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伯格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合集下载

简述科尔伯格品德发展的三种水平六个阶段理论

简述科尔伯格品德发展的三种水平六个阶段理论

简述科尔伯格品德发展的三种水平六个阶段理论科尔伯格以两难故事实验(海因兹偷药)为基础,提出了的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和六阶段理论。

(1)前习俗水平(4~10 岁)儿童处在外在掌控时期,顺从人士的道德规范,遵从赢得奖励、躲避惩罚的道德原则。

这一水平又分成两个阶段:阶段一,避免惩罚阶段,亦称惩罚和服从定向阶段。

儿童著眼于犯罪行为后果,遵守他人的规则以防止惩罚、获得奖励;阶段二,相对功利阶段,亦称工具目的定向阶段,儿童已经开始基于自己的利益和他人将给与的投资回报去考量顺从原则,以被满足用户的程度去评价犯罪行为。

(2)习俗水平(10~13 岁)儿童将的标准予以内化,他们顺从法则以讨好他人或维持秩序。

这一水平又分成两个阶段:阶段三,寻求认可阶段,亦称“好孩子”定向或人们相互合作阶段。

儿童期望讨好他人,协助他人,可以根据犯罪行为者的动机、特点以及当前情境评估犯罪行为;阶段四,顺从阶段,亦称“好公民”或维护和社会秩序阶段。

儿童已经开始考虑到社会体系和良知,自己的责任,表明出与较低的认同,并力图保持社会秩序。

(3)后习俗水平(13 岁以后)儿童存有了真正的道德概念,道德观全然内化,儿童认识到道德原则之间的冲突以及如何从中展开挑选。

这一水平又分成两个阶段:阶段五,法制观念阶段,亦称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人们以理性方式思索,注重多数人的意愿和社会福利,指出依法行事就是的犯罪行为方式;阶段六,价值观念阶段,亦称个人良心定向或普遍道德原则阶段。

人们依据自己内在的标准行事,犯罪行为受自我良知的约束。

科尔伯格认为,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经历所有这些发展时期。

简述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

简述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

简述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是由哲学家约翰科尔伯格(JohnJ.Kohlberg)提出的一种理论,这种理论将人类道德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和六个阶段,每个阶段由一组里程碑式的行为标准和价值观构成,以蛋白质的形式逐步向上进化。

科尔伯格的理论指出,道德的发展有三个主要水平,即低水平,中水平和高水平。

低水平,主要是以自我利益为导向,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力追求自己的利益,义务只是以实际利益作为衡量标准,是人们本能的行为,也就是所谓的“表面道德”,没有真正的道德观念,也没有太多的压力和束缚,主要表现为自私、自利、贪婪和私心等。

中水平主要是以群体利益为导向,认为理想的道德行为应以群体的利益为依据,而非以个人的利益为依据,这是一种集体的道德,主要体现在重视既定的价值观念,理解社会规范,社会伦理观念等,但仍然无法真正的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和道德,仍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利心理,主要表现为守规矩、尊敬权威,遵守法律等。

高水平着眼于本质的道德,它更多地强调以道德标准为导向,并以正义和谅解为基础,把个人的利益和群体的利益统一起来,从而实现真正的道德发展,它更关注社会价值体系,考虑更大的利益范围,提出以自由、善良、公正、人权、仁慈为核心的伦理观念,以维护正义为目的。

科尔伯格的理论认为,上述三个水平的道德发展下还可以细分为六个阶段,这六个阶段分别为:舍尔马克斯阶段(Sheldon)、普洛夫斯基斯阶段(Preoperational)、阿留申格阶段(Aristotelian)、自我利益阶段(Self-Interest)、普遍利益阶段(Universal Interest)和理想社会主义阶段(Idealistic Socialism)。

(二)舍尔马克斯阶段舍尔马克斯阶段(Sheldon)是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他认为,道德的发展最初是建立在个人行为之上的,在舍尔马克斯阶段,道德的发展只是以个人的感受和经验为基础,实际上只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缺乏系统性,也没有任何深刻的理解,大多是随着情绪和感受变化而变化,并不能客观地衡量观点是否正确,只能以实际利益为衡量标准,追求一种短暂的情感满足,一种“非理性的快乐”,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常常缺乏责任感。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理论科尔伯格继皮亚杰之后对儿童品德发展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提出了系统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对皮亚杰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改进,应用道德两难论的方法研究道德的发展问题。

这种方法也称两难故事法。

故事包含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情境,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的人物行为进行评论,从而了解被试进行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原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

代表性的道德两难故事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大意是:欧洲有一位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危在旦夕。

医生告诉她的丈夫海因茨,只有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药可以救他的妻子。

但该药价钱十分昂贵,要卖到成本价的十倍。

海因茨四处求人,尽全力也只借到了购药所需钱数的一半。

万般无奈之下,海因茨只得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儿卖给他,或允许他赊账。

但药剂师坚决不答应他的请求,并说他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海因茨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为了挽救妻子的生命,在夜间闯入药店偷了药,治好了妻子的病。

但海因茨因此被警察抓了起来。

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被试参加讨论,如:海因茨该不该偷药?为什么该?为什么不该?海因茨犯了法,从道义上看,这种行为好不好?为什么?通过大量的研究,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三水平是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六阶段是指每个水平中又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1)前习俗水平(0~9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

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

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

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在这一阶段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

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

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对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可能会作出这样两种不同的反应:赞成者认为,他可以偷药,因为他先提出请求,又不偷大的东西,不该受罚;反对者则会说,偷药会受到惩罚。

简述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简述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简述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是一种描述和解释学习过程的模型。

这个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科尔伯格提出,描述了学习者从没有学习知识到最终掌握知识及其应用所进行的六个阶段。

这六个阶段可以分为三个水平。

第一个水平是“被动水平”,它包括了初始阶段和接受阶段;第二个水平是“探究式水平”,由理解阶段和应用阶段组成;第三个水平是“创新水平”,由分析阶段和综合阶段组成。

科尔伯格的理论认为,所有的学习者在经历这些阶段时能够取得不同程度的学习成果,其结果可能会受到学习者的兴趣、他们拥有的知识和经验,以及他们运用了哪些学习技巧的影响。

每一个阶段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也有不同的学习活动。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学习者的特点来定制学习方案,使其学习过程更高效。

首先,在“被动水平”的初始阶段,学习者接受新的知识和信息,但他们不理解这些信息的内涵,只知道它的存在。

此阶段的重点是激发学习者的兴趣,以及让他们对新知识建立一个舆论。

接受阶段在初始阶段之后,学习者开始理解新知识,并积极探究它们之间的联系。

接下来是“探究式水平”,由理解阶段和应用阶段组成,这两个阶段都以学习者表达新知识为主要特征。

在理解阶段,学习者要建立准确的概念,理解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从而把新知识融入自己的思维之中。

而在应用阶段,学习者要求将新知识在实际环境中运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具体表现为模拟实验、实际操作的技能训练等。

最后是“创新水平”,由分析阶段和综合阶段组成。

在分析阶段,学习者要求上述知识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详尽分析,从而提出创新思维和新方法。

在最后的综合阶段,学习者将综合学习的结果,以及对这些结果的总结、优化甚至更新,以获得最终的智慧成果。

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把学习过程细化,深入洞察,因而具有普遍性和可操作性。

它指导学习者以科学、全面、客观的态度去探索新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使他们有效地获得及掌握新知识,并从中获得智慧和创新思想。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认为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认为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认为
柯尔伯格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开创了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问题,并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1)前习俗道德水平:①惩罚与服从②个人的工具主义目的与交换
(2)习俗道德水平:③相互的人际希望、人际关系与人际协同④社会制度和良知保持
(3)后习俗道德水平:⑤至上的权力、社会契约或功利⑥普遍性伦理原则
上述三水平六个阶段按照维持不变的顺序由高至低逐步进行;更高层次和阶段的道德推理小说能够相容更低层次和阶段的道德推理小说方式,反之则无法。

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顺口溜

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顺口溜

科尔伯格三阶段六水平口诀是如下:惩罚功利前习俗,遵守法规好孩子,契约原则最后述。

柯尔伯格把道德认识划分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三个不同的发展水平。

每一水平又有两个不同的阶段,共有六个阶段。

关于阶段对应的年龄划分,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习俗水平。

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

六个阶段。

阶段一:惩罚与服从阶段。

阶段二:个人的工具主义目的与交易阶段。

阶段三:相互性的人际期望、人际关系、人际协调阶段。

阶段四:社会制度与良心维系阶段。

阶段五:至上的权利、社会契约或权利阶段。

阶段六:普遍性伦理原则阶段。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提出的,他认为道德认知是个体道德行为的基础,道德认知的发展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

科尔伯格将道德认知的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和六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道德推理和行为特征。

1. 前习俗水平(9 岁以下):这个水平的儿童主要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是非善恶,他们关注的是自己的需要和利益,而不考虑他人的权利和感受。

2. 习俗水平(9-15 岁):这个水平的青少年开始关注社会规范和他人的期望,并根据这些规范来判断是非善恶。

他们开始理解到道德行为不仅要符合个人利益,还要符合社会的利益。

3. 后习俗水平(16 岁以上):这个水平的个体已经超越了社会规范的限制,开始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原则来判断是非善恶。

他们能够理解到道德是一种普遍适用的原则,而不是一种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规范。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道德教育和儿童道德发展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提醒我们,道德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道德认知能力,帮助他们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和道德原则。

科尔伯格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口诀

科尔伯格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口诀

科尔伯格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口诀科尔伯格的三个水平和六个阶段口诀是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对人类认知发展的理论模型。

它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心理咨询和组织管理等领域,对于理解个体认知发展和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科尔伯格的三个水平和六个阶段口诀,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科尔伯格的三个水平科尔伯格将人类认知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分别是前乘水平、前论据水平和前论据水平。

每个水平代表着个体对于信息处理的不同方式。

1.前乘水平:这个水平的人主要关注感官信息和直觉。

他们善于通过观察和直觉来获取信息,并且较为重视直觉和感官体验。

在面对问题时,他们倾向于根据自己的感觉和直觉来做出决策。

然而,这种水平的人往往没有深入的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容易被感性的因素左右而偏离客观事实。

2.前论据水平:这个水平的人开始学会理性思考和逻辑推理。

他们开始从事物的细节和事实之间寻找联系,通过分析数据和逻辑推理来解决问题。

前论据水平的人在处理信息时更注重数据和事实的准确性,他们会通过详细分析来得出结论。

然而,这种水平的人在处理抽象概念和复杂推理时可能会出现困惑,他们缺乏对整体观念和综合性思维的把握。

3.前论证水平:这个水平的人能够进行高级的抽象思维和整体思维。

他们能够看到问题的多个层面和复杂性,能够有效地整合和综合信息。

前论证水平的人在处理问题时更注重逻辑的一致性和合理性,他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评估和理解一个问题,并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然而,这种水平的人在面对困难时可能会陷入过度思考和分析的陷阱,导致决策困难。

科尔伯格的三个水平理论对于个体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个体所处的认知水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决策方式,从而更好地与他们沟通和合作。

科尔伯格的六个阶段口诀科尔伯格进一步将个体认知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这些阶段依次为权威、社会、共同体、个体、理性、自主。

每个阶段代表了个体对于社会和自我的认知水平的不同层面。

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是教师招聘考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考点,常常以例子型单选的形式进行考查,由于这一部分的理论相对抽象难懂,下面我们就这一理论分别从水平、阶段、特点以及对两难问题的回答来进行阐述:(1)前习俗水平(具有关于是非善恶观念,但是纯外在的,是从行动结果及自身的利害关系来判断)。

此水平分为两个阶段,阶段1: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特点是儿童只根据后果来判断行为的好坏,为了免遭惩罚而听从权威人物的命令,尚未具有真正意义上的道德准则。

对于道德两难问题的可能回答是"海因茨不能去偷药,因为如果被抓到的话会坐牢的"或者"海因茨应该偷药,如果不偷药,将来会有很大的麻烦,会受到谴责"。

阶段2:朴素的享乐主义或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特点是以个人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来考虑是否遵守规则,满足自己需要的或者对自己有好处的就会遵守。

对于道德两难问题的回答是"不应该偷药,如果妻子在自己出狱之前就去世的话,没有任何好处"或者"应该偷药,抓到的话,可以把药还回去,这样就不会受过过多的惩罚。

如果从监狱出来还能和妻子团聚,短期服刑也不算什么"。

(2)习俗水平(个体着眼于社会及其希望考虑问题,遵从道德准则和社会习俗,维护传统的社会秩序)。

此水平也分为两个阶段,阶段1: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也叫做人际和谐的道德定向阶段,特点是儿童在进行道德评价时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一个"好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并以此为标准展开思维和行动。

对于道德两难问题的回答是"应该去偷药,因为做丈夫的就应该照顾好妻子。

若不偷药,妻子死了,别人会骂他没良心"或"不应该偷药,不仅仅药剂师会认为偷药者是个罪犯,任何人也会这么想"。

阶段2:尊重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特点是儿童更加广泛地注意到维护普遍的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履行个人责任,强调对法律和权威的服从。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三水平六阶段”科尔伯格继皮亚杰之后对儿童品德发展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提出了系统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对皮亚杰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改进,应用道德两难论的方法研究道德的发展问题。

这种方法也称两难故事法。

故事包含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情境,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的人物行为进行评论,从而了解被试进行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原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

代表性的道德两难故事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大意是:欧洲有一位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危在旦夕。

医生告诉她的丈夫海因茨,只有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药可以救他的妻子。

但该药价钱十分昂贵,要卖到成本价的十倍。

海因茨四处求人,尽全力也只借到了购药所需钱数的一半。

万般无奈之下,海因茨只得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儿卖给他,或允许他赊账。

但药剂师坚决不答应他的请求,并说他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海因茨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为了挽救妻子的生命,在夜间闯入药店偷了药,治好了妻子的病。

但海因茨因此被警察抓了起来。

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被试参加讨论,如:海因茨该不该偷药?为什么该?为什么不该?海因茨犯了法,从道义上看,这种行为好不好?为什么?通过大量的研究,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三水平是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六阶段是指每个水平中又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1)前习俗水平(0~9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

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

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

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在这一阶段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

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

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对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可能会作出这样两种不同的反应:赞成者认为,他可以偷药,因为他先提出请求,又不偷大的东西,不该受罚;反对者则会说,偷药会受到惩罚。

科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主要方法

科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主要方法

道德发展阶段论:道德发展阶段论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提出。

柯尔伯格在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基础上,提出了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有三种水平六个阶段的理论。

三种水平,即:前世俗水平、世俗水平、后世俗水平。

其中每种水平又有两个阶段,共六个阶段,即:惩罚与服从的定向阶段、手段性的相对主义的定向阶段、人与人之间的定向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社会契约的定向阶段、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发展阶段理论是道德认知发展论的理论核心。

劳伦斯·科尔伯格自1958年在博士学位论文中对其作了首次阐释后,不断修正,直到1983年他把所有研究成果整理为三大文集时还在进行修改,可见其治学之严谨。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研究,虽沿用皮亚杰的方法,但目的却不像皮亚杰那样旨在了解儿童对行为是非的道德判断,而是借助道德两难的问题情境,希望了解儿童作出行为是非道德判断后如何说明其判断的理由。

概述:科尔伯格对道德发展的研究是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的。

理论的思想渊源主要来自杜威和皮亚杰关于道德发展理论的观点:①道德发展的核心是认知;②促进道德发展的因素是社会交往。

主要运用道德两难法,这也是论证他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道德发展模式的主要依据。

前习俗水平包括服从与惩罚定向和天真的利己主义阶段。

处在这级水平的儿童,往往根据行为的具体结果而非常规的道德准则或社会期望来判断。

习俗水平包括好孩子和尊重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定向阶段。

儿童已能理解维护家庭或社会期望的重要性,而不理会那些直接和表面的结果。

后习俗水平包括履行准则与守法和良好的道德定向阶段。

儿童力求对道德价值和原则做出自己的解释,在评价时能超越普遍原则,考虑较多的是道德的本质,而非具体道德准则。

发展阶段:科尔伯格的研究目的不在于了解儿童对行为是非的认知行为表现,而在于探讨儿童对道德判断的内在认知心理历程。

科尔伯格当时采用的道德两难(moraldilemma)问题情境,是要儿童们对“海因茨题”(Heinz'sDilemma)的故事作出判断并陈述自己判断的理由。

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通过改进皮亚杰的研究,提出儿童道德判断能力发展经历三级水平和六个阶段。

三级水平分别是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科尔伯格通过道德两难故事法得出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也就是有名的“汉斯偷药”(也叫海因兹偷药)。

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认为只有本城一个药剂师发明的镭才能治好她。

病妇的丈夫汉斯找到药剂师,却被索价2000元,这个药价足足高出了药成本的十倍。

汉斯只能到处借钱,可最后只凑够1000元。

汉斯不得已,只好恳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账,以便能快点救活妻子。

但药剂师一口回绝他,说:“不成!我研制此药就是为了赚钱。

”汉斯因此走投无路,于是乎他想到了一个办法,在夜黑风高的晚上,撬开药剂师的店门,为妻子偷来了药。

科尔伯格把这个故事告诉儿童,并问了儿童一个特别核心的问题:汉斯应不应该偷药?为什么?通过研究整理,他将儿童道德发展划分为三水平六阶段。

(一)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1.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1)表现:以免去体罚与服从权力为道德判断的依据,凡是造成较大损害、受到较严厉惩罚的行为都是坏的行为。

反之,一种行为即使都是出于恶意,但如果未被觉察或未受到惩罚那就不是错误的,因此本阶段儿童尚缺乏真正的是非观念。

(2)儿童的回答:赞成:不救妻子,会被小舅子打。

反对:偷药抓住,会受到严厉惩罚。

(3)关键词:避免惩罚2.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也叫相对功利或朴素的利己阶段)(1)表现:这一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2)儿童的回答:赞成:妻子过去给自己做饭洗衣,要救。

反对:如妻子死了,生病也不是自己的错。

(3)关键词: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二)习俗水平(9-16岁)1.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也叫好孩子或寻求认可定向阶段)(1)表现:处在该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这个知识点是在教育心理学板块里需要识记并理解的非常重要的知识点之一,考察时候通常以判断、例子单选型出现。

因此接下来会从理论背景、阶段理论分类、理论启示等方面做一个详细的解释,方便大家理解。

一、理论介绍科尔伯格通过改进皮亚杰的研究,提出儿童道德判断能力发展经历三级水平和六个阶段。

三级水平分别是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同时,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用情景故事设置道德冲突并提出道德问题,让被试在自己的反应中“投射”内心的观念,反映出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

其中最经典的就是“汉斯偷药”的故事,通过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让儿童对道德两难问题作出判断,以此去考察儿童和青少年对一系列结构化的道德情景中的事实进行判断和推理的情况。

接下来是详细的阶段理论。

二、阶段理论三、理论解释1、研究表明,大多数10岁以下儿童的道德推理属于前习俗水平,10岁以后开始进入习俗水平,但仍有少数青少年与成人罪犯停留在前习俗水平。

青少年和成人大多都属于习俗水平,只有大约35%的人在16-25岁之后才达到后习俗道德水平,也就是说,成人也只有少数人可以达到后习俗水平。

那么在我国,我国中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大多数处于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的第三、四阶段,也就是习俗水平。

2、进一步研究发现儿童道德发展具有如下特点:(1)每个人的道德发展都要经历这几个阶段,但发展速度有快有慢;(2)各发展阶段具有质的差异和不变的顺序,不能跨越任何一个发展阶段;(3) 道德发展与逻辑思维发展有关:即道德推理发展阶段不能超越逻辑思维发展阶段;(4)道德发展与不同社会环境的刺激及儿童与社会环境的交往有关;(5)道德认知发展与道德行为有一定的关系:即成熟的道德判断是成熟的道德行为的一个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四、理论启示由于儿童道德判断和推理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对于处于不同阶段的儿童,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应有所不同。

对于处于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的学生,讲解遵守法规问题多半是没有好效果的。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理论科尔伯格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理论科尔伯格继皮亚杰之后对儿童品德发展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提出了系统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对皮亚杰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改进,应用道德两难论的方法研究道德的发展问题。

这种方法也称两难故事法。

故事包含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情境,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的人物行为进行评论,从而了解被试进行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原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

代表性的道德两难故事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大意是:欧洲有一位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危在旦夕。

医生告诉她的丈夫海因茨,只有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药可以救他的妻子。

但该药价钱十分昂贵,要卖到成本价的十倍。

海因茨四处求人,尽全力也只借到了购药所需钱数的一半。

万般无奈之下,海因茨只得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儿卖给他,或允许他赊账。

但药剂师坚决不答应他的请求,并说他发明这种药就是为这样两种不同的反应:赞成者认为,他可以偷药,因为他先提出请求,又不偷大的东西,不该受罚;反对者则会说,偷药会受到惩罚。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如他们对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可能会有这样的说法:赞成者会说,他的妻子需要这种药,他需要同他的妻子共同生活;反对者则会说,他的妻子在他出狱前可能会死,因而对他没有好处。

科尔伯格认为,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和许多犯罪的青少年在道德认识上都处于前习俗水平。

(2)习俗水平(9~15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能够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并以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已经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

规则已被内化,按规则行动被认为是正确的。

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

处在该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

科尔伯格三阶段六水平年龄划分

科尔伯格三阶段六水平年龄划分

科尔伯格三阶段六水平年龄划分科尔伯格三阶段六水平芳龄划分一、引言科尔伯格三阶段六水平芳龄划分是心理学家罗伯特·科尔伯格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个芳龄发展理论。

这一理论将儿童的性格发展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又分为两个水平,共计六个水平。

通过这一划分,科尔伯格试图解释儿童在不同芳龄段对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认知和理解程度。

本文将以科尔伯格三阶段六水平芳龄划分为基础,从简到繁地探讨这一理论,并分享一些我个人对这一理论的理解和观点。

二、科尔伯格三阶段六水平芳龄划分的概述科尔伯格的理论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前传统阶段、传统阶段和后传统阶段。

每个阶段又分为两个水平。

在前传统阶段,儿童主要关注个人利益和惩罚规避。

在传统阶段,儿童开始接受社会习俗和规范,并重视社会道德。

而在后传统阶段,儿童开始形成独立的道德观念,能够根据自己内心的价值观行为。

这一划分在理论上有助于揭示儿童不同芳龄段的心理发展状态和认知能力。

三、科尔伯格三阶段六水平芳龄划分的详细解析1. 前传统阶段在这一阶段的第一水平,儿童的行为主要受到父母或其他权威人士的影响。

他们遵循规则是为了避免受到惩罚,是一种基于利益的从属心态。

在第二水平,儿童也开始考虑互惠主义,即“你给我,我也给你”,但仍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2. 传统阶段在第一水平,儿童开始尊重社会规范和权威,认为这是对的,应当听从。

在第二水平,儿童开始关注社会团体和社会价值观,对社会责任有了更深的理解。

3. 后传统阶段在第一水平,儿童开始形成自己的道德标准,并开始关注自己内心的声音,独立于社会规范进行价值判断。

在第二水平,儿童开始思考和解决道德困境,形成了自己的道德观念。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科尔伯格的三阶段六水平芳龄划分理论对于理解儿童道德发展的过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然而,我认为这一理论在实践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每个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都不尽相同,因此道德发展的过程也会因人而异。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理论科尔伯格继皮亚杰之后对儿童品德发展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提出了系统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对皮亚杰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改进,应用道德两难论的方法研究道德的发展问题。

这种方法也称两难故事法。

故事包含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情境,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的人物行为进行评论,从而了解被试进行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原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

代表性的道德两难故事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大意是:欧洲有一位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危在旦夕。

医生告诉她的丈夫海因茨,只有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药可以救他的妻子。

但该药价钱十分昂贵,要卖到成本价的十倍。

海因茨四处求人,尽全力也只借到了购药所需钱数的一半。

万般无奈之下,海因茨只得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儿卖给他,或允许他赊账。

但药剂师坚决不答应他的请求,并说他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海因茨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为了挽救妻子的生命,在夜间闯入药店偷了药,治好了妻子的病。

但海因茨因此被警察抓了起来。

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被试参加讨论,如:海因茨该不该偷药?为什么该?为什么不该?海因茨犯了法,从道义上看,这种行为好不好?为什么?通过大量的研究,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三水平是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六阶段是指每个水平中又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1)前习俗水平(0~9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

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

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

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在这一阶段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

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

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对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可能会作出这样两种不同的反应:赞成者认为,他可以偷药,因为他先提出请求,又不偷大的东西,不该受罚;反对者则会说,偷药会受到惩罚。

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

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

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是四川教师招聘考试的一个重要考点,因为科尔伯格把人的道德发展分为了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包含两个阶段,所以一般我们也把他的理论称之为“三水平六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继皮亚杰之后对儿童品德发展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提出了系统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对皮亚杰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改进,应用道德两难论的方法研究道德的发展问题。

这种方法也称两难故事法。

故事包含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情境,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的人物行为进行评论,从而了解被试进行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原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

代表性的道德两难故事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大意是:欧洲有一位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危在旦夕。

医生告诉她的丈夫海因茨,只有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药可以救他的妻子。

但该药价钱十分昂贵,要卖到成本价的十倍。

海因茨四处求人,尽全力也只借到了购药所需钱数的一半。

万般无奈之下,海因茨只得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儿卖给他,或允许他赊账。

但药剂师坚决不答应他的请求,并说他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海因茨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为了挽救妻子的生命,在夜间闯入药店偷了药,治好了妻子的病。

但海因茨因此被警察抓了起来。

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被试参加讨论,如:海因茨该不该偷药为什么该为什么不该海因茨犯了法,从道义上看,这种行为好不好为什么通过大量的研究,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三水平是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六阶段是指每个水平中又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1)前习俗水平(0~9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

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

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

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在这一阶段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

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

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对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可能会作出这样两种不同的反应:赞成者认为,他可以偷药,因为他先提出请求,又不偷大的东西,不该受罚;反对者则会说,偷药会受到惩罚。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如他们对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可能会有这样的说法:赞成者会说,他的妻子需要这种药,他需要同他的妻子共同生活;反对者则会说,他的妻子在他出狱前可能会死,因而对他没有好处。

科尔伯格认为,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和许多犯罪的青少年在道德认识上都处于前习俗水平。

(2)习俗水平(9~15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能够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并以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已经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

规则已被内化,按规则行动被认为是正确的。

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

处在该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

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要求,并总是尽量按这种要求去思考。

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

这一阶段的儿童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赞成者会说,他做的是好丈夫应做的事;反对者则说,他这样做会给家庭带来苦恼和丧失名誉。

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

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

认为准则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

因此,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

该阶段的儿童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赞成者会说,不这么做,他要为妻子的死负责;反对者会说,他要救妻子的命是应该的,但偷东西犯法。

科尔伯格认为大多数青少年和成人的道德认识处于习俗水平。

(3)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又称原则水平,达到这一道德水平的人,其道德判断已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是有了更普遍的认识,想到的是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并已将此内化为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

后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处于这一水平阶段的人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

他们看重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

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

在强调按契约和法律的规定享受权利的同时,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

对于海因茨偷药的故事。

赞成者认为,法律没有考虑到这种情况;反对者认为,不论情况多么危险,总不能采用偷的手段。

第六阶段: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表现为能以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

在根据自己选择的原则进行某些活动时,认为只要动机是好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在这个阶段上,他们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

对于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赞成者认为,尊重生命、保存生命的原则高于一切;反对者认为,别人说不定也像他妻子一样急需这药,要考虑所有人生命的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