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云南省红河州绿春一中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2022学年高考生物模拟试卷含解析
注意事项
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关于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获得B细胞之前需给动物注射特定的抗原
B.分离出的B细胞应与骨髓瘤细胞融合
C.需要从融合的细胞中筛选出杂交瘤细胞
D.得到的所有杂交瘤细胞产生的抗体均相同
2.如图①②表示细胞厌氧呼吸的两个阶段,甲乙丙丁表示代谢产物,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乳酸发酵时,②阶段可表示丙酮酸被乳酸脱氢酶还原为乳酸
B.乙醇发酵时,甲、丙、丁可能分别代表乙醛、CO2、乙醇
C.①阶段能产生[H],②阶段不能产生ATP
D.①阶段为糖酵解,②阶段为柠檬酸循环
3.研究发现,癌细胞表面的PD-L1 蛋白可与T 细胞表面的PD-1 蛋白结合,导致T 细胞不能全面启动对癌细胞的免疫攻击,使用抗PD-1 抗体可使癌症患者的肿瘤快速萎缩。

叙述正确的是()
A.癌细胞的清除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B.PD-L1 蛋白和PD-1 蛋白结合,这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功能
C.PD-L1 蛋白和PD-1 蛋白均可与抗PD-1 抗体结合
D.癌症患者体内的PD-1 蛋白表达不足会降低机体细胞免疫的能力
4.下列关于艾滋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噬菌体和HIV入侵宿主细胞的方式相同,遗传物质进入,外壳留在外面
B.HIV主要攻击人体的辅助性T细胞,进而导致特异性免疫瘫痪,因此患者体内无法产生抗体
C.艾滋病可以通过母婴进行遗传,所以要实施剖腹产和人工哺乳
D.HIV外层脂类膜上的蛋白质由HIV的遗传物质控制的
5.下列关于生物体内多聚体与单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单体与其构成的多聚体具有相同的元素组成
B.由葡萄糖构成的多聚体具有相同的结构和功能
C.多聚体由单体脱水缩合而成,其基本骨架是碳链
D.DNA的特异性与其构成单体的数目和排列顺序有关
6.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含有集光绿色体的喜氧罕见细菌,每个集光绿色体含有大量叶绿素,使得细菌能够同其他生物争夺阳光来维持生存。

下列有关该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B.该菌是好氧细菌,其生命活动所需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
C.由该细菌可知,细菌不一定都是分解者,也可以是生产者
D.该菌是光能自养细菌,其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
7.(9分)回答下列有关光合作用的问题:
(1)下图是茶树叶片光合作用部分过程示意图,其中Ⅰ、Ⅱ表示光合作用的两个阶段,a、b表示相关物质,据图回答。

上图中阶段Ⅱ进行的场所是____________,外界光照强度主要通过影响阶段____________(Ⅰ/Ⅱ)影响光合速率。

在阶段Ⅱ,C3的碳元素来自于____________。

(2)研究人员通过人工诱变筛选出一株茶树突变体,其叶绿素含量仅为普通茶树的56%。

一图表示在25℃时不同光照强度下该突变体和普通茶树的净光合速率。

另外两图表示某光强下该突变体与普通茶树的气孔导度(单位时间进入叶片单位面积的CO2量)和胞间CO2浓度。

①根据上图比较突变体与普通茶树净光合速率的大小:____________。

②根据图分析,____________(普通/突变体)茶树在单位时间内固定的CO2多,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10分)如图为某犊牛的培育过程。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供体牛和受体牛的要求分别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冲卵实质上是用特定装置,将供体母牛子宫内的
__________冲洗出来。

(2)适宜于牛的胚胎移植的时期有__________期。

(3)同期发情处理是给供、受体母牛注射__________,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犊牛的性别为
__________。

9.(10分)鳞翅目昆虫家蚕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

家蚕体表有斑纹和无斑纹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A、a控制。

斑纹的颜色深浅受基因B、b影响。

在育种实验中,以纯合无斑纹品种甲为母本,纯合深斑纹品种乙为父本进行杂交,F1全为无斑纹。

F1雌雄交配,F2性状分离比情况如下表:
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在有斑纹和无斑纹的性状中,_______为显性。

已知斑纹由色素分子堆积产生,可推测A 基因控制合成的酶能够催化色素分子_______(填“合成”或“分解”)。

(2)B 、b 基因位于_______染色体上。

F 1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_______。

F 2中无斑纹家蚕基因型共有___________种。

(3)雄蚕产丝量高、丝质好。

生产实践中利用A 、a 和B 、b 两对基因设计杂交组合,可以根据子代体表斑纹特征把雌性和雄性区分开。

选择基因型为______的雌蚕与基因型为____________的雄蚕杂交,子代中性状为_______的个体即为雄蚕。

10.(10分)国家标准规定每毫升鲜奶产品中大肠杆菌数不得超过2110 个,鲜奶中大肠杆菌的数目可用滤膜法来测定,流程为:用滤膜过滤1ml 待测牛奶→牛奶中的细菌留在滤膜上→将滤膜转移到伊红美蓝的培养基(EMB 培养基)上培养→统计菌落数目。

(1)制备培养基:培养基中能够同时提供氮源和碳源的是_____________(填“蛋白胨”“乳糖”或“NaCl ”),从培养基功能上划分,EMB 培养基属于_____________。

(2)为检测该培养基灭菌是否彻底,对于该培养基应采用的检测方法是_____________。

(3)培养与统计: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应选择颜色为_____________的菌落数进行统计,结果如下:
(4)培养12h 和24h 的大肠杆菌菌落特征有何差异?_____________。

(5)根据表中的数据不能判断该鲜奶样品中的大肠杆菌数是否超标,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

11.(15分)野生型果蝇的腹部和胸部都有短刚毛(相关基因用A 和a 表示),眼色为红眼(相关基因用B 和b 表示)。

现有一只突变果蝇S ,研究者利用其进行下图所示杂交实验。

请分析回答问题:
(1)果蝇红眼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果蝇S刚毛性状的突变类型是_______性突变
(2)F1中,类型①,②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F2中,类型⑦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
(3)F2中,基因型与实验2的亲本基因型相同的个体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___
(4)若让F2中的类型⑤、⑧先分混合后并进行随机交配,则后代中腹部长刚毛白眼雌果蝇所占比例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观察发现,F2中的类型⑤、⑥中,各有1/3的果蝇胸部无刚毛。

而实验中其他果蝇的胸部均有刚毛,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D
【解析】
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包括动物免疫、细胞融合、筛选杂交瘤细胞、抗体检测、杂交瘤细胞的克隆化、冻存以及单克隆抗体的大量生产等。

【详解】
A、要获得能够产生特定抗体的B淋巴细胞,需要给动物注射特定的抗原,A正确;
B、由于分离出的B细胞不能无限增殖,所以应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能无限增殖的杂交瘤细胞,B正确;
C、由于融合的细胞中有三种,即B细胞与B细胞融合的细胞、骨髓瘤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的细胞、杂交瘤细胞,所以需要从融合的细胞中筛选出杂交瘤细胞,C正确;
D、得到的杂交瘤细胞不一定只产生一种抗体,D错误。

故选D。

2、C
【解析】
根据细胞呼吸是否有氧气参与,我们把细胞呼吸分为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需氧呼吸是细胞呼吸主要方式,包括糖酵解、柠檬酸循环、电子传递链。

厌氧呼吸是在无氧的条件下发生的,在细胞溶胶中进行。

第一阶段与需氧呼吸一样,为糖酵解(C6H1206+2NAD++2ADP+2Pi→2丙酮酸+2NADH+2H++2ATP)。

第二阶段中,丙酮酸在不同的酶的催化作用下,形成不同的产物。

最常见的产物是乙醇或乳酸。

乙醇发酵中乙醇的来源和乳酸发酵一样,来自丙酮酸。

乙醇发酵的第二阶段的反应式为2丙酮酸+2NADH+2H+→2CH3CH2OH+2CO2。

【详解】
A、乳酸发酵时,②阶段可表示丙酮酸被还原氢还原为乳酸,A错误;
B、①②表示细胞厌氧呼吸的两个阶段,①表示厌氧呼吸第一阶段,②表示厌氧呼吸第二阶段,因此甲、乙、丙可能分别代表丙酮酸、NADH+H+([H])、ATP,甲、乙、丁可能分别代表丙酮酸、NADH+H+([H])、CH3CH2OH及CO2,因此甲、丙、丁可能分别代表丙酮酸、ATP 、CH3CH2OH及CO2,B错误;
C、①阶段为葡萄糖产生丙酮酸的过程,能产生[H],②阶段为2丙酮酸+2NADH+2H+→2CH3CH2OH+2CO2,不能产生ATP,C正确;
D、柠檬酸循环为需氧呼吸第二阶段,乙醇发酵没有柠檬酸循环,②阶段为丙酮酸的还原,D错误。

故选C。

3、A
【解析】
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
【详解】
A、对癌变细胞的清除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A 正确;
B、PD-L1 蛋白和PD-1 蛋白结合,抑制T 细胞活性,体现了细胞膜“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功能,B 错误;
C、只有T 细胞表面的PD-1 蛋白可与抗PD-1 抗体结合,C 错误;
D、癌症患者体内的PD-1 蛋白表达不足,会使得癌细胞表面的PD-L1 蛋白与T 细胞表面的PD-1 蛋白结合减少,
使癌细胞对T 细胞的抑制作用减弱,因此,机体细胞免疫的能力会增强,D错误。

故选A。

4、D
【解析】
关于“艾滋病”,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

(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详解】
A、噬菌体和HIV入侵宿主细胞的方式不相同,噬菌体只有遗传物质进入,HIV注入的有RNA和逆转录酶,外壳均留在外面,A错误;
B. HIV主要攻击人体的辅助性T细胞,进而导致特异性免疫瘫痪,但有少部分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患者体内仍可以产生少量抗体,B错误;
C、艾滋病是一种传染病,可以通过母婴进行传播,所以要实施剖腹产和人工哺乳,C错误;
D、HIV外层脂类膜中的蛋白质是HIV的RNA逆转录形成的DNA控制合成的,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要求考生识记艾滋病及其病毒的中文名称,掌握艾滋病的繁殖途径、致病原理及其传播途径,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5、B
【解析】
单体是多聚体的基本组成单位,多糖的单体是葡萄糖,核酸的单体是核苷酸,蛋白质的单体是氨基酸。

【详解】
依据生物大分子的组成,单体与其构成的多聚体具有相同的元素组成,A正确;由葡萄糖构成的多聚体有淀粉、纤维素和糖原,它们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B错误;依据生物大分子的组成,多聚体由单体脱水缩合而成,其基本骨架是碳链,C正确;每个DNA都有特定的脱氧核苷酸的数目和排列顺序,这构成了DNA分子的特异性,D正确。

故选B。

6、C
【解析】
根据题意,该细菌含有集光绿色体,每个集光绿色体含有大量叶绿素,故该细菌可进行光合作用,但细菌属于原核生
物,无细胞核等结构。

【详解】
A、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细胞没有细胞核,A错误;
B、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无线粒体,B错误;
C、据题意可知,该细菌含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自养细菌,故细菌不一定都是分解者,也可以是生产者,C 正确;
D、细菌没有叶绿体,之所以能进行光合作用,是因为细胞中含有叶绿素,D错误。

故选C。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
7、叶绿体基质ⅠCO2和五碳化合物光照强度小于a时,突变体的净光合速率小于普通茶树的净光合速率;光照强度大于a时,突变体的净光合速率逐渐大于普通茶树的净光合速率突变体突变体的气孔导度大,进入叶片的CO2多,而其胞间CO2浓度与普通茶树相近,说明突变体的光合速率较高,能较快地消耗CO2
【解析】
由题图可知,Ⅰ表示光反应阶段,Ⅱ表示暗反应阶段,a表示[H],b表示ATP。

光照强度大于a时,突变体茶树的净光合速率大于普通茶树。

突变体茶树的气孔导度大于普通茶树,而突变体茶树和普通茶树胞间CO2浓度相同,说明突变体茶树利用CO2的能力高于普通茶树。

【详解】
(1)进行暗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外界光照强度主要通过影响光反应阶段,进而影响光合速率。

阶段Ⅱ过程中,CO2和五碳化合物结合生成三碳化合物,因此C3的碳元素来自于CO2和五碳化合物。

(2)由图可知,光照强度小于a时,突变体的净光合速率小于普通茶树的净光合速率;光照强度大于a时,突变体的净光合速率大于普通茶树的净光合速率。

由另外两图可知,突变体的气孔导度大,进入叶片的CO2多,而其胞间CO2浓度与普通茶树相近,说明突变体的光合速率较高,能较快地消耗CO2,因此突变体茶树在单位时间内固定的CO2多。

【点睛】
答题关键在于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分析曲线图和柱状图获取信息。

8、遗传性能和生产性能优良健康的体质正常繁殖能力(早期)胚胎囊胚或桑椹胚激素使供受体生殖器官的生理环境相同雌性或雄性(不能确定)
【解析】
1、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①对供、受体的选择和处理(用激素进行同期发情处理,用促性腺激素对供体母牛做超数排卵处理);②配种或人工授精;③对胚胎的收集、检查、培养或保存;④对胚胎进行移植;⑤移植后的检查。

2、胚胎移植的生理学基础:
(1)供体与受体相同的生理变化,为供体的胚胎植入受体提供了相同的生理环境;
(2)胚胎在早期母体中处于游离状态,这就为胚胎的收集提供了可能;
(3)子宫不对外来胚胎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这为胚胎在受体内的存活提供了可能;(4)胚胎遗传性状不受受体任何影响。

【详解】
(1)对供体的要求是遗传性能和生产性能优良,对受体牛的要求是健康的体质和正常繁殖能力。

冲卵是将供体母牛子宫内的早期胚胎冲洗出来。

(2)适宜胚胎移植的时期是桑椹胚或囊胚期。

(3)为了使供受体生殖器官的生理环境相同,需要给供、受体母牛注射激素。

该犊牛的性别取决于配种时的受精情况,雌雄各有1/2概率,所以其性别不确定。

【点睛】
本题考查了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和意义,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目的,能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9、无斑纹分解Z或性AaZ B Z b8 aaZ B W aaZ b Z b深斑纹
【解析】
鸟类、鳞翅目昆虫、部分两栖类和爬行类的性别决定方式属于ZW型,此类性别决定的特点是雌性个体细胞内有两条异型的性染色体ZW,雄性个体细胞内有两条同型的性染色体ZZ。

【详解】
(1)由纯合无斑纹甲为母本,纯合深斑纹乙为父本进行杂交,F1全为无斑纹,可推出无斑纹为显性;已知色素分子堆积产生斑纹,可推测A基因控制合成的酶能够催化色素分子分解,导致含A基因的个体无斑纹。

(2)分析F2的性状分离比可知,F2中雌、雄个体表现型不同,说明该性状与性别相关联,而A、a位于常染色体上,则B、b基因位于Z或性染色体上;结合题干分析可知,当A基因存在时,所有个体表现为无斑纹,aaZ B_表现为深斑纹,aaZ b_表现为浅斑纹。

由此可推出,母本甲的基因型为AAZ b W、父本乙的基因型为aaZ B Z B,F1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AaZ B Z b,F1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AaZ B W,F2中无斑纹家蚕基因型为A_Z B W(2种)、A_Z b W(2种)、A_Z B Z_(4种),共有8种基因型。

(3)若要根据子代体表斑纹特征把雌性和雄性区分开,可设计深斑纹雌性个体与浅斑纹雄性个体杂交,即基因型为aaZ B W的雌蚕与基因型为aaZ b Z b的雄蚕杂交,子代基因型为aaZ B Z b(深斑纹)、aaZ b W(浅斑纹),性状为深斑纹的个体即为雄蚕。

【点睛】
本题着重考查了ZW型性别决定方式的伴性遗传,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且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能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题。

10、蛋白胨鉴别培养基将未接种的培养基在恒温箱中培养1~2d 黑色培养24h的菌落较大(或培养12h的菌落较小)对照组有其他细菌菌落,说明培养基制作不合格或无菌操作存在问题,需重做实验
【解析】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中,蛋白胨可以提供碳源、氮源和维生素。

添加了伊红美蓝的培养基上,大肠杆菌可以和伊红美蓝发生反应形成黑色菌落,从而鉴别大肠杆菌。

整个微生物培养的实验中需要防止其它杂菌的干扰,否则会影响实验数据的统计。

【详解】
(1)蛋白胨可以同时提供碳源和氮源,乳糖只能提供碳源,氯化钠只能提供无机盐;按功能分,EMB培养基可以通过伊红美蓝鉴别大肠杆菌的有无,属于鉴别培养基;
(2)为检测该培养基灭菌是否彻底,一般常常使用将未接种的培养基在恒温箱中培养1~2d,观察是否有菌落产生;(3)伊红美蓝和大肠杆菌反应产生黑色;
(4)培养时间越长,细菌的繁殖数量就越多,因此培养24h的菌落较大;
(5)分析表格数据可以发现,对照组有其他细菌菌落,说明培养基制作不合格或无菌操作存在问题,需重做实验。

【点睛】
本题的易错点为菌落数目统计的可用性的判断,在菌落的计数实验中都要求很严格的无菌技术,以防止为实验数据的干扰。

因此空白对照组中生长出菌落就是无菌技术不合格的证明,则在实验组中的所有数据均存在明显的误差,因此该实验需要重做。

11、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显AaX B X b、AaX b Y aa X B X b、aaX B Y 1/4 15/256 两个A基因抑制胸部长出刚毛,只有一个A基因时无此效应
【解析】
分析实验1:果蝇S×野生型个体(红眼)→后代雌蝇全为红眼,雄蝇全为白眼,可判断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亲本基因型为X b X b×X B Y,子代基因型为X B X b、X b Y。

分析实验2:腹部有长刚毛的个体×腹部有长刚毛的个体→后代腹部有长刚毛:腹部有短刚毛=3:1,与性别无关,可知该性状由常染色体一对基因控制,且控制长刚毛的基因为显性基因,亲本均为杂合子Aa。

【详解】
(1)据上分析可知,果蝇红眼是伴X显性遗传,果蝇S刚毛性状的突变类型是显性突变。

(2)结合上述分析可知,F1中,类型①长刚毛红眼雌果蝇,②长刚毛白眼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是AaX B X b、AaX b Y;F2中,类型⑦短刚毛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是aaX B X b,雄果蝇的基因型是aaX B Y。

(3)由上述分析可知,实验2的亲本基因型AaX B X b、AaX b Y,F2中,基因型与实验2的亲本基因型相同的个体所占比例为1/2×1/4+1/2×1/4=1/4。

(4)F2中的类型⑤表现为长刚毛红果蝇,基因型为1/3AA,2/3Aa,1/2X B X b,1/2X B Y,⑧表现为短刚毛白果蝇,基因型为1/2aaX b X b,1/2aaX b Y,且类型⑤:类型⑧=3:1,混合后,AA =3/4×1/3=1/4,Aa =3/4×2/3=1/2,aa =1/4,X B X b: X B Y: X b X b: X b Y=3:3:1:1,其产生的配子A:a=1:1,卵细胞X B:X b=3:5,精子X B:X b:Y=3:1:4,随机交配后,
则后代中腹部长刚毛白眼雌果蝇AX b X b所占比例为3/4×5/8×1/8=15/256。

(5)观察发现,F2中的类型⑤、⑥中均表现为腹部长刚毛,基因型为1/3AA,2/3Aa,如果出现1/3的果蝇胸部无刚毛,两个A基因抑制胸部长出刚毛,只有一个A基因时无此效应。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基因遗传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突变、伴性遗传等知识,准确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等位基因随配子的分离而分离,能根据图中信息准确判断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相应个体的基因型,结合题中提示推断原因进而答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