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中的负心汉——李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诗人中的负心汉——李益
说到负心汉,最为天下女人痛恨不已,自古才子佳人嘛,痴心的多,负心的也不少。
在京剧曲目里,《铡美案》和《霍小玉》与此有关。
前者估计普及度极高,妇孺皆知。
这出戏中的包拯成了包青天,名扬天下,而陈世美不仅被推上了断头台,也被视为千古负心汉的典型代表。
而后者中的男主人公李益,也是一位负心汉,倘若陈世美地下有知,一定也会高喊,比我早了几百年的负心人李益,怎么就比我少受了唾骂,依然作为著名诗人逍遥千古呢?
京剧《霍小玉》又名《紫金钗》,改编自唐代传奇《霍小玉传》,说的就是中唐著名诗人李益。
作为诗人,他的诗风豪放明快,尤以边塞诗最为有名。
在盛唐的时候,边塞诗达到顶峰,安史之乱后,盛唐之风荡然无存,诗歌大都是离愁闲绪,萧瑟散淡,直到李益、卢纶等人的出现,边塞诗才又一次焕发出了光彩。
李益的《送辽阳使还军》和《夜上受降城闻笛》两首,在当时广为传唱,直到今天仍然是边塞诗中的名篇。
尤其后者:“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诗写作者月下登上太宗皇帝曾经亲自受降蕃兵的受降城,远望回乐峰,沙漠在月色里一片清冷雪白,脚下的城池也一片如霜地寂静,正是这样的氛围中,远处传来悠扬的呜咽笛声,引发了无限的思乡之情。
这种感情不仅是诗人,久戍边疆的将士更为强烈。
诗中写尽了边塞的壮烈、慷慨之情,但区别于盛唐的是又多了不少的伤感和苍凉。
这样的诗歌在李益的作品里并不乏见,正是这些使他成为中唐边塞诗作的杰出代表。
难以相信,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诗人,竟然作为一位负心人被后人搬上了戏曲舞台。
在《霍小玉传》里,开篇即说:“大历中,陇西李生名益。
”李益,字君虞,陇西姑臧人。
他在新、旧唐书中均有传记,不过并不长。
据史书载,他是肃宗朝中宰相李揆同族兄弟的儿子,出身名门望族,家境富裕,生在天宝七载(748年)。
李益小时候脑子好像不灵光,书上说他曾有痴呆病。
大历四年(769年),正当李益刚刚二十一岁的时候,考中了进士。
如金似玉的年华,能够中进士,当属锦上添花。
在唐代,考中了进士,只是表明有了当官的资格,至于什么时候授予你官职,还要参加一些专业性的考试才能确定,不过当官是迟早的事情了。
在此期间,李益在京城遍访名流,不免也经常出入一些名士常去的妓馆,与人诗酒唱和,好不快活。
加之他儒雅倜傥,不免也混了一个风流才子的名声,一时间他的诗作炙手可热,成为众多歌伎传唱的典范。
霍小玉,乃是霍王和他的一位侍妾所生。
霍王一死,母女二人被赶出了王府。
小玉姑娘眨眼之间已经生得如花似玉,貌若天仙。
她虽为歌伎,但卖艺不卖身,母亲希望她不要步了自己的后尘,将来能够找一个可以托付终身的公子。
小玉姑娘久慕李益大名,对其作品更是
经常反复吟诵。
在李益作品中她最喜欢的是“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这是李益写给另一位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的司空曙的诗句。
有情人在鲍十一娘的从中穿引下,终于相见,见面场景在传奇里描写得很是详细,属于一见钟情式的典范,瞬间二人就双双坠入了爱河,不能自拔。
当夜,李益就住在了府上,二人的欢爱自不用说,李益也许下了海枯石烂永结同心的誓言。
这样美好的日子过了两年,约在大历六年(771年)李益被授予了郑县尉,上任之前,李益要回家乡一次。
和霍小玉分别时,李益答应很快就会回来迎娶小玉。
回到故乡,父母此时为儿子订了一门亲事,乃是官宦之家。
李益说出了霍小玉之事,但家里坚决反对娶一个歌伎入门。
思虑再三,他也觉得豪门有钱有势,对仕途会有帮助,还是选择辜负了小玉姑娘的一片痴情,迎娶门当户对的卢氏为妻。
漫长的等待中,霍小玉思念成疾。
李益自知辜负了小玉姑娘,虽然得知小玉病重,先是深感惭愧羞耻,后索性狠心割爱,始终回避和
小玉相见。
小玉日夜哭泣,废寝忘食,一心想见李益一面,竟然不能实现。
冤苦悲愤越积越深,最终病倒在床。
这时长安城中逐渐有人知道了这件事。
不管是风流人士、豪杰侠客还是平头百姓,无不感叹霍小玉的痴情,愤恨李益的负心。
一位紫衫豪侠听说了此事,用计把李益诓到了小玉的面前。
小玉姑娘见到薄情人,心如刀割,痛斥道:“我为女子,薄命如斯!君是丈夫,负心若此!”并许愿说:“李君李君,今当永诀!我死之后,必为厉鬼,使君妻妾,终日不安!”痛哭几声,气绝而亡。
后来的李益,果然像是中了蛊一样,虽然和卢氏结婚,但他总是怀疑猜忌妻子不忠。
休妻再娶后,还是疑神疑鬼,家里鸡犬不宁。
他为了防范妻妾,甚至撒灰锁门,这在正统的史书里对此都有记载,甚至他这种猜忌老婆的毛病,后来被人命名为“李益疾”。
京剧里的李益被紫衫客一剑杀头,唐传奇《霍小玉传》里的李益并没有死,而是一生被这个“李益疾”所困扰,如果说艺术效果,可能原作更为让人拍案称奇。
故事总是这样,越是悲剧越是能够恒久地刺痛人心,比起同时代风流人元稹所写的《会真记》来,这篇传奇更不落于俗套。
霍小玉香消玉殒后,有人感叹:“一代名花付落茵,痴心枉自恋诗人。
何如嫁与黄衫客,白马芳郊共踏春。
”人们都为霍小玉芳魂早逝而惋惜,但更多是为她痴心不悟而痛心。
李益的仕途也不如意。
郑县尉后,迁主簿,同辈的进士大都不断得到了提拔,但李益这段时间一直没有升迁,过得也很不快乐。
几年以后,李益离职而去,在各地游历,先后被渭北节度使臧希让、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灵州大都督杜希全、颁宁节度使张献甫等封疆大吏所用。
贞元年间被幽州节度使刘济辟为从事。
这段经历大约有十多年,
也正是这段时间的人生经历,开拓了李益的心胸,使他了解了边塞的生活,也成就了李益中唐边塞诗人的地位。
在元人的《唐才子传》里说他“运筹决胜,尤其所长。
往往鞍马间为文,横槊赋诗,故多抑扬激厉悲离之作”。
如此看来,李益不仅是一位儒雅的书生,也是一位将才,可见辛文房对他的评价还是很高的。
不仅是后来人,就是在当朝,李益的名气也是越来越大,他每写一首诗作,立即就会被乐工重金求取,谱曲后交给伶人演唱,成为点唱率极高的作品。
李益不仅边塞诗歌写得好,那时候的诗人喜欢借用妇人口吻来写作,李益的一首《江南曲》也属于名篇:“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在这首诗里,李益一下子又成了痴情女子的知音,但不知此时的他是否还记得当年的霍小玉。
当然也有人说,
霍小玉只是唐传奇里的人物,说的虽然是同一个人,李益是否真的有这些故事呢?这篇传奇的作者蒋防生活的年代和李益相同,年龄比李益稍晚,而且传奇中指名道姓,如此看来一定不是捕风捉影。
俗语讲“人怕出名,猪怕壮”。
但还是有那么多的人想出名,除了被绑匪知道了,可能会被绑票;更多时候,出名是会捞到好处的。
李益的名气一不小心就被当朝宪宗皇帝“雅闻其名”,约在不惑之年的李益被提拔进京,当上了中书舍人,官至五品。
接下来,李益一扫早年的晦气,又从五品升至从三品的右散骑常侍、正三品的礼部尚书。
官高位显,官只有做到这个级别,也才会在后来的史书里留有自己的传记。
翻看新、旧唐书,可以知道很多比李益更为出名的诗人,因为官小,并没有专门的传记记载。
李益虽然终生为“李益疾”所困扰,这虽然能够降低他的生活质量,但并没有影响他的生命,或许是霍小玉对他有爱有恨的缘故吧!李益离世的时候已年过八旬,已属高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