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相对优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相对优势
本文针对当前对于中国是否适合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讨论,考察西方国家和我国的中介目标的演变过程,并结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认同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一种目标化规则。
通货膨胀目标制是我国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这是个时间问题也是个时机问题。
标签: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通货膨胀目标制目标化规则
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理论的综述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指在货币政策过程中中央银行依据事前既定规则,运用政策工具直接予以调控至特定的水平以图影响最终目标实现程度的可供观测和直接调整的指标,是介于操作工具(诸如法定准备金比率,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等)与最终目标之间的变量。
依据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三个标准: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及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特定经济环境,历史上主要有利率、货币供应量、银行信贷量、汇率、通货膨胀率,这几个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对于通货膨胀率来说,这个中介目标是随着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行而开始盛行,它既是最终目标也是中介目标。
二、西方国家和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演变
随着特定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及其运用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不同国家的社会经济金融状况和背景。
各国历史背景、经济发展起点及金融体制不同,中介目标的选择不同。
同一国家,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金融变革与创新不断进行,中介目标的选择也不应固定在一个模式上。
如图:
我国的政策中介目标也经历了一个选择与演变的阶段。
我国的货币政策框架正式引入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始于1996年。
在我国中央银行制度建立以后,我国宏观经济的调控手段基本依靠现金投放和信贷规模控制。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金融资产的多元化,1998年初取消信贷规模的计划管理,最终结束了以指令性信贷计划作为中介目标的历史。
自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央银行每年都提出货币供应增长目标。
但以下几个实际存在的问题必然降低货币供应量目标的有效性:首先,货币需求的不稳定性和货币渠道堵塞降低了货币供应量的可测性和相关性。
其次,货币供给的内生性降低了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
再次,我国货币供应量统计也存在“不断调整的问题”。
三、通货膨胀目标制作为目标化规则的相对优势
在对于中国现在是否适合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讨论之前,首先需要对通货
膨胀目标制的性质有所界定。
笔者同意Svensson Lars E.O.的观点,把通货膨胀目标制解释为一个带有相对显性的、有待最小化损失函数的目标化规则(targetingrule)。
Svensson把通货膨胀目标制定义为最小化期望损失的政策,其中通货膨胀对目标的偏离是衡量损失的重要因素。
Svensson 进一步认为由最优问题得到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一种货币政策规则,是一种“目标规则”。
其目标是某一通货膨胀目标值,中介目标是通货膨胀预测值。
在这种规则下,中央银行不承诺使用任何特定政策工具;可通过调整利率或基础货币等使有条件的通货膨胀预测与通货膨胀目标的偏差缩小到零。
因此政策操作具有相当的灵活性。
伯南克等人把通货膨胀目标制归结为一种有约束的相机抉择体制,而不是政策规则。
但是,通货膨胀目标具有透明度高的优点,公众容易根据通货膨胀的预期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判断货币政策的走势,故通货膨胀目标起到名义锚的作用。
同时,较高的透明度和明确的数量目标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政策操作的随意性,降低了货币政策落入时间不一致问题的可能性。
因而,通货膨胀目标可以看成一个政策规则。
国内学者杨建明试图在一个委托代理框架内,提出对通货膨胀盯住的一个新的解释,考察了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他在通货膨胀模型中设定了四个方程,并得出了三个命题:(1)存在通货膨胀粘性的条件下,通货膨胀钉住下的通货膨胀波动低于完全相机抉择下的波动。
(2)存在通货膨胀粘性的条件下,通货膨胀钉住下的产出波动大于相机抉择下的产出波动。
(3)通货膨胀钉住下的社会福利损失小于完全相机抉择下的社会福利损失。
其认为,通货膨胀能够在有效降低通货膨胀的同时,使得社会福利的损失达到最小化,因此,通货膨胀钉住是一种理想的制度安排。
四、结论
在特定的条件下,由于经济、金融环境不同,中央银行置身的经济体制背景不同,中央银行为实现其不同的货币政策所采取的货币政策目标就不同。
我们不能说所有国家都适合通货膨胀目标制,但是世界经济的联系愈来愈密切,中国的经济也愈来受到别国经济的影响,我们可以考虑和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同时反思中国的现状。
针对中国当前的情况和结合通货膨胀的相对优势,可见通货膨胀目标制是我国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个时间问题也是个时机问题。
参考文献:
[1]Lars E.O Svesson,”Optimal inflation targets,‘conservative’central banks, and linear inflation contracts,”the Ameri can Economic Review,V ol 87, No.1,199
[2]汪军明:“我国货币政策框架的重新界定”.经济研究参考,2007年16期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