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贵阳第三十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省贵阳市第三十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无答案)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自然、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其实质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
生态文明不仅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哲学问题。
生态哲学将生态理念引向社会生活,将自在的哲学本质转换为自为的生态智慧。
西方深层生态学的代表人物奈斯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理想,我称之为生态智慧。
”生态智慧重建的不仅是自然生态平衡,更重要的是要重建人的精神生态和整个文明生态的平衡。
现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不仅包括外部自然生态的危机,而是也包括社会内部的自然生态的危机,前者导致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后者导致人类社会系统的破坏。
生态哲学是走向生态文明的理论准备,是人与自然关系反思后的生态觉悟,以及作为这种觉悟的生态智慧和理念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推进。
生态文明既反映人类对自然生态的认识和改造,又反映人类将认识和改造自然生态所获得的积极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所取得的一系列积极成果,包括: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的重建、人与人的协调关系的构建、人类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
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建是要建立自然生态,即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这是人类社会关系协调的基础;人与人的协调关系的构建则是要建立社会生态,是使各种社会矛盾的合理解决获得和谐有序的状态,这是自然生态重建的根本保障;人类各种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目的是建立多元互补的文化生态,为社会生态的构建营造和谐有序的文明环境,为自然生态的重建奠定健康稳定的社会基础。
1.下列关于“生态文明”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建设和谐社会所应遵循的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
B.生态文明就是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
C.生态文明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其目的是协调人类社会关系。
D.生态文明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它也是一个哲学问题。
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实现生态文明,人类必须重建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构建人与人的协调关系,创建人类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
B.构建生态文明必须把生态理念引向人的社会生活。
C.生态觉悟在反思人与社会关系后产生,它在自然领域的扩展和推进构成生态哲学。
D.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是由现代人类所面临的外部自然生态危机造成的。
3.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西方学者奈斯之所以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思想”,是因为西方传统生态理念陷入困境,需要引进东方智慧。
B.人类要走向生态文明,必须从理论上认真研究生态哲学。
C.生态文明不只是一个理论和认识问题,还是一个实践问题。
D.人类各种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与社会生态的构建及自然生态的重建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共19分)
豫人张氏者,其先齐人。
明末齐大乱,妻为北兵掠去。
张常客豫,遂家焉。
娶于豫,生子讷。
无何,妻卒,又娶继室牛氏,生子诚。
牛氏悍甚,每嫉讷,奴畜之,啖以恶食。
且使之樵,日责柴一肩,无则挞楚诟谇,不可堪。
隐畜甘脆饵诚,使从塾师读。
诚渐长,性孝友,不忍兄劬①。
阴劝母,母弗听。
一日讷入山樵未终值大风雨避身岩下雨止而日已暮。
腹中大馁,遂负薪归。
母验之少,怒不与食。
饥火烧心,入室僵卧。
诚自塾中归,见讷嗒然,问:“病乎?”曰:“饿耳。
”问其故,以情告。
诚愀然便去,移时怀饼来食兄。
兄问其所自来。
曰:“余窃面倩邻妇为者,但食勿言也。
”讷食之。
嘱曰:“后勿复然,事发累弟。
且日一啖,饥当不死。
”诚曰:“兄故弱,恶能多樵!”次日食后,窃赴山,至兄樵处。
兄见之,惊问:“将何作?”答曰:“将助采樵。
”问:“谁之使?”曰:“我自来耳。
”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
”于是速归之。
诚不听,以手足断柴助兄。
且曰:“明日当以斧来。
”兄近止之。
见其指已破,履已穿,悲曰:“汝不速归,我即以斧自刭死!”诚乃归。
兄送之半途,方回复樵。
既归,诣塾嘱其师曰:“吾弟年幼,宜闲之。
山中虎狼恶。
”师曰:“午前不知何往,业夏②楚之。
”归谓诚曰:“不听吾言,遭师责矣!”诚笑曰:“无之。
”明日,怀斧又去,兄骇曰:“我固谓子勿来,何复尔?”诚弗应,刈薪且急,汗交颐不少休。
约足一束,不辞而还。
师笞之,乃实告焉。
师叹其贤,遂不之禁。
兄屡止之,终不听。
一日与数人樵山中,欻③有虎至,众惧而伏,虎竟衔诚去。
虎负人行缓,为讷追及,讷力斧之,中胯。
虎负痛狂奔,莫可寻逐,痛哭而返。
众慰解之,哭益悲。
曰:“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
众急救之,入肉者已寸许,血溢如涌,眩瞀殒绝。
众骇,裂其衣而束之,群扶以归。
母哭骂曰:“汝杀吾儿,欲劙④颈以塞责耶!”讷呻云:“母勿烦恼,弟死,我定不生!”置榻上,创痛不能眠,惟昼夜倚壁而哭。
父恐其亦死,时就榻少哺之,牛辄诟责,讷遂不食,三日而毙。
(节选自《聊斋志异•张诚》,有改动)
【注】①劬(qú):劳苦。
②夏:亦作“榎”,木名。
③欻(xū):忽然。
④劙(lí):割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蓄甘脆饵诚饵:给……吃
B.值大风雨,避身岩下值:遇到
C.兄故弱,恶能多樵恶:不
D.汗交颐不少休颐:脸颊
5.文中划波浪线句子“一日讷入山樵未终值大风雨避身岩下雨止而日已暮”断句正确的是()
A.一日/讷入/山樵未终/值大风雨避身岩下/雨止而日已暮
B.一日讷入/山樵未终/值大风雨/避身岩下雨止/而日已暮
C.一日/讷入山樵/未终/值大风雨/避身岩下/雨止而日已暮
D.一日/讷入/山樵未终/值大风雨避身岩下/雨止/而日已暮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氏的妻子被北方的兵士掠走后,他在豫又先后娶了两位妻子。
牛氏经常虐待张讷,对张诚却疼爱有加。
B.张讷由于大风雨没有砍下足够的柴,牛氏就不给他饭吃,张诚知道后从邻居家偷了面做成
饼给张讷吃。
C.张诚偷偷上山帮张讷砍柴,遭到了私塾先生两次责罚,张讷也多次劝阻张诚,但张诚始终不听。
D.张诚被老虎叼走后,张讷自杀,被人救起,回家后受到继母责骂,加之心情悲痛,绝食三日而死。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
”于是速归之。
(5分)
(2)“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两小题。
新少年游
柳永
参差烟树灞陵桥①,风物尽前朝。
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②。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③。
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④。
注:
①灞陵桥:在长安东(今陕西西安)。
②楚宫腰:以楚腰说柳。
③蘅皋:长满杜蘅的水边陆地。
④兰桡:桡即船桨,兰桡指代船。
8.指出上阕后三句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5分)
9.结合本首词的下阕来分析词人“肠断”的因由。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共6分)
(1) 白居易《琵琶行》表明沦落世间,同病相怜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荀子《劝学》表示“君子应广泛地学习而每天对照反省自己,则理智而清醒,没有过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苏轼《赤壁赋》)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道大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并将相应题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小题。
麻雀
钱老是全国的知名作家。
钱老应邀到我们这座小城来讲课。
几个文学圈的朋友一合计,要单独请钱老吃顿饭,而且让钱老吃舒服些。
到哪里去吃呢?大家犯了难。
像钱老这样国内国外到处去的,啥东西没吃过呀?最后,我建议:“要不上山吧,吃点儿野味。
”
于是,我们便上山。
看得出来,钱老非常高兴。
山上空气新鲜,景色也不错。
开始上菜了,先上的是清一色的野菜:苦菜、薄荷、花椒芽、山楂芽等。
每上一道菜,钱老都说:“好,都是真正的绿色食品。
”
大家也高兴了。
我说:“钱老,还有一道菜,你吃了肯定说好。
”
“是吗?”钱老的胃口被吊起来。
一会儿工夫,那道菜上来了,是这个山村小店最有特色的菜——炸麻雀。
那麻雀炸得颜色焦黄,上面略撒胡椒、孜然等调料,隔老远就能闻到那种喷喷的香味。
嚼起来酥软香脆,让人回味无穷。
“钱老,您尝尝。
”我拿起筷子。
夹一只给钱老。
“这是什么?”
“麻雀,真正的山里麻雀。
”
没想到钱老的脸色倏然大变!
钱老果断地说:“把它撤掉!”
大伙儿都愣了!
一位朋友笑笑说:“钱老,您是不是觉得咱们吃这个破坏了生态平衡?其实,山里的农民都在谷子地里竖起草人吓唬麻雀,这东西太多,太能糟踏庄稼了。
”
钱老没说话,却把袖子挽起来。
我们清晰地看到他的胳膊上起了红红的好几片。
钱老竟然一见麻雀就浑身过敏!
我有个朋友一看到蚂蚱、蝎子,就浑身过敏。
但我还没听说过一见麻雀也那样的。
我赶紧把那盘炸麻雀端下去了。
过了好一会儿,钱老缓过劲儿来了。
他为刚才的失态表示了歉意,并给我们讲了个故事。
——那是个你们这种年龄都了解的年代。
那时候,我还是一所中学的校长,因为发表过一些论文,很快就被“掀翻在地”了。
我和几个老同志被关在一间黑屋子里。
那些曾经听过我的课的学生,想起来便把我们轮流提出去,做专场批斗或陪斗。
那滋味儿不好受啊!但比关在屋子里还是强多了,自由多了。
我们几个人在那间屋子里,不敢说话,不敢交流,就那么闷闷地坐着,默默地背“语录”。
对于我们来说,这种日子真是枯燥啊!
有一天,枯燥无味的气氛突然被一个小动物打破了,从窗子上飞进来一只小麻雀!那小东西兴许一飞进来就感觉到了屋里空气的沉闷,它拼命地想飞出去,可进来容易飞出去就难了。
有好几次它都撞到窗棂子上,差点儿掉到地面上。
我们几个不敢动,但眼睛却随着那只麻雀的飞动来回移动。
这种状况很快被守在外头的人瞧见了。
有个胳膊上戴箍的学生走进来。
他皱着眉头瞧了瞧那只小麻雀,然后又瞧瞧我们。
我在他的眼睛里面捕捉到了一丝闪亮。
他下了命令:“逮住它!”
我们几个得了这命令,开始动手。
想想看,几个学者、专家开始在一间屋子里逮麻雀,这本身就富有戏剧性。
但那时候,我们觉得高兴,干这个总比闷在那里强多了。
麻雀最后落在了对物理学颇有研究的高老手里。
高老捏着那只麻雀,几乎是小跑来到那个下命令的学生面前,高兴地说:“逮住了!”
那个学生把麻雀拿在手里,端详着。
那个小生命哆嗦起来。
端详它的人突然笑了。
他面向高老,轻轻地说:“你吃了它!”
钱老讲到这里,就用双手把脸捂住了。
钱老说:“屋子里所有的人都呆在那里。
我们看到高老的手哆嗦起来,高老把麻雀接过来,眼睛盯着那只可怜的麻雀,突然,就向嘴里塞去……”
我们几个马上就把眼睛闭上了。
我们仿佛听到了一种很残忍的叫声……
钱老把头深深地埋下去,身子剧烈地扭曲着,再抬起头来,已泪流满面。
我们好久都说不出一句话来。
(选自宗利华小小说集《租个儿子过年》)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情节虽然简单,但却一波三折,尤其是结尾安排得出人意料,但给人震撼之余却也让人觉得过于夸张,有违人性的基本常识,不合现实。
B.刚开始,钱教授“非常高兴”并且“胃口被吊起来”,但是一看到麻雀竟然“脸色倏然大变”,甚至过敏。
这种反常的表现制造了悬念感,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C.小说以钱教授为叙述观察视角.讲述了自己“文革”时有关麻雀的悲惨经历,揭示了黑暗时代人们对生命的漠视、对人格尊严的践踏等人性的扭曲与丑恶。
D.小说结尾解释了前文钱教授反常表现的原因,高老逮到麻雀很高兴时,那个“学生”让老师把麻雀吃下去,给人强烈的震撼。
这样的结局出人意料,但在那个畸形的年代是有可能的。
E.小说中曾两次提到吃麻雀,一次是人们餐桌上见到的油炸麻雀,一次是钱教授讲述的故事中的吃麻雀,前者说明人们普遍缺乏对生命的尊重意识,后者突出“文革”对人的尊严的漠视。
(2).小说题为《麻雀》,请分析小说中“麻雀”在结构和内容两方面的作用。
(6分) (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胳膊上戴箍的学生”的形象特点。
(6分)
(4).小说中“我们”在听完钱教授的故事后,很显然受到极大的心灵震撼,以致“好久都说不出一句话来”。
请结合文章内容,试分析当时“我们”的内心感受。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边的文字,完成(1)——(4)题。
“太笨”的吴宓
年轻时的钱钟书在评价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时,有这样的言词;“叶公超太懒,吴宓太笨,陈福田太俗。
”“笨”的含义当然很多,“固守自己观念,不知变通”应是其中之一。
就此而言,吴宓是真“笨”。
首先是他对毛彦文不屈不挠的追求。
追求不说,还把自己这不知变通的“死打硬缠”写成诗昭告天下:“吴宓苦爱毛彦文,三洲人士共惊闻。
离婚不畏圣贤讥,金钱名誉何足云。
”杨绛在《吴宓先生与钱钟书》一文中,对吴宓的这种“笨”如此描绘:“我对吴宓先生崇敬的同时,觉得他是一位最可欺的老师。
当时吴先生刚出版了他的《诗集》,同班同学借口研究典
故,追问每一首诗的本事。
他像个不设防城市,一攻就倒,问什么,说什么,连他意中人的小名儿都说出来。
”
吴宓这种对意中人执迷不悟的“笨”不仅表现在现实生活中,还洋溢到了艺术世界。
在吴宓的《论<红楼梦>》中,他对林妹妹推崇备至。
因此,他总是将自己深爱的女子统统比做林妹妹。
凡有人动了吴宓的林妹妹或说了什么有损林妹妹的话,那就等着他对你暴跳如雷甚至大打出手吧。
抗战期间,昆明文林街上有个湖南人开了家牛肉馆。
老板虽是卖牛肉的,可一样追求高雅,把牛肉馆取名为“潇湘馆”。
这也不能说没一点理由:人家是湖南人,自然跟“潇湘”二字有关。
可因为“潇湘馆”是林黛玉的香巢,吴宓为此勃然大怒。
他找上门去,用手杖将馆里的锅碗盆瓢一阵猛砸,停手之后,还恨犹未释地叫老板将“潇湘馆”的招牌取下,岂知老板也是牛脾气,双方争执不下,后来有人出面调解,将“潇湘馆”改作“潇湘”才了事。
吴宓先生作为大名鼎鼎的教授,他口袋里的钱虽然比学生多几文,但仍然清苦。
吴宓常常带着心爱的研究生去打牙祭,在小馆子里坐下来,他神情严肃地拿过菜单,用正楷在小纸片上写下要点的菜及价格,一笔一笔算清楚了,估量口袋里的钱真的够用,他这才交给跑堂的。
既然是请客,还要如此锱铢必较,不了解他的人,真会觉得他小气。
可这就是真实的吴宓。
性格即命运,这话八九不离十。
细看吴宓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性格确实起到了决定作用。
他把自己的一生浓缩为四个字——“殉情殉道”,可情归于空,道亦归于空,可谓“敌笑亲讥无一可,情亏志折事全终”。
他坚持“中西融合”的治学原则。
在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人们对传统文化极尽声讨的时代,吴宓却不忍于新文化运动中民族文化价值的被忽略,与柳诒征、梅光迪、胡先驌、汤用彤、缪风林、王国维、林宰平等一大批学贯中西的知名学者,创办了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的《学衡》杂志。
他们在《简章》中声称:“本杂志于国学则立以切实之工夫,为精确之研究,然后整理而条析之,明其源流,着其旨要,以见吾国文化,有可与日月争光之价值。
”今天看来,这种当年被冠以“文化保守主义”的主张,已经分明表现出了它的前瞻性及现实价值。
但在当年,《学衡》被认为是一本以极鲜明的态度反对新文化运动的刊物,受到来自新文化阵营和亲友的压力,《学衡》历时十余年,一直没有政治和经济上的依靠。
他率性直言,不知避讳。
在三年困难时期、人人吃不饱肚子的时候,他上课为学生讲解“……犹……况……”文言结构,脱口举例“三两犹不够,况二两乎”,被指控为疯狂反对社会主义。
他感情真挚,不怕非议。
尤其让人悲叹的是,他去世21年后,有人在台北拜访年逾百岁的毛彦文,问及吴宓对她的爱恋,毛彦文竟面无表情,冷冷地回答了一句:“好无聊。
他是单方面的,是书呆子。
”这冰冷的回答,更体现了吴宓那“一但认定、绝不动摇”的品性。
衡者,秤杆也、准则也。
他毕生追求的,是做人的准则、做学问的准则。
当他试图去给治学、去给做人建立一个原则的时候,这些原则却反过来重重地伤了他。
不过,他倒下了,一个纯正文人的标杆却树起来了。
这,也许就是“衡”的所在。
(根据相关文字整理)
(1).列对这篇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吴宓先生担任过清华大学外文系的教授,因为他固守自己的观念,不知变通,因而年轻的钱钟书评价他“太笨”。
B.吴宓先生为文林街一家牛肉馆取名为“潇湘馆”而勃然大怒,因为他对林妹妹推崇备至,而“潇湘馆”是林黛玉的香巢,以此为名是有损“林妹妹”的事。
C.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吴宓一生的遭际为这句话做了恰如其分的注脚,在他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中,性格确实起到了决定作用。
D.正因为吴宓先生情感真挚,不怕非议,大胆执着追求喜爱的女性,成就了他特立独行的文化人格,具有标杆意义;但同时他也落得了一个“敌笑亲讥无一可”的下场,具有悲剧色彩。
E.本文选取了几个典型事例,将一个带有书呆子气、认真较劲、率性幽默的吴宓呈现在读者面前。
人物刻画有血有肉,形象丰满。
(2).中一再提及的“笨”的内涵是什么?结合本文,他的“笨”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概括。
(6分)
(3).何说吴宓的一生充满悲剧色彩?请简要分析。
(6分)
(4).人说:“在二十世纪初,反对新文化运动,恰如唐·吉诃德和风车搏斗。
但吴宓负隅顽抗,坚决不投降。
”从文章内容看,你如何评价吴宓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为?请阐明你的观点和理由。
(8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表达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教育专家高瞻远瞩,从长计议
....,制定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今后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
B.《爸爸去哪儿》是湖南卫视从韩国引进的亲子户外真人秀节目,新颖的综艺模式让人耳目
一新,广大观众口耳相传
....,收视率一路攀升。
C.春天的汴梁城,花红柳绿,生机盎然,游人漫步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水系工程,含英咀华
....,欣赏着粼粼水波、烟柳画桥。
D.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的提出是文化自觉自信的证明,是中国全面崛起的先声,全
国人民深受鼓舞,发扬蹈厉
....,团结奋斗。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年轻人对“动漫”的情有独钟,推动了“动漫”产业朝着高质量、高速度、高赢利发展,嗅觉灵敏的商家便抓住机会来赚钱。
B.总体来说,山寨文化的泛滥与其说是对草根创新精神的彰显和标榜,不如说是对国人知识产权意识严重缺乏的揭露与讽刺。
C.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称,电信一年的互联网收入大约为500亿元,相对应的,罚额将高达数亿乃至数十亿元左右。
D.第二次交会“拥吻”前,天宫和神八需要先分离,此次交会对接要成功,就要控得住,对
得上,分得开,“分得开”是成功的关键。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如果路遥现在还活着,不知是什么样子?这谁也说不准。
但是他肯定会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他会干出许多令人佩服又咋舌的事来。
他是一个强人。
强人身上有比一般人优秀之处,也有一般人不可理解之处。
;;;;。
①他让你尊敬,也让你畏惧
②他大气,也霸道
③他刚强自负不能容忍居于人后,但儿女情长感情脆弱内心寂寞
④他关心别人,却隐瞒自己的病情
⑤他痛快豪爽,也使劲用狠
A.②④③⑤① B.②⑤①④③ C.③①②⑤④ D.③②①④⑤
16观察下面这幅漫画,完成(1)(2)题。
(5分)
(1).说明漫画的内容。
(3分)
(2).揭示漫画的寓意。
(2分)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出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可见历史及其叙述在国家、民族、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借鉴意义。
①,正在于其著述者对待历史有严肃认真的态度,有后人应有的敬意,而非凭空想象,随意为之,并使其庸俗化。
否则,其著述非但起不到以史为鉴的作用,②,使读者通过一面夸张变形的“哈哈镜:”观察历史。
近些年来,_③,已经在读者尤其是在那些并不专门研究历史的非专业读者中造成了不良后果,影响到他们对历史的正确认知。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个大学毕业生去参加一次职业招聘的录取面试,当他迟到了40分钟匆匆赶到时,负责面试的主管冷冷地质问:“你迟了整整40分钟,还来干什么?”他在简短说明理由之后,说道:“我知道我没希望了。
我来只是想看您还在不在,好让我当面说声对不起。
”他话音刚落,主管站起来拍了拍他的肩膀说:“你被录取了。
”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1)选好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3)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