应用于实践,西方会计界仍存在不少争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