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起点与现实起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逻辑起点与现实起点
-----参加面试工作所感
参加了本次区骨干教师招聘的面试评委工作。
试题很有意义: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情况说说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难点和措施,并以说课的形式举一课例说明。
评前,我们评委说了这样一个事实:目前很多教师都很注重课堂的形式,认为越活跃的课堂、学生玩得尽兴的课堂就是成功的课堂,而忽略了知识这一核心。
根本不顾学生的原有知识起点,一味地依教学设计画瓢,实施自己心目中的教学任务。
事实上,随着课改的推进,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学生的学习起点的问题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
因此,我说,这次的试题很有针对性,这就是它的意义所在。
学生的学习起点包括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逻辑起点是指学生按照教材学习的进度应该具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它是教材的编写者根据教材的逻辑结构和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状况而预设的一种标准;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实际具备的相关知识、学习能力、思维水平等。
逻辑起点与现实起点存在三种关系:
1、逻辑起点与现实起点一致。
这时,教师处理教材时不能拘泥于教材已有的呈现方式,要在实践转化过程中从整体上作纵向重组或横向关联,引导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把握新知识的生长点,帮助学生实现认知迁移,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2、逻辑起点高于现实起点。
我们应对教材灵活处理,适当降低教学难度和节奏,或者借助辅助性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
例如,“平移”的教学,源于低年级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特点,不能将平面图形的移动看成是线段的移动、点的移动,因此教学时应设计一些使能目标,先观察线段的移动和点的移动,再将整个的图形看成一些线段和点,然后进行连接。
若借助多媒体演示,使静态动态化、形象化,学生更易于理解,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再例如,教学“工程问题”,学生对抽象的工作总量“1”总是难以理解,这跟学生的生活经验大有关系,跟学生过去的具体的工作总量的差异太大。
教学时,就从具体的数量开始:
一段公路30千米,甲队单独修需要20天,乙队单独修需要30天。
两队合修需要多少天?
学生解答后,再将公路的长度改为“60”、“90”、“120”,让学生解答后发现规律,探究原因。
这时工作总量“1”的出现就水到渠成。
3、逻辑起点低于现实起点。
由于现在家长对孩子学前教育的重视,由于教材总是站在当时儿童的认知水平上,由于社会发展对孩子知识结构的丰富。
教材的逻辑起点低于现实起点也是很正常的。
关键是我们如何驾驭教材,不唯“教材”,而是用好教材。
一年级的学生,十以内的加减法、上下、前后等知识早已通过家庭教育、幼儿园的教育学会了,如果老师不顾学生的起点,依然按部就班开展教学,势必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
学具操作,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思维。
但是学生已经到了一定的抽象能力,学生都已经能够建立相应知识的心智模式,还有必要让学生动手操作,从抽象逻辑思维倒退到具体形象思维,甚至动作思维吗?窃以为不然。
例如,乘法口诀的教学,例如两位数的加减法。
面对这样的状况,我们该做的难道只是让学生重复学习、机械练习吗?其实不然,我们可以将教学目标定位得更高一些,这是对学生负责的一种态度,否则学生学习前后一个样,不就是在浪费彼此的生命!我们可以增加教材的难度,可以设计饶有趣味的活动,可以从智慧技能,甚至认知策略的高度去设计我们的教学内容,让我们的孩子更聪明。
因此,教学设计前通过前测、通过问话等方式对学生起点知识状况的了解和分析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