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做一个讲道理的数学教师》有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做一个讲道理的数学教师》有感“每次上完课,不再去关注别人的感受,而是追问自己的心:我上出真实的自己了吗?我真情演绎自己了吗?跟孩子们真实交流对话吗?还能有更大的突破吗?”拜读了罗鸣亮的《做一个讲道理的数学教师》这本书,欣赏了一个个精彩的课例,收获满满,感悟颇深。
这是一本从课堂教学出发进行思考,并致力于改进课堂教学样式的书。
罗鸣亮老师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关注课堂,亲自尝试、示范,以理论加典型课例的方式向大家介绍可供借鉴的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讲道理的方法和路径。
本书分为上篇和下篇。
上篇的主题为探寻讲道理的课堂,主要围绕“数学为什么要讲道理?数学教学需要哪些道理?我们在教学中又应如何去讲道理?”几个核心问题展开。
数学为什么要讲道理?罗鸣亮老师先从教学对象的表现反思课堂需要讲道理,接着从教学数学知识本质,学生发展、数学课程教育观展开论述,向读者解读数学课堂为什么需要讲道理。
数学教学需要哪些道理呢?第三讲中,罗老师也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解读。
首先要讲清楚知识呈现之理。
罗老师认为,数学知识严密、有序、系统,每个知识点,都需要借助合适的载体,以
一定方式呈现在大家面前。
比如说在编排主线中理清知识目标,在分段编排中把握阶段要求,在递进例题中感悟数学本质。
其次,要讲清楚知识本质之理。
作为数学老师,要理清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了解“数学是什么”“数学来自哪里”“数学要去哪里”,也就是要掌握知识的产生、性质以及结构,理解知识结构的内涵。
教师引导学生追溯数学知识的本源,可以从知识的产生理解知识的本质;从知识的本源把握知识的本质;从规则的背后挖掘知识的本质。
为了让老师明教理,知学理、行道理,罗老师结合具体的课例进行阐述。
比如,从规则的背后挖掘知识的本质。
为了让学生明晰算理,促进算法的形成,渗透感悟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罗老师结合《小数乘法》,详细介绍了操作方法和途径,采用“激活经验,适时点拨;数形结合,把握本质;渗透思想,积累经验”等方法分层次逐层推进,从而推动数学课堂教学向纵深发展。
最后,要讲清楚隐性知识之理。
罗老师指出,我们要帮助学生在亲历体验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知识形成中渗透数学基本思想。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以具体的数学知识为载体,带领学生共同领略、感受更多的数学隐性知识之美,
也就是说,在有形的数学知识里,必须蕴含着无形的数学思想。
既然数学课堂需要讲道理,我们在教学中又应如何去讲道理?
讲道理有没有可行的策略和方法呢?第四讲,罗老师对如何讲理做了详细的解释、说明。
他依次介绍了问题导向策略、图形表征策略、唤醒经验策略、错例辨析策略、反向思维策略、任务驱动策略。
每一个策略的介绍,都是从概念解读到操作流程,再结合具体课例的教学片段,帮助读者理解、掌握、体会这些策略的内涵所在。
比如“问题导向策略”,罗老师提出“立足学生的认知,以核心问题、好问题来引领课堂”的方法。
他结合了《小数乘法》《近似数》《三角形的分类》等典型课例,详细阐述了可以从教学目标入手设计核心问题;将教学内容筛选、整合、优化成层层递进式的问题;从学生的思维深处挖掘问题,充分发挥问题的导向作用,用问题科学、有序、推进课堂教学进程,让学生在问题中寻理,在解决问题中明晰道理,使课堂教学内容精良、高效。
再如“任务驱动策略”,罗老师建议要有明确的小组学习目标任务,任务设计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遵循学生的特点,还要凸显生活化原则。
他还结合《分一分》、五年级的
《圆的周长与面积》、六年级的《长方体的表面积》等典型课例,详细介绍了任务驱动策略的优势所在。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一定的任务驱动之下,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通过自我的独立思考,小组的自主探究,经历解决任务的全过程,经历了从“知困”到“解惑”,从“偶然”到“必然”的心路历程。
学生大胆表现自我,在讲理中悟算理,习方法,培养学科素养。
下篇的主题是“我的讲理课堂”。
罗老师分别选取了九节典型的课例,从“凸显数学精神,培养数学素养”;“追本溯源,于深处明理”;由表及里,明晰道理;数形结合直面规定等不同的角度,展示罗老师如何与学生讲道理的精彩片段。
比如,课例《你知道吗?——判断2、3、5倍数特征的道理》,罗老师作为教研员,在日常课堂观察中发现,很多教师只关注学生是否掌握判断2、3、5倍数特征的方法,而忽视学生数学学习的本质,从未想到去追问特征背后的道理:为什么2、5的倍数只要看个位就行了,而3的倍数要看全部数位?于是罗老师设计了《你知道吗?——判断2、3、5倍数特征的道理》这一节课。
老师先让学生主动提问,从司空见惯的生活中发现问题:
师:我们已经学过2、3、5的倍数的特征,怎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5的倍数?
生:看它的个位上是不是0或5。
师:怎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生:将所有数位上的数相加,看看是不是3的倍数。
师:5的倍数只看个位数,3的倍数要看各位上数的和。
有困惑或新的问题吗?
生:为什么5的倍数只要看个位就行了,而3的倍数要看全部数位?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吗?好在哪?
生:他把3和5的倍数特征作了比较。
师:今天的学习就从你们提出的问题开始。
然后罗老师借助计数器和课件,让学生在想、说、辩等过程中学会了把道理说清楚。
整节课罗老师引导学生用类比推理提出问题,用归纳推理分析问题、用演绎推理解决问题。
学生在经历“经验式说理,举例式说理,自主迁移式说理,抽象逻辑推理”的过程中,数学经验不断激活,数学思维火花四溅,形成终身受用的数学素养——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描述现实世界。
细细品读这本书,从书中提供的这些鲜活而又真实的课堂案例中,我明白了为什么要讲道理的深层含义,我也仿佛
看到了学生讲道理的神情、语气、精神状态以及师生互动时的思维碰撞和心灵激荡。
愿我们大家都能以罗老师为师,做一个真正明理,同时又能在课堂上讲道理,更能引导学生积极的进行思考,弄清道理的数学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