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南昌市第十六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南昌市第十六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酒婆【注】
冯骥才
酒馆也分三六九等。

首善街那家小酒馆得算顶末尾的一等。

不插幌子,不挂字号,屋里连座位也没有;拒台上不卖菜,单摆一缸酒。

来喝酒的,都是扛活拉车卖苦力的底层人。

有的手捏一块酱肠头,有的衣兜里装着一把五香花生,进门要上二三两,倚着墙角窗台独饮。

逢到人挤人,便端着酒碗到门外边,靠树一站,把酒一点点倒进嘴里,这才叫过瘾解馋其乐无穷呢!
这酒馆只卖一种酒,是山芋干造的,价钱贱,酒味大。

首善街养的猫从来不丢,跑迷了路,也会循着酒味找回来。

这酒不讲余味,只讲冲劲,进嘴赛银水,非得赶紧咽,不然烧烂了舌头嘴巴牙花嗓子眼儿。

可一落进肚里,跟手一股劲“腾”地蹿上来,直撞脑袋,晕晕乎乎,劲头很猛。

好赛大年夜里放的那种炮仗“炮打灯”,点着一炸,红灯蹿天。

这酒就叫做“炮打灯”。

好酒应是温厚绵长,绝不上头。

但穷汉子们挣一天命,筋酸骨乏,心里憋闷,不就为了花钱不多,马上来劲,晕头涨脑地洒脱洒脱放纵放纵吗?
要说最洒脱,还是数酒婆。

天天下晌,这老婆子一准来到小酒馆,衣衫破烂,赛叫花子;头发乱,脸色黯,没人说清她嘛长相,更没人知道她姓嘛叫嘛,却都知道她是这小酒馆的头号酒鬼,尊称酒婆。

她一进门,照例打怀里掏出个四四方方小布包,打开布包,里头是个报纸包,报纸有时新有时旧;打开报纸包,又是个绵纸包,好赛里头包着一个翡翠别针;再打开这绵纸包,原来只是两角钱。

她拿钱撂在拒台上,老板照例把多半碗“炮打灯”递过去,她接过酒碗,举手扬脖,碗底一翻,酒便直落肚中,好像倒进酒捅。

待这婆子两脚一出门坎,就赛在地上画天书了。

她一路东倒西歪向北去,走出一百多步远的地界,是个十字路口,车来车往,常常出事。

您还甭为这婆子揪心,瞧她烂醉如泥,可每次将到路口,一准是“吟”地一下,醒过来了,竟赛常人一般,不带半点醉意,好端端地穿街而过。

她天天这样,从无闪失。

首善街上人家,最爱瞧酒婆这醉酸酸的几步扭——上摆下摇,左歪右斜,悠悠旋转乐陶陶,看似风摆荷叶一般;逢到雨天,雨点淋身,便赛一张慢慢旋动的大伞了……但是,为嘛酒婆一到路口就醉意全消呢?是因为“炮打灯”就这么一点劲头儿,还是酒婆有超人的能耐说醉就醉说醒就醒?
酒的诀窍,还是在酒缸里。

老板人奸,往酒里掺水。

酒鬼们对眼睛里的世界一片模糊,对肚子里的酒却一清二楚,但谁也不肯把这层纸捅破,喝美了也就算了。

老板缺德,必得报应,人近六十,没儿没女,
八成要绝后。

可一日,老板娘爱酸爱辣,居然有喜了!老板给佛爷叩头时,动了良心,发誓今后老实做人,诚实卖酒,再不往酒里掺水掺假了。

就是这日,酒婆来到这家小酒馆,进门照例还是掏出包儿来,层层打开,花钱买酒,举手扬脖,把改假为真的“炮打灯”倒进肚里……真货就有真货色。

这次酒婆还没出屋,人就转悠起来了。

而且今儿她一路上摇晃得分外好看,上身左摇,下身右摇,愈转愈疾,初时赛风中的大鹏鸟,后来竟赛一个黑黑的大漩涡。

首善街的人看得惊奇,也看得纳闷,不等多想,酒婆已到路口,竟然没有酒醒,破天荒头一遭转悠到大马路上,下边的惨事就甭提了,……
自此,酒婆在这条街上绝了迹。

小酒馆里的人们却不时念叨起她来。

说她才算真正够格的酒鬼。

她喝酒不就菜,照例一饮而尽,不贪解馋,只求酒劲。

在酒馆既不多事,也无闲话,交钱喝酒,喝完就走,从来没赊过账。

真正的酒鬼,都是自得其乐,不搅和别人。

老板听着,忽然想到,酒婆出事那日,不正是自己不往酒里掺假的那天吗?原来祸根竟在自己身上,他便别扭开了,心想这人间的道理真是说不清道不明了。

到底骗人不对,还是诚实不对?不然为嘛几十年拿假酒骗人,却相安无事,都喝得挺美,可一旦认真起来反倒毁了?
【注】作品选自冯骥才短篇小说集《俗世奇人》,素材均来源于清末民初天津卫的市井生活。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两段,有首善街酒馆的场景描写,也有对酒馆里的专售酒——“炮打灯”的具体描绘,交代了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为后面酒婆的出场做了铺垫。

B. 第四段“酒婆一到路口就醉意全消”是作品中的关键情节,暗示了老板往酒里掺水导致酒劲不够的情节,是一个颇具匠心的伏笔。

C. 小说结尾写出了老板一连串的疑问,借老板的困惑,展现了病态社会中荒诞的世风,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D. “上摆下摇,左歪右斜,悠悠旋转乐陶陶,看似风摆荷叶一般”,此处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地写出了酒婆喝醉后晃晃悠悠的走路姿态,表达了作者的嘲讽之意。

2. 综合全文,请说明酒婆被称作“真正够格的酒鬼”的理由。

3. 请结合全文,概括分析小说的语言特色。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婶的秤
叶瑞芬
这天,素来恩爱的三叔三婶忽然吵起架来,一怒之下的三叔还把三婶赶出了家门,我们连忙赶过去劝
架。

原来因为肚子里有点儿墨水的三婶,前些年被选当上村委会委员,今天竟然在村委会游说下,当上了村里的村党支部副书记。

三叔闻讯气不打一处来,责备三婶不安分守己,偏要出头露面,竟敢去当这空壳村的出头鸟。

想当初三婶高中毕业后,没舍得离开父母,又回到了村里,种田耕地,直到嫁给了三叔。

小两口承包了一口鱼塘,还圈养了鸡鹅鸭。

养殖场每天开门纳客,吸引了附近农贸市场的小商小贩,生意盈门,很快成了远近有名的养殖户。

而三婶手上那杆秤,更成为十里八乡、人人称羡的标配。

然而,困难也随之而来,一村子经济发展缓慢,房子普遍破破烂烂,连通往集市的路也是凹凸不平的,每逢雨天泥泞不堪,前来进货的商贩总是抱怨连连,三叔三婶心里也很不是滋味。

“你这头发长见识短的,你知道不知道那个劳什子村委会1毛钱都没有,还欠着10多万元外债呢?就连屋里的火炉都只是摆设,根本无煤可烧!”三叔不顾众人围观,对着三婶咆哮道。

“村子再穷也是咱们的家啊!你不管他不管,咱们村民怎么办?”三婶人好,是村里有口皆碑的事买。

邻居李婆婆病了,三婶亲自骑着摩托车把李婆婆用背带绑在身上送到医院,垫付了500元的医疗费;村头的聋哑人赵叔公女儿出嫁,三婶出钱帮他们置办了嫁妆,主持了婚事;村尾的王寡妇家婆去世时,三婶帮忙操办了丧事:8岁的小敏敏父母遭遇车祸去世,三婶不仅送她奶奶去养老院,还把小敏敏接到自己家中照顾。

眼见三叔三婶两人僵持不下,心眼活络的二婶忽然排众而出,附在三叔耳朵根上说了好大一会儿,三叔的脸色这才从红转白,慢慢平和了下来。

平静下来的三叔和三婶定下了协议,然后三婶就轻装上阵了。

上任第一天,三婶就从家里背着煤去,把一个村委会办公室烤得温暖如春。

没钱买纸和笔,她也自掏腰包。

刚一上任,三婶就处理了两名向群众索贿的村干部,劝退三名群众反映差的村干部,通过竞争上岗和考核推荐组建村干部队伍,对有能力肯干事的村干部各用其能。

经过一番整顿后,村干部作风切实转变,为村民办了不少实事。

村里有个沙场,每年都只是象征性地收取承包人一万元钱承包费,并且20年不变。

群众多次反映买沙子还要50元一方,这样并不公平。

村委会却慑于承包人与村党支部书记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不敢换人。

三婶在会上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动议,村里终于同意通过投标的方式转换承包人。

这下三叔家可就热闹了,天天人来人往,明里暗里都争着打听承包价格。

二婶也不甘人后,她的儿子正好在外面沙场打工,对这一块“肥猪肉”早已垂涎已久。

我这才悟出当初二婶帮三婶在三叔面前说好话的目的。

为了彻底撬开三婶的嘴巴,二叔还专门开了家庭宴会,邀请我父母和三叔一家到他家里吃饭喝酒,席间二叔二婶趁着酒酣耳热,就对三婶说了很多关照拜托之类的好话。

三婶也不含糊,“当村干部我不为钱,就是想让全村人都能过上好日子。

”三婶的话掷地有声,一下子把二叔二婶和各路人马给镇住了。

因为投标事宜的保密功夫做到了家,最后,沙场以50万元的承包价被邻村一名早年外出发家致富的土豪中标了。

村子有了钱,三婶的底气一下子足了,接连举办起了系列技术培训班,一心帮着村民早日脱贫致富。

可是,面对空空的报名名单,三婶急了、她不惜饿着肚子,趁饭口逐家逐户上门游说,“先富脑袋才能富口袋啊,放心把孩子交给我吧,我会让他们改变你们一家人的生活的。


在三婶的努力下,开班那天,课室里黑压压来了30多个年轻人。

在请来的专业老师指导下,村里的耕种和养殖技术都获得了质的飞跃。

家家如获至宝,争相效仿。

不到三年,村里的新房子竟相出现,道路也全修好了。

而三叔则成了村民免费的技术顾问,因为早在三婶履职前,三叔就在协议书上承诺,倘若三婶三年内让空壳村变富,他必定无偿为村民推广养殖技术。

三婶,我们村的骄傲,更是以全票当选为新一任的村党支部书记。

“她心里有杆秤,我不得不服输啊!”三叔幸福地感叹道。

(选自2019年第8期《小小说月刊》)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篇写素来恩爱的三叔三婶忽然吵起架,既设置了悬念,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对二人吵架的原因的交代。

B. 三婶热心帮助村民的那些事例,使三婶赢得了很好的口碑,也是她顺利地当上村党支部副书记的根本原因。

C. “当村干部我不为钱,就是想让全村人都能过上好日子”是三婶的心声,她上任后的一系列举动践行了这句话。

D. 这篇小说围绕着“三婶的秤”来构思全篇,作者用细腻的文笔揭示了意蕴深厚的主题,富有创意,现实性强。

5. 小说中的“三叔”这个人物形象有着怎样的特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 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三婶的秤”为题目的好处。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迟桂花
郁达夫
刚在北平住了个把月,重回到上海的翌日,收到一封从杭州翁家山翁某某所发的挂号信。

我立时就想
起了那位多年不相闻问的旧同学老翁。

家里的人劝我上杭州去旅行一趟,去吃吃他的喜酒。

第二天午后两点钟的时候,我已经到了杭州城站,雇车上翁家山去了。

我到了四眼井下车,从背后吹来了一阵微风,里面竟含满着一种说不出的撩人的桂花香气。

我惊异起来:“原来这儿到这时候还有桂花?”
约莫离他家还有半箭路远时候,我就喘着气放大了喉咙叫了起来:“喂,老翁!老翁!则生!翁则生!”
开门出来答应的是一个比翁则生略高三五分的,身体强健,两颊微红,看起来约莫有二十四五的一位女性。

她脸上涨起了一层红晕,一双大眼睛眨了几眨,很腼腆地对我一笑。

当然她是则生的妹妹无疑了。

忽而背后门外老远的就飞来了几声叫声:“老郁!老郁!你来得真快!”
在则生的娘端给我的茶里,我又闻到了一种令人欲醉的桂花香气。

则生对我说:“这茶叶里的还是第一次开的早桂,现在在开的迟桂花,才有味哩!因为开得迟,所以日子也经得久。


我们两人谈谈笑笑,我就提到了他的这一回的喜事。

“在我是无可无不可的,对这事情最起劲的,倒是我的那位年老的娘。

可是我妹妹莲儿,近来,似乎是很不高兴的样子。

她看到了我们这里的婚事热闹,无论如何,总免不得要想起她凄凉的身世的:她的丈夫染上了恶习,后来染了疾病死掉了,她还多了个克夫的罪名。

并且最重要,仿佛是她觉得自己今后的寄身无处。

你来得正好,顺便也可以劝劝她。

我想明朝一早就叫她陪你出去玩去,省得她在家里一个人在暗中受苦。

第二天吃过了早餐,我让则生的妹妹带路,走出了他们的大门。

早晨的空气,实在澄鲜得可爱。

太阳已经升高了,山路两旁的细草上,露水还没有干,而一味清凉触鼻的绿色草气,和入在桂花香味之中,闻了好象是宿梦也能摇醒的样子。

因为今天有一天的时间,可以供我们消磨,所以我就走得特别的慢。

这里看看,那里看看的看个不住。

我们慢慢的谈着天,走着路,爬上了龙井狮子峰下的一处平坦的山顶。

我在一块大岩石上坐下,凝视着苍空的一角,痴想了许久。

我想起小说中的一个极可爱的生长在原野里的天真的女性,而她的结果却不大好。

“你一声也不响的在那里想什么?”“是在想我的将来如何的和他们同住么?”
她的这句反问,又是非常的率真而自然,满以为我是在为她设想的样子。

我沉默着把头点了几点,而眼睛里却酸溜溜的觉得有点热起来了。

我说:“以后请你当我作你大哥一样那么的看待,你若有急有难,有不了的事情,我总情愿代替着你。


“好,我们是已经决定了,我们将永久地结作兄妹。


我侧眼向她一看,像发现奇迹一般,忽而在她的脸上看出了一层一点儿忧虑也没有的满含着未来的希望和信任的光耀来。

她腼腆地开始问我说:“那我以后叫你什么呢?”
“你叫则生叫什么,就叫我也叫什么好了。


“那么———大哥!”
大哥这两个字,是很急速的紧连着叫出来的,听到了我的一声高声的“啊!”的应声之后,她就涨了脸,大笑着跑上前面去了,一面跑,一面她又回转头来,“大哥!”“大哥!”的接连叫了我好几声。

回到翁家山的时候,太阳已经悬在北高峰与天竺山的两峰之间了。

他们的屋里,早已挂上了满堂的灯彩。

九月十二的那一天结婚正日,大家整整忙了一天。

婚礼上,媒人硬要拖我出来,代表来宾,说几句话。

我推辞不得,就恭祝他们:
“则生前天对我说,桂花开得愈迟愈好,因为开得迟,所以经得日子久。

现在两位的结婚,比较起平常的结婚年龄来,似乎是觉得大一点了,但结婚结得迟,日子也一定经得久。

等到明年这个时候,再一同来吃他们的喜酒。


当这一日的中间,我时时刻刻在注意偷看则生的妹妹的脸色。

她笑的时候,真是乐得难耐似的完全是很自然的样子。

翌日,我离开翁家山去乘早上的特别快车赶回上海。

火车微动了,他们兄妹随车往前走了许多步,我叫他们说:
“则生!莲!再见,再见!但愿我们都是迟桂花!”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品以细节传神,文中“她脸上涨起了一层红晕”“眼睛里却酸溜溜的觉得有点热起来了”,都是以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心理。

B. 则生想让“我”劝劝莲儿,以免莲儿触景生情,内心感伤,而“我”内心也愿意,“我”和则生都替莲儿着想,表现了人物的善良。

C. 在则生的婚礼上,媒人硬要拉“我”出来代表来宾讲几句,既说明他清楚“我”和则生的关系亲密,又说明当地人思想陈旧。

D. 作品叙述舒缓,表达质朴自然,语言具有散文般的清新和流畅,但叙述中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叙事和抒情融为一体。

8. 文中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 小说以“迟桂花”为标题,有什么深刻意蕴?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

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注]其失。

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

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

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平台秘略》。

书成,王爱重之。

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

”斥出府。

勃既废,客剑南。

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

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

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

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

事觉当诛,会赦除名。

父福畤,繇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趾令。

勃往省,度海溺水,悸而卒,年二十九。

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

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

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尤喜著书。

初,祖通,隋末居白牛溪教授,门人甚众。

尝起汉、魏尽晋作书百二十篇,以续古《尚书》,后亡其序,有录无书者十篇,勃补完缺逸,定著二十五篇。

尝谓人子不可不知医,时长安曹元有秘术,勃从之游,尽得其要。

尝读《易》,夜梦若有告者曰:“《易》有太极,子勉思之。

”寤而作《易发挥》数篇,至《晋卦》,会病止。

(选自《新唐书·王勃传》,有删改)[注]擿(tī):指出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B.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C.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D.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书》,又称《前汉书》,体例上大体承袭《史记》,但把“书”改为“志”,把“本纪”并入“世家”。

B. 及冠,男子年满十八岁,到了成年。

冠:古代男子十八岁举行冠礼,戴上成年人的帽子。

C. 左迁,文中指贬官,降职。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D.九月九日,重阳节。

古人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日重阳。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勃敢于质疑,率性惹祸。

他小时候读颜师古注释的《汉书》,写文章指出其中的错误。

他在王府任职,随性写文章惹怒皇帝,被逐出王府。

B. 王勃因事犯罪,英年早逝。

罪犯曹达躲藏在他家里,他害怕事情泄露,杀了曹达,应判死罪,后被赦免。

他去探望父亲不幸落水,去世时不满三十岁。

C. 王勃下笔成章,才华横溢。

都督在滕王阁摆宴,请他的女婿和其他人作序,都没有答应,请到王勃,王勃却毫不推辞,下笔成章,令都督大为赞叹。

D. 王勃补祖辈书,因梦作书。

他的祖父王通曾作书一百多篇,后来有些遗失了,他予以补全。

他读《易》后做梦,醒来后作了几篇《易发挥》。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

(2)尝谓人子不可不知医,时长安曹元有秘术,勃从之游,尽得其要。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蝉
骆宾王
西陆①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①西陆:指秋天。

②南冠:语出《左传》,也就是楚冠,这里是囚徒的意思。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首句以蝉声来逗起客思,诗一开始即点出秋蝉高唱,入耳惊心,引发了在狱中的诗人对家园的深深怀想。

B.颔联“白头吟”三字,一则借卓文君的《白头吟》表达内心的哀怨,二则与“玄鬓影”相对,写出自己年老。

C.颈联两句明咏秋蝉,暗写自己,前句写自己受拖累太多而无法进身,后句写自己的谏言因进谏者太多而无法让皇帝听到。

D.秋蝉餐风饮露,不食人间烟火,堪称“高洁”。

“高洁”而“无人信”,可见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诬获罪,极为愤懑。

15.请结合诗句内容,赏析本诗的艺术手法。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春江花月夜》中,写了落月西斜,海雾涌起,回家的道路无限遥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进酒》中以古人痛饮为例,呼应只有饮者留名,表现胸中忧愤不平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之时,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相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为鼓励同学们在阅读交流中不断提升自我,校学生会征集到几位同学的《红楼梦》读书感悟,准备在读书沙龙上分享。

下面是某位同学所提交稿子的部分内容,请你组织大家讨论这段文字的逻辑性,并提出修改意见。

下面这段文字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找出另外两处并修改。

读罢“香菱学诗”的故事,我不禁惊叹于黛玉的深厚学识和教育艺术。

她高屋建瓴,先向香菱道明学诗的规律要领,继而提出具体的指导方法。

对待香菱,黛玉主动、率真,乐为人师。

同时,我也感动于香菱的虚心好学、刻苦勤勉她认真听取黛玉指导并及时消化,为作得一首好诗,废寝忘食,耳不旁听,目不别视。

因为沦落异乡、身份低微,所以香菱立志学诗,并写出了好诗,这种精神令我感佩。

作品的这部分内容对提高我们的读诗写诗能力也有极大帮助,我建议大家好好阅读!只要阅读,我们就能领悟到读诗与写诗的精髓,而领悟到其精髓,我们就能写出好诗。

①并非沦落异乡、身份低微,就一定会立志学诗,写出好诗。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下面是校庆前夕,四位校友发给联络办老师的短信,其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因事务繁忙,恐难以按时光临母校参与庆典,深表歉意。

B.获悉母校华诞,甚喜,届时定拨冗出席庆典,特此通知。

C.因航班取消,故不能及时赶到母校参加庆典,敬请谅解。

D.因身体欠安,不能准时前往母校列席庆典,谨此奉告。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王国维说,《红楼梦》是“艺术的绝大著作”。

周汝昌说,《红楼梦》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综合体和集大成”,这部书不仅是一部“文学著作”,同时也是一部“文化宝典”。

“大观园”体现了明清园林的建筑风格,对后世的园林建造影响巨大;据统计,书中记载的中药有一百多种,方剂四十多个,很多方剂今天临床还在应用;书中关于饮酒、喝茶、饮食的描写非常详实,记录的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