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灵粒子”中微子:从预言存在到真正发现,足足经历了20多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幽灵粒子”中微子:从预言存在到真正发现,足足经历了20
多年
从微观的视角来看,世界是由一个个分子/原子组成的。
而我们人类生活在世界上,每天也都要被许多的亚原子粒子轰击,次数甚至能够达到亿亿次的级别。
就在大家睁着眼睛看这篇文章的时候,甚至就已经有了上百亿的中微子,穿透了各位的眼睛。
可是对于人类而言,这些微观粒子的轰击却造不成半点损伤。
甚至不会留下一星半点的痕迹。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这些撞击在人类身上的亚原子粒子,被称为“中微子”。
美国物理学家恩利克·费米最早在1934年,提出了关于“中微子”的设想:因为在科学家观测放射性元素发生裂变时,释放出的总能量,以及裂变后元素的质量,总会比之前“小”一些。
于是费米提出猜测。
是不是存在一些微小的不带电的粒子,在发生裂变时被释放?
费米提出了“β衰变”:当原子核中的一个中子,通过弱相互作用会分解成为一个质子、一个电子和一个中子。
费米的预言当时被很多人认为是正确的,可是在实际的实验当中,却没有人能够证实费米猜想的正确,因而关于中微子的踪迹的探寻,也是许多科学家不遗余力的研究方向。
之后时间过了20年,在费米去世的第3年,也就是1956年,来自美国的科学家莱茵斯和柯万,终于在实验当中直接观测到了中微子的存在,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后来到了1962年,美国的三位科学家又发现了第二种中微子,叫做“μ中微子”,同样获得了诺贝尔奖。
1989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们通过计算证明,自然界中很可能只存在3种中微子;之后在2000年的时候,美国的费米实验室也发现了第三种中微子“τ中微子”,证实了之前的预言。
中微子被科学家们称为“幽灵粒子”,因为它的质量非常小,甚至最小只有电子的百万分之一,而且由于自身的质量很小,同时又不带电,所以中微子几乎也不和自然界中任何的基本粒子发生作用,但同时它又无处不在,如同幽灵一般。
也正因如此,科学界从预言“中
微子”的存在,到真正发现它,足足经过了20多年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