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血液-简答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学》-血液-简答题
1.简述血浆蛋白的种类及其生理作用。
2.临床给病人大量输液时,为什么要输入等渗溶液?
3.血凝过程分为哪两条途径?二者主要区别何在?
4.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5.简述小血管损伤后的止血过程
6.ABO血型分类的依据是什么?鉴定ABO血型有何临床意义?
7.交叉配血的实验方法是什么?其实验结果如何指导输血?
8.在正常情况下,血管内血液不发生凝固,有哪些主要原因? "
简单题
1.血浆渗透压由两部分构成:⑴晶体渗透压,主要由NaCl形成;⑵胶体渗透压,主要由白蛋白形成。
其生理意义:血浆晶体渗透压对维持红细胞内外水分的分布和红细胞正常形态、大小和功能起重要作用;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调节血管内外的水平衡,维持正常血容量
2.等渗溶液是指其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临床常用的等渗溶液是0.85%NaCl和5%葡萄糖。
大量输液时若不输等渗溶液,将造成血浆晶体渗透压改变。
血浆晶体渗透压的作用是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和保持细胞正常形态、大小和功能。
血浆晶体渗透压过低,水分将进入细胞,使红细胞膨胀,甚至破裂溶血;过高,水分则从细胞内透出,使红细胞皱缩,从而影响红细胞的功能。
3.凝血过程分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过程。
二者主要区别在:⑴启动因子不同:内源性凝血是因子Ⅻ启动;外源性凝血是因子Ⅲ启动;⑵反应步骤和速度不同:外源性凝血比内源性凝血的反应步骤少,速度快;⑶凝血因子的数量和来源不同:内源性凝血所需的因子数量多,且全在血浆中;外源性凝血的因子少,且需要有组织释放的因子Ⅲ参与。
4.⑴血小板粘着、聚集于血管破损处,释放血栓烷A2、5-羟色胺等物质,收缩血管,减缓血流;⑵血小板聚集成团,形成松软的血栓,堵住破口;⑶血小板提供磷脂表面,吸附凝血因子,以及释放一些凝血因子,加速血液凝固过程,形成凝血块,紧塞破口;⑷血小板中的收缩蛋白收缩,使血凝块收缩,牢固封住血管破口而止血。
5.(1)小血管受损后,损伤性刺激立即引起局部血管收缩,若破损不大即可使小血管封闭;
(2)血管内膜下暴露的内膜下组织,使血小板粘附并聚集,形成一个松软的止血栓,以填塞伤口;
(3)血液凝固系统被激活,形成凝血块,加固止血栓,有效地止住了出血。
6.血型是依据红细胞表面是否含有凝血原及类型而划分。
有A凝血原的为A 型;有B凝血原的为B型;有A、B凝血原为AB型;没有A亦没有B凝血原的为O型。
对于同一个体来说,血清中不存在与凝血原结合的相应的凝集素。
临床上进行不同的血型输血有可能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因此,输血前必须进行血型鉴定,同时必须作交叉配血试验。
7.方法:把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混合称为主测;把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混合称为次侧。
结果若两侧均不凝集,为配血相合,可进行输血;
主侧不凝集,次侧凝集,称配血基本相合,在特殊紧急情况时也可少量、缓慢输血,并严密观察有无输血反应;若主侧发生凝集,不论次侧是否凝集,为配血不合,绝对不能输血。
8.⑴血管内膜光滑,因子XII不易被激活,不启动内源性凝血,同时也防止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和释放,防止凝血因子活化。
因子III正常不存在于血浆中,不启动外源性凝血。
⑵血液快速流动,即使有少量凝血因子被激活,也很快被冲走而不能发挥作用。
⑶血液中存在抗凝物质,如抗凝血酶Ⅲ与肝素。
⑷存在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即使有少量纤维蛋白形成,随即被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