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2第六章综合复习练习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必修2第六章综合复习练习卷
基础部分
一、选择题
1.下列行为可产生环境问题的是()
A.营造“三北”防护林
B.为了健康,鼓励使用一次性筷子
C.生产“绿色食品”
D.进行“清洁生产”
答案:B
2.不是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是()
A.舟山渔场资源的减少
B.重庆的酸雨
C.台湾的地震
D.黄浦江水质的变坏
答案:C
3.世界上人口与环境的主要矛盾是()
A.人口分布的地区不平衡
B.城市人口密度太大,城乡之间不协调
C.世界各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都很高
D.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承载量受到的压力过大
答案:D
4.环境问题的实质是()
A.发展问题
B.人口问题
C.资源问题
D.协调问题
答案:A
5.关于下图的错误选项是()
炼油厂废气
沥青
建材厂
废渣
发电厂
冷却水
养鱼供暖
A.发电厂的燃料中有炼油厂的废气
B.该模式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C.水资源的消耗增加
D.该模式既有利可图又减少了环境污染
答案:C
6.下面一些观点或主张,符合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的是()
①为了满足人们对物质需求的增长,应加快经济数量增长②在保护全球环境过程中,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具有更大的责任和义务③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转嫁污染④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⑤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道路,由于受技术水平限制,也要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A.①②
B.③④
C.④⑤
D.②④
答案:D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农业文明时期,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趋于缓和
B.环境问题要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C.环境问题是由自然原因造成的
D.人类的生存发展必须以人类自我满足为前提
答案:B
8.公众对可持续发展的参与不同于对一般活动的参与,它不仅包括公众积极参与有关的活动或项目,更重要的是()
A.人们要改变自己的态度和习惯
B.工厂实行清洁生产
C.实施环境标志认证
D.选购带环境标志的产品
答案:A
9.关于清洁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清洁生产是指对污染物及时处理
B.清洁生产是指使用清洁能源
C.清洁生产是指生产过程的清洁
D.清洁生产是指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和废物处理的全过程都是清洁的
答案:D
10.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萌芽()
A.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开始出现的
B.是18世纪中期,世界工业革命以后产生的
C.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后就有了
D.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产生了
答案:C
11.关于中国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已经得到控制
B.环境污染虽急剧向农村蔓延,但总体上是向好的方面发展
C.人口过多和经济快速增长是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D.环境保护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答案:D
12.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的根本区别是()
A.粮食产量高
B.种植业比重下降
C.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
D.机械化、电气化水平高
答案:C
13.目前,能缓解华北平原春旱期用水紧张状况,且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措施有()
A.增加地下水开采量
B.缩减农田面积以降低农业用水量
C.直接利用生活和工业污水灌溉
D.推广喷灌、滴灌,发展节水灌溉
答案:D
14.下列叙述不符合我国国情突出特点的是()
A.人口多、底子薄,沿海与内地发展不平衡
B.资源相对不足,能源利用率低
C.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是最突出的环境问题
D.地大物博,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前列
答案:D
15.下列行为中,属于促进清洁生产的措施是()
A.绿化工厂环境
B.将工厂迁离市区
C.治理“三废”污染
D.研制可降解的产品
答案:D
二、综合题
16.近年来赤潮在我国时有发生,当赤潮发生时,海水中的某些微小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红、紫等颜色,并对生物造成危害。
据此回答(1)~(3)题。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赤潮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
B.含磷洗涤剂广泛使用与排放是发生赤潮的主要原因之一
C.在封闭的海湾更易发生赤潮
D.赤潮的发生是与人类活动无关的自然现象
(2)下列水域中最容易发生赤潮的是()
A.杭州湾
B.莱州湾
C.辽东湾
D.珠江口
(3)赤潮是________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减少赤潮发生频率的最好办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D
(2)D
(3)人为限制向海湾过量排放含磷洗涤剂。
17.下面是“吉林省西部改造沙荒地的‘林—草—田复合生态系统’景观图”和简化的系统框图。
该系统的目的是取得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效益的统一。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林草田沙
荒
地
再投资
提高耕地的
量与质量
数
青草
木材
提
高
人
民
生
活
水
平林
草
田
复
合
生
态
系
统
—
—
(1)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在乙图的空白框内,使系统成立(每字母限填一次)。
A.增加粮食产量
B.喂养牛羊
C.防风、固沙,增加土壤腐殖质
D.提高经济效益
E.粪肥
(2)该系统的建立,减轻了当地受_________气团控制时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灾害。
(3)以该系统的农产品为原料,可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加工业。
答案:(1)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是:C、A、D、B、E
(2)极地大陆风沙、暴风雪
(3)木材加工、造纸、畜产品加工、食品加工、饲料加工(任选四个)
迁移应用
一、选择题
1.联合国大会决定的“世界环境日”是每年的()
A.10月10日
B.6月5日
C.9月10日
D.5月5日
答案:B
2.下列各组选项中,三种自然灾害或环境问题之间存在逐级因果关系的是()
A.寒潮、霜冻、盐碱化
B.地震、泥石流、水土流失
C.酸雨、臭氧层破坏、杀伤性紫外线透入
D.森林减少、温室效应、海平面升高
答案:D
3.当前,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就其根源而言是()
A.粮食问题
B.资源问题
C.环境问题
D.人口问题
答案:D
4.人口压力是指()
A.全球人口处于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阶段
B.全球人口处于低出生、低死亡、高增长阶段
C.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增长率
D.人类的健康水平降低,平均寿命缩短
答案:C
5.下列条件中,不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是()
A.排放源高度低、大气稳定、盆地地形
B.排放源高度高、大气波动、高原地形
C.排放源高度低、大气波动、盆地地形
D.排放源高度低、大气稳定、高原地形
答案:A
6.有关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人口的增长②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③盲目追求当前经济增长④生产与治理同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B
7.下列现象中,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是()
A.火山爆发
B.工业“三废”
C.土壤盐碱化
D.交通拥挤阻塞
答案:C
8.我国大多数城市存在煤烟污染,尤其严重的是()
A.冬季北方
B.冬季南方
C.夏季北方
D.夏季南方
答案:A
9.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最佳方法是()
A.节约资源
B.加强国际合作
C.减少人口数量
D.限制重工业发展
答案:A
10.由于不合理灌溉而形成的环境问题是()
A.荒漠化
B.水土流失
C.土壤盐碱化
D.洪涝灾害
答案:C
据报道,2001年12月中旬,中国北方普遍降雪。
在吉林省的吉林市,却出现了罕见的“黄雪”(黄色的雪)。
原来是大雪中伴着扬沙,沙尘在白雪上涂抹了一层黄色。
由于生态环境破坏而造成土地严重沙化,我国已有相当于一个江苏省的面积完全沙化。
这次“黄雪”的沙尘是随着西南风转西风飘过来的。
根据材料回答11~15题。
11.据监测结果,我国90%以上的沙化土地分布在西北地区,土地沙化总体上仍呈扩展趋势。
我国土地沙化最主要的原因是()
A.缺乏防沙、治沙的法律
B.岩石和土质疏松易风蚀
C.气候干旱等自然原因
D.不合理的人为活动
答案:D
12.下列现象最容易出现类似东北罕见“黄雪”的是()
A.暖锋过境
B.冷锋过境
C.台风过境
D.反气旋控制
答案:B
13.民谣说:“一年开草场,二年打点粮,三年五年变沙滩。
”下列行为及现象容易导致土地荒漠化及沙尘暴频发的是()
①以粮为纲、有粮不慌②退耕还林还草③人口众多并快速增长④大量采挖中药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D
14.为防沙治沙,保护生态环境,从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政府开展被誉为“世纪生态工程之最”的万里防沙线建设,这个工程是()
A.平原绿化工程
B.全国防治沙漠化工程
C.长江中上游防护林
D.“三北”防护林
答案:D
15.在防沙治沙的过程中,为进一步改善我国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以下可以采取的措施中正确的是()
①植树种草,加强防护林建设②确定合理的载畜量③进行大规模人工降水④退耕还牧⑤大打机井,大规模开采地下水⑥改变耕作制度,降低复种指数⑦开展大规模垦荒行动⑧公布空气质量日报
A.①②④
B.③⑥
C.⑤⑦
D.①⑤⑧
答案:A
二、综合题
16.分析下表中我国北方某产粮区1970年和1980年有关资料统计情况,解答相应问题。
年份
项目
1970 1980 耕地面积(万公顷) 4 4.4 森林草地覆盖率(%) 18 10 气温年较差(℃) 33 38 年降水量(毫米) 430 370 河流含沙量(%) 1.5 4.5 粮食总产量(万千克)
9600 9900 人口(万)
30
35
(1)该地区1970~1980年内土地利用构成明显的变化是:耕地增长了约________%,同时________
等土地面积明显减少。
(2)该地区植被、气候、水文等自然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这10年中,该地区每公顷平均产粮的变化及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均产粮的变化及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坚持可持续发展,改善该地区环境状况急需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10 森林草地
(2)森林草地覆盖率降低,气温年较差增大,年降水量减少;河流含沙量增多,水土流失严重 (3)每公顷平均产粮减少,主要是环境恶化水土流失造成 人均产粮减少,主要是人口增长快于粮食总产量增长的结果
(4)加强植树种草,绿化工作,制止水土流失;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17.阅读分析下列资料并回答问题。
目前,土地退化是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其中土地荒漠化面积已达267.4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面积的27.4%。
防治土地退化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
我国政府坚决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行了“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
很多地方以此为契机,进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替代产业。
退耕后的农民既获得了政府提供的口粮,又从多种经营和其他副业中增加了收入。
不
合理的
人
类活动土地退化过程干旱地区 湿润地区起主要作用的外力地表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干旱与大风季节同步易受侵蚀的地面组成物质
土地退化
气候变化
(1)将下列正确的代号填入上图中对应的空白框中(每个代号限填一次)。
a.风力作用为主
b.流水作用为主
c.年降水量大且多暴雨
d.年降水量少且不稳定
(2)导致土地退化的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主要有哪些? (3)简述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答案:(1)答案见下图
不
合理的
人
类活动土地退化过程干旱地区 湿润地区起主要作用的外力地表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干旱与大风季节同步易受侵蚀的地面组成物质
土地退化
气候变化a b c d
(2破坏等导致土地退化。
(3)有利于当地农民从事多种经营,增加劳动收入。
有利于农村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有利于实现当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