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上册)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记承天诗夜游》精编练习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习题 教案
卷 教学设
文言文之《记承天诗夜游》练习(一)
记承天诗夜游
周敦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
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 中庭[2015A]。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 ìn ɡ)交横,盖竹
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但是,表转折的连词 (2)月色入户 户[EJ]:_____________[2015A]
(3)欣[F]然起行 欣:_____________[2015A]
(4)念无与为乐者 念:_____________[2015A] (5)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__________________ (6)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__________________ (7)水中藻、荇交横[F] 藻、荇:_________________交横:___________[2015A]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闲人:________________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 (2)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 ìn ɡ)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4)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文:
3、文章内容理解,并作出正确的选择。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 文章第①②句叙事,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叙述自然流畅。

C. 文章第②③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D. 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物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调歌头》、《记承天诗夜游》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水调歌头》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记承天诗夜游》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 《水调歌头》、《记承天诗夜游》两篇都写月,《水调歌头》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记承天诗夜游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 《水调歌头》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记承天诗夜游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

D. 《水调歌头》、《记承天诗夜游》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3)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个“闲”字。

B 、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C 、“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坐着的被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以及漫步的悠闲。

D 、首句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和起因,其中“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
之情。

部编版语文(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净雅致的感觉。

B 、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C 、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D 、本文写在作者贬谪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4、文章内容理解做出合理的解答 (1)文中“闲人”一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的情感,请参照示例,写出你的理解,并说明理由。

示例:闲人——表现出苏轼的自得之情。

月夜处处都有,可只有他和张怀民这种情趣高雅的
人才懂得欣赏。

闲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作者运用 的手法抒发了赏月的欣喜、漫
步的悠闲、被贬的悲哀、壮志未酬的苦闷等复杂的思想情感。

(3)请品析本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妙处。

(4)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

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
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5)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
竹柏。

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