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礼记二则教案(0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礼记》二则
教课目的
知识与能力
1.认识《礼记》的有关知识,累积要点文言实词,能借助文下的说明和工具书理解基本
内容,熟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教与学相互促使的道理,意会先人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的实质。

3.理论联系本质,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完美自我人生。

过程与方法
1.频频朗读,累积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大同社会的特点,抓住“天下为公”这个要点词,理清文章层次。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
培育崇高的道德情操,建立远大的理想。

要点难点
教课要点
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教与学相互促使的道理。

教课难点
意会先人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的本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课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人的知识就好似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

你知道得越多,圆
圈也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

今日,让我们走进《礼记》,意会为学之道。

二、自主预习
1.知识链接
《礼记》,别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从前各样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
西汉戴圣编撰。

汉代把孔子定的文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讲解是“传”或“记”,《礼记》所以而得名,即对“礼”的解说。

《礼记》全书用记述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拥有相当高的
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生动的故事表示某一道理,有的气吞山河、构造谨
严,有的要言不烦、意味隽永,有的善于心理描绘。

书中还收有大批富裕真理的格言、警语,
精粹而深刻。

2.检查预习
(1)重难字
嘉肴 (jiā yáo)自强(qi ǎng)兑命(yuè)
学学半 (xi ào)

(2)通假字
①《 (yu è) 命》曰 ( “ ”同“ ”,指殷商的相傅。

)
②学 (xi ào) 学半 ( “学”同“ ”,教。

)
(3)古今异
古:味美。

例:弗食,不知其旨.也。


今:意图,目的。

古:疑惑。

例:教而后知困.。


今:困;困倦。

古:促。

例:教课相.也。

今:增。

(4)一多
教课相学
学.
学学半教

(5)活用
不知其善也( 形容作名,好。

)

(6)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
弗食,不知其旨也 ( “⋯⋯也”表判断。

)
②倒装句
其此之乎 ( 前置,正常序“其之此乎”。

)
三、朗指
有 / 嘉肴,弗食,不知 / 其旨也;有 / 至道,弗学,不知/ 其善也。

是故 / 学/ 而后知不足,教 / 而后知困。

知不足,而后/ 能自反也;知困,而后/ 能自也。

故曰:教课/ 相也。

《命》曰“学/ 学半”,其 / 此之乎!
四、疏导文意
1.要点解
旨:味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困:疑惑。

自反:自我反省。

教课相:教与学是相互推、相互促的。

《兑命》:即《说 (yu è) 命》,《尚书》中的一篇。

学学半:教他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2.全文翻译
即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滋味鲜美;即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
就不知道它的利处。

所以,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课以后才知道有不理解的地方。

知道自己不足,而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疑惑,而后就能发奋图强。

所以说:教课和学习是
相互促使的。

《兑命》说“教育他人是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五、合作研究
( 一 )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答案示例:论述了教课相长的道理:教和学是相互促使的,两者相辅相成。

( 二 ) 精读课文,内容研究
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答案示例: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由“嘉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嘉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易易懂了。

这类说理的方法叫作“类比推理”。

2.文章是如何论证“教课相长”的?
答案示例:先用“嘉肴”“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再从教与学的关系得出“教课相长”的结论;最后以《兑命》“学学半”的话加以旁证。

( 三 ) 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文末引用《尚书》中的话作结,有何利处?
答案示例:再次点明“教课相长”的道理,同时加强了说服力。

( 四 ) 熟读课文,要旨研究
本文的要旨是什么?
答案示例: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论述的看法,指出教与学是相互促使、相辅相成的,
即“教课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 五 ) 赏读课文,鉴赏评论
1.读了这篇短文,联合你的学习本质,谈一点你的学习领会。

答案示例:教他人的同时自己也会理解得更深刻。

在学习中,当其他同学碰到问题的时候,要学会去教其他同学,这样也能知道自己不足的地方,同时提高自我。

2.试剖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答案示例:运用类比,引出论点,层层递进论证论点。

开篇举出嘉肴不食而不知其味,
引出至道不学不知其善,从而重申实践的重要性,层层推动,类比论证,最后引出本文的中
心论点——教课相长,使得论证谨慎、有条理。

引用论证,加强文章的说服力。

文章在总结出中心论点——“教课相长”后,又引用《兑命》中的话,以加强对中心论点的论述且作为有力凭证。

( 六 ) 课外拓展,对照延长
阅读下边的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问说 (节选)
(清)刘开
君子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致使疑,非问无以广识;勤学而不勤问,
非真能勤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虽有佳肴》论述了________的关系,《〈问说〉 ( 节选 ) 》论述了 ________的关系。

两篇文章的论述,对你的学习分别有什么启迪?《虽有佳肴》: ________。

《〈问说〉 ( 节选 ) 》:________。

答案示例:教与学学与问实践出真知我们要做一个勤学好问的人
六、讲堂小结
“问渠那得清这样,为有源泉活水来。

”学是整个人生的常态,我们只有不停学习,才
能充分自己。

只有教与学相承相续,我们才能够在学习中进步,在教课中成长。

七、练习设计
请达成本课对应训练。

八、板书设计
弗食,不知其旨学知不足,
教后知困学学半
虽有佳肴
弗学,不知其善
不足自反,教课相长
知困自强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抽背课文,复习稳固生难字词。

二、新课导入
大家还记得《桃花源记》中那个漂亮和睦的世界吧,今日,我们学习的这篇《大道之行
也》也为我们表现了一个理想社会,我们一起去感觉一下。

三、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开头的一段话。

从春秋战国直至西汉成立的几百年间,
战乱不停,人民生活极端困苦。

作者借孔子之口,叹息自己出生太晚,没有能够追上黄帝、
尧舜期间人们安家乐业的生活状态,希望出现一个天下太平,想象成立一个理想的社会。

2.
(1)重字
与能(j ǔ)修睦(mù)矜(gu ān)
...
男有分 (f èn)(wù)
..
(2)通假字
① 与 (j ǔ) 能( “与”同“ ”,推,拔。

)

②矜 ( ɡuān) 、寡、孤、独、疾者皆有所养( “矜”同“ ”,老而无妻。

)

(3) 古今异
古:女子出嫁。

例:男有分,女有。


今:返回。

古:指作乱造反。

例:偷窃乱.而不作。


今:没有次序;没有条理。

(4) 一多
是故而不塞

故外而不关
(5)活用
①故人不独.其,不独子.其子 ( 意用法,以⋯⋯,以⋯⋯子。

)
②使老有所,壮有所用,幼有所 ( 形容作名,老年人,中年人,幼童。

)
...
(6)文言句式
倒装句
不用藏于己 ( 状后置,“藏于己”即“于己藏”。

) 四、朗指
1.故 / 人/ 不独 / 其,不独子 / 其子,使/ 老 / 有所,壮/ 有所用,幼 / 有所,矜、寡、
孤、独、疾者/ 皆有所养。

2.是故 // 而不,偷窃乱/ 而不作。

五、疏导文意
1.要点解
大道:指儒家尊崇的上古代的政治制度。

行:实行。

与能:把道德崇高的人、能干的人拔出来( 担当社会) 。

信修睦:求信,培育友善( 氛围 ) 。

信,求信誉。

修睦,整人与人之的关
系,使它达到友善。

其:第一个“ ”,用作,以⋯⋯人;第二个“ ”指父亲母亲。

有所终:能够善终。

所,代词,指切合年龄能获得照料与安排,下边三个“所”字同。

有所用:能够为社会效劳。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gu ān) ,年迈无妻或丧妻。

寡,年迈无夫或丧
夫。

孤,年幼丧父或无父亲母亲。

独,年迈无儿女的老人。

废疾,有残疾而不可以做事。

男有分:男子有职务。

分,职分,指职业、职责,职务。

女有归:意思是女子有归宿。

归,指女子出嫁。

乱贼:指作乱害人的事。

作:盛行。

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发生。

谋,指奸诈之心。

闭,闭塞。

兴,起,生。

大同:指理想社会。

2.要点句子翻译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在大道实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所以人们不但供养自己的父亲母亲,不但抚养自己的儿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
能为社会效劳,幼童能顺利地成长。

六、合作研究
( 一 )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文可区分为几层?
答案示例:三层。

第一层 (1 、2 句 ) :概括“大同”社会的根本特点。

第二层(3、4句):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

第三层 (5 、 6 句) :总结全文。

2.课文用哪两个字来表示理想社会。

答案示例:大同。

( 二 ) 精读课文,内容研究
1.“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
答案示例:“大道”,能够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能够理解为儒家的
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实行“大道”,则老百姓便
能够生活在平定和平的“大同”社会里。

2.如何实行“大道”实现“大同”?
答案示例: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的?
答案示例: (1) 知足生计需要,人人都能获得全社会的关爱。

(2) 知足发展的需要,人人
都能安家乐业。

(3) 知足精神欢乐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 三 ) 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品尝“货恶其弃于地也,不用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用为己”。

答案示例:此句表现了“大同”社会人们毫无自擅自利之心,在共同劳动中尽全力工作,不偷奸耍滑。

只有建立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这类境地。

( 四 ) 熟读课文,要旨研究
文章表达了作者如何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表达了作者急迫希望出现一个天下太平的思想感情。

( 五 ) 赏读课文,鉴赏评论
1.陶渊明描述的“世外桃源”跟文中的“大同”社会有没有相像的地方?
答案示例:有。

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能够看出桃花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
到社会的关爱,生活得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
的表现。

由此还能够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相同遇到了全社会的关爱。

2.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大同”理想?
答案示例: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战乱频仍,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产生于此时的“大同”理想,反应了人民希望成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除去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要素的
激烈梦想。

这也成为了儒家人文精神的最高依靠和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两千多年
来向来激励着仁人志士为之奋斗。

它的提出在当时拥有踊跃的意义,但这样的理想也是从维
护阶级统治的根本出发的,有其限制性。

同时因为内容的空泛,没法转变为社会改造的目标,最后成为封建政治的辩白系统。

( 六 ) 课外拓展,对照延长
古今中外对理想社会的构思:
孔子:大同。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陶渊明:世外桃源。

洪秀全: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田同耕,有钱同使;无处不保暖,无处不平均。

马克思:各展其长,按需分派。

孙中山:天下为公。

七、讲堂小结
本文为我们描述了一幅雄伟瑰丽的社会宏图。

只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行
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来它向来是很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

让我们为
实现这个美好的梦而加倍努力吧!
八、练习设计
请达成本课对应训练。

九、板书设计
天下为公
社会大纲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知足生计需要
大道之行也
社会关爱,安家乐业知足发展大同
基本特点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需要
知足精神欢乐的需要
结论:谋闭而不兴,偷窃乱贼而不作,外户而不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