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大学生爱情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大学生爱情观
第一篇:简析大学生爱情观
小析大学生爱情观
一、剖析恋爱行为。
(1)人类性心理的发展过程:疏远异性期(10——
11、12岁)、接近异性期(13——
15、16岁)、两性初恋期(17、18——20岁)。
此外,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埃里克逊对于人类自我发展提出八个阶段:婴儿期、童年期、学前期、学龄初期、青春期、成年早期(18——30岁,这是建立家庭生活的阶段,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成年期、成熟期。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成年以后,对于爱情的追求成为人类这一阶段的主要诉求。
(2)恋爱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释义:男女互相爱慕。
康德认为,性冲动是具有周期性的;所谓恋爱就是我们借助了想象的力量,把它从周期性里解放出来,而成为一种有延续性的东西。
夏威夷大学曾文星教授认为,“恋爱”乃是指两个人之间发生强烈且浓厚的喜爱情感,是一种情感与人际关系状态;通常是个短暂时间的心理现象。
黄希庭等认为,“男女双方培育爱情的过程,称为恋爱。
处于恋爱状态的男女会产生特别强烈的互相倾慕”。
由以上的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恋爱进行剖析:第一,恋爱的基本动力是人的性欲望
第二,恋爱的本质是满足男女双方心理需要第三,环境因素的影响是导致恋爱的外部条件
因此,恋爱是一种在性欲望驱动下,为了满足男女双方心理需要,受到环境因素临影响的,互相倾慕和培植爱情的过程。
(3)关于恋爱观
人类对于恋爱这一问题所持有的基本看法、观点,就是恋爱观。
爱情是人类繁衍生息所必需的条件,因此不论对个人,还是整体人类而言,它都是弥足珍贵,举足轻重的。
但是我们同时又应清醒的认识到:虽然爱情是个人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它不是人生的全部。
如此,正确地树立这一认识前提,我们才能建立正确恋爱观。
爱情的本质及其特征。
拉罗福什科尔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人从来不曾读过爱情字眼的话,就不会堕入情网之中。
由此,我们可以先行树立一个观点,那就是,爱情归根结底,也是社会的产物。
我们不必将爱情描述得如何神秘,如何圣洁。
仔细道来,爱情是男女双方在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以及共同的生活理想的基础上,在内心形成的,对对方由衷的倾慕,同时,双方都渴望与对方结为终身伴侣的强烈、稳定、专一的感情。
归根结底,爱情的本质是人的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相结合的异性间的崇高感情。
具体到爱情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我们可以作如下分析:1.爱情具有自主性和互爱性。
所谓真爱难求,真正的爱情是双方感情发展的自然升华。
它是一种纯洁、复杂而又崇高的感情活动,由男女双方的心灵的共鸣而产生,彼此倾慕,情投意合。
在爱情的初期,双方都对于它的发展具有着自主性。
因此我们可以说,爱情具有自主性。
而在爱情的发展过程中,男女双方始终处在了平等的地位上。
并且,双方都因为对对方的爱慕而产生爱意,因而爱情又具有互爱性。
2.爱情具有专一性和排他性。
陶行知曾经很形象的形容过爱情:爱情之酒甜而苦,两人喝是甘露,三人喝是酸醋,随便喝要中毒。
我们可以由此而对爱情的专一性有所了解。
确切地说,爱情是由男女双方所自然维系的,只属于两人的感情。
在爱情的产生以及发展过程中,都要求男女双方对对方保持忠贞不二。
同时,因为这专一性而又衍生出排他性,即爱情是排斥第三方的介入的。
3.爱情具有持久性和阶段性。
爱情不是如昙花一现短暂,而是如亲情般具有持久性。
爱情的持
久性表现在爱情发展、深化以及升华的过程上。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真正的爱,非环境所能改变;真正的爱,非时间所能磨灭;真正的爱,给我们带来欢乐和生命。
我们由此可以一窥爱情持久的本来面目。
同时,在爱情发展的过程中,它又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具有一定过程,并且在不同阶段就会有不同的表现。
4.爱情具有社会性和道德性。
由于爱情的社会属性,我们可以推演出爱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
因此,无论是爱情的本质,还是爱情的发展过程都必然要受到各种社会关系及社会因素的影响。
因此,爱情具有社会性和道德性。
二、不同的爱情观
爱情是一个古老而魅力恒久的人生课题。
在人类发展史上,许多伟大的文艺作品都是与爱情有关的:我国的《诗经》、《楚辞》,希腊的史诗,莎士比亚的作品,甚至基督教的《圣经》中对爱情都有相当精彩而感人的描述。
《诗经》首篇《关睢》即描述一名男子追求女子的恋爱过程。
而莎翁笔下著名的爱情悲剧《罗密欧与茱丽叶》更是打动了无数人的心,成为经典中的经典。
除了文艺作品对爱情的描写,许多心理学家、哲学家也对爱情有着不一般的看法。
黑格尔认为:爱情爱情里确实有一种高尚的品质,因为她不止停留在性欲上,而是显出一种本身丰富的高尚优美的心灵,要求以生动活泼、勇敢和牺牲的精神和另一个人达到统一。
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是一切本能中最基本的内容,爱情不过是性本能的一种表达或升华。
而哲学家休谟认为:爱情是由“美貌”、“性欲”和“好感”这三种印象或情感结合而发生的。
这些笔者所罗列的对于爱情的阐述,距离爱情的本质依然还有一些差距。
马克思主义的爱情观认为,建立在男女性爱基础上的感情之所以是爱情,是由人类的社会属性决定的。
所以,所谓爱情,不单单是由人类的生理需要的冲动而互相需要,更重要的是,爱情是基于双方志趣的投契以及心灵的相通。
这些,前提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受特定的社会关系、经济地位和知识结构等等所制约。
总而言之,爱情是男女双方在一定的客观的物质基础以及双方所共有的
生活理想上,在双方心里所形成的对对方最真诚的倾慕,并且,双方都因为这倾慕而强烈希望对方成为自己的终身伴侣。
爱情的本质是人的社会属性与人的自然属性相结合的,在两性之间的崇高的感情。
与友情相比较,爱情还有两性之间那生物性方面的吸引,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异性相吸。
而爱情与好感的不同,就在于爱情是根植于男女双方的社会属性的基础上的。
而好感却通常都只是单纯的感觉。
综上所述,关于爱情观,我们可以从它丰富的内涵中归结出四个要素:
一、性欲。
这是爱情的生理基础和自然前提;
二、情感。
这是爱情的中心部分,它往往表现为灵与肉相融而为一体的强烈感情;
三、理想。
这是爱情的社会苊,也是爱情的理智向导;
四、义务。
这是爱情的社会要求,表现为自觉的道德责任感。
以上四个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
四、树立正确的大学生爱情观。
由于大学生还未走出社会,因此,这阶段的爱情会明显地表现为如柏拉图之恋般的不需顾虑物质基础。
但是,身为大学生的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爱情并非不食人间烟火。
只有正确树立这一意识,才能更好掌控爱情之舟。
与些同时,大学生的爱情的特殊性又表现在,大学时候正是青年学生学习知识,锻炼生存技能的特殊时期。
因此,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青年学生不能将大学的重要任务——求知,抛开,而应当正确地处理爱情与学业的关系。
非本人撰写,如果侵犯到著作权。
请联系我,将尽快删除
第二篇:大学生爱情观
大学生爱情观
爱情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它牵动着无数人的心。
当今大学生们也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感情问题。
首先是因为刚上学的新鲜感退去之后,随之而来的大学生活往往让我们无所适从,而且校园里双双对对的恋人身影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让我们更加渴望拥有一份真挚的爱情。
那么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终伴侣,如何找到真正的爱情呢?首先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要有一个正确的爱情观。
爱情观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恋爱感情问题上的具体体现,一个正确的爱情观会引导人走向健康、幸福和美好的生活。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端正恋爱态度。
我们必须得深刻地认识到爱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爱的权利和义务是不可分割的,必须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恋爱。
爱的权利和责任的统一,是恋爱生活的基础。
爱,是人类的一种特殊情感,只能用感情去爱,但也是要符合道德的,因为人作为人,既具有自然属性,更具有社会属性,除开感情因素,更应当讲究理性,应当符合社会的法律和道德规范。
无理性的爱是盲目的,很危险的,导致的结果很可能是一场悲剧。
其次,要正确对待爱情的有与无的问题。
作为人类最高级的感情,爱情绝对是一种奢侈品。
既然是奢侈品,就必须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有部分人可以享用,而不是每一个人都会有。
所以,如果我们终其一生也没爱情的话,要坦然面对,不要感伤。
其实这就是老祖宗常说的福份的问题!多做好事,多积德吧,下辈子会有的!最后,在交往的过程中,要做到相互尊重、关心、帮助和理解。
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则,千万不要因为自己心中的情人而改变整个自己,应该本着“独立自主,互相尊重,和睦共处”的原则,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多顾及对方的感受,尽量避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和不让其感到尴尬。
其实,爱情不一定都是轰轰烈烈的,平平淡淡才是真!最羡慕那些黄昏下,互相搀扶的老夫妻,他们一起回家,即使没有说一句情话,可是只是一个微笑也已经胜过前言万语!他们做到了“执子之手,与子谐老”的爱情境界,这更让人感觉到温馨与温暖!树立正确恋爱观,希望每个大学生都能拥有真正催人进步的爱情!
经济管理学院(3)班心理委员
朱雯
第三篇:大学生爱情观
大学生爱情观
在大学校园里,常能见到一对对“有情人”手拉手,肩并肩,亲密无间地走在宽阔的校道上,大学恋爱已成为校园里一道靓丽风景线。
而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是应该选择“一切从恋爱开始”呢,还是认为“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非要现在找”,这就取决于对爱情的态度以及自身的恋爱观。
大学恋爱可遇而不可求。
爱情是个奇怪的东西,你有意去寻找它时,它偏不出现,而你却有可能在无意间收获美好的爱情。
有一句话说得好:“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强求也没用。
”随着心理和生理上的逐渐成熟,对爱情的渴望也渐渐强烈,这就使得有些大学生不管对方是否和自己志趣相同,情投意合,而只凭双方初次见面或经过几次接触之后,以掩耳不及迅雷之势迅速地确立了恋爱关系。
这种由于一时冲动而获得的爱情常常是“无疾而终”,因为开始时没有深入地了解对方,而将来随着对对方了解的深入,双方的缺点会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从而使双方的矛盾也不断加深,最终导致感情的破裂。
而大学生往往心理承受能力较弱,面对感情挫折时,有些大学生会自暴自弃,从此无心向学,更有甚者会做出极端行为来伤害对方。
所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我们并不用刻意地去追求大学的爱情,应当一切随缘,如果爱情真的会来,你躲也躲不掉!"
凡事都有个“度”,恋爱也不例外。
如果能把握好这个“度”,正确处理好学业与爱情的关系,那么,在大学中谈恋爱也未必是一件坏事。
爱情具有巨大的鼓舞力量,它能够振奋人的精神,使大学生们把爱情作为奋发学习的动力。
如何能够兼顾好学业与爱情,是恋爱中的大学生所面临的问题。
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学业与爱情的关系。
他们赞成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大学阶段应以学习为主,爱情应当服从学业;或者希望学业与爱情双丰收,既渴望学业有成,又向往爱情幸福。
总之,大都没有忘记学业,总想把学业放在首要的位置。
但是,上述这些仅仅是大学生主观上、思想上的愿望而已。
真正在客观上、行为上能够正确处理好学业与爱情关系的大学生,虽然也有,但为数不多。
更多的是一旦坠入情网就不能自拔,有些大
学生整天沉浸在卿卿我我的甜言蜜语中,这样做的后果是导致大学生们无意于学习,荒废了学业。
可见,摆正学业与爱情的关系,是大学生难以控制而又必须正确处理的问题!
大学生恋爱不能只重过程而不顾后果,注重恋爱过程,有利于双方相互了解、加深认识,也利于培养感情、增加心理相容度,同时也反映出大学生不愿落入俗套,着意追求爱的真谛。
但是,如果“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这种做法是不可取。
,一些大学生则为了充实课余生活,解除寂寞,填补空虚,把恋爱当作一种消遣文化。
只重恋爱过程,轻视恋爱结果,实质上是只强调爱的权利,而否认爱的责任。
爱情不是自私地占有对方的感情,而是自觉自愿地为所挚爱的人付出感情、担当责任。
那些抱着对大学恋爱只是玩玩而已的心态去尝试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而且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正确认识友情与爱情,切莫把友情错当作爱情。
综上所述,我们在恋爱中应当采取正确的方式,更要正确地处理好学业与爱情的关系。
只有形成了正确的恋爱观,才能实现学业和爱情双丰收。
第四篇:大学生爱情观
爱情是一种个人体验,每个人只能通过自己并为自己得到这种体验。
弗洛姆《爱的艺术》
健康的爱情观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人类精神世界不竭的动力之一。
爱与美、爱与人生、爱与永恒紧密相关。
正值花样年华的大学生,受氤氲之气的滋养,爱情悄悄地生长并繁茂,大学生的爱情如同夏日里的太阳雨,美丽却又有些伤感。
爱的琼浆需要理性与智慧,需要等待与心智,由恋爱的双方共同酿造。
因而,确立健康的爱情观,是大学生未来幸福生活的金钥匙。
第一节爱情是什么
一、爱情是什么
这些来自于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大学生理解的爱情:
“爱情是什么?对于罗密欧和朱丽叶而言,爱情是致命的毒药,对于奥瑟罗来说,爱情是嫉妒的匕首。
而对于我,爱情又是什么?这是一个没有穷尽答案的问题。
在人生的某些片段,我们会不自觉的去思考她们。
”
这是正在思考爱情的大学生。
“爱情可以去理解、可以去解释、可以去研究、可以去……但爱情的美只能在感动中得以体会,那是一个充满了想象与超脱现实的生命经验。
你永远无法理解为什么一个人可以那样的去爱另一个人,除非你也曾深深体会。
这是正在恋爱的学生理解的爱情。
有时候,爱情就好像一个妖精,潜着夜的阴影,隐藏在我们灵魂的那些软弱与彷徨的背面。
你若不够坚强,她便悄然念动一些恶咒来使你更加痛苦,而我们却无法使用我们惯常的逻辑和理智来进行抵抗,因为爱情是非理性的东西,如果你妄想去分析,她会让你饱受挫折,并且丧失掉最后的一点自信。
比较好的方法是依靠忍耐、时间和自生的力量。
你若不够坚定,她便又在你耳边低声呢喃,吹气若兰,撩动你的发梢,轻拨你的心弦,使你陶醉,然后陷入激流中迷局般的漩涡。
这样的情况,有些人曾经体会,于是有些人便说:爱情是无聊的东西!
是真的吗?好像从来没有人给出这个问题的绝对答案。
爱情如此神秘,只因不了解的人尚不敢去揭开她的面纱,而了解了的人却又沉默了。
在爱情面前,语言成了多余;在爱情面前,人人都是小孩,经验往往胜于才智,沉默却更让人领悟。
这是一名刚刚恋爱的男生笔下的爱情。
人人都在期待爱情,爱情却不会为每个人停留。
谁不期盼一份真挚不变的爱情啊!可是我终究还是没搞懂爱情是什么东西。
爱情依旧是那样神秘,一如几千年来的一贯作风,而我依然深信不疑,一如在我之前所有找寻答案的人一般。
于是我还将继续追寻。
在找到答案之前,我只希望还在等待她的人儿,不要错过了她;已经得到了她的人儿,不要轻率的对待她;而蠢蠢欲动的人儿,先要审视自己的内心。
这是一位等待爱情的年轻的而沉稳的心。
三、爱情产生的生理心理基础
生理成熟为大学生恋爱提供了物质基础,但心理与社会性成熟是恋爱的一个必要准备。
恋爱作为大学生情感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体验会对大学生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一)爱情产生的生理基础
爱情产生的生物学基础是生理的成熟。
青年期是童年与成年之间的一个发展过渡期。
一般认为它处于12、13到18、19至20岁,青年期始于青春期,个体在此期间达到性成熟并具备了生殖能力。
青年期的早期征兆之一就是青年人身高与体重的急剧增加。
女孩一般发生在9.5-14.5岁之间,男孩一般发生在10.5-16岁之间。
伴随着生理的成熟常常会带来心理上的变化。
其中身体的早熟与晚熟会影响青年的心理。
早熟的男孩平衡、自然、放松、受同伴的欢迎,较多成为群体中的领导;而晚熟的男孩常常觉得自己能力不足,被拒绝、被支配、有依赖心,缺乏安全感,攻击性强,反抗父母,而且较少想到自己。
早熟的女孩子敏感、害羞、心理变化微妙。
生理的成熟个体差异较大,大学生整体上性器官与性功能完全成熟。
(二)爱情产生的心理基础
身体的成熟一定会带来爱情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中国人经常谈到的某个孩子“懂事早”特指其心理上的成熟程度。
尽管生理的成熟也受到社会文化与环境的影响,但心理的成熟更多受社会文化与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的心理是社会环境综合影响的结果,从校园到校园如此简单的人生经验,使大学生的社会经历显得单薄甚至有些单纯,但大众传媒特别是网络,又使大学生与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社会文化成为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催化剂,太多的传媒关注大学生,使他们的心理如同雨后春笋急剧成长;另一方面,社会经验的短缺使他们的成长或多或少带有不现实性,或者说,象牙塔中的心理成长还带有相当的书院气息。
个体的成长永远不可能脱离社会环境而存在,只有在社会多种因素的碰撞中,积极的因素占优势,大学生才会呈现较高的心理发展水平或达到理想状态,否则就会出现
迟滞、消极或扭曲的状况。
这一点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第二节大学生的爱情
一、大学生的爱情
卢梭在《忏悔录》中写道,他还是15岁的中学生时,热恋上了德·维耳松小姐,却被无情地抛弃了,曾经十分痛苦。
普希金14岁时写下了“一颗火热的心被征服了,我承认,我也坠入情网”这样一句奇妙的爱情体验。
这种奇妙感情的出现,男女青年会忽然听见在他心底响起的一种最甜蜜、最温柔的音乐,这是青春苏醒了,这是存在的庄严召唤。
“少年的爱情需要的是爱护、体谅、同情,需要温和的、适宜的气候。
当羞怯的初恋的红晕开始出现在脸上的时候,对周围的人是一个信号,应该要求真心真意地关怀未成年人的预警信号:注意,爱情萌芽了!”少年的爱情是纯洁的、感性的、精神的,但又不是柏拉图式的,他是在延续世代的本能基础之上的,它要导致性的接近。
(一)爱情来临的阶段
爱情来临至少有几个阶段:一是爱情产生的第一个表现是迷醉,它明净的光辉甚至照入梦中,一个人如果没有体验到由于迷醉而产生的战憷,他就不会堕入情网。
性学家说,没有病人,只有医生,没有爱情,只有恋人。
初恋的感情中包含着对美的感知,当一个人着了迷时,他是在恋爱,情人眼里看到的心上人的秀丽、完美、无与伦比的人品,爱情许诺的是幸福与快乐。
二是激情与热恋阶段。
男性开始占有理想的情人,他的激情燃烧得更加旺盛,更加明亮,因为隐约模糊的性的欲望如今被鲜明的、令人忐忑不安的爱情感所代替,而女性也表现出前所未见的光彩。
爱情要求所爱的人品质恒久不变,同时又要求这种品质具有可塑性,不断翻新,它崇敬传统、习俗,但又渴望理想的美,渴望生活的完美,渴望双方关系文明化。
到底是什么产生了两性的相互吸引?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恋父情结”与“恋母情结”可以有效地解决人们的恋爱选择。
年轻男女在选择自己的恋人时,女性倾向于选择与其理想父亲相一致的男性,而男性倾向于选择与其理想母亲心中意向相一致的女性,这归因于人类最初的恋父情结与恋母情结。
生物学
流派认为:男性喜欢更年轻、在生理上更有吸引力的女性,因为正是这些女性,能够引起男性的生理与心理唤醒水平;而女性也着重寻找能为她们的孩子提供物质来源的男性。
这些男性的特征是身体强健,能引起女性的关注与关爱,这些研究有着明显的局限性。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两性吸引是社会学习的结果,是社会角色的定位与影响而形成的。
社会学习包括榜样学习、替代学习与自我学习。
儿童时期,父母是学习的榜样;而少年时期朋辈群体是重要的学习榜样,青少年时期积累的学习形成的经验会影响到青年时期恋爱对象的选择。
比如,一个在缺乏爱的学习榜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在恋爱时往往缺乏正常的经验与引导。
一个缺乏爱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更易较早恋爱。
可以肯定的是:心理学与社会学的发展还不能完全解释为什么一个人会爱上另一个人,爱便以其特殊的魅力感染年轻的校园学子。
(二)大学生可以恋爱吗?
在课堂教学与咨询中,大学生经常问:大学生可以恋爱吗?恋爱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既有个体差异,也有社会环境的影响,后者的影响更大。
比如说,在农业社会,年轻人的结婚年龄普遍偏小。
而在现代社会,快速的生活节奏与自我发展的双重压力使更多的人先立业后成家。
而大学生尽管生理成熟,但承担繁重的学业任务与未来发展的任务,他们需要更多的时间发展自我。
当爱情的脚步走近时,你可能无法逃避,你拥有选择的权利。
但是,大学生恋爱也是一把双刃剑,因为大学的时间是一个常量,你精力的分配将决定你未来的发展。
因而是否可以恋爱并非一个绝对的规定,它与个体的身心成熟与社会性成熟有关。
最简单的一点是,有恋爱就有失恋,你对恋爱的心理预期与失恋的心理承受力是需要提前考虑的。
大学生爱情有着其独特性。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大学生恋爱的高纯度,纯净、美丽有时甚至显得单纯。
多数学生恋爱如同琼瑶笔下的男女主人公,没有现实生活的压力,男女的第一要务就是认认真真地恋爱。
而爱情永远离不开坚实的大地,脱离现实生活的爱情必然是“见光死”。
二是大学生恋爱的精神特质。
大学生在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