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王阳明》读书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年《王阳明》读书笔记
2022年《王阳明》读书笔记1
半个月时间,断断续续,总共用了十二个半小时粗略读了一遍。
开篇几章感觉文风有点偏现代,与这样一位历史人物似乎不符,关于作者百度资料也少,只知道是位70后的历史硕士,写过帝王师之类。
通篇读完,还是受益颇深,值得再次细读,或者可以换个作者换个角度,再读一遍王明阳的一生和他的心学。
王阳明在被放逐到贵州时悟出了心即理,指出人的心就是天理,不要费力向外探寻,这与朱熹理学的“格物致知”提倡的向外物探寻天理相反。
初一看,好像心学是唯心论,不管是不是,我觉得心学对一个人的为人为事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王阳明的心即理的心指的是良知,他指出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辨是非,明善恶的良知,这是“知”,他要求人的行为要和自己良知相统一,也就是“知行合一”,但很多人的良知被自己的私欲给蒙蔽了,往往就做出了违背良知的事情。
如受贿,食品安全等,当事人的良知都知道这么做是错是恶,但都被利益、欲望给蒙蔽了。
心学又提出“致良知”,教人们要去私欲存良知,他的方法不是佛教通过打坐修到达到心的无欲无求,而是“炼心”,通过“事上炼”,也就是通过自己身边的每一件事去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去除私欲,使自己的良知越来越明朗,而达到“知行合一”。
去私欲也不是要求无欲无求,而是把欲望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同时也不反对人们去追求财富和名利,承认人有天赋差异,如果有能力,为什么不去呢。
“知行合一”是很简单的道理,但人遇到事就很难做到“心不动”,总是会思前想后,权衡左右,往往就与良知背道而驰了。
最后说一句,妈的,我知道经常喝酒不好,可还是挡不住喝酒的欲望,咋整啊[酷]。
2022年《王阳明》读书笔记2
下册前半本还是主要介绍王阳明生平事迹,所以看着也很慢,我实在是不大喜欢看人物传记,可是读完这套书不仅让我去掉了对这位作者的偏见,也开始理解阅读人物生平的必要。
下册与上册相同的是基本也是越看到后来越精彩,作者越开始表达自己主观的一些想法了,所以看到后面基本是一气看完的。
作者描写王阳明的心理历程既他的学说完善的过程,心学总归是儒家学派的一个分支,但是王阳明是一个破开当时学子对于所学儒学的迷思的大家,所以后人对其多有推崇。
可是因此,也
因为王阳明经常使用佛家的一些术语,不仅其对立派以此做__,他的支持者也会恼火。
所以作者介绍王阳明家庭及生平的意义大概就在于此,如果不理解这个人的家庭,他受过的教育,那么确实不容易理解后来这个人是如何自成一派,也确实不好理解为什么他喜欢用一些佛教术语来表达自己。
而对于我而言,我相信本性本善,但是我不随意相信人,虽然我知道与人交际的时候双方之间彼此信任其实是成本最低的一种方式。
所以我还是相信活在当下,做好自己。
看过书后重新回顾罗胖推荐这套书的音频,我认识到我看的还是太浅,但是好书就是常看常新嘛。
2022年《王阳明》读书笔记3
得道之人是可以达到不为是非左右的境界的,在生活中可以超越一切相对事物,从而得到一种超然的自由。
这种“不为是非左右的境界”就是淡泊。
中国人不仅倾慕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还欣赏他的淡泊人生观,常常借用他的一句话“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来自我勉励。
王阳明提倡淡泊的心态。
淡泊名利是王阳明家族的“传家宝”,他的六祖王纲性情淡泊,文武皆通,但是为了躲避乱世,他便往来于山水之间。
王纲和刘伯温是好友,但他对刘伯温说:“老夫性在丘壑,异时(你)得志,幸勿以世缘见累,则善矣。
”以此可见其淡泊的心境。
只有对生活琐事的淡泊,才能让我们有时间和精力去实现我们远大的理想,也只有能够安静地坐下来,我们才有时间去思考人生。
战国时齐国有位贤者,名叫颜蜀。
齐宣王十分仰慕他,便把他召进宫来。
颜蜀走进宫内,来到殿前,就停住了脚步,不再行进。
齐宣王叫他上前,颜蜀不仅一步不动,还叫齐宣王下来迎接他,还说:“如果是我走到大王面前,说明我羡慕大王的权势;如果是大王走过来,说明大王礼贤下士。
与其让我羨慕大王的权势,还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
”齐宣王生气地说:“到底是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颜蜀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士人尊贵!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的时候,秦王曾经下过一道命令,有谁敢在高士柳下季坟墓五十步以内的地方砍柴的,格杀勿论!他还下了一道命令,有谁能砍下齐王脑袋的,就封为万户侯,赏金千镒。
由此看来,一个活着的君主的脑袋还不如一个死了的士人的坟墓呢!大禹的时候,诸侯有万国之多,是因为他尊重士人;到了商汤时代,诸侯有三千之多;如今,称孤道寡的才二十四个。
由此看来,重视士人与否是得失的关键。
从古到今,没有不务实事而
成名于天下的,所以君王要以不经常向人请教为羞耻,以不向地位低的人学习而惭愧。
”
齐宣王听到这里,才觉得自己理亏,于是对颜蜀说:“听了您的一番高论,茅塞顿开,希望您接受我拜您为师。
今后您就住在这里,饮食有肉吃,出门有车乘,您的家人个个衣着华丽。
”颜蜀却说:“玉,产于山中,一经匠人加工,就会破坏;虽宝贵,但失去了本来的面貌。
士人生在穷乡僻壤,如果选拔上来,享有利禄,他外来的风貌和内心世界就会遭到破坏。
所以我希望大王让我回去,每天饥饿了才吃饭,像吃肉那样香,安稳而慢慢地走路,足以当做乘车。
平安度日,并不比权贵差。
清静无为,纯正自守,乐在其中。
”颜蜀说罢,向齐宣王拜了两拜便离开了。
在大富大贵面前,颜蜀安于淡泊的生活而不追名逐利。
做人的确需要几分淡泊,只有如此,才能豁达地面对人生的得失。
王阳明提倡心中以良知为主宰,不以当官为荣,不以不当官为辱,坦坦荡荡,心无困扰。
所以说,淡泊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从容不迫的生活态度。
淡泊的人是幸福的,淡泊使人心更加宁静、更加自由,不再受外物羁绊。
淡泊是不慕名利,远离喧嚣和纠缠,走向超越。
淡泊是在遭受挫折时仍有与花相悦的从容,淡泊是别人都忙于追名逐利时仍然保持恬淡。
只有淡泊,才可以使你真正地享受人生,在努力中体验欢乐,在淡泊中充实自己。
古往今来多少名士终其
一生都在寻求淡泊的心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算得上是个淡泊者;钱钟书学富五车,闭门谢客,静心于书斋,潜心钻研,著书立说,留下旷世名篇;齐白石晚年谋求画风变革,闭门十载,破壁腾飞,终成国画巨擘。
在人的生命历程中,轰轰烈烈是暂时的,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平淡中度过。
只要怀有淡泊的心境和一生一世永不放弃的追求,才能获得生活馈赠的那份幸福和快乐,拥有成功赋予的那份慰藉和乐趣。
2022年《王阳明》读书笔记4
开始读此书纯属兴趣使然。
此前对王阳明只知其人不明其思想,简单理解他是唯心主义者,忽然之间关于他的书籍登上各家书店畅销柜台,想着会不会是当下有人为了赚眼球或者哗众取宠而翻出这些尘封的历史记忆。
此书作者对王阳明思想学识颇有见解,以叙事体讲述王阳明心学对于初期接触心学者,是一个很好的方式,相对比较浅显易懂。
要深入解读王阳明心学思想,非本书之学术功能,做为打开心学之门的引路者,此书值得一读。
王阳明堪称心理学大家,其倡导心学思想,相信遵从内心的天理以致良知,则可达无往不胜、处变不惊、处乱不散的境界。
但它并非与“唯心主义”划等号,它是基于对外界物的认知而从内心找答案,相信外界万物与内心天人一体。
这是很有辩证思维
的,在物的基础上读心,然后专注于内心良知,保持恒久定力与耐心。
王阳明心学思想不是避世的,相反地,它是提倡入世建立功业的,但它又是反对纯粹为功名利禄而去入世,而是以遵从内心良知去建功立业,不能被心中私欲遮蔽内心良知去求名求利。
这一点,通过王阳明江西剿匪、平定宁王之乱、广西平叛等创下名垂史册的功业,却在当时未能获得应有之功名,甚至险遭恶人之不测,对此他看得风轻云淡。
这是一种站在良知的至高境界,所表现的宽广胸怀和洞悉世事的智慧。
2022年《王阳明》读书笔记5
本书结合两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史,生动讲述了王阳明立功、立德、立言的传奇人生,讲述了王阳明在千磨万击的人生困厄中创建心学的历程,系统梳理了知行合一大智慧,并展开了卓有见地的阐发。
书中作者郦波的解读也很接地气,很有新意,深入浅出,读来轻松,能把如此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用最普通的语言解释出来,也足见作者的功底。
用诙谐的语言流畅的文笔讲述了王阳明传奇的一生。
王阳明毕生最爱是讲学,他最伟大的其实不是他的军功、他的功业,而是他的布道,是对人心、对人性的那种推举与张扬。
王阳明的一生跌宕起伏,本身也算得上传奇。
其实他的经历就已经够励志的了。
克服各种困难,不顾个人得失,最终成为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人物。
再加上他在困境中悟出的心学。
能很好地为人在困顿中指明方向,尤其是事上练,更能很好地指引人的行为。
阳明和他的心学可以让人发现内心的光明,找到内心的光明,然后破开生命的桎梏,奠定人生的格局,获得行动的智慧。
这样,人生就进入了一个不断成长的良性循环,人生境界从此就会越来越高。
王阳明心学四句宗旨为:“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是世界观,“有善有恶是意之动”是人生观,“知善知恶是良知”是价值观,“为善去恶是格物”是方法论。
"心"学是活着的学问,讲"知行合一",就是讲理论结合实际;讲所谓"致良知",就是讲提高自身修养,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王阳明正是以自己一生事业和追求,实践了自己的"心"学历程,历练出"心"学的学问,更是作为一位先贤引领着后人不断探索下去。
五百年只出一个完人王阳明,不被世俗束缚,在磨难中参悟,他的心学通过心外无物,心即理,塑造人生的气象。
通过知行合一,塑造人生的智慧。
通过致良知,构建人生的境界。
作者娓娓道来,语带幽默,层次分明,这是很好的一本有关王阳明心学的入门!
全书用故事的方式分享心学智慧,涵养人的精神。
用通俗的故事和晓畅的文字,在不大的篇幅内,快速了解王阳明,了解心学。
王阳明是阳明心学的创立者,也是较好的实践者。
本书以王阳明苦难辉煌的一生,展现心学的强大力量,揭示心学的精华,发人深省,可以指导每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向善、向光明,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去努力奋斗。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王阳明,他的伟大的灵魂和人生智慧,将永远诗意地栖居在我们这片神州大地上。
我们作为一个活生生的生命立在这天地之间,不能辜负自己的人生,不能辜负这段人生的岁月。
虽然岁月匆匆忙忙转瞬即逝,但是人生当有人生的意义,生命当有生命的价值。
2022年《王阳明》读书笔记6
王阳明审谢志珊的时候,非常有意思。
史料里记载说:“谢志珊就擒,先生问曰:‘汝何得党类之众若此?’”就是被抓住之后,王阳明就问,说谢志珊你行啊,规模搞得挺大,自号征南
王。
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土匪听你的号令呢?谢志珊虽然被抓了,还是有一番豪气,说“亦不容易”,说自己也挺不容易。
王阳明就问:怎么说?谢志珊说:“平生见世上好汉,断不轻易放过,多方钩致之,或纵其酒,或助其急,待其相德,与之吐实,无不应矣。
”这一番话说的是什么呢?说自己平常见到世上的英雄好汉,决不轻易放过,一定是多方结交、接纳。
如果开始他们不听我的,我就慢慢用事业、用感情去感化他。
比如那个蓝天凤,蓝天风自己势力也很大,谢志珊就孤身上门,说我们都是做土匪的,但不能只看眼前,要做大事业,你跟我混,我们做一个联盟。
蓝天凤说,我凭什么跟你混啊?你小子行啊,胆子蛮大的,只身孤人就敢到我的地盘来?谢志珊笑笑,既然你不愿意联合,那就不联合好了,咱们交个朋友总可以。
喝酒!然后喝完酒回去了,过了几天又来看蓝天凤,说我上次发现你喜欢烈酒,但是这个夏天啊,天气太热,烈酒对身体不好,我带了一些清酒来给你喝,你喝喝我这酒。
一来二去,这感情就深了。
后来蓝天凤彻底被谢志珊折服,就拜谢志珊为老大了。
所以你看,这个谢志珊很知道人才的重要性,到最后那些人都成为他联盟中的成员。
王阳明听了之后,退下来就对自己的学生说:“吾一生求朋友之益,岂异是哉?”什么意思?就是说我们儒生啊,求志同道合,
求追求理想,不也是这个道理吗?你看,一个土匪都能做到,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到?
听了这个话,我们会觉得王阳明对谢志珊很是青睐有加,很看重。
那么,他会怎么对待谢志珊呢?没想到的是,夸奖完谢志珊之后,王阳明拔出令牌往地下一扔,命人把谢志珊推出去斩了。
有学生不理解,先生不是说谢志珊这个人挺好的吗?为什么不能感化他,却要杀了他?
这件事恰恰体现了王阳明的大智慧。
王阳明讲知行合一,行动能力超强,只要有理由,他绝不犹豫。
为什么要杀谢志珊?前面杀的詹师富是非常凶悍的土匪,杀人越货,无恶不作,这种人一定要杀,因为他良知彻底泯灭。
谢志珊这种人为什么也要杀呢?因为他有智慧、有追求,这样的土匪更不能留。
对于整个社稷、政权来讲,最大的危险不是詹师富这种土匪,而恰恰是谢志珊这种有智慧、有头脑的土匪。
这种土匪一旦做大,对整个政权的威胁便是真正致命的成胁。
2022年《王阳明》读书笔记7
过去半个月啃了两本书:《知行合一王阳明》和《又笨又慢平天下曾国藩》,都是度阴山写的。
都说中国有两个半圣人:孔子、王阳明、曾国藩,既然王阳明和曾国藩都是圣人,我既然一起读了,那就一起写吧,这就是“一个半圣人”。
格物致知。
我之前对这四个字的理解是探究万事万物,从中明白万事万物的道理,这是朱熹理学的解释,读完这本书后,我发现在阳明心学中还有另外的解释,“格”是正的意思,“物”是人的念头,因为外物是人心的映射,“致知”就是达到良知。
整体的意思就是要不断纠正自己的念头,使我们找到“良知”。
人都是有良知的,同时也有万千个念头,这些念头中有好有坏,有利己的,也有利他的,有真我的,也有自我的,那么我们的良知就可能被一些出于私欲的念头遮蔽,使其蒙上灰尘,格物致知就是要不断地格自己的念头,擦拭心灵,使良知清明。
知行合一。
虽未行动,念头一起,便是行了。
反省自身,之前也会容忍自己脑海中许多没有付诸实践的自私自利的想法,但王阳明告诉我们,这是不行的,一定要把这种念头“格”掉,虽然没有这样做,但是这样想了,就是一种“行”。
书中有一个故事,是王阳明外出郊游看见一处肥美的良田,于是有了占为己有的念头,当出现这个念头的时候,王阳明及时警觉,立即眉头紧锁,开始自我用功明知道当天黄昏,才对弟子们说:“终于把他克掉了,真难啊”。
同样的情景也反复出现在曾国藩的故事里,曾国藩在带兵攻打太平天国的时候,由于中央政府对湘军的掣肘。
曾国藩也多次产生抱怨的念头,每当此时,他就拿出自己的绝技“诚”字诀自我用功。
他们两人的情景不禁使我想起前几天我读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先生的书,稻盛先生也说“庄严其心”,
也说“反省自身,动机至善,私心了无”,由此可见,那些被称为“圣人”的人都有非常不得了的克己修身的功夫。
心外无物,读懂了自己,就读懂了天下人,世间一切的道理都是“我心具足”的,世人心中有良知,有善有恶,有七情六欲,我心中也有良知和善恶,也有七情六欲。
所以读懂了自己也就读懂了天下人。
当然我水平有限,只能理解到人这个层面上了,王圣人说的是“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山川草木,飞虫走兽都是一样的。
这一点等我长大了再体悟吧。
人皆可以成圣。
说了王圣人这么多,再说说曾圣人,其实我是读了度阴山的《知行合一王阳明》,觉得意犹未尽,采取找了本同系列的《又笨又慢平天下曾国藩》,读完之后整体感觉度阴山在调侃曾国藩,一点都不严肃。
在这本书中描述的曾国藩就跟智商跟不上一样,然而他还成功地平定了太平天国,真的让人很不理解。
他真的很笨,有个故事相信很多人耳熟能详,就是小偷进他家准备干一票,结果曾国藩回来了,小偷就躲床底下,曾国藩开始背书,结果背来背去都不行,直到小偷都替他着急了,从床底下钻出来背了一遍,扬长而去,然后曾圣人接着背,所以,这位曾圣人不是一般的笨。
但是根据评判圣人“三不朽”的标准,他确实做到了立德(整天拿着个“诚”字诀克来克去),立言(他那《曾国藩家书》大概就是为这个准备的),立功(就拿平定太平天国这一件事就够吹三辈子),这么说他确实是我辈楷模。
那
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无论你多笨,比着曾圣人去做就行了,运气好了你也是个圣人,这就是“人皆可以成圣”。
2022年《王阳明》读书笔记8
“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
”——王阳明
王阳明所言“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指出圣人与天地万物、芸芸众生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要是适合自己的,都可以为我所用。
偶像崇拜自古有之,偶像的含义因时代的变迁而有所不同。
就中国传统的儒学思想而言,更多的是比喻人心目中具有某种神秘力量的象征物。
这种象征物,既可以是塑造成形的佛像,也可以是活生生的人物。
就其本质而言,偶像具有供人仿效、提供精神力量的积极作用。
然而,它也可能导致崇拜者自主意识的迷失。
我们崇拜偶像是为了给自己树立一个榜样,从而完善自我。
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来自外界的考验越严苛,我们进步的空间就越大。
只有经受住严峻的考验,才能在千般折磨、万般痛苦之后“立地成佛”。
被视为偶像之人,他们以自身的成就为世人树立了榜样,并非要压倒众人而独占鳌头,更希望的是后继之人大胆超越,有所创新。
若在偶像崇拜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盲目模仿他人,将永远活在偶像的阴影中不得解脱。
这样的人只剩躯壳,
而埋没了一颗自由跳动的心。
尤其是那些已逝的偶像,生前的丰功伟绩载于青史,更容易令人陷入其阴影之中而无法自拔。
因此,对于心中崇拜的偶像,我们可以借鉴其思想,而不应迷信其僵硬的躯体。
盲目的偶像崇拜是成功路上的绊脚石,而有所选择、取其精华的偶像崇拜,才能铺平成功的人生之路,激发出于后世有益的人生智慧。
诚然,每个人的心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几位令自己无比佩服、无比崇拜的偶像。
在树立人生志向的时候,多以偶像为目标,为人处世以偶像的作风为参照。
这就容易忽略真正适合自己的人生方向,忘记了偶像所具备的不一定都适合自己,强行模仿只会适得其反。
王阳明“格竹子”失败的事件就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他崇拜朱熹,认真钻研朱子学说的同时,还仿照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理论“格竹”,没有悟出万物的道理,反而落得一身病痛。
这次体验,让王阳明对朱子学说产生了疑惑,为他走上自己的学术探索之路打下了基础。
王阳明讲“立志贵专一”,前提便是“于始生时删其繁枝”,“于始学时去夫外好”。
因此,对于偶像,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欣赏、借鉴,以其作为我们学习的榜样,激发前进的斗志,实现智慧的解脱。
绝不能过分地崇拜偶像,使自己的思想、行动以及丰富的创造力受到束缚,最终成为偶像的奴隶。
2022年《王阳明》读书笔记9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
观王阳明的一生,年少发狠做圣人,无畏言语贬龙场,于最低谷之处,迎来龙场悟道,后得人生伯乐,实现少年之理想。
在战场上的他诡计多端,用王阳明的话来说,这是攻心,书中也提到王阳明对于这种做法是怀着愧疚的。
再后来,打山贼,平定宁王造反,他始终远离朝政,为一方百姓着想,年老之时,不得已上路安定广西,路过之地,百姓、门徒无不顶礼,可想其在众人心中之威严。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小篇幅写到王阳明的负面之处,比如家室混乱,也曾有过私心占宁王府财产等等。
让我们知道了,原来圣人并不是完美的人,他们也会犯错,他们也会有所疏漏,只是不断的在进取罢了。
书的另一部的是讲王阳明心学,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从心上求理,遵循良知的指引,然后按照良知去行事。
这于现实有很大的意义,规避了朱熹门徒只在知上下功夫,忽略行的弊端。
于我们而言,更是提醒着我们,读书并不只是为了读书,其最终目标应该是去实践书中道理。
2022年《王阳明》读书笔记10
王阳明文官带兵,平南赣匪患初战告捷,四大股土匪中,詹师富一支被全歼。
这一下朝廷轰动,圣旨表彰,他的友人、学生都纷纷来恭贺。
按道理仗打赢了,王阳明应该很高兴。
但是他这时候却说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警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一个人,和外在世界周旋,和社会周旋,碰到麻烦去战胜它,其实并不难。
难的是什么呢?难的是和自己周旋,和自已的内心周旋,战胜自己。
王阳明是说,这个地方的匪患三十余年,一直很难平叛。
不是说官军没胜过,官军有胜有负,但为什么匪患却渐成燎原之势呢?是因为前面的人只把平匪当做任务,打胜一仗就向朝廷表功。
任务完成了,就走人了。
并没有真正解决当地百姓的问题。
你解决了一批土匪,还有新的匪患出现,百姓依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土匪灭了又生,生了又灭,地方不能真正长治久安。
换言之,就是百姓心中的心中贼不破,官员心中的心中贼不破,山中贼就永远也灭不完。
这其实已经涉及阳明心学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致良知。
不能让官员的良知呈现,不能让百姓们的良知呈现,就不是真正的长治久安。
山中贼虽然破了,若心中贼不破,那不算真正的能耐。
最后,要达到“致良知”境界的不仅是王阳明自己,也不仅是他的学生,还要包括当地的百姓。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使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