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六校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期初检测试题[带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市六校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期初检测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2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元宵上市,让人们翘首以待的新年高潮到了——元宵节。
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皓月当空。
春节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一副鲜红的春联,人们穿新衣、戴手饰,可是它还不够美。
元宵节,处处张灯结彩,男男女女都踏月、看灯,整条的大街像是在办喜事,火炽而美丽。
人们每每_______地制成各样的冰灯,______,煞是好看。
辛弃疾“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姗处”的创作背景便是元宵灯节。
在旧社会里,过年是与迷信分不开的。
腊八粥,关东糖,除夕的饺子,都要先用来放在佛龛前供养神佛,神佛歆享之后再留给人们。
除夕要接神,大年初二要祭财神,吃元宝汤(馄饨),现在大家都不迷信了,特别值得提到的是现在的儿童只兴奋地过年,而不受那迷信的________。
一样的九洲同庆,以前,人们是托神鬼的庇佑,现在是要靠大家自己开创。
春节向我们传递出希望的讯息,一年之际在于春,美好的生活还需要我们砥砺前行,不负韶光。
1. 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供(gōng)养火炽(chì)翘(qiào)首以待腊八粥
B. 煞是(shà)戴手饰佛龛(kān)一年之际在于春
C. 歆(xīn)享馄饨(tun)砥(dǐ)砺皓(hào)月当空
D.阑(lán)姗庇佑(bì)九洲(zhōu)同庆不负韶光(sháo)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独出心裁鬼斧神工熏陶
B. 独出心裁玲珑剔透熏染
C. 标新立异鬼斧神工熏染
D. 标新立异玲珑剔透熏陶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们要利用好现有津蓟、津唐两个合作项目公司,建立互动协调机制,并全方位拓宽两地港口企业战略合作领域和机制。
B.春节期间,越来越多人选择到故宫感受浓厚的节日气氛,故宫电子门票在网络平台开售将近两个多小时,预约人数就突破千万,再次刷新在线预约纪录。
C.氟是人体必需的元素,它可以增强牙齿中钙的抗酸性预防龋齿不再发生,但出于高氟地区,长期喝浓茶的居民不
适宜使用含氟牙膏。
D中国正在经历一场从“吃饱”向“吃好”、“吃健康”的转变,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能否保证公众的食品安全,取决于政府的执政水平,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4.校园文化节上,文学社准备举办以某位作家为专题的展览。
以下是该展览的版块标题:①凌绝泰山,一览天下②旅食京华,针砭朱门③渔阳鼙鼓,国破春望④避乱入蜀,草堂闲情⑤缘江出蜀,夔门秋兴下列语句也可以作为该展览版块标题的一项是()
A.绣口一吐,半个盛唐
B. 漂泊西南,老病孤舟
C无题顿挫,接武诗圣 D.忠君爱国,香草流芳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9分)
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这不仅培养了中国人民高尚文雅、彬彬有礼的精神风貌,而且使中国赢得了“礼仪之邦”的美称。
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上自朝廷的军国大政,下至民间的日常饮食,无不是在礼的规范下进行,礼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有权威的制约因素。
《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
”这就是说,礼,最初产生于人们的饮食活动。
中国先民把黍米放在火上烧熟,把剖开的小猪放在火上烤熟,在地上挖个坑贮存水,用双手捧着水来喝,用草扎成的槌子敲打地面当作鼓乐,好像用这种简陋的生活方式便可以向鬼神表示敬意,从而得到神的庇护和赐福。
这样,最原始的祭礼也就由此产生了。
《礼记》中认为原始的礼仪行为就是从人们的饮食活动中产生的,这便是所谓的“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人要吃喝,以为神也离不开食物,所以要将自己的食物也毫无保留地奉献出来。
中国的先民们想通过这种简单的仪式向神灵表达虔诚的崇拜心情,而当这种纪念仪式逐渐定型化,并取得较为固定的社会意义时,原始的礼便有了自己的雏形。
这里,我们将“污尊而杯饮”之类的仪式称为“原始的礼”,主要是肯定了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
这种源于饮食的祭礼,是中国先民顺应自然生活的文化创造。
中国先民是按照人要吃饭穿衣的观念来构想诸神灵的生活的,以为祭祀就是让神吃喝,神吃好喝好以后才能保证大家平安。
所以,“礼”与解为甜酒的“醴”字,音既相同,意义也有相通之处,亦非巧合。
人们通过饮食来祭祀神,表现了中国先民重视现实和生命的原初心理。
关于礼的起源,国外的一些学者也有浓厚的兴趣,其中以英国学者威廉·罗伯逊·史密斯的观点影响最大。
史密斯认为,图腾制是由一种叫“图腾餐”的祭祀仪式发展而来的,“图腾餐”是神与神的崇拜者之间“共餐”,“共餐”的意思就是坐在同一张桌子上进餐。
共餐本身就是一种礼貌的表现。
世界上许多民族礼的起源大都与饮食有关,这对于理解中国礼的起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以说,《礼记》中的“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与史密斯的“共餐”制的说法有相似之处。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人类关于礼的起源的认识与实践是十分类似的。
他们都认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亲密莫过于“吃的是同一锅饭”,如中国先民们就将那种分立门户、自成一体的做法,视为另起炉灶、感情淡薄的表现,因而饮食筵宴就成了中国人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主要手段。
在此基础上,各种饮食礼节也就产生了。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5. 下列关于“礼”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中国古代社会,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的“礼”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有权威的制约因素。
B. “礼”最初产生于人们的饮食活动,先民们通过毫无保留地向神奉献自己的食物,来请求神的庇佑。
C. “原始的礼”指的是“污尊而杯饮”之类的仪式,它肯定了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
D. 关于“礼”的起源,世界上的许多民族与我国的看法完全一致,如英国学者威廉·罗伯逊·史密斯的“共餐”制之说。
6.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中国人民高尚文雅、彬彬有礼的精神风貌以及中国“礼仪之邦”的美誉都来源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B. 《礼记·礼运》中记载,我国先民“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来表达对鬼神的敬意。
C. 中国先民向神灵表达虔诚的崇拜心情的简单仪式逐渐定型化,并取得较为固定的社会意义时,原始的礼便逐渐形成了。
D. 世界上许多民族对礼的起源的认识与实践十分相似,这对理解中国礼的起源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7.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我国古代社会里,社会生活中的一切活动,无不是在“礼”的规范下进行的,所以说,“礼”对中国人的影响是深远的。
B. “礼”与解为甜酒的“醴”字不但音同,意义也有相通之处,这种巧合,表现了中国先民重视现实和生命的原初心理。
C. 我国先民顺应自然生活,并且按照人类要吃饭穿衣的观念来构想诸神灵的生活,从而创造了祭礼文化。
D. 中国人并不赞同分立门户、自成一体的做法,而是十分重视饮食筵宴,并将其作为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主要手段。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15分)
叶嘉传
(宋)苏轼
叶嘉①,闽人也。
其先处上谷。
曾祖茂先,养高不仕,好游名山,至武夷,悦之,遂家焉。
尝曰:“吾植功种德,不为时采,然遗香后世,吾子孙必盛于中土。
”茂先葬郝源,子孙遂为郝源民。
至嘉,少植节操。
或劝之业武。
曰:“吾当为天下英武之精,一枪一旗,岂吾事哉!”因而游见陆先生②,先生奇之,为著其行录,传于时。
上读其行录而善之,敕建安太守召嘉,给传③遣诣京师。
郡守始令采访嘉所在,命赍书示之。
嘉未就,亲至山中,为之劝驾,始行。
天子见之,曰:“吾久饫卿名,但未知其实尔,我其试哉!”因顾谓侍臣曰:“视嘉容貌如铁,资质刚劲,难以遽用,必槌提顿挫之乃可。
”遂以言恐嘉曰:“砧斧在前,鼎镬在后,将以烹子,子视之如何?”嘉勃然吐气,曰:“臣山薮猥士,幸惟陛下采择至此,可以利生,虽粉身碎骨,臣不辞也。
”上笑,命以名曹处之,又加枢要之务焉。
上敕御史欧阳高、金紫光禄大夫郑当时、甘泉侯陈平三人与之同事。
欧阳疾嘉初进有宠,计欲倾之。
嘉虽见侮,为之起立,颜色不变。
上为责欧阳,怜嘉,视其颜色,久之,曰:“叶嘉真清白之士也。
其气飘然,若浮云矣。
”遂引而宴之。
少顷,上鼓舌欣然,曰:“始吾见嘉,未甚好也,久味其言,殊令人爱,朕之精魄,不觉洒然而醒。
《书》曰:启乃心,沃朕心。
嘉之谓也。
”于是封嘉钜合侯,位尚书,曰:“尚书,朕喉舌之任也。
”由是宠爱日加。
后因侍宴苑中,上饮逾度,嘉辄苦谏。
上不悦,曰:“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遂唾之,命左右仆于地。
嘉正色曰:“陛下必欲甘辞利口然后爱耶?臣言虽苦,久则有效。
陛下亦尝试之,岂不知乎!”上因含容之,然亦以是疏嘉。
嘉既不得志,退去闽中。
上以不见嘉月余,劳于万机,神苶思困,颇思嘉。
因命召至,遂恩遇如故。
居一年,嘉告老,上曰:“钜合侯,其忠可谓尽矣。
”遂得爵其子,又令郡守择其宗支之良者,每岁贡焉。
赞曰今叶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惟乐山居氏于闽中者盖嘉之苗裔也天下叶氏虽多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
闽之居者又多,而郝源之族为甲。
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
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以取之。
(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
【注】①叶嘉:叶之嘉者,指茶叶。
②陆先生:陆羽,唐朝人,著《茶经》,被后人称为“茶圣”。
③传:传车,驿站的车马。
8.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吾久饫卿名饫:饱。
指所闻已多
B.计欲倾之倾:倾慕
C 命赍书视之赍:拿来 D.神苶思困苶:疲倦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我其.试哉其.孰能讥之乎
B.必槌提顿挫之乃.可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嘉之.谓也臣之.壮也
D.上以.不见嘉月余以.其无礼于晋
10.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是
A.赞曰/今叶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惟乐山居/氏于闽中者/盖嘉之苗裔也/天下叶氏虽多/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
B.赞曰/今叶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惟乐/山居氏于闽中者/盖嘉之苗裔也/天下叶氏虽多/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
皆不及闽
C.赞曰/今叶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惟乐山居/氏于闽中者/盖嘉之苗裔也/天下叶氏虽多/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
D.赞曰/今叶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惟乐山居/氏于闽中者/盖嘉之苗裔也/天下叶氏虽多/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
11.下列语句,全都直接表现叶嘉美德的一组是
①容貌如铁,资质刚劲②养高不仕,好游名山③粉身碎骨,臣不辞也
④劳于万机,神苶思困⑤为之起立,颜色不变⑥其气飘然,若浮云矣
A.①③
B.③④
C.④⑥
D.③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嘉出身布衣,从小树立气节操守。
因品行出众被皇上征召入朝,在朝中他宠辱不惊,气度非凡,敢于直谏,忠心报国。
B.文章开篇介绍了叶嘉的家世,他的原籍是福建,祖先曾居上谷,曾祖父茂先迁居武夷,死后葬在郝源,从此茂先的子孙都成了郝源人。
C.苏轼为叶嘉作传,目的在于表达自己对高洁刚正、恬淡飘然的品格的追求,同时也通过对叶嘉生平的叙述,劝诫人们对名利不必汲汲以求,而应功成身退。
D. 本文表面写人,实际写茶叶。
通篇无一“茶”字,却又无处无茶,从茶的历史到茶的采摘、制作、品质、功效,其中蕴含着丰厚的茶文化内涵。
第Ⅱ卷(笔答题114分)
13.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因而游见陆先生,先生奇之,为著其行录,传于时。
(3分)
(2)嘉虽见侮,为之起立,颜色不变。
(2分)
(3)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3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8分)
梅花
张道洽
行尽荒林一径苔,竹梢深处数枝开。
绝知南雪羞相并,欲嫁东风耻自媒。
无主野桥随月管,有根寒谷也春回。
醉余不睡庭前地,只恐忽吹花落来。
14.(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诗歌首联描写了梅花生长的环境——竹林深处,“一径苔”写出人迹罕至之感。
B. 颔联用拟人手法,写它羞于与向阳之雪为伍,耻于向东风自荐,表现其孤高傲岸的品格。
C. 颈联写梅花不管是长在野桥边还是长在深谷中,都是自生自灭,写出了它的随遇而安。
D. 诗人咏梅,既是赞美梅花,也是托物言志,表达了对美好情操的向往之情。
(2)赏析诗歌尾联。
(5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渺沧海之一粟。
(2)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策扶老以流憩。
(5)映阶碧草自春色,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梦入芙蓉浦。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19分)
庄重
朱以撒
①在绿树掩映的弘一法师骨塔前,时光的力量已经渗透到旁边巨大的山石上——每一个游客都可以看到深深勒入石上的“悲欣交集”四个字,斜阳照在上边,又是一年深秋了,这四个字在萧瑟的松声里会诉说一些什么?它的含意太飘渺了,一些场景被放置在过去时上,把玩之下只能听到远来的风声。
我想起来了,当时的情景也是在深秋,就要进入那个理想状态的世界了,法师挺着病体,已知未来。
墨色在干裂的秋风里粘稠了,不是十分滋润,法师要来了纸笔,蘸满墨,闲闲澹澹地落下。
字型依旧是清癯修长,像法师此时的一道影子。
弟子们在旁屏息敛声,四周死一般岑寂,法师清瘦的面容和深陷的双目,流露出欣慰和平静之光——所有的感受都简化了,浓缩在这四个大字
里。
当笔轻轻搁下时,暮色已然卷进了高墙。
我通常把这种寂静肃穆下的场景归于庄重。
是的,怀揣庄严和深重,这种心情让人速长几岁。
②人生的一些场景如果不懂得庄重,心就总是悬浮无着。
③来到这个省会城市的初期,我租住在城市边缘的老房子里,开始了没有人管束的大学生活。
我忙着读书写字,不知道这个城市的走向,对这个城市的习俗浑然无觉。
一个清晨,从铜管乐的吹奏声中醒来,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天,我伸着懒腰循声走去,婉转的《花儿与少年》在晨风里飘荡。
接下来我吓了一跳,原来是办丧事——这是我第一次从侧面见到这个城市对远走的人的送别方式。
后来,人陆续地到来,花圈慢慢地铺排展开,就有些人开始坐着喝茶抽烟、聊天说笑。
这样的人多起来,气氛就有些变。
庄重的场合一旦不庄重了,对其他人来说是一种隐痛,也使场景滑稽起来,模糊了主题。
④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这是很有道理的。
人不像树,一棵树倒下的时候,内部昭示了它生前隐藏的秘密。
人的内部没有年轮,他的出生日就成了一种值得重视的记录——满月、周岁、每年的生日,仪式落满了俗世的尘埃,却郑重其事地举行着。
一个人辞别这个世界,仪式的庄重是不亚于出生的。
凄美的清明,春雨滋润,空气中布满潮湿,无数的祭奠仪式。
我想这就是一种转换,一个人到来了,一个人远去了,他们擦肩而过,都郑重其事。
⑤唯有心真正地投入,庄重的神情才会浮现。
对于庄重的感受,最初是一个人给予我的。
她就是我的二姨。
自幼残疾使她对生活倍加珍惜,在她有生的日子里,她的善良、宽容和博爱让邻里无不称赞。
每次用餐前,我见她闭目默祷,然后,徐徐用箸。
她感谢上天给予的一日三餐的美食,细嚼慢咽,庄重的神情下用心品尝。
其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城市居民生活的低谷,日子贫瘠粗砺。
粮店凭票证供给的陈年老米,淘米时一片浑浊,入口时一股酸气、霉味;配搭的玉米粉、洗去淀粉后如树皮的地瓜片,令人难以下咽。
她常年的胃痛加剧了,却仍然吃得那么香甜,如甘饴入口,点滴不曾遗漏。
吃饭时不要说话,二姨如是说。
这里的道理是什么呢?后来,我悟出来了,它不纯是生理卫生意义上的,主要是心灵感应上的——安静,有益于用心地品味造物主的赐予,心怀感恩。
⑥在离开家乡之前,我一直被这种庄重的神情影响着,远离家乡的日子里,它不断涌出来。
我最喜欢的还是独自用餐,慢条斯理,从容不迫。
像二姨那样,我品尝到了大地的芳香。
布莱克说:“从一粒细砂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鲜花便是天堂……”这“看”里肯定有心的投入,不是任何人用眼一瞥就可以那么轻易地感受。
⑦庄重的高级形式乃是敬。
还是引朱熹的话来展开,“不要放肆,不要戏慢,整齐严肃,便是主一,便是敬”(《朱子语类》)。
敬天地、敬社稷、敬祖宗、敬人伦,都是有道理的。
人不是独立不倚的存在,连绵而下的遗传、血缘使人与这个世界的前前后后充满了联系。
庄重的举止,使自己的心得到妥帖的安顿。
不过,生活中这样的举止毕竟太少,无任何敬畏、禁忌,轻浮、放荡、粗野把更多时间与空间充塞了。
在这个越来越娱乐化的世界里,戏说正在迅速消解着庄重;失去了敬,怀旧、伤春、悲秋、闺怨、别离这些恒久的主题,也会渐渐变得轻浮起来,甚至沦为世俗。
⑧放下书本,夜幕降临的时刻走到城市高处,在闪烁着艳丽的灯影里,我看到一个城市在娱乐中漂浮无定。
这个城市早年生长过许多慷慨激昂的人物,我对他们是怀有崇敬之情的,把这些英灵看成城市的骨骼。
他们的历程伴随着苦难与雄心,每一个人要被考证或阐释,都可以带出与之相伴的那段沉重的时光。
可惜——没有噱头。
他们的故居此时大门紧闭,黯淡无光,本该让城市所铭记的人,在娱乐声色中,渐渐被遗忘了。
一个时代不庄重了,戏说搞笑如潮水浸湿了我们的生活,日子肯定浮华起来。
时光如果像一盘不变质的录影带就好了,它可以倒卷,让我们看到一些凝重严峻的细节,包括每一个眉眼里那些值得崇敬的东西。
⑨那么,自问:你,在什么时候显得稍稍庄重一些呢?
⑩庄重,它所持有的庄严、深重的气息,令今日的生命感到难以承受之重。
太多的娱乐色彩,冲淡了我们生命中原有的厚实部分,阻止我们顺利追求一些本质的东西。
在初秋的树干上,我看到夏日遗留在上边的三五蝉壳,风吹过来,微微作响。
主人扔下它们远去,此时恍若三五空屋。
1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来省会初期,作者租住在城市边缘的老房子里,就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个城市的习俗。
B. 繁华的生活让城市的人们沉溺于娱乐,失去庄重之心,所以作者渴望回到艰难的过去。
C. 作者认为人生需要各种仪式,在遵循这些仪式的过程中,人就能体会庄重,懂得敬畏。
D.食物难以下咽,二姨却以庄重的神情用心品尝,甘之如饴,因为她对造物主心怀感恩。
17.从全文来看,作者笔下的“庄重”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18.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作者引用朱熹的话有怎样的作用。
(6分)
19.赏析尾段划线句子。
(4分)
六、语言知识运用(13分)
20.请写出下列判词分别对应的《红楼梦》中的人物。
(4分)
(1)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2)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3)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
展眼吊斜辉,湘江水逝楚云飞。
(4)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1)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
21.下面是我校化学兴趣小组学生负责人王哲给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约翰·B·古迪纳夫(John B Goodenough)写的一封短信,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得体,请指出并改正。
(5分)
尊敬的约翰爷爷:
您好!作为当今国际化学界霸主,您能够应允忝列我校化学兴趣小组顾问,百忙之中挤出时间为本小组的发展提供绵薄之力,我们十分感激,本小组广大化学佼佼者恳请您不吝赐教。
敬祝编安。
汉中市龙岗学校化学兴趣小组王哲
2019年10月23日(1)将_____________修改为__________ (2)将_____________修改为__________
(3)将_____________修改为__________ (4)将_____________修改为__________
(5)将_____________修改为__________
2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4分)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①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
(《论语·学而》注①端木赐,字子贡。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
(《论语·阳货》)《诗》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朋友之道,可以群居也。
(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1)根据前两则材料,可以看出孔子对________的重视。
(2分)
(2)结合材料,说说子贡与皇侃引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各有什么用意?(2分)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对于十几二十岁的年轻人来说,中国的概念非常简单:我的祖国,我自豪。
他们从小在这个环境里长大,对国家有种天然的认同感。
当然,等他们更成熟时,他们也会意识到要向世界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
但是,中国这个词,以及背后那一整套文化符号,对他们有强烈的吸引力。
2019年,淘宝上好几家汉服店,销售额不声不响过了亿;600年的故宫成了文创产业的头号IP,故宫IP带火了一批网红爆款;李子柒中国古风美食文化视频在海外“圈粉”无数;华为科技公司,注册下一代商标时,操作系统叫鸿蒙,实验室叫玄武。
还有什么昆仑、浩天、灵豸等商标,均出自《山海经》,这些字词读起来总让我们内心澎湃。
你该怎样解释呢这种内心感受呢?只有一个解释,因为它们是我们文化的根,是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符号。
你认为的中国文化符号是什么?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以“中国的文化符号”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
1C
A翘(qiáo)B戴首饰供(gòng)养一年之计在于春D阑珊九州
2B
标新立异是指通常指提出新的主张、见解或创造出新奇的样式。
独出心裁原来指诗文的构思有独特之处。
后泛指想出的办法或做工与众不同。
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精致通明,结构细巧。
也比喻人精明灵活。
鬼斧神工指建筑雕塑的技艺精巧。
熏染多人的思想和生活习惯逐渐受到影响(多指不良的)而熏陶因长期接触某些事物而受到好的影响。
3D
A搭配不当B将近,多C“预防不再发生”应为“预防再发生”
4B题干为杜甫 A李白 C李商隐 D屈原
5. D
6. C
7. B
【解析】5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题目。
D说法过于绝对。
“从而可以理解中国礼的起源”,原文“这对于理解中国礼的起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C 未然变成已然。
原文说的是“原始的礼便有了自己的雏形”,而不是“逐渐形成”。
点睛:做归纳和筛选信息的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分析。
通过比较原文和题干可知,此题中B项,“原始的礼便逐渐形成了”说法错误。
由原文第三段“原始的礼便有了自己的雏形”可知未然变成已然。
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