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鲁教版必修单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环境问题的历史发展概况和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2•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3.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三个方
面。

4•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等内容。

5 •以及可持续发展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人类思维方式的根本改变。

过程与方法
1要求学生能够举例说明人类应如何参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够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认识。

2•结合实例,理解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途径,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内容,使学生树立人类发展与环境对立统一的辩证观;使学生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逐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可持续发
展过程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并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

教学重点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3•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及其目标的实现途径。

教学难点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识人类在不同历史阶段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行为表现及后果。

2•突破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社会、经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3•积极宣传可持续发展思想,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为人师表,付之于行动。

教学方法
1•利用图表分析、说明人类改良环境与破坏环境的不同结果,加深自己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认识,培养自己的参与意识。

2•要及时收集各种新闻媒体传送的有关事例,归纳、分析,使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并运用理论来分析和指导实际,特别是要提高自身对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
任感,并规范和培养自己对环境负责的行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

我们应该谋求人地关系的和谐
统一以推动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那么,并提出“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正确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间相互关系的共同发展
战略,是人类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唯一途径。

那么,什么是“可持续发展”?下面我们学习:
第一课时
第二节可持续发展(板书)
•理解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板书)[问题]: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最后由老师总
结并讲解)
1983年,为了探索如何解决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由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领导。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
未来》报告,开始将可持续发展概念提上国际议程,并强调它对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的适用
性,从而使这个概念在全世界得到认可和普及。

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由定义可知,可持续发展既是
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又是实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和谐,因此它是一个综合
的概念,其丰富的内涵概括起来有三点:经济持续发展、生态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


济、社会、生态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了一个复合系统(如下图)。

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
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它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增长数量,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提高
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讨论]: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分别代表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生态学家。

让学生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出发,讨论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最后由老师总结学生的发言。

(1)经济可持续发展
自古以来,人们追求的目标是“发展”,而经济发展,尤其是工、农业发展更是“发展” 的主题。

可持续发展观强调经济增长的必要性,认为只有通过经济增长才能提高当代人的福
利水平,增强国家实力增加社会财富。

但是,可持续发展不仅是重视经济数量上的增长,更
是追求质量的改善和效益的提高。

要求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生产方式,积极倡导清洁生产和适度消费,以减少对环境的压力。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包括持续的工业发
展和持续的农业发展。

持续工业包括综合利用资源、推行清洁生产和树立生态技术观。

综合利用资源指要建立
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重视“二次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倡废物资源化。

清洁生产指
“零废物排放”的生产。

就生产过程而言,实现废物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对产品而言, 生产“绿色产品”或“环保产品”,即保持生产对社会环境和人类无害的产品。

生态技术观 指应用科学技术与成果,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不断改善发展的质量。

持续农业是指“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基础方式, 以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
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需求得到满足。

这种持久的发展 (包括农业、林业和
渔业),维护土地、水、动植物遗传资源,是一种环境不退化、技术上应用适当、经济上能 生存下去、以及社
会能够接受的农业” 。

(2) 社会可持续发展
社会可持续发展不等同于经济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是以
“物”为中心,以物质资料的
扩大再生产为中心,解决好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个环节之中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 社会发展则是以“人”为中心,以满足人的生存、享受、康乐和发展为中心,解决好物质文 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共同发展问题。

由此看出,二者联系十分密切,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
前提和基础,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和目的,
二者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发展,才能求得
整个国家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全体公民过上美满、愉悦、幸福的生活。

1991年发表 的
“保护地球一一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从社会科学角度,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生 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融容能力之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 发展的实质。

(3) 生态可持续发展
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调节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 民的良性发展模式,促进社会、经济更加繁荣昌盛地向前发展。

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
当人类开发利用资源的强度和排放的废弃物没有超过资源生态经济及环境承受能力的极限 时,既能满足人类对物质、能量的需要,
又能保持环境质量, 给人类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
境;加之生态系统又能通过自身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及环境自净能力,
恢复和维持生态系统的
平衡、稳定和正常运转。

这样的良性循环发展,不断地产生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 益,这就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所以,可持续发展并不简单地等同于环境保护,
而是从更高、更远的视角来解决环境与
发展的问题,强调各社会经济因素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联系与协调, 寻求的是人口、经济、环
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与协调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 公平性原则
公平性原则是可持续发展观与传统发展模式的根本区别之一。

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是
资源分配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应体现公平。

所谓时间上的公平又称“代际公平” ,要认识到人
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这一代人不要为自己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人类世世代代需
求的条件一一自然资源与环境。

要给世世代代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当前的状况是资源 的占有和财富的分配极不公平。

所谓空间上的公平,又称“代内公平”
,可持续发展观认为
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应该是平等的。

据联合国统计资料,世界人口中
20%的最富
有者占有世界总收入的 83%,而最贫穷的20%人口仅占有1.5%。

富裕国家的人口只占世界 人口的20%,但所消耗的能源却占 70%、金属占75%、木材占85%、粮食占60%。

如此贫 富悬殊、两极分化的世界,是无法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给世界以公平的分配和
公平的发展权,应把消除贫困作为可持续发展进程中优先解决的问题。

此外,可持续发展观
还认为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也应该是公平的,
应该相互尊重,人类的发展不应该危及其他
物种的生存。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里约宣言》中把这一公平原则上升到 尊重国家主权的高。

这一定义揭示了社会
生态可持续发展所探讨的范围是人口、
资源、环境三者的关系, 即研究人类与生存环境 寻求改善环境、造福人
度:“各国拥有按本国的环境与发展政策开发本国自然资源的主权,并负有确保在管辖范围内或控制下的活动不损害其他国家或本国以外地区环境的责任。


[阅读]:中国在消除农村贫困上的成就
中国在消除农村贫困采取的措施:不断增加扶贫投入,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国家
坚持开发式扶贫,实行科学扶贫,发挥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组织以工代农和适量有序的劳务输出。

(2)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有许多制约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资源与环境。

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指的是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以保障人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人类要尊重生态规律、自然规律,能动地调控自然一社
会一经济复合系统,不能超越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不能损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保持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能力。

经济的发展要同环境的承载能力、自然资源的供给能力相协调,不能以损害人类共有的环境、浪费自然资源来换取经济的发展,发展要与自然和谐。

不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的永续利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


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相互协调。

[阅读]:承载力
承载力在生态学上的含义是指在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下所能够生存的某一物种的最大个体数。

一般可分为环境承载力、资源承载力和土地承载力
(3)共同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全球必须采取共同的行动,建立良好的国际秩序和合作关系。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全人类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要达到全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必须建立起巩固的国际秩序和伙伴关
系,坚持世界各国对于保护地球的“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鉴于历史责任和现实情
况,各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政策和实施步骤不全相同,但是,对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经济发达国家负有更大的责任。

要建立新的、公平合理的、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全人类的共同努力及采取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4)阶段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推进的过程,由于世界各国、各地区所处的经济和社会
发展阶段不同,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及承担的责任等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举例说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异。

承转:前面我们学习了人地关系的演变、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那么,我们不能只
是停留在理论知识上,应以实际行动来体现这一理论的正确性与必然性。

第二课时
三•可持续发展一一从概念到行动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内容的第三部分,然后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 •认识并了解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2.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3.我们应以怎样的实际行动来做到可持续发展。

在同学们阅读完课文后,对于上述三个问题,我们可从以下内容加以点拨: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内涵极其丰富,就其社会观而言,主张公平性,既满足当代人又满足
后代人的基本需求;就其经济观而言,主张建立在保护地球自然系统基础上的持续经济发展;就其自然观而言,主张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些观念是对传统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
挑战,是人类行为方式的变革。

我们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也是环境的管理者,我们是否认知、愿意接受并积极参与,是实施这些变革的必要条件。

因此,我们只有首先建立起可
持续发展的世界观,进而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来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才能使可
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

可持续发展不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事情,而是全人类的目标。

从根本上讲,需要
人类在生产、生活、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发生根本的变革。

在实践中,这种变革可以体现在许
多方面。

课文中举到了清洁生产、公众的参与和选用带环境标志的产品这三方面的例子,除
此之外,还有其他的生产、生活方式等,如人类活动必须严格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在保
护自然的基础上,合理开发资源;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统一;在全球范围内共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经济体系;建立勤俭节约的生活
方式;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和消费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等等。

基于上述内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须树立环保意识,如不吃野生动物,拒绝使用一次
性木筷、塑料袋,不捕捉青蛙、益鸟,不随地吐痰,不乱丢果皮垃圾,不乱涂乱画,不攀折花木等,并主动承担保护环境的宣传员。

课堂活动:通过上面的学习,组织学生阅读清洁生产循环图,了解清洁生产的含义,并
完成以下问题:
投影展示:读下面清洁生产产品生命周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清洁生产产品生命周期示意图
(1)清洁生产包括利用清洁________ 、清洁的________ 过程和清洁的 ________ 。

(2)传统的评估产品对环境影响的方法是把焦点放在______ 处理上,即产品使用后
______________ 对环境的影响。

(3)清洁生产是将污染预防上溯到_________ ,并拓展到_______ 。

(4)清洁生产是一种将________效益与_______ 效益有机结合的生产方法和措施,它有利
于人类实现_______ 发展。

(5)山西省是全国重要的________ 基地,为保护环境,国家已决定将 ___________ 市列为全国
清洁生产试点城市。

答案:(1)能源生产产品
(2)末端废弃物
(3)源头生产全过程
(4)经济环境可持续
(5)能源重化工太原
[课堂小结]
[课后练习] -、单项选择题 3.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农业文明时期,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趋于和缓
B. 环境问题要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C. 环境问题全部是由自然原因造成的
D. 人类的生存发展必须以人类自我满足为前提 答案:B 4•清洁生产包括( )
A.清洁能源和清洁产品
B.清洁厂房和清洁机器
C. 无污染或少污染的生产过程
D.清洁的道路和清洁的交通运输
答案:A 二、综合题
1. ( 1)垃圾已成为城市一个突出的环境问题。

目前,许多城市对垃圾采用填埋方式处 理,该方式简便、省钱,但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你认为有哪些不足之处?
(2) 法国有位哲人说:“垃圾是摆错了位置的财富。

”对此,你如何理解?
(3) 下图是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后的处理系统示意图,在备选答案中选择正确的 选项,完成方框
内未填的内容。

A. 肥料
B. 做工业原料
C. 填埋、焚烧或循环利用
D. 回收处理 答案:
(1) 占用大量土地;污染土壤、地下水;垃圾产生沼气,如不及时收集输出利用,容
1.解决人类与环境矛盾的唯一办法是 A. 扩大人类的生存空间
)
B. 禁止工业排放“三废” D.加大开采自然资源的力度
B.
工业、农业、环境的发展 D.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改善 有毒有害垃

I
专用赠设备
可循环利用删
+废 抵—— +废破瑙—— If r+

I
十废
I
良品垃
圾 也圾
大件戯
破碎 压缩
易发生爆炸事件等。

(2) 垃圾中有许多可回收利用的资源。

(3) ①一D ②一B ③一A ④一C 2•下图是由于人类不遵循生态规律,
造成人口、粮食、生态环境之间恶性循环的示意图,
请把备选项的代号填入图中相应字母所在的位置。

①盲目开垦草原 ②人均耕地减少 ③地力减退 ④围湖造田 ⑤肥料短缺 ⑥灾害 加重⑦生产条件恶化
⑧毁林开荒
答案:A —①B —④C —⑧D —⑤E —③F —⑥G —⑦H —② 水

F
rL
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