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卢氏一高高三历史上学期11月月考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卢氏一高2012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
第Ⅰ卷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代号填入
答案纸中。
(每小题2分,共50分)
1.历史传说故事“牛郎织女”中反映的传统耕作方式是
()
A.刀耕火种B.石器锄耕 C.铁犁牛耕D.现代机耕2.司马迁在《史记》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此渠皆可行舟……。
”此“渠”指的是
()
A.都江堰B.郑国渠C.井渠D.大运河
3.图1是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长128厘米,袖长190厘米,重量仅48
克。
据此,可以判断其主要用料是()
A.麻B.丝
C.棉D.化纤
图1
4.徽商、晋商等诸多商帮活跃于全国是在()
A.两汉时期B.唐宋时期C.元代时期D.明清时期5.图2所示城市的繁荣景象出现于()
A.汉代的长安
B.唐代的长安
C.北宋的东京
D.明代的北京
图2
6.重农抑商政策阻碍新经济因素成长是在
()
A.秦汉B.隋唐C.宋元D.明清
7.16世纪,欧洲与亚洲、美洲和非洲的贸易往来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
A.新航路的开辟B.工业革命
C.价格革命D.文艺复兴
8.工业革命中机器的发明与使用最早出现于
()
A.棉纺织业B.冶金业 C.采矿业D.交通运输业9.“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
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
”这首诗赞叹的是
A.汽车的发明B.化学工业的进步
C.电报电话D.火车的发明
10.19世纪晚期,石油工业作为新能源支柱工业开始崛起。
导致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资本主义对外掠夺的需要 B.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
C.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D.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
11.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这对中国主要的进步影响是
()
A.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B.自然经济迅速崩溃
C.近代化进程开始启动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12.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
A.打开中国的门户,获取贸易暴利特权B.帮助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C.传播英国国教D.向中国倾销鸦片
13.清政府谕令“多设织布、纺织等局,广为制造”,表明清政府已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这一政策的调整发生在
()
A.鸦片战争之后B.第二鸦片战争之后
C.甲午战争之后D.辛亥革命之后
14.辛亥革命后,有一外国企业家想在中国办厂。
从投资小、见效快的角度考虑,他最好投资()
A.重工业B.轻工业C.农业D.军事工业15.近代从“老爷”“大人”到“同志”“先生”的称谓变化主要反映
()
A.资本主义经济取代了封建经济B.资产阶级的民主、平等观念影响着国人
C.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D.西式称呼取代了中式称呼
16.下列属于中西合璧的近代建筑是
()
A.北京四合院B.上海石库门里弄
C.山西乔家大院D.福建土楼
17.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加高了中国第一条电报线,这是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这条电报线位于今天的
()
A.广东B.北京C.台湾D.江苏
18.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
为此,苏维埃采用的政策是
()
A.新经济政策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工业化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
19.经济危机能够引起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反应,说明
()
A.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与社会化生产矛盾尖锐
B.资本主义制度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
C.政府干涉经济是不合时宜的不理智行为
D.资本主义各国经济联系全球化明显
20.面对大萧条,罗斯福总统于1933年3月4日发表了“无所畏惧”的就职演说,领导美国渡过大萧条时期。
他给美国人应付危机的良方是
()
A.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政策B.政府全面加强对经济干预政策
C.控制货币发行量经济政策D.以供给创造需求经济政策
21.罗斯福新政期间组建民间资源保护队。
它的建立
()
①为众多失业青年提供了就业机会
②是“以工代赈”的重要举措
③导致大批森林遭受砍伐,破坏了生态资源
④既保护了森林资源,又促进了基础设施建设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22.英国人称“从摇篮到坟墓都可得到保护”指的是
()
A.英国提供人民充分的自由B.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C.皇家军队为国民提供安全保障D.大规模国有化政策实施
23.英国首相丘吉尔曾经说:“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弹的强国。
”这里的“他”指的是
()
A.列宁B.斯大林C.勃列日涅夫D.赫鲁晓夫24.《人民日报》连续报道“小麦亩产12万斤”“水稻亩产3万斤”“一棵白菜500斤”的好消息。
这一现象发生在
()
A.一五计划时期B.大跃进时期
C.三年经济困难时期D.改革开放以后
25.下列哪一组事物和现象表明当时中国尚未进入改革开放时期
()
A.身份证、个体户、移动电话、豪华住宅区
B.银行卡、私人轿车、互联网、出国旅游
C.肉票、粮票、上山下乡、样板戏
D.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装修热、流行服饰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其中26题10分,27题22分,28题18分,共50分,请将
所有答案务必写在答案纸相应位置上。
26.(10分)明清时期,农耕文明高度发展,鸦片战争以后,传统的小农经济开始衰退、解体,中国近代经济出现了新的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7鸦片战争前中国农村的家庭纺织业
材料二对于殖民主义的作用,马克思说过:“……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
请回答:
(1)图7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农村生产方式有何特点?(2分)
(2)鸦片战争后它的命运出现了怎样的改变?改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3)结合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经济状况,说明马克思的上述观点。
(4分)
27.(22分)从生活中寻找“历史”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
按照下列提示,感受“生活中的工业文明”。
步骤一:走进历史,感受历史发展的巨大变化。
(1)两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新的时代,分别指什么?(4分)
(2)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写出它进行工业革命的重要条件。
(6分)(3)举例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工业部门。
(至少写3个)(6分)
步骤二:回归生活,感受生活中的“工业文明”。
(4)科技改善生活。
我们今天还有哪些生活用品利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
(至少写出2个)(4分)
步骤三:学会反思,感悟社会生活的真谛。
(5)从工业革命以来的社会变化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2分)
28.(18分)“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在我国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内涵有所不同。
下列四幅图片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末期到70年代末我国农村的变化。
请观察图片,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图8《人民日报》报道各地大放农业图9人民公社“共产风”的大食堂
高产“卫星”
图10凤阳农民打花鼓庆丰收图11 安徽凤阳县农民
“分田到户”“保证书
(1)从图8和图9看当时在农村掀起了什么运动?简要分析中国出现这些运动的原因是什么?(6分)
(2)从图10和图11的信息看,当时农村实行了什么制度?它的实施有何意义?(6分)(3)结合以上农村的重大变革,你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应从中汲取哪些教训?(6分)
参考答案
1-5:CABDA 6-10:DAACD 11—15:CACBB
16—20:BCADB 21—25:ABBBC
26:(1)以家庭为生产单位,手工劳动。
(2分)
(2)开始破产。
原因是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
(4分)
(3)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痛苦;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4分)
27:(1)蒸汽时代、电气时代。
(4分)
(2)英国社会稳定;人口资本的自由流动;圈地运动;手工工场的技术革新;市场的需求不断扩大;权利法案的实行。
(任意四个6分)
(3)汽车工业、石油工业、钢铁工业、化学工业等。
(写出三个得满分)(6分)
(4)电灯、电话、电报、汽车等。
(凡是采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技术成果且现在仍使用的都正确。
写出两个得满分)(4分)
(5)对科技认识、对创新认识、对教育认识等(其它角度只要与工业革命有关的都正确。
(2分)
28:(1)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和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当年中国出现了”左倾”错误。
(6分)
(2)在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分)
意义: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群众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4分)
(3)启示有: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②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③必须注意国民经济比例协调发展等等。
(只要言之有理可给分,每点2分, 最多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