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内隐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慧(wisdom)是个古老的主题,哲学与宗教对智慧的探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是智慧到底是什么?至今仍无定论。
由于智慧丰富的文化与历史内涵,在心理学框架内定义和操作这个概念并非易事。
19世纪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时,并没有伴随着对智慧进行研究,随着毕生发展心理学对人类老龄化积极因素的探究以及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发展,西方心理学界以智慧为主题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真正起步,随后智慧研究日渐受到西方心理学界的关注。
心理学对智慧的研究主要采用内隐理论和外显理论两种研究方法。
内隐-外显二分法最早是由斯滕伯格在研究智力时提出来的,研究者发现心理学家测得的智力结构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定义和使用的智力概念存在分歧,于是将专家以实证和理论研究为基础对某个概念提出的建构称之为外显理论,将存在于人们心中的关于某个概念的建构称之为内隐理论[1]。
智慧的内隐理论关注的是公众对智慧所持的观念。
智慧的外显理论关注的是智慧的认知与行为,以及从认知到行为的转化,它的目标是建构一个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可操作程序,并对相关因素进行评估[2]。
斯滕伯格曾指出,智慧的外显定义在研究者之间通常不同,而且它们部分得自科学家们的内隐理论,因此内隐理论研究能够帮助提炼外显定义[3]。
本文回顾了国内外智慧内隐理论的主要研究成果,简要评价了研究现状,并对智慧内隐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智慧的内隐理论研究主要采用三种方法:特征词等级评定研究、对日常生活中智慧的研究、内隐智慧的实验研究。
1特征词等级评定研究
一些心理学家通过特征词等级评定法来考察人们心目中组成智慧的心理表征。
特征词等级评定研究的程序一般为:(1)获得人们心目中关于“智慧”或“智慧的人”的特征描述词;(2)对特征词进行等级评定及因素分析(或者进行相关特征分类及多维标度分析);(3)获得人们内隐的智慧组成成份。
1.1智慧的成份
Clayton第一个对智慧的概念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智慧是对认知性、情感性和思考性心理品质的整合[4];Sternberg获得了智慧的六个核心成分:推理能力、睿智、从观念和环境中学习、判断、迅速的使用信息和敏锐[3];Holliday和Chandler获得了智慧的五个成分:一般能力、特殊能力、社会谦逊、人际技巧、判断和交流技巧[5]。
Hershey和Farrell获得了智慧的两个成分:性格内向的、安静的、反思的基本气质,不自我中心[6]。
Jason等获得了五个成分:智力、热心、精神性、与自然相关联、和谐[7]。
张卫东和董海涛对上海市高校教师和其他成年市民进行调查,获得智慧的三个双极维度:超脱谦和的处世风格、杰出的认知能力、出色的人际互动能力、丰富的知识与经验、非凡的自知和自控能力、良好的性格特质[8];杨世英对中国台湾地区人口的调查获得了四个因素:能力与知识、仁爱与同情、开阔与深刻、谦虚与客气[9]。
侯祎对我国大学生智慧的内隐概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智慧内隐概念包含友善、博识聪颖、做事投入、非权力影响力、造福他人、质朴、睿智、受人敬爱、淡泊豁达等9个因素[10]。
智慧的内隐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侯祎1刘昌2
(1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廊坊065000;2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室,南京210097)
摘要:智慧的内隐理论是指公众对智慧所持的观念,它是对智慧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
它主要采用特征词等级评定研究、对日常
生活中智慧的研究、内隐智慧的实验研究三种方法,这三种方法对探求完整的智慧内隐理论具有互相补充和验证的作用。
文章概
述和评价了智慧内隐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指出未来研究的方向:总体上应该加强对日常生活中感知和体验到的智
慧进行分析。
我国关于智慧的心理学研究刚刚起步,在此阶段对国人智慧的内隐理论开展全面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智慧;内隐理论
通讯作者:侯祎,女,讲师,博士。
Email:houyi24@
心理研究Psychological Research2010,3(4):13-1813
虽然不同研究者对智慧的成分给予了不同的命名,但这些成分的内容常常发生重叠。
整合以往的研究成果,我们发现智慧主要包括五个成分:第一个成分是认知能力,绝大部分研究都鉴别出智慧非常强的认知基础,几乎所有研究结果都将智力作为解决问题的前提;第二个成分是洞察力,即透过现象抓住问题实质的能力,洞察力既包含对自己及他人观点和动机的觉察和理解,也包含在需要有更深刻的理解时收集更多信息的能力;第三个成分是反思性态度,指对事物、他人以及自己进行深刻思考并且在行动和说话前先进行思考的一种倾向,常常表现为得体、冷静地表达自己;第四个成分是关心他人,包含善意地对待和关心他人、听取他人观点、理解他人感受、公正、尊重他人的能力;第五个成分是对现实问题的解决能力,即其对所有针对真实生活场景的子成分的应用,包括在问题解决中具有的良好的判断能力、敏感性、对个人局限的认识,其具有给出良好和实际建议所需的社会技能。
1.2智慧与年龄
特征词等级评定研究显示,年龄在智慧的内隐理论中发挥着一定作用。
在Clayton和Birren的研究中,“年老的”和智慧关系密切[11]。
生活经验在所有研究结果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都表明,年龄作为经验的一种体现,至少被认为是促进智慧的变量。
Heckhausen,Dixon和Baltes给被试呈现一个包含“智慧的”个人特征的列表,让他们评定每一个特征在成年期是否会增加,然后要求被试根据希望其增加的愿望大小,对148个被认为随着年龄增加的形容词进行等级评定,并且详细说明每一种特征发生和结束的时间,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加,被试将越来越多的形容词评定为不希望其程度发生增加,但有两个高度相关的形容词——
—“有品格的”(dignified)和“智慧的”(wise)被评定为希望其程度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而且被预测为从大约55岁左右开始增加,直到生命结束时才开始完全消失[12]。
特征词等级评定研究为智慧的内隐理论提供了抽象的和语言学水平上的描述,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智慧内隐理论的多维结构,但是这样的研究没有结合日常生活背景,无法告诉我们现实生活中、具体情形中,智慧的人的特征是什么。
例如,“指导”在被提名者研究中非常明显地出现,而在特征词等级评定研究中就没有被发现。
2对日常生活中智慧的研究
对日常生活中的智慧进行研究主要采用两种方法:(1)提名智慧者研究:让被试推选出生活中他们认为智慧的人,然后对这些被提名者的特征进行分析;(2)自传式叙述研究:通过访谈,让被试对自己在生活中与智慧相关的表现作自传式叙述,然后对被试所叙述的材料进行分析。
2.1提名智慧者研究
被提名者的身份。
Paulhus,Wehr,Harms和Strausser让大学生列出他们能够想到的最智慧的人,15个被列举出来的智慧的人按降序排列分别为:甘地、孔子、耶稣基督、马丁·路德金、苏格拉底、特丽萨修女、所罗门、佛、罗马教皇、温弗雷德、温斯顿·丘吉尔、达赖喇嘛、安·兰德斯、尼尔森·曼德拉、女皇伊丽莎白[13]。
由于不清楚被试到底知道多少他们所提名的人的情况,这个列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被试对智慧所持的一种刻板印象,但这样的刻板印象在内隐理论中可能发挥着作用,非常有趣的是列表中的许多人是精神或者宗教的领袖,比如耶稣、佛、罗马教皇等,或者是那些通过和平的或者富于同情心的方式来改变世界的人,比如甘地、特丽萨修女、曼德拉等。
侯祎对我国472位大学生的调查研究显示,排在前15位的智慧者依次为:周恩来、诸葛亮、爱因斯坦、毛泽东、孔子、邓小平、父亲、牛顿、母亲、比尔·盖茨、霍金、爱迪生、温家宝、马克思、老师。
由研究结果可知,我国大学生心目中的智慧者主要是政界人物及科技精英[10]。
被提名者的年龄。
大部分被提名者都相对较老,至少比那些提他们名的人要老。
Perlmutter,Adams,Nyquist和Kaplan发现78%的被试将智慧与年龄相关联;被提名为智慧的人大部分都在50岁以上,而且被提名者的年龄随着被试年龄的增加而增加[14]。
Denney,Dew和Kroupa也发现被提名者的年龄都相对较高,而且随着被试的年龄增加而增加[15]。
Jason等报告的被提名者的年龄平均为60岁[7],Baltes,Staudinger,Maerker和Smith报告的被提名者人群的平均年龄也与之相似[16]。
侯祎的研究显示,大学生心目中的前15名智慧者中,已故人物(60%)多于健在人物(40%)[10]。
总的来说,提名智慧者研究显示,内隐理论中智慧与年龄具有非常强的相关,但是年龄被看作是智慧的必要而非充分条
心理研究14
件。
被提名者的性别。
虽然在Perlmutter等的研究中仅仅有16%的人认为智慧与性别相关,但他们提名的人大部分都是男性[14]。
在Jason等的样本(81%女性)中,那些被提名为智慧的人中66%为男性[7]。
Denney等人和Sowarka也报告了类似的结果,另外Denney等人发现老年人更加容易提名男人为智慧的,但当谈及人际智慧时,更多的女性被提名[15]。
Sowarka发现大部分女性提名家庭成员,而男性常常提名来自职业环境中的个体[17]。
侯祎的研究显示,大学生心目中的前15名智慧者中,男性(86.7%)多于女性(6.7%)[10]。
性别与智慧之间可能存在真实的相关,也有可能只是种群效应(cohort effect),因为在当前较老的成人一代中,女性在职业领域较不活跃而且较少处在可以被看作智慧的位置上,因此不容易被提名。
被提名者的智慧之处。
Jason等询问了被试哪些特征使得他们认为被提名者是智慧的。
大部分被试谈到了被提名者的动力、领导或者洞察力,聪明和爱也常常被提到,谈到被提名者对其生活的影响,大部分被试都谈到帮助他们指明了方向和目标,或者培养了他们的价值观和信仰[7];Montgomery,Barber和McKee访谈了6个老人,老人们认为自己的良师益友是智慧的人,这些人通过移情的方式鼓励他们具有自己的见解[18];Sowarka分析了有关“智慧的人如何展现出智慧”的访谈资料[17],大部分描述的都是智慧的人如何通过提出新颖、成功的问题解决办法以解决高难度问题的情形。
2.2自传式叙述研究
自传式叙述研究采用访谈的方式,让被试对自己在生活中表现出的智慧进行叙述,然后对其叙述材料进行分析,以了解人们头脑中关于智慧的观念。
Glück、Bluck、Baron和McAdams等人通过自传式叙述研究鉴别出三种不同形式的智慧:移情和支持,指理解他人的观点感受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自我决定和主张,指个体能够有主见地做出决定并控制环境;知识和机动性,指个体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分析问题,但是也具有妥协和容忍不确定性的能力[19]。
Bluck和Glück考察了被试通常在生活的什么情境中表现出智慧,大部分被试都谈到了进行生活决策、生活管理或者应对负性事件的时刻,报告的事件通常是以困难的、负性的情形开始,通过使用智慧使之转化为积极的结果,报告的都是对被试后来的生活、人格发展或者他们的人生观有影响的重要生活事件[20]。
侯祎选取了15名大学生进行半结构化深度访谈。
结果显示,被试对智慧的性质持有多种看法。
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展现智慧的事件都是与追求幸福生活相关的,积极性是其共同特点,这种积极性既可以是针对自己的,也可以是带给他人的。
智慧具有解决复杂人生问题的能力,是人生成功发展的一种表现。
总的来说,受访者认为文化、道德、年龄、性别、智力、创造力都与智慧相关[10]。
对日常生活中智慧的研究,通过将智慧置于日常生活背景中而增加了有价值的信息。
例如对智慧的被提名者的研究显示了相当一致的年龄和性别效应,另外也获得了更多的关于智慧的人在真实的生活中如何行为的质化资料。
智慧的自传体叙述研究关注的是人们在生活中觉察到的自己的智慧。
结果还表明,一个人针对他人的智慧的内隐理论可能与针对自我的智慧的内隐理论并不完全相同。
3内隐智慧的实验研究
内隐智慧的实验研究,是指通过操作向被试提供的目标人的信息,研究目标人的特征对被试判断目标人的智慧水平造成的影响。
最普遍的操作的特征是年龄和性别。
Knight和Parr向被试呈现了12份简介,每一份都介绍了目标人的年龄(年轻的、中年的,或者老的)并且描绘了目标人具有的两种显著的智慧或者创造力特征(从斯滕伯格的智慧维度[3]中借鉴的),老的目标人一般被判断比中年和年轻的目标人更加智慧,这与他们在简介中是否被描述为智慧的或者有创造性相独立(无关)[21]。
然而这种效应没有被Hira和Faulkender重复验证,Hira和Faulkender操作了年龄和性别,他们给四个演员录了像——
—一个年轻的男性、一个年轻的女性、一个老年男性和一个老年女性,这些演员在录像中表现为正在阅读文本并对与智慧相关的生活问题做出回答。
然后让被试对目标人的智慧水平进行等级评定。
结果显示了一个惊人的交互作用:老年男性被判断为显著地比年轻男性更加智慧,而年轻女性被判断为显著地比老年女性更加智慧,研究者认为实验结果可能与演员的面部表情等非言语线索有关,也就是说演员的年龄和对与智慧相关问题的回答都不是评定其智慧水平的充分依据[22]。
Stange,Kunzmann和Baltes让被试观看无声的
侯祎等:智慧的内隐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15
视频,这个视频很明显讲述的是一个年轻或年老的目标人正在倾听一个年轻人谈论一个很难的问题,目标人的倾听行为是感情投入的或者是不感兴趣和消极的,之后呈现给被试一封目标人提供给年轻人的,信的内容在智慧水平上或高或低(如Berlin智慧模型中所定义的[16]),然后让被试对目标人的智慧水平进行等级评定,结果显示操作的三个方面对智慧具有独立的作用:年龄、倾听行为和建议的内容都与智慧的评定等级相关,但没有交互作用[14]。
由于这种实验方法仅仅是最近才应用于智慧的研究的,所以研究结果难免有些不一致。
然而与其他类型的研究相一致的是,目标人的年龄看起来是智慧的评定等级的显著的预测变量,但评定智慧等级的过程可能被其他因素调节,如面部表情,倾听行为或者是所提建议的质量,这又表明年龄本身对于评价某个人是否智慧并不是充分的线索。
很明显在日常生活中判断人们是否智慧,行为线索也非常重要,而且令人惊讶的是这些线索可能会完全否决掉所提建议的实际内容所具有的智慧水平[14]。
因此在设计未来研究的时候,非常有必要评定被试对一些线索如年龄的依赖性,而且应该特别关注信息本身在智慧水平评定中所发挥的作用。
智慧的内隐实验研究在更加精细化的水平上分析了一个人做出智慧判断的潜在依据,但是无法回避的一个缺憾就是实验室效应。
如果一个研究者让被试对一个人的智慧程度进行评价,这个过程将与一个人在生活中自发地认为“喔,那真是一个智慧的建议”是非常不同的,即使被试把一个目标人评定为是比较智慧的,这也不意味着他(她)在日常生活中也会认为这个人是智慧的。
4小结与展望
尽管面临诸多方面的挑战,研究者在智慧的内隐理论研究上还是获得了显著的进展。
智慧的内隐理论的三种研究方法各有特点,获得的研究结果既有会聚又有差异,这些差异很大程度上源于方法的差异,而会聚则产生了一些非常可靠的研究结果。
这三种研究对于探求完整的智慧的内隐理论具有互相补充和验证的作用,在未来的研究中也将继续发挥作用。
回顾过去的研究,可以发现一些普遍性的结论:智慧的内隐理论包含较高的认知能力、较强的洞察力或直觉、乐意仔细地思考问题,并且对于他人的福利具有真正的富于同情的关心,因此智慧不仅仅包括能力还包括动机——
—帮助他人的动机。
内隐理论显示智慧的另一个特点是,在面对现实问题时能将技巧与能力复杂且适度地结合在一起,如在被提名者研究中看到的,智慧的个体是那些根据他们自己丰富的人生经验,在现实世界中展示了领导、传授和给出好建议能力的个体。
此外,通过各种研究我们还可以看到年龄与人们心目中的智慧相联系,这个结果在被提名者研究中是非常清楚的,但是在实证研究中的体现更加复杂。
通常人们将高龄与智慧联系在一起,年龄对于智慧好像是一个必要而非充分的条件。
内隐理论除了显示出年龄与智慧的相关外,也显示了内隐理论内容的年龄差异,已有研究显示,年老的人更不倾向于认为老年人一定聪明,与年轻人相比,他们具有更加复杂的、分化的关于智慧的观点。
另外还有一些证据显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人们可能具有与当前生活阶段的发展任务相适应的智慧的内隐理论。
根据已获得的研究成果,未来关于智慧的内隐理论研究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对日常生活中感知和体验到的智慧进行分析上,具体而言,未来智慧的内隐理论研究主要有两个研究方向。
第一,关注性别与智慧的内隐理论的联系——
—内隐理论的性别差异以及性别在智慧的内隐理论中的作用。
文化作品更多地将智慧与女性相联系,比如希腊神话中的智慧之神雅典娜是女性,然而内隐理论将智慧与男性相联系的情况却比与女性相联系的情况要多。
某些研究者认为,女性的智慧与男性的智慧在性质上可能不同,前者对于“社交的—富有同情心”特征的权重要高于“智力的—洞察力的”特征。
然而理论上,对智慧的研究应该融合这些女性和男性特质。
如何权重智慧的这些方面,对于评价个体智慧以及智慧水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男性和女性在看待什么样的事物是智慧的方面是否存在不同,也还没有相关的研究结果。
第二,应该关注智慧的内隐理论如何在童年(被流行故事、神话故事或者电影强有力影响的年龄阶段)和青少年中发展,以及随着生命发展多大程度上保持一致或者发生改变。
在某种意义上讲,智慧是一种在文化层面上被定义的价值观,我们所有人都需要学习并且使用它,以分享我们的文化所隐含的智慧意义。
这表明我们对智慧概念的学习开始得较早,而且具有一定的时间稳定性,然而如果不考虑这种文化层面所共享的含义,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可能会
心理研究16
通过观察和体验他人和自己在面对生活挑战时的经验,对智慧的定义进行调整。
因此未来研究应该关注影响智慧的内隐理论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生活阶段在其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此外,我国关于智慧的心理学研究刚刚起步,在这个阶段对国人智慧的内隐理论开展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调查国人关于智慧的内隐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大致框定研究的范围和突破口,从而大大便利未来研究的开展和科学理论的建立。
智慧具有很强的文化性,在中国开展智慧的内隐理论研究,可以将研究结果与其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研究成果进行跨文化比较,为揭示智慧的跨文化意义和特征以及得到关于智慧本质的普遍性结论提供资料,而且由于智慧的内隐理论会左右人们对自己和他人智慧的评价以及与智慧相关的行为选择,因此会对人们的生活造成直接的影响。
通过调查掌握人们内隐的智慧理论,将获得的理论成果指导社会实践,可以为干预智慧的发展提供依据,对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形成教育理念的革命性突破、产生一批智慧型研究人才等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Sternberg R J,Conway B E,Ketron J L,Bernstein M.People’s conceptions of intelligenc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1,41:37-55 2Montgomery A,Barber C,McKee P.A phenomeno-logical study of wisdom in later lif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2002,52:139-157
3Sternberg R J.Implicit theories of intelligence,cre-ativity,and wisdom.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5,49:607-627
4Clayton V P,Birren J.The development of wisdom across the life span:A reexamination of an ancient topic.Life-span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1980,3:103-135
5Holliday S G,Chandler M J.Wisdom:Explorations in adult competence.New York:Karger,1986,17:1-96 6Hershey D A,Farrell A H.Perceptions of wisdom associated with selected occupations and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Current Psychology:Developmental,Learning,Personality,Social,1997,16:115-130
7Jason L A,Reichler A,King C,et al.The measure-ment of wisdom:A preliminary effort.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2001,29:585-5988张卫东,董海涛.都市人智慧隐含理论的初步调查.心理科学,2003,26(3):419-421
9Yang S.Conception of wisdom among Taiwanese Chi-nese.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2001,32:662-680
10侯祎.大学生智慧的内隐理论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11Clayton V P,Birren J E.The development of wisdom across the life span:a reexamination of an ancient topic.Life-span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1980,3:103-135
12Heckhausen J,Dixon R,Baltes P.Gains and losses in development throughout adulthood as perceived by different adult age groups.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89,25:109-121
13Paulhus D L,Wehr P,Harms P D,Stausser D I.Use of exemplar surveys to reveal implicit types of intelli-
gence.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02,28:1051-1062
14Bluck S,Glück J.From the inside out:People’s im-plicit theories of wisdom.In R J Sternberg,J Jordan,ed.A handbook of wisdom: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84-108
15Denney N,Dew J,Kroupa S.Perceptions of wisdom:What is wisdom and who has it?Journal of Adult Development,1995,2:37-47
16Baltes P B,Staudinger U M,Maercker A,Smith J.People nominated as wise:A comparison study of wis-dom-related knowledge.Psychology and A ging,1995,10:155-166
17Sowarka D.Wisdom and wise person:Common-sense conceptions of older people.Zeitschrift für Entwick-lungspsychologie a nd P aedagogische P sychologie,1989,21:87-109
18Montgomery A,Barber C,McKee P.A phenomeno-logical study of wisdom in later lif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2002,52:139-157
19Glück J,Bluck S,Barron,McAdams D P.The wis-dom of experience autobiographical nar ratives across adulthood.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
ment,2005,29(3):197-208
20Bluck S,Glück J.Making things better and learning a lesson:“Wisdom of experience”narratives across the lifespan.Journal of Personality,2004,72:543-573 21Knight A,Parr W.Age as a factor in judgments of wisdom and creativity.New Zealand Journal of Psy-
侯祎等:智慧的内隐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17
chology ,1999,28(1):37~4722
Hira F ,Faulkender P.Perceiving wisdom :Do age and gender play a par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
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1997,44:85-101
A Review of Implicit Theory Research o n Wisdom
Hou Yi 1,Liu Chang 2
(1Chinese People ’s Armed Police Forces Academy ,Lang f ang 065000;2Lab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
Abstract :The implicit theory of wisdom is the common view of wisdom held in the minds of groups of individuals ,and it is one of the primary methods to study wisdom.The implicit theory research of wisdom mainly uses three methods :prototype research ,implicit theories in everyday life and experimental studies of implicit wisdom ,which are complementary for and can validate each other.The article summarized and appraised the main research results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review ,the article indicated that the future research domains and trends should intensify analyzing the perceived wisdom components in daily life on the whole.The psychological wisdom research in our country is underway ,and it is meaningful to take deep and comprehensive implicit theory research of wisdom.Key words :wisdom ;implicit theory
心理研究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