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传媒)XXXX年中国传媒大学综合考试(艺术学)试题及其答案点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中国传媒大学综合考试(艺术学)试题及其答案点评
一、填空
1、《榆树下的欲望》的作者是美国著名剧作家尤金尤金·奥尼尔。

2、《白毛女》的执笔是丁毅和贺敬之。

3、天下第一行书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4、《亚威农少女》的作者是毕加索。

5、影片《悲情城市》的导演是侯孝贤。

6、《威廉·退尔》是19世纪意大利歌剧家罗西尼的代表作。

7、新凤霞和赵丽蓉为代表人物源于唐山的剧种是评剧。

8、《党同伐异》的导演是大卫·格里菲斯。

9、中国电视剧的最高政府奖是飞天奖。

10、《中国艺术精神》一书的作者是徐复观。

二、简释
1、壁画
【概述】
壁画,绘画的一种,墙壁上的艺术,即人们直接画在墙上的画。

壁画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

壁画历史极为悠久,早在史前就有洞窟壁画和摩崖壁画的创作。

其遗迹分布极广,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均有发现。

最早的壁画距今约2万年。

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壁画从洞窟、崖壁转向神庙、宫殿、寺庙、庭院、石窟、陵墓等建筑中。

【历史】
中国迄今所见最早的实物是陕西咸阳秦宫壁画残片,而西汉卜千秋墓及洛阳城公园墓为完整的墓室壁画。

汉唐时期,中国的壁画盛极一时,以寺庙壁画和石窟壁画为主,多用于政治和宗教的宣传,如吴道子、敦煌莫高窟壁画。

敦煌壁画被称作是“墙壁上的图书馆”。

明清壁画已逐渐式微,多承唐末传统,清末壁画有部分受西洋画的影响。

西方的壁画盛期为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全部都是壁画大师。

米开朗基罗创作大型穹顶壁画《创世纪》,拉.斐尔创作壁画《雅典学院》、《西斯廷圣母》。

现代西方绘画和建筑风格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这现代壁画的演变。

【分类】
广义分类:史前时期的岩画、洞窟壁画和地画等类型。

狭义分类:宫廷壁画、墓室壁画、石窟壁画和寺观壁画等。

壁画以技法区分,可分为绘画型与绘画工艺型两类。

前者是指由画家直接在壁画上手绘完成的壁画。

按表现技法和材料又分为干壁画、湿壁画、蛋彩画、油画、蜡画、丙烯画等。

绘画工艺型是指必须通过工艺制作手段完成的壁画,包括壁雕、镶嵌画、彩色玻璃画、陶瓷画等类型。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展于壁画的材料种类和技法运用,漆画、编织、印染、搪瓷、金属等各种材料都可用米制作壁画,壁画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地推陈出新、创造新面貌。

大型人文纪录片《敦煌》是中央电视台继《故宫》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力作,旨在记录敦煌地区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深入解释敦煌两千多年的文化内涵。

2、诗无达诂
【概述】
“诗无达诂”最早见于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精华》篇:“所闻《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

意思是说《诗经》是无法达到统一解释的,《周易》也无法达到占卜的意图,《春秋》的含义也更无法完全表达于文辞中。

“诗无达诂”是历代对《诗经》解释纷乱纠纷的一种描述。

《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虽经代代诵读却是异说最多的先秦典籍。

追溯解经历史,自汉至清,《诗经》研究经历了汉、宋、清三大高峰期,形成了诸多学派。

各派各持己见,致使《诗经》经义难名,歧说共存。

尤其是赋、比、兴手法的运用,更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经针对《诗经》疑义难断的情况说过:“诗书于六艺中最难读”,而“汉魏以来诸大师未尝不强为之说。


董仲舒提出“诗无达诂”是想使“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能通过文艺、文艺批评深入人心,从而确立儒家文艺思想的正宗正统地位,强化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的地位和作用。

但董仲舒在一定程度上也认识到文艺作品的特殊性和灵活性:对文艺作品的阐释是永无止境的,永远也无法做到准确、完整的阐释;对文艺作品的任何理解都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任何解释都是有限的而非无限的,任何评论都是带有一定的主体性和主观性而非客观的。

【详细解释】
(一)艺术接受(鉴赏、欣赏)中客观差异性和主观一致性的统一。

所谓艺术接受的差异性,是指不同的欣赏者在欣赏同一部文艺作品时,其审美感受和审美领悟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别。

这种差异性,根据于欣赏者主体的个别差别,也同时代,名族,阶级的差别有关。

同以部作品,鉴赏者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即西方所说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也就是法国诗人瓦勒利所说的“诗中章句并无正解真旨,作者本人亦无权定夺。

”鲁迅先生谈到读《红楼梦》时说过:“单就命意,就因接受这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所谓艺术接受的一致性,是指不同的欣赏者欣赏同一部文艺作品时,其审美感受和审美领悟在基本方向上应该是一致的,这时由于同一时代,同一民族,同一阶级的欣赏者在文艺欣赏中相似或相同的方面。

2007年中国传媒大学《综合(艺术学)》真题简答曾考过(有人说:“一千个接受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笔者在但是的超精解中引用了“诗无达诂”作为例证。

可见研究真题的重要性。

(二)艺术接受是一个自由性与稳定性相结合的在创造过程。

如果把艺术作品的创作称为“一度创造”,那么,审美鉴赏则是“二度创造”。

在再创作中,想象和联想占有重要地位,并且是再创造的一大特点。

清代的文论家叶认为:“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

”从这种说法看,艺术作品本就是要求含蓄的。

中国古代画论强调“空白”、“计白当墨”,画诀中说“画云不画云,画水不画水”。

二十世纪中期西方兴起的接受美学论,也非常强调接受者对作品意义的再生成和再创造,以及这种意义生成的无限性,该理论认为文本结构中存在这“空白点”、“召唤结构”和“期待视野”。

但是,艺术欣赏的再创造,并不是一种绝对自由的活动,而是自由性与确定性的结合。

接受者只能在忠实作品,还原作品形象的前提下去再创造。

所以接受者的这中联想、想象不是随意性的,而是受鉴赏者的制约和影响的。

3、国际歌
【概述】
《国际歌》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最著名的一首歌。

这首歌也曾经是世界上最没广泛传唱的歌曲之一。

今天这首无产阶级的革命歌曲已被译成各种文字,传遍全球。

【历史】
《国际歌》原文(法语)的歌词有欧仁.鲍狄埃在1871年所做。

列宁在为纪念鲍狄埃逝世二十五周年而做的《欧仁.鲍狄埃》一文中写道:“一个有觉悟的工人,不管他来到哪个国家,不管命运把他抛到哪里,不管他怎样感到自己是异邦人,言语不通,举目无亲,远离祖国——他都可以凭《国际歌》的熟悉的曲调,给自己找到同志和朋友。


狄盖特1888年6月独到鲍狄埃诗篇后,谱写了《国际歌》,音乐庄严雄伟、气势磅礴,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战歌。

歌曲的高潮在副歌的最后一句,这是全曲的主题所在,也是全世界所有译文都完全按照音译的一句:“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1923年,瞿秋白从苏联回到国内,担任《新青年》主编,同时着手翻译《国际歌》。

但是,瞿秋白住在北京他的堂兄家里,守着一架风琴,开始翻译《国际歌》,他对照法文原文,一字一句地推敲。

时而沉思斟酌,时而自弹自唱。

每依据歌词定稿,都要如此反复再三。

1923年6月15日,瞿秋白将从法文译过来的《国际歌》歌词和简谱发表在《新青年》的复刊号上。

随后,中译本的《国际歌》开始陆续在中国传唱。

1935年2月,瞿秋白在江西被捕,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用鲜血和生命唱出了《国际歌》的最强音和最高昂的旋律,英勇就义。

现在的《国际歌》译词,与瞿秋白当年的译文有较大不同,这中间还有诗人萧三的功劳。

萧三回到延安后,在延安文艺工作者的帮助下,有完成了全部歌词的修订。

“延安版”的《国际歌》歌词加以更加仔细的推敲,产生了《国际歌》的新的中译本,一直唱到今天。

但其中“国际”一次,把副歌中的英特纳雄耐尔”改为“共产主义世界”。

【相关】
在2009年建国60周年史诗献礼影片《建国大业》中,淮海战役胜利当晚,毛泽东等4位中央领导人喝酒狂欢。

一贯温文儒雅的周恩来,此时不顾形象敞开衣衫大碗喝酒,高唱《国际歌》。

微醺的毛泽东张着嘴,微笑着歪倒在一边,轻快的华尔兹背景音乐响起。

这中诗意的拍摄手法和浪漫化的表现手段,打破了影视作品刻画领袖人物的常规,让领袖有血有肉,极富人情味儿。

据导演黄建新透露,这场戏在院线看片时看哭了不少院线经理。

4、梅兰芳
【概述】
梅兰芳,京剧表演艺术家。

名澜,字畹华。

他刻苦学习昆曲、练功,广泛观摩旦角本工戏和其他各行角色的演出,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对京剧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各方面都有所创造发展,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

【成就、影响、经历】
梅兰芳出生于京剧世家,8岁开始学戏,10岁登台。

1913年他首次到上
海演出,当时里巷间有句俗话:“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周信芳”。

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中国首届旦角名伶评选,梅兰芳因功底深厚、嗓音圆润、扮相秀美、与程砚秋、尚小云等被举为京剧四大名旦。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梅兰芳迁居上海,他排演《抗金兵》、《生死恨》等剧,宣扬爱国主义。

抗战爆发后,日伪想借梅兰芳收买人心、点缀太平,几次要他出场均遭拒绝,蓄须明治,拒绝演出,靠写字卖画为生。

1951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1952年人中国京剧院院长。

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以65岁高龄,排演了最后一出新戏《穆桂英挂帅》。

【代表作品】
代表戏京剧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昆曲有《思凡》、《游园惊梦》等。

所著论文编为《梅兰芳文集》。

演出剧目编为《梅兰芳演出剧选集》。

梅派艺术传人有李世芳、张君秋、闫慧珠、杜近芳、梅葆玖等。

另有同名电影《梅兰芳》(陈凯歌)
2008年电影《梅兰芳》热映的时候,除了强大的主创团队外,梅兰芳之子、京剧大师梅葆玖也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陈凯歌的《梅兰芳》延续了《霸王别姬》的路子,两部片子牵涉人物不同,但主线相似,探究一种困境,为人生而艺术还是为艺术而艺术。

5、宝莱坞
【概述】
宝莱坞(Bollywood)是对位于印度孟买的广受欢迎的电影工业基地的别称。

“(Bollywood)宝莱坞”这个词是由“孟买(Bombay)”和美国电影产业中心“好莱坞”(Hollywood)”这两个词组合而成。

宝莱坞时常被误解为所有的印度电影,而实际上,它只代表部分印度电影产业。

宝莱坞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影生产基地之一,拥有数十亿观众。

【作品风格】
宝莱坞电影多位歌舞片。

片中的舞蹈、通俗的舞曲和郎朗上口的歌曲融合进剧本叙事中。

电影的成功与否通常取决于这些音乐元素的质量。

宝莱坞电影情节偏向情节剧。

电影中常采用约定俗成的故事成分,如不幸的情侣、发怒的双亲、三角恋、家庭线、牺牲、腐败的政客、绑匪、坏人、有金子般心灵的妓女、失散多年的亲属、因命运而分离的同胞兄弟、命运的反复无常和巧合等等。

宝莱坞电影多是数百万美元的产物。

【代表作品】
但印度电影出来就不乏表现民族正气的或非常高雅的艺术片。

宝莱坞拍摄的故事大片《印度往事》(2001年),就以不乏诙谐的手法表现了19世纪后期印度人在与英国人的斗争中民族意识的觉醒,从而弘扬了一种令人荡气回肠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获得奥斯卡外语片大奖提名的荣誉。

2002年印度出品的歌舞爱片《宝莱坞生死恋》(2002年),根据一部广受欢迎的小说改编,制作投资高达1.3亿美元,号称印度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影片。

但其表现形式则不脱“片长三小时、五至六首歌曲、每段歌舞长度约七分钟”的基本架构。

单看那些雕梁画柱的豪华宫殿型建筑与奢华的室内陈列,加上阵容庞大服装艳丽的歌舞表演,的确令人叹为观止。

【成就、影响】
对于印度而言,虽然电影是舶来品,是移植而来的艺术,但却早已本土化,从而成为一种最为普及的娱乐方式,成为大众文化的最主要组成部分。

“国际印度电影学院奖(IIFA)”有“宝莱坞奥斯卡奖”之称,创立于2000年,旨在向全世界推广宝莱坞电影,一般都选择在印度之外的国家举行颁奖晚会
2010年4月1日是中印建交60周年
三、简答
1、有人提出“题材决定论”,有人提出“题材无用论”。

谈谈你的理解
考点分析:本题考察的是艺术作品论中艺术作品的内容的构成因素,对于“题材”理解的两个误区(偏差)
试题超精解(踩点得分)
上个世纪50年代,文艺界曾流行两种对立的观点——“题材无用论”和“题材决定论”。

在艺术作品的内容上,在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年代,我们走到一个极端,“题材决定论”禁锢了艺术家自由发挥才气的灵感;另一个极端——“题材决定论”,一味表现自我,淡漠政治,疏离社会,惟个性是尊。

它割断或相当弱化了个人与时代与社会与历史与人民的不能分割的联系。

其中不乏“为赋新词强说愁”,不乏内容苍白,思路狭窄,形式大于内容、“为艺术而艺术”的带有唯美主义倾向的作品。

值正是由题材意义的大小来决定的。

这中观点以题材的价值代替了作品的价值。

题词啊的地位和价值强调到了越界的程度,有失偏颇。

第一,“题材决定论”将艺术作业的题材分等分类,分出高低上下,认为只有那种与政治相关的重大题材才能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而那些描写番人小事、日常生活、传统故事、反而人物的题材则有害无益,进而为艺术创作制订种种清规戒律,限制艺术家只能创作什么,而不能创作什么,甚至对触犯戒律者进行政治批判和组织处理,题材的作用是相对的,大题材固然有利于大作品的产生,但小题材也同样可以写出大作品、表现出大主题。

写重大的题材绘雄阔的图画较容易表现较大的思想意义,但是写家务事、儿女情等普通生活的小景,未必就不能表现重大主义。

高晓生的《陈奂生上城》、《李顺大造屋》,论题材实在是小,论意识图像也实在是平常普通,但论其意旨却不能不说大而且深。

相对重大题材来说,以“家庭琐事”、“儿女情长”为视角的平民百姓情感剧似乎是“小题材”,从《篱笆、女人和狗》、《轱辘、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网》到《希望的田野》《美丽的田野》再到《插树岭》,就真实深刻、形象生动地谱写了一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农民的心灵历史。

从《铁人》到《西圣地》,则为中国当代工人传神写貌。

从《大姐》到《我爱我家》,从《牵手》到《空镜子》。

从《亲情树》到《香樟树》,从《大姐》到《老大的幸福生活》,一大批“三贴近”的作品,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喜爱。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以“小”可以见“大”。

巴尔扎克曾说过,成功的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

第二,题材只是材料,关键在于作家的审美情感和艺术形象,人们不是为了认识生活而需要艺术的,即以题材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而是要通过题材
显示出生活的意义,也就是说题材的价值不在题材本身,即不在于这中现实中的人和事的社会意义,而在于它对作家的情感表现和形象塑造的审美意义。

第三,“题材决定论”这一论调的危害在于,它违反了意识创作的审美规律,限制了艺术家的个人特点和个人爱后,阻碍艺术家去创作他熟悉的、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严重地束缚了作家的手脚,妨碍了意识创作的多样化发展。

艺术家不应该选择自己不熟悉的题材,更不能屈从政治需要或赶时髦去写一些无动于衷的题材,而应写自己熟悉的、感受深的,题材要与作家的审美情感的表现和形象塑造相适应,否则就无法创作出好的作品,如鲁迅写红军长征,茅盾写农民革命等。

而擅长写知青题材的作家梁晓声、叶辛等能够写出《今夜有暴风雪》、《孽债》等产生重大影响的作品,离开了他们本人的知青生涯是不可想象的。

只是作为表达艺术家艺术感受的一种媒介而已,因此选材无关紧要。

这种观点漠视了题材的价值和作用,有失偏颇。

“我们要坚决防止以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

从过去一度流行的“题材决定论”的极端,又走向淡化乃至抹煞主旋律的“题材无差别论”的另一极端。

”(仲呈祥)
第一,“题材无差别论”认为既然作家必须写他所熟悉的东西,那么只要是熟悉的题材,凡事无巨细,物无差等,都具有同等的意义。

这种观点抹煞了不同题材在艺术容量和艺术表现力上的区别,犯有相对主义的毛病。

只要不抱偏见,谁都应当承认,描写轰轰烈烈的战争场面和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的长篇小说与抒发个人生活中的一段小插曲、一点小风波、一丝小感触的抒情短诗并不具有同样分量,一出悲壮凝重的大型悲剧与一段轻松活泼的小品并不具有同样内涵。

孙犁曾谈到的“深山大泽的树木”和“暖房陈设的盆景”之区别。

“盆景”的精美与“家雀”的灵动也是人们审美需要的,我们不仅要它们存在,而且还要扶植他们,但他们毕竟不能取代“深山大泽的树木”和“大海上翱翔的海燕”,因为后者更能反映我们伟大的时代精神,更能代表我们分发的民族形象,更能揭示我们巨变社会的本质真实。

例如,《天网》、《孤儿泪》、《抉择》,对哦时当今社会矛盾的焦点问题,都是事关祖国命运与钱途的带有根本性的重大问题。

2010年国内影坛最具轰动性的重大题材作品《建国大业》,再如2011年艺术家进行建党90年、辛亥革命100年等重大题材作品的创作。

第二,“题材无差别论”的消极后果在于,它可能成为妨碍作家投身于广阔的生活土地、拓宽取材范围、发展自己的创作风格的理论根据。

总之,“题材决定论”过分强调题材,“题材无差别论”过分强调技巧;这两种偏差在以往曾经给艺术创作造成极大的危害,在今天也还有种种表现,必须坚决予以摒弃。

我们反对“题材决定论”,提倡题材的多元化;我们反对“题材无差别论”,提倡写重大题材。

正确态度是“选材要严,开掘要深。

”(鲁迅)只有这样,艺术才能深入广泛社会生活,艺术作品内容才能丰富多彩,艺术创作才能出现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

2、贝多芬说:“音乐史流动的建筑,建筑史凝固的音乐。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考点分析:
本题考察艺术门类论中各种艺术门类(形式)之间有着许多相通之处。

(“艺术通感”)
加上2010年,此知识点已经重复考察三次。

2007、2008真题原题为[舒曼说:“在一个美术家心目中,诗歌却变成了图画,而音乐家则善于把图画用声音体现出来。

”简析不同艺术形式在艺术上的相通现象。

]笔者在2007、2008两年的综合考试[艺术学]真题超精解的该知识点中,都引用了“音乐是流动的时间艺术,绘画是凝固的空间艺术”。

历史总是在不断地重演、复现!
试题超精解(踩点得分)
音乐和建筑是具有不同特性的艺术门类,但“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两句富于哲理的话,形象地道出了音乐和建筑之间有着它们内在的与外在的密切关系,以及共通的美学信息和法则。

歌德、谢林、贝多芬都曾把建筑称作“凝固的音乐”。

把建筑比作凝固的音乐,意思是说如果是音乐的时间流动过程全部凝固下来,我们从音乐中不如说从乐谱上便可以看到严格数学化的比例、对称、均衡等造型特点,如音乐中音程的大小、节奏的疏密、句幅的长短,以及和声、织体的层次等显示出类似于建筑中的空间安排、体积布局、结构层次等方面的特性。

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曾这样揭示音乐与建筑之间的联系“在可归原到数量及其凭知解力去认识的外在定性这一点上,音乐和建筑最相近,因为像建筑一定,音乐把它的创作放在比例和结构上”。

(《美学》第三卷)
基于这样一种认识,19世纪中叶德国的音乐理论家和作曲家豪普德曼为歌德的思想和谢林的名言补充了另外一句——“音乐是流动的建筑”。

不论巴洛克、洛可可(罗可可)、古典音乐、浪漫主义音乐,还是现代的绝对音乐、序列音乐,与建筑艺术一样,都十分讲究音乐的结构,追求和谐、对称、均衡、旋律与和声的线条美,犹如建筑师对自己设计的作品那样要求。

所以人们说,这类音乐的没是建筑式的,是“流动的建筑”。

柱式建筑是古希腊神庙建筑的主要特征,它们造型端庄、气势雄伟,空间比例协调,结构严谨,给人以均衡感,这种风格同样也体现在当时的音乐上。

17世纪以来,从音乐上来看,正是古典主义兴盛时期,那时候的音乐风格也可以与欧洲一些公共建筑中出现的严肃、庄重的前廊、雄伟的柱列、敞廊柱和精密的半圆顶比拟。

德国的大诗人歌德说他在米开朗基罗设计的罗马大教堂前广场的廊柱内散步时,深切地感到了音乐的旋律。

北京的故宫,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这一系列有序排列,使人感觉像是一首有谦虚、渐强、高潮的交响曲。

我国建筑大师梁思成还为北京天宁寺辽代砖塔的立面谱出了无声的乐章,他还从颐和园的长廊内发现了和谐的节奏。

我国古代的四大回音建筑,各具特色,蜚声于世,它们是非常富有音乐性的建筑。

北京明清两代建筑的天坛回音壁与三音石引人入胜,回音壁内侧墙面平整光洁,它使外来音响沿内弧传递,久久回荡。

在河南省陕县境内的蛤蟆音塔,塔身虽不高,却以“奇声夺人”而闻名于世。

游人若以掌击塔,塔内会发出“咯咯咯咯”的鸣声,犹如万千只蛤蟆在鼓膜低唱。

这种建筑艺术与音乐艺术之间的互通,让我们听江南丝竹《小霓裳》仿佛看到江南的水阁,听巴赫的《赋格》丰富会看到意大利的罗马耶稣会教堂,听贝多芬的《英雄》甚至会看到雄伟的万里长城。

这种不同的艺术门类在审美意蕴、表现手法等方面有许多相通之处称为“艺术通感”。

古希腊西蒙尼德斯最早提出“画是一种无声的诗,而诗则是一种有声的画”;我国宋代张舜民也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苏轼评王维的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梅兰芳曾学画于齐白石,并受《维摩说法图》、《九歌图》和《天女散花图》等启发,设计出了《天女散花》歌舞的服饰及舞姿;他还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