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山三清福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清山三清福地
以道教八卦图布局的古建筑群,较好地保留了明代的原始风貌。
三清宫庄重古朴、风雷塔小巧玲珑、詹碧云墓气势恢宏、九天应元府粗犷豪放……它们展现出了浓郁的道教特色。
三清福地位于三清山北部,是由道教古建筑群组成的一处人文类景区,迄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三清福地海拔1500多米,坐落在一个三面环山的盆地里,四周群峰叠翠、云腾雾绕,颇具仙境韵味。
景区面积约2万平方米,茂密的林木间分布着观、殿、桥、墓、塔等200多处古建筑,这些建筑多由石头修建而成,庄重古拙,风味原始,其中以三清宫、风雷塔、詹碧云藏竹之所、九天应元府最具特色。
奇特的八卦图布局
三清福地的道教建筑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布局巧妙,充分体现了道教的文化特征。
它们以三清宫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结合道家五行学说,呈现出奇特的八卦图布局:坎卦(正北方)是天一水池,离卦(正南)建雷神庙,兑卦(正西)是涵星池,震卦(正东)修龙虎殿。
西南坤卦、西北乾卦、东北艮卦、东南巽卦也各有建筑。
因此,三清福地有着“中国道教古建筑群露天博物馆”的美誉。
詹碧云中兴三清山
三清山是著名的道教名山,有“天下第一仙山”之称。
而三清山道教的兴起,与一位道士息息相关,他就是詹碧云。
詹碧云又名詹本山,是明代全真派的道士,他不但主持修建了三清福地的道教建筑,而且在三清宫弘扬道教40多年,使得三清山成为江西数一数二的道教名山。
虽然三清山自晋代起就是天下闻名的道家修炼场所,但山上的道观却逐年荒废,唐宋以后几乎已沦为废墟。
到了明代景泰年间,江西德兴出了一位家境殷实且乐善好施的道士王祜,他决定出资重建三清山道观,于是邀请浙江常山的全真派道士詹碧云主持修建三清宫。
詹碧
云果然不负厚望,他根据道教八卦图,以三清宫为中心,建造了一个布局十分奇特的道教建筑群,观、殿、阁、桥、门等无所不包,并且雕刻了许多道教神像,很是宏伟。
三清宫建成后,詹碧云受王祜委托,留下来担任主持,这一主持就是40多年,他道行深厚,潜心于弘扬道教文化,三清山香火日盛,渐渐成为了道教名山。
詹碧云去世后,弟子们将他葬于三清宫东南的巽卦方位,这也是他的生前愿望。
三清宫
三清宫是三清福地的中心建筑,也是三清山道教的标志性建筑。
它雄踞于九龙山口的龟背石上,是一座重檐砖石结构建筑,正面开有三个拱形门洞。
整座宫殿非常庄重古朴,至今还保留着詹碧云初建时的风貌。
三清宫前方耸立着一座看上去有些残破的石牌坊,牌坊顶部中央装饰着道教宝物之一的葫芦,上部镶嵌的青石板横匾上“三清宫”的题字出自景泰年间的兵部尚书孙原贞之手。
这座石牌坊全由花岗岩雕凿而成,小巧玲珑,其上的雕刻图案非常秀美。
风雷塔
风雷塔位于三清福地东北,以悬崖上的巨石为基座,由花岗石雕凿干砌而成,十分精美。
这座塔比较小巧,高约2米,但却分六层六面,塔顶雕成宝葫芦形状,是三清山古代石雕艺术的精品之作。
风雷塔究竟造于何时?目前有两种说法,一说是造于宋代,一说是造于明代,但它的外观和雕凿艺术是公认的奇巧秀丽,被赞为“三清山古建筑的明珠”。
詹碧云藏竹之所
“藏竹之所”是道教文化中陵墓的雅称,詹碧云藏竹之所其实就是詹碧云的陵墓,它位于三清福地东南的巽卦方位。
詹碧云墓依山而建,上下五层,层与层之间以石栏杆相隔,石栏杆上雕有神韵天成的狮子图案。
整座陵墓占地200多平方米,宏伟雄壮,气派不凡。
詹碧云墓顶处有一座石塔,造型奇特,上部是七层六面的塔形结构,中部却凸出如鼓,内设神龛
供奉墓主神像,下部则是一个双层环形基座。
詹碧云墓全由花岗岩砌成,雕凿精美,是三清山的石雕精品之一。
九天应元府
九天应元府实际上就是雷神庙。
它坐落在三清福地正南的离卦方位,是一座由花岗岩干砌而成的小殿,高约3米、宽约2米,造型古朴粗犷。
这座小殿比较奇特的地方在于它的名称。
道教文化中,九天应元府是雷神居住的地方,因此一般简称为雷神庙,像这样使用全称的在道教名山中比较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