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东莞岭南学校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东莞岭南学校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故都的秋
⑴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⑴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⑴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⑴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⑴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
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
⑴“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⑴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⑴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
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的长大起来。
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⑴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特别的多。
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
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
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1. 选出对下段文字分析理解最正确的一项()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
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
A. 作者用明白如话的语言,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上,寥寥数笔,勾勒出槐树的落蕊,把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
B. 作者运用白描式的语言,凭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把秋天槐树的特征,有动有静地表现出来,文字像轻轻飘浮的白云,感情热烈明快。
C. 作者用简洁清丽的语言,从自己的主观感觉上,描写了槐树的落蕊。
文字细腻清新,充满诗情画意,使读者忘却了悲秋的心理。
D. 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感觉上描写了槐树的落蕊,“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和统一,表达出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2.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作者对北平秋的“色”“味”“意境”和“姿态”的描绘,寄寓了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情愫和对美好事物的执著追求,流露出孤寂悲凉的心境。
B. 用“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作为故都人的代表,体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同时这也是郁达夫这个“都市闲人”的生活写照。
C. “清”“静”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的描写和总结,又是作者内心的感受;“悲凉”,则更多的是主观感受,这种感受仅属于郁达夫一人。
D. 《故都的秋》是以“清”“静”“悲凉”为文眼的抒情散文,文章用北国秋景的浓色与厚味来和南方秋景的淡色、浅味形成对比,突出主旨。
3. 几种颜色中,作者为什么认为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为佳,并要求有“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作
为陪衬。
4. 本文是以写景抒情为主的散文,关于“写秋诗文的议论”一段是否可以删去?请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小区有个五谷磨房
安谅
小区是个老小区。
五谷磨坊也只是底层的一个小卖部,连个石磨也不见。
灶披间的窗台就是售货台,人来人往的,倒是十分热闹。
苏北来的一家人长租了这小院,又别出心裁,在灶披间一隅,开设了这个五谷磨坊,专卖现磨的各类营养谷物,颇有螺丝壳里做道场的意味。
这天周末正午,冬日的太阳懒洋洋的。
五谷磨坊一片喧闹声。
秦工程师正巧路过,瞥见自己的老母亲也在那里,眉飞色舞的,几位老伯伯老阿姨也兴致勃勃,围绕着这个灶披间窗台,你一句,我一句的,仿佛有什么便宜货,令他们兴高采烈。
秦工程师凑近一看,果然,五谷磨坊又推出了新品。
窗台上一字排开塑料包装的各类谷物,除了以前的红豆薏米粉、核桃芝麻粉等,什么黑色脉(就是黑麦片、黑芝麻、黑大豆等组合),阿胶派(以阿胶块、紫山药、紫米、红薏米等组合)、长辈乐(即是鹰嘴豆、葛根、银杏仁、高原青稞等组合),不一而足,搭配得很诱人。
这些老人本来就对五谷食品着魔,这种创意又把他们勾得晕头转向了。
看到秦工,秦母连忙招呼:“你想吃什么?”
秦工笑着说:“你想吃啥就吃啥吧。
”
“你们秦秦有出息,也真孝顺!”几位老阿姨赞叹道。
“那我给你再买点黑芝麻,里面什么都有了!”秦母脑子活络,对新组合已然了解。
窗台内是一位胖姑娘,眼镜搁在鼻梁上,忙得不亦乐乎。
这个外来妹是这苏北人家聘的打工者,说一口苏北话,干活还蛮勤快的。
秦工也和气地与他们点头。
回到家,读大三的女儿小静就嘀咕:“奶奶又在磨坊磨磨唧唧的,都快吃午饭了,还在磨蹭什么。
”秦工笑咧了嘴:“你还真会说话,磨坊被你这么一说,更有意思了!”“你还笑,人家肚子都饿坏了!”小静嘟囔着,看来真有点生气了。
“那你快去叫奶奶呀!”秦工说。
小静老大不情愿地蹬蹬跑去了。
不多一会儿从窗口那边,又传来了吵嚷声。
秦工竖耳静听,似乎是女儿小静高分贝的斥责:“你这是有毒的,有毒的!”秦工连忙掩上门,急急地赶了过去。
小静还理直气壮地指责着。
那个胖女孩的眼眶里,泪水闪动,稍顷,有几滴快速而无声地滚落下来。
秦工很快明白了。
胖女孩用粉碎机在现磨那些五谷,高温细磨,倒是干脆,磨好后,她还特意放在铝
盘里散了一会儿热,但时间显然短了些,谷物还是滚烫的,就被倒进塑料包装了。
老伯们老阿姨们倒没留神,偏是小静下来撞见了,一阵连珠炮似的斥责,把刚才还和风细雨的气氛,一下子搅得紧张和严肃。
秦工来的是时候,秦母此时一直无语。
场面有些僵,秦工一来,也就缓和许多。
胖女孩抹去泪,说:“都是老客户,如果觉得不放心,这一份我就自己留下吃了,我另磨一份给大家。
”
秦母点头不是,摇头也不是。
因为,孙女已帮她做了决定:“就这样吧,也只能这样了,以后你不能这么匆忙装袋呀!”小静还是不依不饶。
“那是我自己催她的,不能怪人家”,秦母总算开口了,“不是你在催我吃饭吗?”
“算了算了,都别说了,下回都注意些就好,走吧,走吧,五谷待会再来拿吧。
”秦工和稀泥。
两个女人,一老一小,都是他的“宝”,他不想他们不愉快。
“那就等冷却下来,再来拿吧。
”秦母和小静也形成了共识,那胖女孩也点了点头,三人才离开五谷磨房。
走出几步,秦母就悄声埋怨:“人家女孩也是打工的,这货一赔,她至少三天白干了。
”
“那也不能吃有毒物质呀,奶奶,你不是想健康长寿吗?这么吃可是适得其反!”小静也嘟囔着,有点不服气呢!
“可是人家打工真的不容易。
”秦母说。
“谁让她这么没知识……”小静又哼唧了一声。
“奶奶也是从苏北乡下来打工的,奶奶知道什么叫难……”奶奶喃喃着,还回头朝磨坊方向望了一眼。
一下午,两“宝”半天不说话。
傍晚,小静悄悄先下了楼,又悄声地回来了。
过了一会儿,奶奶也什么话都没说,下楼去了。
几分钟后又回来了,把一叠钱塞到小静手中:“难得你这么善良。
钱还是我来付。
”
“是我伤了人家,该我来付。
”小静说。
“你的钱,还不是你爸妈的钱?等你赚了钱,再说吧。
”秦母嗔怪了一句,眼光里闪出笑意。
小静的脸上,也漾出一缕笑意。
这时,胖姑娘敲门进屋,把一叠钱塞给秦母,又将一桶磨好的五谷食物搁在桌上,笑眯眯地说:“谢谢妹妹给我指点,我今后一定多学习,也会细心的。
这个就是凉透了再装袋的,放心吃哦。
”小静走上去,握住了她的手:“刚才我说重了,你别生气……”秦工笑着说:“五谷磨坊还真带来了健康快乐。
”
(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小区有个五谷磨房”为题,既点明了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所,又交待了小说情节发展的联结点,也设置了悬念,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开头两段用简洁精练的语言向读者介绍小区的特点、五谷磨坊的实质及五谷磨坊的由来及状况,为人物的出场、情节的展开作好了准备。
C.“五谷磨坊一片喧闹声”说明五谷磨坊在小区里很受欢迎,看似闲笔,实则别具匠心,几位老人的神情也很
好地说明这一点,为情节变化张本。
D.“小静还理直气壮地指责着”“那个胖女孩的眼眶里,泪水闪动,稍顷,有几滴快速而无声地滚落下来”,气氛紧张尴尬,激烈冲突在所难免。
6.小说中秦母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7.小说最后的“五谷磨坊还真带来了健康快乐”有什么深刻内涵?请结合作品加以探究。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自有人类以来,疫病就如影相随。
在人类历史的舞台上,疫灾作为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因子,从来没有缺席过。
一方面,疫灾单独发生或与其他灾害叠加,对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产生巨大危害和破坏;另一方面,人类通过与疫灾的抗争并不断战胜疫灾,推动预防医学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
从中国历史看,疫灾流行对我国的人口、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等各方面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疫灾流行时,“死者太半”“死者什七八”“死者不可胜数”等大批人口死亡的描述,史不绝书。
疫灾之祸常不单行,多与水、旱、蝗、震、饥、兵等灾结伴而行。
影响最为巨大的,莫过于疫灾与战争叠加形成的兵疫灾害。
《老子》曰:“大兵之后,必有凶年。
”周武王克商后的“遘厉虐疾”,三国初曹操兵败赤壁的大疫,从明末李自成农民军在北京遭遇的大疫,清代洪秀全太平军在南京遭遇的大疫,都印证着“大兵之后,必有大疫”的事实。
毋庸讳言,周幽王时期关中的大旱疫加速了西周王朝的灭亡,明朝末年的旱蝗饥疫加速了明王朝的覆灭。
根据我们的研究,我国在先秦至清代(公元前770年至公元1911年)的2682年中,至少有224个兵疫交加之年,近三千年来,在北部农牧交错带、中部南北分界线、南部海陆交汇带形成了三个兵疫灾害密集带。
疫灾激发了中国预防医学和疫病防控的进步。
比如,东汉末年的伤寒大流行,催生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明代小冰河期瘟疫的频繁流行,造就了吴又可的《瘟疫论》;清晚期广东地区的鼠疫大流行,成就了吴宣崇、罗汝兰的《鼠疫约编》;清末东北地区的鼠疫大流行,促成了国家防疫机构的建立。
“天灾流行,国家代有”,病原体与人类同进化,疫灾与人类相始终。
即使到了今日,虽然许多古老疫病已得到有效控制,但新的疫病不断出现,疫灾流行的威胁并没有彻底消除。
不仅如此,随着人类对自然干扰的深入和全球环境的变化,疫病传播的速度、途径、方式以及微生物的致病能力,也发生了许多新的复杂变化,甚至一些旧的传染病还有死灰复燃之势,防控疫病流行依然是当今社会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民族振兴的重大任务。
开展历史疫灾研究,揭示历史疫灾的流行规律,探索疫灾的形成机理,对于当今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凡民有丧,匍匐救之”,中国历代十分重视疫灾的救治,但现代细胞生物学和医学引入以前,不能弄清疫灾流行的真正原因,古人对疫情防控缺少有效方法,故而每当大疫之时,人心惶惶,谣诼纷飞,对社会稳定造成极大的冲击。
开展历史疫灾研究,总结历史疫灾的应对经验,剖析历史疫灾的社会危害,对于增
强民众的疫灾防范意识,强化政府的疫灾防控能力,维护疫灾冲击下的社会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以及所研究的问题的复杂化和综合化,融合多学科研究手段与方法已成为当前科学研究的新趋势。
因此,开展历史疫灾研究,追溯历史疫灾的时间过程,探究历史疫灾的空间分布,分析历史疫灾的社会影响,对于拓宽历史学的空间视野,拓展地理学的时间尺度,拓新灾害学的研究领域,对于促进历史学、地理学和灾害学的交叉融合,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摘编自龚胜生《中国古代疫灾发生的规律与思考》)
8.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疫灾能够影响人类文明的进程:既会产生负面影响,也会推动社会的进步。
B.疫灾常与其他灾害结伴而行,而与战争叠加形成兵疫灾害影响最为巨大。
C.旧的传染病还可能死灰复燃,因此疫灾流行的威胁在今天并没有彻底消除。
D.古代的大疫会影响社会穏定,与当时对于疫情防控缺少有效方法不无关系。
9.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着眼于我国古代疫灾,主要论述了疫灾产生的复杂原因和对人类的重大影响。
B.文章对疫灾防控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得出开展历史疫灾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的观点。
C.文章在论述疫灾的影响时,举出较多的历史事实作为论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文章多处直接引用古籍中的句子,既使文章论述有理有据,又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周幽王时期关中的大旱疫和明朝末年的旱蝗饥疫,导致两个王朝最终走向覆灭。
B.清末正因为东北地区和广东地区的鼠疫大流行,才促成了国家防疫机构的建立。
C.新的疫病不断出现,是因为人类对自然进行深入干扰,导致全球环境发生变化。
D.虽然疫灾激发了古代预防医学的进步,但古人对疫灾流行原因的认识依然有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
是皆以修身为本。
……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节选自《礼记·大学》)
1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虑而后能得得:处事合宜
B. 致知在格物格:标准
C. 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辟:偏向
D. 之其所哀矜而辟焉矜:怜悯,同情
1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大学之道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B. 知止而后有定人而不仁,如礼何
C. 欲齐其家者其恕乎
D. 小人闲居为不善为之于未有
13. 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
B. 跨者不行
C.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D.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14.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尚书》。
B. 《礼记》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教育、美学等思想。
C. 曾子,名参。
其父曾点,字皙,与子曾参同师孔子。
D. “慎独”可以理解为独处时也要使自己的行为谨慎。
15. 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 心不/ 焉视而不见听/ 而不闻食/ 而不知其味
B. 心不在/ 焉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 食而不知其味
C. 心不在焉/ 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 食而不知其味
D. 心不在焉视/ 而不见听/ 而不闻食/ 而不知其味
16.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B. 继而又提出了“八条目”之说,“八条目”之间是并列关系,“格物”是其核心。
C. 要做到“诚意”需要不自欺欺人,要做到“正心”需要摈弃不良情绪和外界干扰。
D. 选文中使用了顶针、排比等修辞,使得道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增强了说服力。
17.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2)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3)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香子
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
倚东风、豪兴徜徉。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
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
飚青旗、流水桥旁。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
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18.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人运用通俗、生动、朴素、清新的语言写景状物,绚丽多彩、充满生机的村野春光得到充分展现,表现了词人意兴豪迈、旷达洒脱的情怀
B.全词围绕词人游春足迹这个线索次第展开,上下阕组成两副相对独立的活动图画,相互辉映而又和谐统一。
C.“小园”五句,集中笔墨特写春之一隅。
色彩鲜明,香气氤氲,生机盎然,达到了以点带面的艺术效果。
D.下阕“远远围墙”四句,视野由近放远。
周墙,茅堂,青旗,流水,小桥,风光如画,而又富含诗蕴,引人遐想。
19.这首词写景方面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举例并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怨灵修之浩荡兮,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谣诼谓余以善淫。
(屈原《离骚》)
(2)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用比喻的手法感叹生命的短暂和个的渺小。
(3)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通过写“鸟”和“鱼”表现洞庭湖生机盎然景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21.下面是某校一位高一同学在高三毕业典礼上演讲片段,其中有三处不得体的地方,请找出来并作修改。
大家好!能在高三师兄师姐们毕业典礼上发言,我十分荣幸。
此时此刻,请允许我代表高一年级莘莘学子,向忝列名师的园丁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即将毕业的学长们送上美好的祝福。
亲爱的学长们,你们的全力协助,我们铭记在心。
在你们即将迎接人生大考之际,在下祝大家高考卫冕成功!
(1)将改为;(2)将改为;
(3)将改为。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2.下面几处情境下的用语分别存在一处用语不得体,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1)兹定于2019年10月25日(星期五)11时在府上为家慈举办八十岁寿宴。
(寿宴邀请函)
(2)该生学习成绩优异,综合素质优良。
热爱文学,爱好写作,曾有多篇作品发表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上。
希望该生能得到贵校的抬爱。
(自主招生推荐信)
(3)昨天我因不慎丢失一本《人间词话》,如有拾获,请速交还。
(寻物启事)
(4)各参赛队在比赛过程中如对裁判的裁决有异议要求申诉的,由参赛队领队赶快向裁判长提出申诉。
(羽毛球邀请赛仲裁申诉规定)
(5)根据最新消息,超强台风“山竹”将于16日(周六)近距离袭击深圳,现严肃认真地提醒大家:当日下班后,请立即回家,切勿在外溜达。
(华为公司深圳行政部通知)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
——列夫•托尔斯泰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题为“光明与阴影”的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不少于八百字;③文体特征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