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表里的生物》导学案+精品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表里的生物》导学案
忆中的珍宝。
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2)仿写:请你运用语言描写的方法写一个小片段。
4. 指导书写,布置作业。
(1) 指导书写。
① 田字格出示:脆、拦、玻、璃、恶、怖、蟋、蟀。
② 教师指导书写“蟀”字:左窄右宽,“率”的第三笔是撇折,不是点。
③ 学生练写,教师指导。
(2) 布置作业:写一写你儿时的有趣经历或一个发现。
【设计意图】从对题目的理解讲到结尾部分的含义,看起来似乎有些跳跃,事实上,这样 把前后都连贯起来了,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
安排小练笔,用意是让学生把学到的写作 方法迁移到练笔中来。
>板书设计
猜测 表里有个生物
证实 父亲打开表盖让“我”看 逢人便讲 父亲的话A 作业设计
见系列《》或对应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本篇教学设计,突出了三个“注重”:
1. 注重对课题的理解。
本课题颇有特色,意味深长。
探究课题含义,很有必要。
用旧式机械手表引入课题——“表 里的生物”,设置悬念:这块表能够发出声音,里面有生物吗?引导学生围绕课题去质疑,在 读中释疑。
2. 注重主要内容的整体感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应起到理解内 容、明确主旨的作用。
”因此,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教 给学生整体感知的方法,即联系课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 注重对人物特点的把握。
表里有“小蝎子”
天真可爱
求知欲强
本次教学设计不仅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我”是个怎样的孩子,还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印证自己的观点,学会有目的地阅读。
二、小组合作,学习字词(用时:18分钟) 点拨:把生字归类识记。
重点交流“玻、璃、蟋、蟀” 的
书写注意事项。
3.引导学生交流初读情况。
(1)出示本课难读和易读错的
生字词,并指名读、齐读。
及时
正音。
(2)强调本课生字的字形。
注意
引导进行归类识字。
段读课文,相互检查、纠错。
(3)读文。
2.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1)学习生字词,了解其意
思。
不懂的字词查字典或相互
质疑帮助。
(2)小组内合作识记生字,
交流识字方法。
3.汇报合作学习成果。
(1)正确读出本课的生字
词。
(2)归类学习生字,重点指
导“玻、璃、蟋蟀”的写法。
求,给予学生必要
的帮助与指导。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18分钟) 1.引导学生读课文,感知内容。
(1)指名朗读课文中的长句。
(2)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2.引导阅读第1自然段,说说在
作者眼里,什么是生物。
1.小组合作朗读课文,交流课
文的主要内容。
(1)小组中交流朗读自己喜
欢的语句。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
讲了一件什么事?“我”童年
时听到父亲表里有声音,激发
了好奇心,一心想看。
父亲说
里面有生物,“我” 信以为
真。
2.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说说
在作者眼里,什么是生物。
举
例回答。
(凡能发出声音的,
都是活的生物。
如:早晨有鸟
叫得很好听,夜里有狗吠得很
怕人……)
指导学生读文中的
长句时,要对其他
学生提出听读要
求。
如:
①认真倾听,发现
读错、添字、漏字
等问题及时纠正。
②注意长句的正确
断句。
A教学目标会写“脆、拦”等8个字,正确读写“洪亮、盲人”等17个词语。
1.默读课文,能联系课题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能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3.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描写,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
能联系生活经历理解课文结尾。
>教学重难点
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A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本课要求会写的“脆、拦、玻、璃、怖、蟋、蟀”都是左右结构的字,要注意左窄右宽; “恶”是上下结构的字。
2.朗读指导
本课朗读时侧重于指导学生关注人物的对话与心理描写,朗读教学应当注意读出对话时人物的语气,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
通过默读快速地把握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3.理解运用
按照“整体感知——局部研读一一整体把握”的步骤进行教学。
突出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如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让学生组成小组合作学习。
学完本课,安排了小练笔,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描写手法写作文,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机械手表。
A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
A课时目标
1.会写“脆、拦”等8个字,正确读写“洪亮、盲人”等17个词语。
2.默读课文。
能联系课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板块一激趣导入,自学字词
1.激趣导入,读题设问。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大自然中的什么声音?请描述一下。
①学生发言交流。
②教师播放一组自然界中生物发出的声音。
(如牛、百灵鸟、鸭子、鹦鹉等动物的叫声)
(2)讨论:除了这些有生命的生物外,有没有能发出声音的无生命的东西?(如雷、海浪、风等)(出示旧式机械手表)这块手表能够发出声音,里面有生物吗?
(3)板书课题。
2.自读课文,引导质疑。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遇到不认识的字词可以查字典或询问同学。
(2)交流自己读懂了些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设计意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动物的叫声和物体发出的声音导入新课,一下子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然后,出示旧式机械手表,学生更是充满好奇, 从而引出课题“表里的生物”。
另外,让学生自学生字词,老师检查自学情况,这是扫清字词障碍的必要环节。
板块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初读课文,提出要求。
• 默读全文,联系课题,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填一填。
课文先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然后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写
提示阅读方法:边读边思考,适当圈点勾画。
2.汇报交流。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表里有个小蝎子的说法。
(2)学生口头“填一填”。
课文先写“我”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听到父亲的怀表发出清脆的声
音,就认为里面一定有一个小生物,然后写一次父亲打开表盖让“我”看,并说这摆来摆去的小东西是小蝎子的尾巴,最后写“我''信以为真,见人就说父亲的表里有一个小蝎子。
【设计意图】初读是阅读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整体把握文本的第一步,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整体了解;通过填空练习,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
第2课时
A课时目标
1.正确读写“洪亮、盲人”等17个词语。
2.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描写,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
能联系生活经历理解课文结尾。
3.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教学过程板块一合作学习,深入交流
1.小组合作学习,思考:
(1)“表里的生物”是什么?它有什么特别之处?
(2)文中有很多处心理描写,用横线画出来。
(3)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说说理由。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师生交流自学情况。
(1)首先请同学们来谈谈第一个问题。
(2)学生交流。
教师相机。
.
.
“表里的生物”的特别之处:
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
这小世界不但被表盖保护着,还被一层玻璃蒙着。
(3)读一读你画出的心理描写的句子并谈谈体会。
预设:父亲说“不许动”,表里边会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
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会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引导体会:这段话对“我”的心理描写非常细腻,从中可以感受到“我”对表里的生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
文章中还有多处这样的文字,将心理描写夹杂在叙事之中,如——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
•我只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
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联系上下文,边读边体会,作者就像在与人倾心交谈,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我”的内心世界,感受到童年的天真无邪。
指导学生在体会的基础上读好句子,读出儿童的好奇和天真。
(4)读了上面的几个句子,你觉得“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5)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补充:“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是个善于观察、爱思考的孩子。
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其他的句子来印证刚才表述的观点。
•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
•不但它的秒针会自己走动,而且它坚硬的表盖里还会发出清脆的声音:嘀嗒,嘀嗒…… 没有一刻的休息,这声音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
•“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
•“这就是叫你只许看,不许动。
"父亲回答。
•“为什么呢?"我又问。
引导:从第1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因没有满足好奇心,“我”感到很痛苦)
从第2句话中你能体会到“我”的什么特点?(“我”善于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对父亲的怀表进行仔细观察)
从第3个片段中可以体会到“我”是个勤于思考、喜欢探索的孩子。
【设计意图】本环节从心理描写切入,引导学生体会“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仅仅了解“我” 是个怎样的孩子是不够的,还要能找出语句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既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让阅读更有深度。
板块二研读对话, 顾拓展
1 .研读对话,角色朗读。
(1)导语:同学们,文中的对话也很精彩,我们来读一读吧!学生自由朗读对话。
(2)小组合作,分角色读。
.
•可是父亲怀里的表有时放在桌子上,不但它的秒针会自己走动,而且它坚硬的表盖里还会发出清脆的声音:嘀嗒,嘀嗒没有一刻的休息,这声音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
一天,我对父亲说:
“我爱听这表的声音。
”
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
父亲立刻把我的手拦住了,他说:
“只许听,不许动。
”
停了一会儿,他又添上一句:
“小孩儿不许动表。
”
•此后我就常常请求父亲把他的表打开给我看,有时父亲答应我,有时也拒绝我,这要看他高兴不高兴。
有一回,父亲又把表打开了,我问:
“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这就是叫你只许看,不许动。
”父亲回答。
“为什么呢?"我又问。
“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一动就要螫你。
”(3)指导朗读。
(4)小组推荐几个同学,在班上表演分角色朗读课文。
(5)评价朗读。
2.回顾课题,理解结尾。
(1)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表里的生物”其实指的是什么。
(表里的各种精密的元件)(2)作者结尾说“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其实表里根本没有生物,作者为什么会这么说呢?“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作者又为什么不说了?
“我”当时还小,以为是表里的生物发出的“嘀嗒,嘀嗒”的声音,并天真地相信了爸爸的话,以为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
后来渐渐长大,“我”明白了钟表的原理,于是不说了。
3.拓展小练笔。
(1)引导交流:作者回忆了童年的发现,虽然这个发现或许是那样的可笑,却是作者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