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必须知道的10大名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写作笔记(人大版)
一、基本名词
1、新闻主题
2、上下结合
3、新闻选材
4、新闻结构
5、新闻语言
6、新闻文风
7、事件性新闻
8、非事件性新闻
9、动态消息
10、人物新闻
11、视觉新闻
12、目击新闻
13、经验性消息
14、综合消息
15、述评性消息
16、一事一报
17、电头
18、消息结构
19、倒金字塔结构
20、金字塔结构
21、散文式结构
22、新闻导语
23、复合导语
24、晒衣绳式导语
25、直接性导语
26、间接性导语
27、新闻主体
28、新闻背景
29、新闻结尾
记者目前必须知道的十大名词
对称性原理
皮埃尔·居里首先提出来的。

原理包含的内容是:
原因中的对称性必反映在结果中,即结果中的对称性至少有原因中的对称性那样多;
结果中的不对称性必在原因中有所反映,即原因中的不对称性至少有结果中的不对称性那样多;
在不存在惟一性的情况下,原因中的对称性必反映在全部可能的结果的集合中,即全部可能的结果的集合中的对称性至少有原因中的对称性那样多。

不确定性原理
“不确定性原理”又被称为混沌现象,其典型例子是所谓"蝴蝶效应"。

混沌性表明,只有几个因素的简单确定性系统也回产生随机性的行为,这种随机性是一种基本的性质,搜集更多的信息并不能取消随机性。

混沌理论认为在混沌系统中,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的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

蝴蝶效应
非线性,俗称“蝴蝶效应”。

什么是蝴蝶效应?先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家洛伦兹(Lorenz)的发现谈起。

为了预报天气,他用计算机求解仿真地球大气的13个方程式。

为了更细致地考察结果,他把一个中间解取出,提高精度再送回。

而当他喝了杯咖啡以后回来再看时竟大吃一惊:本来很小的差异,结果却偏离了十万八千里!计算机没有毛病,于是,洛伦兹(Lorenz)认定,他发现了新的现象:“对初始值的极端不稳定性”,即:“混沌”,又称“蝴蝶效应”,亚洲蝴蝶拍拍翅膀,将使美洲几个月后出现比狂风还厉害的龙卷风!
这个发现非同小可,以致科学家都不理解,几家科学杂志也都拒登他的文章,认为“违背常理”:相近的初值代入确定的方程,结果也应相近才对,怎幺能大大远离呢!
非线性
线性,指量与量之间按比例、成直线的关系,在空间和时间上代表规则和光滑的运动;而非线性则指不按比例、不成直线的关系,代表不规则的运动和突变。

如问:两个眼睛的视敏度是一个眼睛的几倍?很容易想到的是两倍,可实际是6-10倍!这就是非线性:1+1不等于2。

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理论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德国社会学家伊丽莎白内尔-纽曼教授认为):大多数个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

因为害怕孤立,他便不太愿意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

其实,这种认识几乎是东西方"人人心中所有"的情况,尤其是亲身经历过"文革"造势的中国人对此体会也更深。

但内尔-纽曼教授抓住这一现象不放,提出了假设:占支配地位的或日益得到支持的意见就会愈加得势,另一方则越来越失去支持的声音。

这样,一方表述而另一方沉默的倾向便开始了一个螺旋过程,这个过程不断把一种意见确立
为主要意见。

如果这个过程有大众媒介参与,螺旋往往形成得更快、也更明显。

路径依赖
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轻易走不出去。

第一个使“路径依赖”理论声名远播的是道格拉斯.诺思,诺思认为,“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事物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

这是因为,经济生活与物理世界一样,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

这种机制使人们一旦选择走上某一路径,就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不断的自我强化。

78:22法则
78:22法则在自然法则中,有一个78:22法则,在漫长的经商生涯中,犹太人发现这个自然法则与一些商业经营活动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这就是78:22法则。

首先,让我们画一个边长为10cm的正方形,再做一个内切圆,然后计算一下它们的面积,你就会发现,一个面积为100的正方形,它的内切圆的面积是78.5,其余面积为21.5。

因而“78:22”是一个“规矩方圆”中不可逾越的法则,在人体中,水的比例为78%,其他物质占22%。

犹太人把这条法则作为从事一切商业活动的基础,作为一个总的指导原则。

正是因为有了这条根本法则,所以犹太商人做起生意来,总是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也许有人会问,你们在商业运作中,是如何运用这个78:22的法则,去赢得优势的呢?这78:22法则,在犹太商人手里,主要是一个用来把握全局的指导原则。

犹太人认定“78:22”是个永恒的法则,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按照78:22来进行排列和组合的。

另外,犹太人已经洞察到,22%的人拥有78%的财富,而大多数人只得到少数的生活费。

因此钱在有钱人手里,所以只要和有钱人做生意赚有钱人的钱,就可以快赚钱和赚大钱。

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经济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一个结论:在各种经济组织中,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彼得原理有时也被称为“向上爬”的原理。

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一名称职的教授被提升为大学校长后,却无法胜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被提升为主管体育的官员,而无所作为。

派金森定律
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
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
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
三是聘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

在《帕金森定律》一书中,帕金森教授对于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作了非常精彩的阐述: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利;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可以走了。

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减轻了他的负担。

由于助手的平庸,不会对他的权利构成威胁,所以这名官员从此也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只能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

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这部分阐述是《帕金森定律》一书中的精华,也是帕金森定律的主要内容,常常被人们转载传诵,用来解释官场的形形色色。

墨菲法则
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变坏,那么他一定会变坏。

“墨菲法则”、“派金森定理”和“彼德原理”并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中最杰出的三大发现。

它源于1949年,一名叫墨菲的美国空军上尉工程师,发现:假定你把一片干面包掉在地毯上,这片面包的两面均可能着地。

但假定你把一片一面涂有一层果酱的面包掉在地毯上,常常是带有果酱的一面落在地毯上(麻烦)。

换一种说法:如果某件事有可能变坏的话,这种可能就会成为现实。

这就是墨菲法则。

它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它揭示的了一种独特的社会及自然现象。

它的极端表述是:如果坏事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并造成最大可能的破坏。

恩格尔系数
1857年,世界著名的德国统计学家恩思特(恩格尔阐明了一个定律: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将逐渐减小,这一定律被称为恩格尔定律,反映这一定律的系数被称为恩格尔系数。

其公式表示为: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100%
恩格尔定律主要表述的是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一定趋势。

揭示了居民收入和食品支出之间的相关关系,用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来说明经济发展、收入增加对生活消费的影响程度。

众所周知,吃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在收入水平较低时,其在消费支出中必然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收入的增加,在食物需求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消费的重心才会开始向穿、用等其他方面转移。

因此,一个国家或家庭生活越贫困,恩格尔系数就越大;反之,生活越富裕,恩格尔系数就越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