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古诗文教学中的“隔与不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古诗文教学中的“隔与不隔”
[摘要]: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第四十章论述了诗词的"隔"与"不隔"
之分,其大意为“隔”如“雾里看花”,形象不清晰鲜明;“不隔”如“豁入耳目”,“语语都在眼前”,形象鲜明生动。

这也对当前语文课堂古诗文教学有着
莫大的启示,一堂好课,妙处亦在不隔,在教师、学生与作者和文本之间心灵共鸣、融为一体,也就是新课标极力提倡的"阅读就是对话"。

[关键词]:语文教学,古典诗词,“隔与不隔”,《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对“隔”与“不隔”的内涵一直语焉不详。

然此二者究竟何义,还得从词话文本中寻求答案。

文本采用以例举证之法,引例也涉及不同时代、不
同作家的诗词,从内容上看包含写景、咏物、写情三类。

陶诗的“采菊东篱下”,谢诗的“池塘生春草”,《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等句皆是“不隔”。

“隔”则正好相反,古诗文作品中的形象与情感往往模糊难辨,读者对景、物、
情的传达也不能立刻产生鲜明的感知与共鸣。

古诗文的隔与不隔,就是读者能不
能看懂,有人作诗老妇能解,自然就不隔,如白居易;有人写作喜欢用典或者寄
托遥深、过于隐晦,例如李商隐、辛弃疾,那就很容易隔。

但主要在于作者自身
的能力以及课堂上老师自身的文学素养与讲解,有时往往需要借助多媒体工具来
呈现古诗文中的形象。

在古诗文中的教学中,不管教师运用什么样的方法,只要
能将真情实感自然真诚地呈现出来,让学生读者身临其境,便是“不隔”。

在语文古诗文课堂中,往往会出现教师自己懂了,但是讲授方式不当,或者
教师缺乏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生活及学习经验出发,去感受内容、情感的
技巧的现象。

由于学生自身阅历经验有限等原因,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隔”是必
然的,而这点也正好是语文古诗文课堂存在的意义之一。

放大来看,在语文课堂
教学中,常常会出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隔阂",这样的课堂沉闷
无趣,缺少师生双方的共鸣和生成。

教师是把古诗文中的意趣和影响传递给学生
的媒介,要打破这样的"隔",教师不仅要自己深入解读文本,还要引导学生加强对
文本的研究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并且要设置好教学流程,让学
生兴趣盎然,同时注意理性掌控课堂节奏,从而创造和谐共生的"不隔"的教学情境。

如果教师讲授课文时,总是强调时代背景、作者生平,让学生体验作品的思
想情感,那么这种以第三人称为角度的学习最终会变为“填鸭式”的学习,不但
抹杀了文学作品的艺术性,更是在学生与作者之间放置了“一座大山”的隔阂,
使学生难以真正理解课文。

所以教师的引导要从学生的“我”出发,先将课文的
场景转化为与学生心理相似、熟悉的场景,使课本上的知识迅速产生迁移,变为
学生自己的知识。

这样课文的学习就渗入了学生的观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
索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容易得多。

长久下去,学生自我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融汇贯通,心灵得到了净化,情感得到了升华,这就是我们古诗文教学上所谓的“熏陶”式教育。

传统的语文古诗文教学,有巨大的空间站位间隔,作者站在自己的时代,学
生站在当今的时代,而老师站在两者中间,像一个搬运工,负责搬运作者的信息,让学生接受。

这样不但使老师感觉很累,而且学生和课文之间也产生了“隔”,
似乎学生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更好地接受老师传达的信息,这样的“隔”对语文
教学影响很大。

教学中很有必要对课文中的优秀思想意识进行传递,但是我们的
教学在传递这部分知识时,往往千篇一律地以“教师为中心”来讲授,以老师的
认识来代替学生的认识。

因为学生没有亲身体会,反而觉得作者是一个“不食人
间烟火”的古人,为了消除这种隔阂,站在作者的时代背景来学习课文就很有必要。

作者既然能走进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一样可以和学生一同走入作者的
年代,和处于那个时代的作者进行交流。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M].1998:8-12.
[2]黄沾,周兴陆.王国维《人间词话》导读[M].1998.
[3]赵玉堂.体裁——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抓手[J].语文教学通讯,2012,(29):66.
[4]于敬伟,孙祥刚.“345”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反思[J].中学教学参考,2011,(12):127.
[5]钟前宾.古典诗词里的情和景[J].中国教师,2009,(S2):47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