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颍上第二中学2024届高三(最后冲刺)语文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阜阳市颍上第二中学2024届高三(最后冲刺)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那种要么重于泰山、要么轻于鸿毛的两极式的人生意义赋予方式,在现代中国的启蒙者一连串不切实际的运动带来幻灭之后,导致民众普遍的迷茫,特别是自我的失落。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狂热,财富的诱惑,曾几何时让人忘掉了意义的需求。

如今“无公德个人”的盛行,再次表明了个体面临着深层的意义危机。

启蒙的根本,其实是意义体系的重建。

但意义体系必是依托于相应的文明秩序。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第一个意义危机,就是国家的危机。

今天依然还有国家真正强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任务,但个人自主和个性解放确也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觉醒的自我如何安顿?相互的关系如何协调?具有奠基性作用的意义体系的重建,无疑是最大的挑战。

这种意义体系的重建,不可能是完全新创,而必定是扬弃既往的积淀,顺应未来的趋向,同时能够满足深层的期待,耦合微妙的情感结构。

中国人的意义体系的重建,儒家精神是不可能缺席的元素。

当然,儒家本身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复合体。

历史上展现的儒家,都是特定权力结构从这个复合体中择取了与之亲和的要素进行组合的产物。

不少当代学人就是在反思儒家的社会历史建构中,萃取出儒家的精神。

譬如,杜维明将儒家精神总结为学以成人、现世精神、内在超越和人际关系。

这种解读显然基于现代视域而让儒家能在现代文明中继续找到自己的位置,同时为曾由西方主导的现代文明注入中国的内涵和活力。

在所谓的后现代处境中,儒家自我是否可以超越西方伦理自我与审美自我之间的矛盾而另辟一条启蒙的出路?一种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基本取向的儒家文化,确实主要致力于心力的建设,而不太措意制度性安排。

这种直指人心的学说及其实践,当人心迷失于权势和利益之中的时候,经常颇为无奈。

但当时机成熟,机缘巧合,又如当头棒喝,可以激发和焕发出勃勃生机,别开生面。

中国传统儒家,在制度上一直放任法家的渗透和收编,固化为三纲五常而最终跟专制权力合谋,将一颗活泼泼的仁心,安放在庞大官僚躯体之中。

但道德的强心剂,并不总能将易于麻木不仁的机体唤醒。

20 世纪初的中国启蒙者眼中的儒家,事实上成了专制压迫和社会麻木的替罪羊。

但将罪恶归咎于遮羞布,显然是找错了标靶,何况这块遮羞布还不是原本的底色。

如何将这一颗自强不息的活泼泼的仁心,经过现代理念的启蒙后,安置在体现这种理念的文明框架之中,也许是儒家应该追求乃至应有的归宿吧。

当然,这颗仁心必定也会给这个文明秩序带来自己特有的韵律。

(摘编自成伯清《自我与启蒙:儒家精神的现代转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中国的启蒙者之所以存在普遍的迷茫,特别是自我的失落,与两极式的人生意义赋予方式有很大关系。

B.完成国家真正强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任务与重建具有奠基性作用的意义体系相比,前者更具挑战性。

C.中国传统儒家,在制度上持续不断地被法家渗透和改造,进而成为20世纪初中国启蒙者批判的标靶。

D.儒家应该追求的是将经过现代理念启蒙的自强不息的活泼泼的仁心,安置在体现这种理念的文明框架之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个体面临的深层意义危机为事实背景,论证了意义体系重构中的儒家精神与文明秩序之间的关系。

B.第二段先后论述了意义体系重建的重要性、方法与作用以及面临的新问题。

条理清晰,论述严谨,逐层深入。

C.第三段列举杜维明总结儒家精神的例子,旨在论证儒家精神的萃取是在反思基础上对自身的时代内涵的总结阐发。

D.第四段论述了致力于心力建设的儒家文化,其体现出的局限性和进步性很大程度上受客观条件制约,具有辩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意义体系的重建,不是完全新创,而是扬弃了既往的积淀,满足了深层的期待,耦合了微妙的情感结构。

B.儒家精神在中国人的意义体系的重建中是不可阙如的基础。

当然,儒家这个复合体本身也在不断演变。

C.历史上展现的儒家,都是特定权力结构从儒家这一复合体中有目的的择取与之亲和的要素进行组合的产物。

D.在所谓的后现代处境中,忽视制度性安排导致以厚德载物为基本取向的儒家文化无法另辟启蒙的出路。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古代的全民文化水准低,识文断字的是少数,老百姓的文学创作和享受几乎与文字无缘,而文学史又只能由文字来写,能写的又只有所谓君子和士大夫这一类人。

所以,留传下来的古代文学作品和古代文学史其主流就是贵族文学史,也就是所谓高雅文学的文学史。

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古代就没有劳动人民的文学,或曰之为俗文学。

由于古代劳动人民口口相传的民谚、诗歌、史诗之类的客观存在和一些贵族文人自觉不自觉的保护、保存、培育和发展,我们还是能把握出其明显的脉络的。

应该说,我国古代俗文学的第一个高潮在“诗经”时代。

东周之前的三代,虽有战争,但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破坏程度比后来“礼崩乐坏”的战国、汉魏晋等朝代要小得多,中央集权专制较之后的时代为弱,意识形态上也比“焚书坑儒”和“独尊儒术”以后要宽松得多。

人民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下男耕女织,夫唱妇随,偶有战争,也不至于引起较大范围的社会动乱,且人民也能以正确和平和的心态待之。

而这一切,都反映在那个时代的民歌集大成之著作——《诗经·国风》中。

《国风》是我国古代俗文学第一个高潮的标志。

读“国风”,我们既可以欣赏到先民们那发自内心的愉悦、痛快淋漓的愤怒,又可以由此对当时的社会状况作一个广泛而比较细致的了解。

那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不自觉而然的全民诗歌运动,是后来人为发起的如唐代的“新乐府运动”所不可比的。

《诗经》中的“雅、颂”,属于高雅文学,但其文学表现手法和音乐形制同“国风”没有很大的区别和对立,“风”和“雅”“颂”三而合一作为诗经“六义”中的三义一并称之,这实在是阶级矛盾在一定程度上调和甚至是相融在文学上曲折的反映。

汉时,乐府的民间采诗活动在目的上和诗的规模、内容以及语言的丰富性上,与《诗经·国风》不可同日而语。

以后,随着语言文白的分野,城市的发展,作为广大农民参与创作和流传的、以口头文学形式出现并被记录下来的俗文学便再也没有缓过劲来。

到了唐宋时代,虽出现了“说书”和由此而产生的话本,但作为文学样式而终不能成一定的气候,更不用说成为文学的主流了。

这是历史对俗文学的第一个否定。

俗文学的又一个高潮是从元朝的杂剧开始的。

随着城市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市民阶层出现了,有了文艺消费的需要加之诗歌文学本身抒情叙事功能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元朝政权的民族歧视和轻视知识分子的政策,汉民族知识分子的仕途被堵死、其社会地位便一落千丈,他们的知识能量释放到了民间,这便引起了俗文学第二个高潮的开端,杂剧的兴起。

明清时,俗文学走向高峰。

元杂剧以后,又有明传奇,这是戏剧一路。

另一路由说书的有声语言艺术发展到话本进而再有“话本小说”和“拟话本小说”,再发展到章回体小说,至《红楼梦》,便到了登峰造极的阶段。

这便是俗文学戏剧与小说的二水分流、双峰并峙。

这又是对前面俗文学低谷的一个否定。

到这里,正好完成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有人以“从《诗经》到《红楼梦》”的说法来概称我国整个古代文学史,而这古代文学史一头一尾的标志性著作却都是俗文学呢!
(摘编自王泽清《古代俗文学的兴衰及其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俗文学产生的一个原因是古代人大多是文盲,不能用文字来写所谓的高雅文学的文学史。

B.古代劳动人民口口相传的民谚、诗歌、史诗之类的客观存在是古代俗文学存在的有力证据。

C.《诗经·国风》产生于一个不自觉而然的全民诗歌运动中,阅读这些诗歌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

D.汉以后的语言文白分野及城市发展在很长时间使得俗文学没有振兴起来,无法成为文学的主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文章先明确概念,由高雅文学的介绍引出俗文学概念,并对两种文学的产生原因分别进行论证分析。

B.文章在论证俗文学的第一个高潮时,既有与“新乐府运动”的比较,又有与高雅文学“雅”“颂”的比较。

C.文章从城市发展、文学发展、政治制度以及文人自身这几方面论证了引发俗文学另一个高潮的原因。

D.文章用两次高潮两次否定概括俗文学的发展脉络,即两次高潮的波峰和两次否定的波谷的起伏发展。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俗文学的第一次高潮的出现与夏商西周时代的战争破坏力小、中央集权专制程度较轻有关。

B.人们把“风”与“雅”“颂”在“诗经六义”中并称,表明在一定的历史阶段里,高雅文学和俗文学是相融相和的。

C.“新乐府运动”在创作的主观自觉性上高于《诗经·国风》,《诗经·国风》在诗歌规模、内容和语言丰富性上超过了汉乐府。

D.古代俗文学的发展受很多因素影响,其中,城市的发展对俗文学既有推动作用,也有制约作用。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人口红利理论通常从物质资本供给的角度解释第一次人口红利源泉,强调人口抚养比下降带来储蓄率提高,因而有利于经济增长。

相应地,这种理论认为,在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从而人口抚养比提高的情况下,如果具备以下两个条件,则可以获得第二次人口红利。

第一个条件是未雨绸缪的储蓄动机,即人们对老龄社会的来临作出积极反应,为自身养老增加储蓄。

第二个条件是建立能够激励养老储蓄的机制,这就要求发展社会养老保险,同时社会养老保险模式是积累型而不是现收现付型。

一旦为养老进行储蓄的动机得到激发,储蓄率得以持续提高,就能够保障经济增长所必需的资本供給,从而创造出第二次人口红利。

这种观点虽有道理,但并不全面。

我国经历过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人口转变时期,其间也得益于人口红利,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

在经济增长最快的1980-2010年期间,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年均增长率为1.8%,非劳动年龄人口年均增长率约为-0.2%。

这种人口变化特征,不仅保证了劳动力的充分供給,而且由于新成长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更高,实现了人力资本的不断提升。

低抚养比提高了储蓄率,劳动力无限供给延缓了资本报酬递减,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则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

这些因素,大大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从我国经验可以看出,传统人口红利理论至少有两个缺陷。

第一,传统人口红利理论只强调抚养比这个单一变量。

事实上,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变量几乎都与人口因素有关,由此形成的更高潜在增长率就是人口红利。

第二,除了传统人口红利理论关注的与人口因素相关的高储蓄率,与人口因素相关的高投资回报率更为重要。

我国获得第一次人口红利的经验表明,获得第二次人口红利的关键不仅在于较高的储蓄率即资本供给,还在于较高的投资回报率。

总体而言,第一次人口红利往往属于一种后发优势,其有利于经济增长只是特定发展阶段的特征。

一旦发展水平提升和人口发展阶段变化,经济增长就不能再仅依靠那些与不可逆的人口过程相关的资源,如人口数量和年龄结构,而越来越需要依靠那些可塑造、可培育的资源。

经济发展理论和经验表明,这种新增长资源中最重要的是全要素生产率和人力资本,而这两者互为条件、相互促进。

全要素生产率本质上是一种配置效率,即生产要素在投入数量既定条件下优化配置带来的效率。

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自然离不开人力资本的提升。

体现在劳动者技能和企业家能力中的人力资本,虽然可以依靠“干中学”得到改进,但从根本上讲则要靠教育发展获得整体提高。

而且,各阶段和各类教育打下的人力资本基础,也决定了“干中学”的效果。

因此,创造第二次人口红利,不仅要提高储蓄率,而且要提高人力资本以促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保持较高的投资回报率。

而提高人力资本,归根结底要靠教育。

教育阶段从低到高具有社会回报率递减的特点。

学前教育在促进幼儿智力、社会交往能力、价值观和自我意识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对促进个人发展、社会进步、人力资源开发和增强综合国力具有长远意义。

鉴于我国已经把小学和初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因而有必要重点发展学前教育,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

这不仅有利于增强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功能,而且能够从财务和时间上为家庭解除后顾之忧,使出生孩子的数量在政策规定的前提下尽可能接近家庭的生育意愿。

(摘编自蔡防(创造第二次人口红利))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A.传统人口红利理论认为面对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如条件具备仍可获得人口红利。

B.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得益于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所提高的资源配置效率。

C.高储蓄率高全要素生产率高投资回报率是我国获得第二次人口红利的保障。

D.重点发展学前教育,能够解决贫困代际传递和家庭在财务时间上面临的问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传统人口红利理论的不足为立论前提,论述了怎样创造第二次人口红利。

B.第二段用先总后分的结构,肯定了诸多因素对于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促进作用。

C.第三段将高储蓄率与高投资回报率这二者的重要性进行比较,运用了对比论证。

D.第五段承上启下,先侧重谈提升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再引出对“教育”的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创造第二次人口红利,既要保证劳动力的充分供给,又要提升劳动者的“质”。

B.特定发展阶段带来的人口红利和新时代的低抚养比,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C.如果没有可塑造、可培育的新增长资源,我国可能很难获得第二次人口红利。

D.教育阶段从低到高,社会回报率却随之递减,所以当下应重点发展学前教育。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辨志
[清]张尔岐
人之生也,未始有异也;而卒至于大异者,习为之也。

人之有习,初不知其何以异也;而遂至于日异者,志为之也。

志异而习以异,习异而人以异。

志也者,学术之枢机,适善适恶之辕楫也。

枢机正,则莫不正矣;枢机不正,亦莫之或正矣。

适燕者北其辕,虽未至燕,必不误入越矣。

适越者南其楫,虽未至越,必不误入燕矣。

呜呼,人之于志,可不慎欤!
今夫人生而呱呱以.啼,哑哑以笑,蠕蠕以动惕惕以息,无以异也。

出而就传,朝授
..之读,暮课之义,同一圣人之《易》书》《诗》《礼》春秋》也。

及其既成,或为百世之人焉,或为天下之人焉,或为一国一乡之人焉;其劣者,为一室之人、七尺之人焉;至其最劣,则为不具之人、异类之人焉。

言为世法,动为世表,存则仪其人,没则传其书,流风余泽久而愈新者百世之人也功在生民业隆匡济身存则天下赖之以安身亡则天下莫知所恃者天下之人也恩施沾乎一
域行能表乎一方,业未大光,立身无负者,一国一乡之人也。

若夫智虑不离乎钟釜,慈爱不外乎妻子
..,则一室之人而
已。

耽口体之养,徇耳
..目之娱,膜外概置①,不通疴痒者,则七尺之人。

笃于所嗜,瞀乱②荒遗,则不具之人。

因而败度灭义,为民蠹害者,则为异类之人也。

岂有生之始遽不同如此哉?习为之耳。

习之.不同,志为之耳。

志在乎此,则习在乎此矣;志在乎彼,则习在乎彼矣。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言志之不可不定也。

故志乎道义,未有入于货利者也;志乎货利,未有幸而为道义者也。

志乎道义,则每进而上;志乎货利,则每趋而下。

其端甚微,其效甚巨。

近在胸臆之间,而远周天地之内。

定之一息之顷,而.著之百年之久。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
..为善者,舜之徒也。

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

欲知舜与跖③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人之所以孳孳终其身不已者,志在故耳志之为物,往而必达,图而必成。

及其既达,则不可以返也;及其既成,则不可以改也。

于是为舜者,安享其为舜;为跖者,未尝不自悔其为跖,而已莫可致力矣。

岂跖之聪明材力不舜若欤?所志者殊耳。

呜呼,学者一日之志,天下治乱之原,生人忧乐之本矣!
孟子曰:“士何事?曰,尚志。

”《学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

”张子曰:“未官者使正其志。

”教而不知先志,学而不知尚志,欲天下治隆而俗美,何由得哉?
(选自《蒿庵集》,有删改)
(注)①膜:人体薄皮样组织,这里代指人体;置:一概放置不管。

②瞀乱:昏乱。

③跖:盗跖,柳下惠之弟。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授之读,暮课之义授:教授
B.慈爱不外乎妻子妻子:配偶
C.徇耳目之娱徇:追求,谋求
D.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孳孳:努力不懈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生而呱呱以.啼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B.行能表乎.一方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习之.不同,志为之耳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定之一息之顷,而.著之百年之久剑阁峥嵘而.崔嵬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久而愈新者/百世之人也/功在生民/业隆匡济/身存则天下赖之以安/身亡则天下莫知所恃者/天下之人也
B.久而愈新者/百世之人也/功在生民业隆匡济身存/则天下赖之以安/身亡则天下莫知所恃者/天下之人也
C.久而愈新者/百世之人也功在生民/业隆匡济/身存则天下赖之以安/身亡/则天下莫知所恃者/天下之人也
D.久而愈新者/百世之人也/功在生民/业隆匡济身存/则天下赖之以安/身亡则天下莫知所恃者/天下之人也
4.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志向对人生起到积极作用的一组是
①而遂至于日异者,志为之也②人之于志,可不慎欤③笃于所嗜,瞀乱荒遗,则不具之人
④苟志于仁矣,无恶也⑤志乎道义,则每进而上⑥人之所以孳孳终其身不已者,志在故耳
A.①②④B.①③⑥C.②③⑤D.④⑤⑥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人的差异取决于人的习惯,而习惯又取决于人的志向,人的志向决定了人生的价值与地位,志向既是人
们忧乐的根本,又是社会治乱的源头。

B.作者认为舜一类的人志在道义,跖一类的人志在货利;若达成目标后再想改变志向已不可能,所以像跖一类的人自始至终都不会为自己的行为而后悔。

C.作者行文先简论“志”的重要性,再列举人的差异性表现及影响以进一步阐明“志”的作用,进而分析差异形成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结构严谨。

D.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的论证方法,将“志”“习”“异”三者关系说得明白、深刻且生动形象;引用孔孟论志之言,增强了论证力度并增添了说理文采。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而败度灭义,为民蠹害者,则为异类之人也。

(2)岂跖之聪明材力不舜若欤?
(3)欲天下治隆而俗美,何由得哉?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对酒①
陈与义
新诗满眼不能裁②,鸟度云移落酒杯。

官里簿书无日了,楼.头风雨见秋来。

是非衮衮书生老,岁月匆匆燕子回。

笑抚江南竹根枕,一樽呼起鼻中雷。

(注)①宣和六年,诗人时任符宝郎,后因事罢职而出监陈留酒税。

②裁:写诗
1.请分析首联的作用。

2.请简要概括全诗的思想感情。

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大方无隅,________________,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老子》)
(2)博学而笃志,________________,仁在其中矣。

(《论语·子张》)
(3)________________,恐年岁之不吾与。

(屈原《离骚》)
(4)顺风而呼,________________,而闻者彰。

(荀子《劝学》)
(5)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___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6)_____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7)风霜高洁,________________,山间之四时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8)斜阳草树,_____________,人道寄奴曾住。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超过150字。

①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作家都会精心构建人物的社会生活环境。

请从《平凡的世界》《红岩》《呐喊》《边城》中选择一部作品,对作品中的社会生活环境进行赏析。

要求:结合作品内容。

②假如新闻纪录片《武汉战疫纪》分为多个篇章,其中有一个篇章专门用来讴歌抗击疫情中涌现的英雄人物,请你为这个篇章确定一个篇名。

要求:篇名出自文化经典,并陈述理由。

③以“呼吸”为题,写一首现代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要求:写现代诗,用对比的方法;写抒情文字,用直接抒情的方法。

8、古今中外的文化名人往往有着某种特殊的审美爱好,而这又常常深深地影响了他们的创作与人生。

如“李白与酒紧密相连;陶渊明与菊紧密相连;林逋与梅紧密相连;杜甫与……紧密相连;巴金与……紧密相连。

请自选一个人物,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一段文字,至少运用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不少于60个字。

沈从文与水紧密相连。

水是他创作的源泉,是他灵魂的栖息地。

他的文字如水一般通透澄明,浸染了湘西水土独有的气息。

他的心灵如水般柔情缱绻,充满了对故乡一草一木的热爱与眷恋。

他的人生如水般波澜起伏,书写了一个乡下人成长的传奇。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鲁迅和沈从文,一个举着劈向黑暗的启蒙之剑,一个唱着至善至美的人性之歌。

同处动荡时期的他们,选择了不同的方式观照社会和人生。

不同的时代,同样的召唤,都一次次告诫着当代人应有的责任。

今天,我们身处的时代祥和美丽,但依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面对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交织的社会现象,你更希望谁(鲁迅/沈从文)成为我们同一时代的人?
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发表你的观点。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1.C
2.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