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景物描写
《诗歌鉴赏专题》——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
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一、正与侧的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二、动与静的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
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
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
• 【注】蔡家亲:表亲。 • 1、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
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 之处。(4分)
• 【答案】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 (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予在 景物中)。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实 战 演 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2006福建卷)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 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 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 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表达了悲愁、 孤寂和思亲的情感,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
结构上: 触生情 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以景结情
内在关系
} 以乐景写乐情 正衬 以哀景写哀情
} 以乐景写哀情 反衬 以哀景写乐情
近两年来,高考语文试卷中古诗鉴赏试题 频频出现考查古诗中写到了怎样的景,这种景 抒发了怎样的情一类的考题。:
• 如2007年北京卷第12题对苏轼《望江南》 这首词设题:“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一 首词作赏析。”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 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 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 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 息。(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高考诗歌鉴赏景物描写的方法
三、色彩的渲染
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 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
例1: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 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
例2:
鹅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鹅洁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掌拨动,绿 水泛波,红、白、绿三色对比有寒有暖,鲜 明而协调,在蓝天、白云之下,在绿草如茵 的碧水、清澈见底的池塘边,“白毛”与 “绿水”比美,“红掌”与“清波”争胜, 多么绚丽的画面,多么富于童趣和生活气息。 真可谓状物如在目前。
例2 :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 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 离愁别绪。 下阙写虚。“行人”想像妻子凭栏远望, 思念“行人”的愁苦之景,从而将离愁别绪 抒发得淋漓尽致。
例3: 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 颜改”。“雕栏玉砌”“故国”是回忆中 的景物。 例4: 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春风十里”, 实景“尽荠麦青青”,昔盛更显今衰。想 像是虚写的关键,虚是为实服务的。
例5: 柳永《雨霖铃》“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 残月”设想别后的情景:一舟离岸,词人酒 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 残月高挂柳梢,想像中别后的凄凉景象倍增 眼前断人肠的离愁。
例3: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描写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 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 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鉴赏诗歌景物描写手法
景物描写手法
时空感官有动静 色彩虚实点修辞 正侧结合在其中
• 1、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 中。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 2、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虚实结合
• 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视听结合、色彩渲染、动静结合
• 4、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 江雪。
鉴赏古代诗歌的景物形象
景物描写技巧
积累写景手法
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比、通感等) 动静(以动衬静、化静为动、动静结合) 虚实(虚写、实写、虚实结合) 色彩 (色彩鲜明、色彩渲染、色彩对比 ) 时空(远近、高低、俯仰、内外、早晚、四季) 感官(嗅觉 、触觉 、 听觉、 味觉、 视觉) 点面结合 正侧面结合( 对比 反衬)
⑤拟人。一个“弄”字,赋予了“江”以人的情态,写出了江流的 生动活泼。
送魏十六还苏州 [唐]皇甫冉
虚实结合 想象
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
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
注:①作者的朋友魏十六曾从苏州到常州来拜访他,返回苏州时,作者乘船 送他,此诗即写于当时。②毗(pí)陵:隋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曾改常 州为毗陵郡。
16. ①虚实结合,在雨打梧桐的夜晚想象美丽的 千里稻花。②视听结合,心中千里稻花的画面和 耳畔雨打梧桐的声响。③秀色,照应题目“秋苗 以苏”;佳音,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欢喜。
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①“实”是诗人送别友人时秋夜的环境, ②“虚”是诗人想象别后的明天,自己在归舟中回望苏州只见悠悠 白云而不见友人; ③诗人借助想象,运用以虚写实的手法拓展了诗歌意境,深化了送 别友人时的留恋、孤寂和感伤。
作业
衡水金卷(十三)一、《归舟》 八、《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 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诗歌鉴赏之写景手法
远与近的结合
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分析】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 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 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 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
送魏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虚与实的结合
分析柳永《雨霖铃》的写景角度。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 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 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 与何人说! 分析:此词上片细腻刻画了情人离别的场景,抒发离情别绪;下 片着重摹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状。全词遣词造句不着痕迹,绘 景直白自然,场面栩栩如生,起承转合优雅从容,情景交融,蕴 藉深沉,将情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堪称抒写别情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婉约词的代表作。
二、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诗人写景时,除安排顺序外,总要运用一些表现 手法。最常见的是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虚实结 合(或以虚写实)等,这些手法是我们在鉴赏诗歌时 需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的。王昌龄《送魏二》前两句 写实景,是送别时的环境描写,后两句虚景,想象别 后的情景,虚实结合,扩大意境,深化主题。表现手 法的运用,使诗歌更加精彩,赏析时当然不能错过了。
2.表达了诗人身处苦寒边地的忧愁与无奈。(“空”表 现出无奈,没有这一点的扣1分)(3分) 妻子白白寄 来了春装,因边地五月仍然不见春意,“春衣”无法 穿在身上,侧面写出了边塞的苦寒。(3分)
高考古典诗词景物描写方法鉴赏
高考古典诗词景物描写方法鉴赏1、反衬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环境寂静。
(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和心中由飘泊而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感。
(步骤三)约客赵师秀2、细节描写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
早兴白居易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觉,醒。
问: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划线句答案:细节(或动作)描写。
“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
“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的春天到来时的喜悦之情。
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陶者梅尧臣3、对比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提问: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诗歌把长年辛劳而居室简陋的陶者与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的愤慨之情。
早梅齐己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梅花?请具体说明。
答:此诗用了对比修辞手法写梅花。
作者用“万木冻欲折”和“梅花孤根暖独回”“昨夜一枝开”作对比。
这样写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梅花的孤高傲雪的品格。
漫成一首杜甫4 、动静结合.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答案:用“跳鱼”的“拨剌鸣”衬托江面的宁谧安静,以动破静,愈见其静雨后池上刘攽(bān)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实用) 图文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
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
藕花多处别开门。
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 西南十里左右),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 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 约作于此时。
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 么样的感情?
答案: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
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
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 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一)写景的顺序: 空间角度(远近、高低等)
时间角度
(二)通过不同感官来写景
视觉、听觉、嗅觉、 味觉、 感(触)觉
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 情感。
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 依恋之情。
实战演练 昭君怨·咏荷上雨 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 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 银窝,泛清波。 这首词在歌咏荷上雨时运用了什么手法?请 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 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 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 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
答: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 荒凉苦寒的环境。
(09全国卷)
方法八:渲染(绘色绘声绘形)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歌鉴赏之景物分析题型答题技巧
古诗词鉴赏之景物分析景物分析题型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题型,它主要从景物描写的特点、景物描写的角度,景物描写的作用等方面考查,不同的问法其相应的答题方向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考生在面对具体问法时作出准确的答题方向,下面就该题型不同的考查角度作相应的解题分析。
一、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唐【许浑】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1、潼关:在今省潼关县境,位于、、三省要冲;2、太华:华山。
在今省华阴县。
3、中条:山名,一名雷首山,在今永济县东南。
问:这首诗勾勒了一副秋日旅行图,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
问题解析:景物描写特点的提问往往有(1)给出对应景物描写的句子,要求赏析其表现手法;(2)分析景物描写的艺术手法(技巧)(3)是怎样描写目标景物的等提问变体,综合以上一问三变体,答题的方向是一致的。
答题步骤:首先要回答出题人给出的问题,即给出准确的景物描写特点,然后找出对应的诗句加以阐述理由(翻译),一般而言,有多少特点可以体现出来就答多少,原则是主要特点不漏过,次要特点不放过。
本题答案解析:1、远近结合(由远及近)诗人先从近处着笔,写枫叶在秋风中的沙沙作响和长亭夜宿独自饮酒的场景,再描绘四周远景:华山的残云—中条的疏雨—远山的树色—激荡的河水声;2、化静为动(以动衬静)这里的红叶沙沙作响、河水激荡是动景,显示出一派生机和活力,同时也反衬出了环境的空幽,宁静。
!!!注意: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和分析描写的景物特点答题方向是完全不一样的,前者侧重分析景物描写的技巧手法,而后者侧重赏析对应诗句中所描写的景物本身的特点!例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相应问题。
菊【唐】商隐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注】1、《晋书.罗含传》:“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
诗歌鉴赏之写景的方法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作者描写田家的景物时,描写近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 远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近景是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 远景是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过杨村》杨万里 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 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
诗歌从绘色的角度,运用色彩的对比,描写了 田园风光中的绿色的杨柳和葡萄,红白相间的 鲜花,金黄的麦田和碧蓝的天空,为我们勾画 了一幅优美、静谧、绚丽的田园风光,也表达 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3)感觉器官角度赏析 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
诗歌写景的方法
这两首诗分别侧重从什么角度写景色之美?
秋山[宋]杨万里 乌桕平生老染工,错将铁皂作猩红。 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
倩:请别人替自己做某事 通过色彩、视觉,用拟人手法写秋季美景
余杭(南宋)范成大 春晚山花各静芳,从教红紫送韶光。 忍冬清馥蔷薇酽,薰满千村万落香。 通过花香嗅觉写春天的花香怡人。
从触觉、视觉、听觉来写雪景。 “衾枕冷” 从触觉写出雪夜之冷, “复见窗户明”从视觉
写出到处是银白的世界,“时闻折竹声”从听觉 写出雪的厚重,压断了竹枝,三方面来表现雪重 (大),三句不写一个雪字,却处处写雪之大。 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
二、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诗人写景时,除安排顺序外,总要运用Biblioteka 诗歌中的写景角度(如何写景的)
(1)空间角度 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远近、高低、上下、 内外,总是层次分明。 《鹧鸪天》苏轼
分析诗歌鉴赏中景物描写的特点
(2)色彩角度 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 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 的效果,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 景特色。王维《田园乐》中“桃红复含宿雨, 柳绿更带朝烟”两句诗,红绿相映,色彩分 明,让人联想到一夜春雨过后鲜艳的桃花盛 开,碧绿的柳丝笼罩在若有若无的水烟之中 的迷人景象。“红”“绿”两绘色的画面美,写景 的特色就突出了。
(3)感觉器官角度赏析 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 视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 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 比如白居易《夜雪》这首诗: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描写对象是雪,诗中句句写雪,可作者依次 从自己的感觉、视觉和听觉写来,突出了雪 之大。作者的感觉是又一个鉴赏角度。
当然,欣赏诗歌写景的角度还有其它,无论 从哪种角度入手,都要注意解决这几个方面 的问题:一是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 的特点是什么;一是作者运用哪些表达技巧 写景的,这些技巧的效果怎样;一是作者借 这些景物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些方面都 必须具体阐述,才能恰到好处的回答开头提 出的问题,才能多角度的赏析写景特色,才 能写出全面准确的赏析文字。
四、从修辞手角度赏析 文学作品描写景物离不开修辞的运用, 修辞能把景物写活,古典诗歌也不例外,写 景诗句中同样也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常用 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双关、互文、 设问、反问等,这些修辞不仅能形象生动地 再现事物的特征,而且能恰到好处地表现作 者感情,也能使诗歌语句整齐,体现音乐美。 鉴赏时同样不能忽视修辞的欣赏。“露似真 珠月似弓”这句写景的诗句只能从修辞的角 度探讨其妙处,探讨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五、从锤炼字词的角度赏析 古人写诗非常注重字词的锤炼,留下了 如“一字师”的佳话,“推敲”的故事,鉴 赏时抓住这些运用传神的字词,可以了解所 写景物的特点,营造的意境,表达的感情, 甚至可以了解一首诗的结构特点。“昨夜一 枝开”“僧敲月下门”“春风又绿江南 岸”“遥看瀑布挂前川”„„诗句中都有运用 传神的字眼,这些字眼的运用,把整个景物 都写活了,能给人一种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的感觉。一个字就惟妙惟肖的再现 了景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感情,鉴赏诗 歌怎能把这些遗忘呢?
诗歌鉴赏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第六,借滔滔江水抒壮志难酬的伤感。杜甫在《登高》 第六,借滔滔江水抒壮志难酬的伤感。杜甫在《登高》
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通过登高所看到的凄冷的秋色, 通过登高所看到的凄冷的秋色,和长江的奔腾 气势,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 气势,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
诗歌鉴赏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作者通过描写景物,可以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性格、心理, 作者通过描写景物,可以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性格、心理, 寄寓情感,深化中心,推动情节发展, 寄寓情感,深化中心,推动情节发展,
第一,借战争场面的描写表仰慕之意。:在《念奴娇 赤 第一,借战争场面的描写表仰慕之意。 壁怀古》词中,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 壁怀古》词中,“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由此,借塑造周 由此,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由此 瑜这一英雄形象,描述火烧曹营的历史事件, 瑜这一英雄形象,描述火烧曹营的历史事件,抒发自己功 业无成的无尽感慨。尤其是上片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业无成的无尽感慨。尤其是上片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寥寥数笔勾画出赤壁的雄奇壮丽景象, 卷起千堆雪。”寥寥数笔勾画出赤壁的雄奇壮丽景象,从 而令人不禁想起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 而令人不禁想起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为下片追怀英 雄渲染了环境气愤。 雄渲染了环境气愤。
第三,怀古伤今,借物抒怀。刘禹锡的《石头城》 第三,怀古伤今,借物抒怀。刘禹锡的《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 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诗人把石头城放在沉寂 的群山、带着凉意的潮声、朦胧的月夜之中, 的群山、带着凉意的潮声、朦胧的月夜之中,采 用了意寓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用了意寓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表达诗人对故 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慨。 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慨。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诗歌中写景的作用,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对表达感情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
具体的说,其作用主要有渲染烘托、对比反衬、借景抒情、起兴、过渡、以景结情、点明时令和地点等。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诗歌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欢迎大家阅读。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篇1: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是诗歌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即借助景物描写来表达感情。
它和烘托的不同在于:烘托是通过环境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更突出更具有感染力,它是表现人物的方法;借物抒情则是一种抒情方式,指的是诗人在创作时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借助景这个媒介来表达感情。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是一首以写景为主的山水诗,诗歌借助视觉、听觉从动和静两个方面表现了清新、恬静、自然的秋晚山中之景,从而表现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喜爱和其内心的宁静恬淡,是典型的借景抒情的诗歌。
一般来说,借景抒情的诗是以写景为主的,也就说景是诗人要着重表现的对象,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隐藏于景物描写之中;而如果诗歌是以表现人物为主,不管这个人物是作者自己还是其塑造的对象,那么诗中的景则往往是诗人为烘托人物所进行的环境描写。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篇2:以景结情以景结情,是诗歌结尾的一种方式,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突然转为写景,以景代情结束全诗。
使用此种技巧可以让读者在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使诗歌韵味无穷,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此时无情胜有情”的艺术效果。
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中诗歌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么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来表现“不尽”之愁呢?诗人于尾句却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
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
对此,你会生出什么感想?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的空间。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篇3:起兴起兴,又叫“兴”。
古诗歌鉴赏常见的景物描写手法与作用
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所以鉴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必须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及其作用。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描写,首先要了解有那些常见的鉴赏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写———正面描写中光影色彩的渲染和侧面描写中的衬托、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远近上下观察角度的变化等。
各种手法之间可能有交织运用的现象,比方以动衬静也可以是反衬。
〔1〕各种修辞手法在古代诗歌中,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应加以注意。
尤其注意比喻、比较的区别〔比喻注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比较注重化无情为有情〕,借代是用事物相关的东西来代替该事物,如局部代替整体〔帆可代船,羽林代士兵〕,对偶与比照的区别〔比照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对,而不管构造形式如何;对偶主要是构造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构造一样或相似〕,还要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穿插运用。
学生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说明作用。
如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较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为了强调〔两情假设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大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多高考资讯,敬请关注腾讯微博gaokaoge、微信号80796072〔2〕侧面描写——衬托比照衬托是有主次之分两者相比较一方为另一方效劳从而突出主要的一方的手法,它分为正衬与反衬。
比照是相并的两方内容相反目的在于突出不同点的手法。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突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衬托、比照的手法,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
诗歌鉴赏的景物描写考察四个层面(----拓展版
一条线索四个层面——谈诗歌鉴赏中的景物描写本文就试着按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顺序从四个方面,即景物描写的构成层面,景物描写的技巧层面景物描写的效果层面,景物描写的情感层面,把诗歌鉴赏的题目进行归纳总结。
第一讲、景物描写的构成层面这个层面是景物描写最基础的层面,即景物的选取,景物的特点,景物的描写角度,这三种类型的题目也是比1、景物选取提问方式:诗中选取了哪些景物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或者诗中哪些景物营造出了这种意境?对于这类题,学生只要把景物依次挑选出来,写上就可以了。
例文1《沁园春长沙》中选取了万山、层林、大江、鹰击、鱼翔等景物构成了一个阔大的意境。
虽然这个问题比较简单,但是关注景物的选取往往能看出作家的审美风格和情趣爱好。
例文2毛泽东的诗词中多的是大江、高山、天空、等雄伟的意象,构成了毛泽东宏伟壮丽的诗歌意境。
例文3李商隐的诗歌中多选朱玉、眼泪、青烟、灵犀、等空灵凄迷的意象,构成了李商隐朦胧晦涩的意境。
2、景物特点这类题一般这样问:诗中景物描写都有什么特点?或者诗句表现了景物怎样的特点?只要关注一下修饰词如数词,量词,颜色词,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尽管有些作家选用了相同的意向,但是由于修饰词的不同运用导致景物描写的特点也是不一样的。
例文4同样是秋天:在杜甫笔下就是“无边落木,滚滚长江”的萧瑟之景,在毛泽东笔下就是“万山红遍,层林浸染”的绚烂之景。
“飞流直下三千尺”“桃花潭水深千尺”都因数词的夸张造成了景物的大气魄,“枯藤老树昏鸦”则因为颜色词的运用而更多了一层昏暗的情调。
第二讲、景物描写的技巧层面这个层面主要从景物描写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来考察,难度比较大。
主要的提问方式有:诗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景?诗中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来写景物?诗歌中的手法非常多,学生常常非常苦恼无从选择,如果能够缩小范围,那么在选择时的针对性就更强了,景物描写的手法主要有这几种:a动静结合 b虚实结合,c夸张,d渲染,e烘托,f衬托,j对比,h细节等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9高考回望(宁夏卷) 09高考回望(宁夏卷) 高考回望
8.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 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叙述。( 。(5分 叙述。( 分)
答案:答案: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 答案:答案: 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 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春意盎然的景象 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 幼蚕; 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 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 黄色的牛犊 青草, 牛犊在 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 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 树林, 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 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09高考回望(宁夏卷) 09高考回望(宁夏卷) 高考回望
9.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 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 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 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 。(6分 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 分) 答案: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 答案: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 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 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 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 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 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题为“代人赋” 实则为己赋, 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 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诗歌中写景时常用修辞及作用: 诗歌中写景时常用修辞及作用:
1、比喻:对景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景物 比喻:对景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 形象、生动、具体,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形象、生动、具体,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拟人:使景物人格化。描写喜爱的景物,可以 拟人:使景物人格化。描写喜爱的景物, 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备感亲切; 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备感亲切;描写憎恨的 景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 景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增强人们对它的 厌恶感。(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厌恶感。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3、夸张:为了强调和突出,通过对景物形象的渲 夸张:为了强调和突出, 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 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景物 的特征。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的特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方法三:虚实结合 方法三:
方法四:多角度描写 方法四: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 叹息人间万事非。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 去江东探亲时写的。 老莱衣: 去江东探亲时写的。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 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 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 双亲欢娱。 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请简要分析颈联在写景上有哪些特色。(4分) 请简要分析颈联在写景上有哪些特色。(
方法二: 方法二:动静结合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颔联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描写皓月当空, 颔联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描写皓月当空,青 动静结合的方法 松如盖, 静景描写,山泉清冽, 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 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 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 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 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 衬出山中的宁静。 衬出山中的宁静。
09高考回望(宁夏卷) 09高考回望(宁夏卷) 高考回望
代人赋①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 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 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 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 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 春在溪头荠菜花。 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8.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 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叙述。( 。(5分 叙述。( 分)
学习目标
掌握情景描述题的答题步骤。 掌握情景描述题的答题步骤。 了解景物描写的常见方法。 了解景物描写的常见方法。 掌握方法鉴赏题的答题技巧。 掌握方法鉴赏题的答题技巧。
2010高考回望陕西卷(全国卷3 2010高考回望陕西卷(全国卷3) 高考回望陕西卷
江总① 雨雪曲 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 从军度陇西③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江总( ):南朝陈文学家 【注】 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 ):南朝陈文学家, 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 历仕梁、 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 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 隋三朝。 榆溪:指边塞。 陇西: 甘肃东部。 甘肃东部。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
诗歌鉴赏之
景物描写
常见提问方式
这首(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物? 这首( 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物? 情景描述 这首诗在景物描写方面有何特点? 这首诗在景物描写方面有何特点? 这首诗(或某几句)是怎样写景的? 这首诗(或某几句)是怎样写景的? 这首诗在描写某景物时用了什么手法? 这首诗在描写某景物时用了什么手法? 手法鉴赏
鉴赏诗歌的形象
诗歌的形象是指诗歌中塑造的生动 感人、具有一定情感的人、 感人、具有一定情感的人、物、景 等。
诗歌往往是借助客观事物形象(景物、 诗歌往往是借助客观事物形象(景物、 山川草木等)表现诗人的主观的感情。 山川草木等)表现诗人的主观的感情。 诗中形象, 诗中形象,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 ),更是含有情感 更是含有情感( (“象”),更是含有情感(“意”) 意象” 的形象, 的形象,即“意象”。
方法一: 百般红紫斗芳菲。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本诗运用拟人手法, 本诗运用拟人手法,好象草树知道 拟人手法 春要逝去,争着展示自己的美丽, 春要逝去,争着展示自己的美丽,连没 有才思的杨花榆荚都不甘落后。 有才思的杨花榆荚都不甘落后。这样就 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 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
方法五: 方法五:白描
方法六、多种观察 方法六、 山行 角度结合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采用白描手法,客观呈现了寒山、石径、白云、 采用白描手法,客观呈现了寒山、石径、白云、人 白描手法 枫叶等景物。 家、枫叶等景物。 开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 开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 远景 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 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 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 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 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 近景。 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 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 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 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1)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09高考回望(全国卷1) 09高考回望(全国卷1 高考回望
(1)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 ) 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 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 述。 答 : 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 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 的画面 , 写了小桥 、流水 、村庄 、绿岸 、 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 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 ) 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自号石湖居士 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姜夔( ?):字尧章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 ?):字尧章, 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 浪迹江湖, 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 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 不仕。淳熙十四年( ) 曾去拜见范成大, 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2010高考回望陕西卷(全国卷3 2010高考回望陕西卷(全国卷3) 高考回望陕西卷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 答: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 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 凉苦寒的环境。 凉苦寒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