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践行班级量化管理的几点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律、学习、卫生、礼仪及其他附属项目等。
在执行过程中须遵循以下要求:
(1)班主任指导量化实施,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考核。
(2)每一小组要负责全班各方面的量化情况,并及时汇总。
(3)班干部有管理全班的责任,其他人要听从指挥,不得起冲突,若有矛盾由班主任出面解决。
(4)个人得分与小组总分挂钩。
(5)每一阶段学习完成后,量化得分前十名者有资格参与评优选先。
(6)对量化考核分数极差的学生,及时与家长做好沟通工作,可将材料汇总上报至年级组或至学校,建议给予相应的处分。
(7)各小组在量化考核过程中,坚持公平化、公正化的原则,否则取消评优资格。
(8)每学期量化基础分为100分,学期末按照每周汇总情况计算出个人得分,作为本学期综合表现评价的主要依据。
(9)本细则由班委会负责解释,班主任作为班委会的一名成员。
所谓“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当前期的准备工作如班委会的组建完善后,当务之急就是让全班同学对量化考核评分标准的细则内容进行认真学习,务必让每一位同学对评分细则的内容了然于胸;特别要求班干部及各小组长在管理过程中要严格按照量化细则执行,同时要求组长在给组员分派任务时遵循公平化、合理化原则,不得徇私。
班干部各司其职,各小组轮流值周,一周一统计,并在本班教室设公告栏,及时公布周统计得分,也便于学期末汇总算出个人得分及小组总分。
若有新同学转入,由班长负责新来同学对本班量化评分细则内容的指导学习,缩短适应周期,使其尽快融入班集体,也为了消除因思想认识不足给班上其他同学带来负面影响。
最初的工作总是那么坎坷,但也积累了一些管理经验。
记得开学后不久,学生玩手机现象较为严重,而量化细则中对手机问题还没有体现,这也是当时考虑不周。
于是笔者便召集主要班干部针对上课玩手机情况制定管理措施,并强调制定的措施要公平化、合理化、具有可操作性。
在当时上级部门还没有明确政策的前提下,手机作为个人私有财产,没收显然不可取。
最后班干部几经讨论,并与相关家长沟通后,制定出了管理手机的具体措施,并纳入班级量化管理体系中,在后期实施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对于上课爱睡觉的同学多做沟通,了解其原因后,督促其尽快调整;若是缺乏学习目标的学生,在家长的协助下,帮助其树立近期及长远目标,以增强其前进的动力。
切忌不做沟通就简单粗暴地处以扣分,这样可能会产生不良后果。
随着班干部的成长,在班级事务中可让他们加强管理,在班级管理中引入并系统地运用里康的四成分道德发展模型,能使学生的道德行为显著强化。
里康将自尊定义为学生的控制感和胜任感,具有较高自尊的学生会表现出较高的道德水平,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是提高学生自尊的有效方法。
在建立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小组的同时,还可建立各科学习兴趣小组,组内施行帮带,使学困生尽快走出困境,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自己能跟上本小组的前进步伐,这样不仅在组内而且各小组间的同学亦可相互交流。
合作学习会增强学生的道德行为,如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
当适当放开,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班级管理以及班级制度的制定过程,学生将会表现出更多的道德行为,因他们对自己制定的规则会有一种归属感。
此外,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对问题学生和学生的不良习惯不能视而不见,要及时指正,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要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沟通。
同时,要一视同仁,一样标准,有始有终,收回给予学生的特权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三年来的班级量化管理工作,特别是后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建立适度的师生感情,正所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亲其师信其道”。
然而班级量化管理遵循的是“刚性管理”原则,亦即“实证主义”“实证哲学”,这是量化管理的理论来源之一,其创始人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
他提倡一种唯科学主义思想,将人的思想、意识、情感抛掷脑后,不予考虑,这与教育事业可以说是背道而驰的。
教师被称为“灵魂的工程师”,应利用学生思想的可塑性做出正确的引导,若在班级管理中一味地追求量化考核管理,就忽略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长此以往,学生将会出现情感钝化。
因此,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同学生的沟通,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及家庭情况,关心他们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等。
教师对他们的那份爱心要让学生感受到,从而建立适度牢固的师生感情,这也能为今后的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只要是真心付出,就会有理想的回报。
量化管理的过程应按照制定的政策严格执行,不感情用事;关爱学生应如春风化雨,滋润万物。
参考文献:
[1]陈奇,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