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生产计划与进度追踪很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何说生产计划与进度追踪很重要?
对于机械加工企业来说,如果能引入一种准确的生产计划,加上简单报工的方式,而导入的APS排程系统成本低廉,且非常实用的话,那就将是一件值得尝试的事情。
APS排程
众所周知,机械加工企业的生产计划有以下几大特点:
一、产品的加工工序多,大部分产品有10-20个工序,有的产品需要经过几十上百工序,生产进度跟踪较为繁琐。
二、机器设备数量多,种类多。
各工序的加工时间有很大的差异,有的工序几十分钟就可以完成,如清洗、去毛刺等,而有的加工工序需要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
三、热处理等工序有拼炉问题,拼炉时需要考虑每个炉次的容量。
四、有些机器设备数量多、时间长的工序需要分几个机器一起并行生产。
五、前后工序加工时间太长的,需要考虑批次转移问题。
六、车间生产调度灵活,有些工序可以交换顺序,根据机器不同,生产工序可以合并或分解。
如车一,车二可以由两个设备分开做,而选取另一台先进的加工设备也可以一次做完。
七、基础数据采集困难,生产计划员有时无法确定产品适合哪个机器,只有车间主任或者具体操作的生产员工才了解。
八、车间异常多,实际生产进度与计划常常有很大差异
基于机械加工企业的特殊性,很多人会觉得APS排程在机械加工企业导入会有较大困难。
APS排程计算的时间太精密,无法执行。
选择的设备不一定最合适,车间生产不可能完全按照APS排程进行。
APS排程
这些情况是真实存在的。
而导入了APS排程系统的企业,车间生产实际上很灵活,车间主任、操作工人随时都在调整计划,但是系统整体的运行效果却很好。
归纳这些实际操作经验,APS+MES在机械加工企业运行的几个基本原则:一、基础数据准确
基础数据准确是管理的基础。
基础数据是指APS排程中的工艺模型,包括机器设备、每个产品的生产工序、每个工序可用的设备和节拍时间等。
数据采集工作量比较大,但是这部分工作只要组织好是可以做到的。
二、计划整体合理
根据以上基础数据,APS排程可以排出一个看起来合理的计划:
工序顺序正确,机器选择合理;排程顺序满足交期优先及线下先排;设备负载均衡,在生产工艺允许的情况下,让机器得到合理的利用;正确处理在制品、库存、不良品数量;可以评估每个订单的交货期。
三、车间灵活执行
在机械加工厂中,APS排程的计划是指导性的计划,不能要求车间完全按照系统排程出来的计划执行,否则一定执行不下去。
车间主任在符合整体进度的范围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计划做灵活调整,包括:改变分配的设备、交换加工顺序、加工数量灵活掌握等。
这些改变是基于现场的经验而做出的。
如果没有准确的生产计划,完全由车间决定做什么,就很难控制进度与交货期,计划部门和管理人员难以掌握每个订单的生产时间和交货期。
四、及时准确报工
由于车间的实际执行与APS排程的计划有一定差异,如果没有报工系统的支持,APS在机械加工厂完全无法执行下去。
机械加工厂导入MES系统的非常少,但是报工问题又必须解决。
APS采用手机APP的方式解决。
APS排程的计划会按照设备班次发布到手机端,不用打印Excel,
生产计划会推送到手机端,工人上班后就可以在手机上,看到各设备今天的生产任务,生产完成后只要选择订单工序,输入完成数量就可以完成报工。
五、计件工资管理
怎样保障工人会认真报工?要有激励和强制才会认真执行。
机械加工厂大都采用计件工资方式,报工数据每月统计,可以用来计算工资。
谁操作的哪台机器、生产了什么产品、良品、不良品各多少,全部有记录。
既然报工数据用来算工资,工人自然会认真对待。
另外APS排程软件有自检纠错功能,操作中可防呆,可以避免多报、漏报,也节省了人工反复检查核算工资的时间。
六、每日更新计划
每日将昨日报工数据读入APS,按照实际进度调整计划,做完的移走,未做的后延,紧急的提前。
重新发布计划,手机上马上可以接收到最新的生产计划,车间按最新的计划开始生产。
生产计划与进度会在WEB上发布,企业其他部门人员可以实时看到每个订单的预估交货期、生产计划、当前进度,计划与进度清晰透明。
不需要天天打电话催问,也不用总是跟PMC要报表。
安达发是贴心的合作伙伴,项目只是开始,更会陪伴企业一起成长,提供定期的业务咨询和拜访服务,从容应对企业的业务增长和需求变化。
APS排程
APS排程供应商能够成功,成长,壮大的基础也正是由于aps产品和服务具有高度的复制使用度,从而实现大规模交付。
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水区到来,安达发在持续夯实自身技术的同时,聚焦行业核心需求场景,积极携手广大合作伙伴,打造可满足更多行业需求的场景化解决方案,助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成就智能制造发展新动能,实现卓越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