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寒假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海一中2015-2016第一学期高一语文
寒假作业检测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基础题(30分)和第Ⅱ卷提高题(90分)两部分,共120 分
一、基础知识(共7小题,每小题2分,共 14分)
1.下列对加点词语的注音,正确无误的一组是()
A.激亢.(kàng)创.伤(chuānɡ)莅.临(lì)长歌当.哭(dàng)
B.祈.祷(qǐ)熨.(yù)帖弄.堂(lònɡ)浸渍.(zì)瞭.望(l iào)
C. 横槊.(shuò) 霎.时(chà)瞋.(chēn)目青青子衿.(jīn)
D.袅娜.(nuó) 夹.袄(jiā )籼.(xiān)米租赁.(lìn)踌躇.(chú)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佳宾屠戮鞭辟入理涸辙之鲋
B.弥望脉膊绿草如茵急不暇择
C.嬉游桀骜虚与委蛇不假思索
D.陷井落寞计日程功得垄望蜀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组是()
A.大街上,商场里,到处是游玩、购物的人,熙熙攘攘,不绝如缕
....。
B.即今天晚上恐怕会发生抢劫的事情,高家是北门一带的首富,不免要首当其冲
....,所以还是早早避开的好。
C.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
D.成都五牛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他甲B球队
望其项背
....。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针对“三农”问题,调研组与全国13个产粮大省的政协联合调研,提出了拉动农村消费,增加农民
收入,稳定粮食生产的建议。
B.国图一年开放365天,平均每天到馆读者一万人次以上;国图网站有550万注册用户,去年点击量
达13亿次,这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天文数字。
C.人们用吃快餐的方式对待阅读,希望用尽量少的时间把尽量多的信息吞到肚子中,以至于在学校里
阅读变成了竞赛,速读成为社会中的流行。
D.航天科学家曾希望这种撞击会激起六英里高的月球尘埃和碎片云,通过对它们扫描可以找到水冰的证据,但令大家失望的是,两次撞击后,没有发现任何云状物。
5.下列题中对文学常识的叙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西汉作家司马迁的《史记》是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也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全书130
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书中叙述了上起皇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有3000年的历史。
B.雨果是享有世界声誉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他的小说《巴黎圣母院》中的女主人公爱斯梅拉达是一个
敢爱敢恨的形象。
C.《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记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后人把《论
语》和《孟子》《中庸》《大学》合称为“四书”。
D.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1923年成立,新格律诗要保持整齐的外形,讲究音节和押
韵,讲究辞藻,创立了“三美”主张,即建筑美、格律美、绘画美。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契阔
..谈䜩契阔:久别重逢
B.枉用相存.存:生存
C.女也不爽.爽:过错
D.本自无教训
..教训:教养
7.下列句子中与“群臣侍殿上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B.何厌之有
C.石之铿然有声者
D.相与枕藉乎舟中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 8分)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节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拥:持、拿
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
C.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房舍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相:帮助
9.下列句中与“非常之观”的“观”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D.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B.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C.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D.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11.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A. 作者认为要到达有“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中“志”最重要。
B. 文章指出探求事物只要尽了“志”与“力”,即使不能到达“险远”之境,也没什么可后悔的。
C. 作者赞美了古人求思之深之广的治学精神,批评了当时社会上浅尝辄止、浮泛不实的学风。
D. 本文是一篇叙议结合的游记,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理,生发议论,阐释了学人治学的道理。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8分)
尹思贞,京兆长安人。
弱冠以明经第,调隆州参军事。
属邑豪蒲氏骜肆不法,州檄思贞按.之,擿其奸赃万计,卒论死,部人称庆,刻石叹颂。
迁明堂令,以善政闻。
擢殿中少监,检校洛州刺史。
会契丹孙万荣乱,朔方震惊,思贞循抚境内,独无扰。
武后玺书褒慰。
长安中,迁秋官侍郎,忤张昌宗意,出为定州刺史,转晋州刺史。
召授司府少卿。
时卿侯知一亦厉威严,吏为语曰:“不畏侯卿杖,惟畏尹卿笔。
”加银青光禄大夫。
其家坎地,获古戟十二,俄而门树戟,时人异焉。
神龙初,擢大理卿。
雍人韦月将告武三思大逆,中宗命斩之,思贞以方发生月,固奏不可,乃决杖,流岭南。
三思讽.所司加法杀之,复固争,御史大夫李承嘉助三思,而以他事劾思贞,不得谒。
思贞谓承嘉曰:“公为天子执法,乃擅威福,慢宪度,谀附奸臣图不轨,今将除忠良以自恣邪?”承嘉惭怒,劾思贞,为青州刺史。
或问曰:“公敏行,何与承嘉辩?”答曰:“石非能言者,而或有言。
承嘉恃.权而侮吾,义不辱,亦不知言何从而至。
治州有绩,蚕至岁四熟,黜陟使路敬潜至部,叹曰:“是非善政致祥乎!”表言之。
睿宗立,召授将作大匠,封天水郡公。
仆射窦怀贞护作金仙、玉真观,广调夫匠,思贞数有损节。
怀贞让.之,答曰:“公,辅臣也,不能宣赞王化,而土木是兴,以媚上害下,又听小人谮以廷辱士,今不可事公矣。
”乃拂衣去,阖门待罪。
帝知之,特诏令视事。
怀贞诛,拜御史大夫,累迁工部尚书。
请致仕,许之。
思贞前后为刺史十三郡,其政皆以清最闻。
(《新唐书》)
1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州檄思贞按.之按:审查
B.三思讽.所司加法杀之讽:讥刺
C.承嘉恃.权而侮吾恃:依仗
D.怀真让.之让:责备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今将除忠良以.自恣邪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公为.天子之法窃为.大王不取也
C.乃.拂衣去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而.以他事劾思贞又前而.为歌曰
14.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能说明尹思贞坚守正义的一组是()
①贞循抚境内,独无扰②思贞以方发生月,固奏不可③慢宪度,谀附奸臣图不轨,今将除忠良以自恣邪④是非善政致祥乎⑤仆射窦怀贞护作金仙、玉真观,广调工匠,思贞数有损节⑥乃拂衣去,阖门待罪。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②④⑤ D.①③⑥
1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尹思贞为官敢于惩办不法豪强蒲氏,在非常时期能采取措施安定一方百姓。
B.皇帝命令斩杀告发武三思谋逆的韦月将,尹思贞坚持认为不可,韦月将得以不死。
C.武三思授意加害韦月将,尹思贞坚持论争,因斥责帮助武三思作恶的李承嘉而遭到报复。
D.尹思贞指斥窦怀贞滥用权力、兴土木讨好皇帝,因此被关押而等候定罪。
第Ⅱ卷提高题(共90分)
四、简答和填空题(共21分)
16.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擿其奸赃万计,卒论死。
(2分)
(2)其家坎地,获古戟十二,俄而门树戟,时人异焉。
(3分)
(3)或问曰:“公敏行,何与承嘉辩?”(2分)
17.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
(2),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狗吠深巷中,。
(陶渊明《归田园居》(其一))
(5)驾一叶之扁舟,。
(苏轼《赤壁赋》)
(6)兄弟不知,。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诗经·氓》)
18.诗歌鉴赏(共8分)
曲江二首(其一)①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②,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③,苑边高冢卧麒麟④。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注:①这首诗作于乾元元年(758)。
曲江:河名,在陕西西安市东南郊,唐朝时候是游赏的好地方。
②经眼:从眼前经过。
③翡翠:翡翠鸟。
④麒麟:石麒麟墓饰。
(1)首联主要意象是什么?写的是何时之景?(2分)
(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
(3分)
(3)诗中“物理”的含义是什么?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五、课外文学文本阅读(共19分)
听雨的奢侈
林如求
①近日夜雨,雨水顺着防盗网上的铁皮一层淌下一层,响声随着雨势,时骤时疏,时轻时重,朦胧中陡生一种静谧、和谐、悠远的美妙情感。
②就像“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一样,古时的雨与今时的雨自然无太大的区别,今时的雨点拍打树叶、滋润花草、敲击河滩、筛落水面的声音与古时也决无二致,所不同的只是对雨声的感受会因人因时因境因情而异。
例如,同样是春雨,忧国忧民的诗人杜甫高兴放声高歌:“好雨知时节.当春
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而晚唐的李建勋对春雨的感受就要复杂得多:“春霖未免妨游赏,唯到诗家自有情。
……闲忆昔年为客处,闷留山馆阻行行。
”春雨所引发的是诗人对过往岁月的一种深情的怀念和咀嚼。
南宋词人蒋捷写的那首《虞美人·听雨》,对雨从感怀到慨叹,更是把人生的悲凉况味传连至今,简直痛人心髓。
③我没有经历过历史上山河破碎、家破人亡那样凄风苦雨的日子,自然也就没有如古人那般“秋来叶上无情雨,白了人头是此声”,对雨声会那么地百感交集和痛彻心髓,可在物质生活匮乏和丰裕时的感受却迥然不同.
④回想小时住在乡下,最恼的就是雨天。
雷鸣电闪风狂雨骤,令我惶恐万分。
因此,每逢雷雨夜,我常龟缩在被窝里,以幼稚的心灵感受大自然的神经,带着惊恐惶惑,迷迷糊糊地进入梦乡。
即令是和风细雨,我也不太喜欢。
因为我家离学校有好长一段路程。
那时,家里穷,没有雨伞,只有一个锅盖大的大竹笠,以它遮阳尚可,遮雨则只遮个头脸,衣裤难免要淋湿。
冬春时节,没有雨鞋的我雨天赤脚踩在凉冰冰的地上,更难受!所以那时夜半听到嗒嗒的雨声,在我绝不是一首抒情诗,它带给我的是一种湿漉漉的难受和一层苦涩涩的无奈。
⑤长大以后,我读了许多书。
特别是参加工作后,生活渐渐好起来,渐渐也喜欢起雨来了,不仅喜欢和风细雨,而且更喜欢狂风骤雨。
因为此时在我看来,只有雨,没有风,没有雷电,也就缺乏了震撼心灵的力度。
别的无庸赘言,在中国文学史上,要是只有狂风骤雨,而无雷鸣电闪,恐怕屈原就写不出那奇谲瑰丽的杰作《天问》。
正是大自然的雷电风雨触动了大诗人心灵深处的怨屈、激愤、忧虑、沉痛、苦闷、彷徨、坚贞、无畏……这篇流传千古的杰作。
由此我也悟出了后世许多大文学家如莎士比亚、巴金、曹禺等所以喜欢写雷写电写风写雨的真谛。
⑥身居闹市多年,已经难得再见山村那种雷鸣电闪的豪雨,除了台风登陆,也少见那种狂风拔树的骤雨和暴雨,水泥屋顶也使夜雨没了那种“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韵致,因此每逢下雨,我常因此生出一种遗憾。
但我还是喜欢雨,不论是“细声巧作蝇触纸”,还是“大声铿若山落泉”,自是一种难逢的天籁,宁心静气地倾听那淅沥的雨声。
对当今污染严重,整日笼罩在电视卡拉OK歌唱声和汽车摩托喧嚣声中的城市人来说,不啻是一种休息,一种调节,一种陶冶,一种享受。
那雨声是大自然与你的絮语,它轻轻地搓揉着你的心,消去你因忙忙碌碌争名夺利而生出的郁闷和烦乱、疲惫和冷漠,唤醒你回归大自然的亲情,找回你那颗失落的平常心,带给你一份平和的心态,让你变得更加青春妩媚、安详可人,从此迈向生命的圆满。
因此,每当久晴不雨时,我就特别盼望着下雨。
这时,不论是在白天还是在夜晚,听到那呼呼的风声,就好像在倾听大幕揭开的前奏;听到那嗒嗒的雨声,仿佛是在欣赏一首大自然的赞美诗;而此时的闪电犹如闪烁变幻的舞台灯光,隆隆的雷声自然就是高亢激越的黄钟大了……
⑦如是,我把听雨说成是一场难得的奢侈,你也就不会觉得无稽和过分了吧?
19.联系全文,简要概括作者不同时期不同境况下听雨的感受。
(3分)
20.从全文看,作者举杜甫、李建勋、蒋捷的例子,在内容上和结构上分别起了什么作用?(4分)
21.作者为什么把听雨说成是“一场难得的奢侈”?(4分)
22.古人填词作诗,总喜欢运用雨的意象。
林黛玉诗云“秋窗已觉秋不尽,哪堪秋雨助凄凉”,纳兰性德
也有“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的佳句,请你结合2.句诗句(不能是原文中引用过的)
...............探究“雨”这一意象长期成为文学作品描写对象的原因,举例说明。
(4分)
23.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
...的两项是(4分) ()()
A.文章描写了作者不同时期不同境况下听雨的感受,表现了作者经历了人生风雨之后的淡然心境。
表达了作者亲近自然、回归田园的美好愿望。
B.文章由雨夜听雨“朦胧之中陡生一种静谧、和谐、悠远的美妙情感”起笔,以“我把听雨说成是一场难得的奢侈”落笔点题,首尾照应,浑然一体。
全文脉络清晰,开阖自如,严谨有致。
C.作者借写听雨的感受,回忆了自己的人生历程,并对人生进行了深刻思考。
全文感情基调昂扬豪迈,且富于哲理气息和思辩色彩。
D.文章写对雨声的不同感受,实际也暗示了生命成熟的过程。
在作者看来,既要保持青年人的热情、激情,又要有一份平和的心态,生命才能走向圆满。
E.作者把风声比作“大幕揭开的前奏”,把雨声比作“大自然的赞美诗”,把闪电比作“闪烁变幻的舞台灯光”,独特新颖而又贴切传神,体现了作者驾驭文字的功力。
六、写作(本大题共2题,共50分)
24.(本题共2小题,任选一题完成)(写在作文纸上)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季羡林先生是当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有一次,季羡林做客央视“百家讲坛”,当主持人请教他,青年人如何才能拥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和美德修养时,季羡林先生回答说:“在这个问题上,我不知道是否有捷径可走。
以我之见,学会聆听当是最好的选择。
”听了季羡林先生的话,在场的人无不鼓掌称叹。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何感想呢?请以“聆听”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二)半命题作文。
以“我的_______世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文体不限。
在作文纸上先补全题目,然后完成作文。
静海一中2015-2016第一学期高一语文
寒假作业检测试卷
16.(1)(2分)
(2)(3分)
(3)(2分)
17.(1)
(2)
(3)
(4)
(5)
(6)
18.(1)
(2)
(3)
19.
20.
21.
22.
23.( )()
静海一中2015-2016第一学期高一语文
寒假作业检测试卷
1.A
2.C(A佳—嘉理—里 B膊—搏 D井—阱垄—陇)
3.B(A. 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要断了。
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C.莘莘学子——众多学子D.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背脊,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
)
4.答案:D A项,语序不当,应为“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拉动农村消费”。
B项,成分多余,平均应为确定数值,应去掉“以上”。
C项,成分残缺,在“流行”后加“方式”。
5.D“格律美”改为“音乐美”
6.答案:B 存:问候
7.答案:C都是定语后置
8 .C/舍:筑舍定居
9.B.解析B.景象,ACD为动词,观看,观察。
10.A.以:均作连词,表因果,因为。
B而:连词,前句表顺承;后句表修饰,不译。
C其:前句语气助词,不译;后句代词,他。
D于:介词,前句译为“在……方面”;后句译为“到”。
11.C.“批评了当时浅尝辄止的浮泛不实的学风”,文中没有依据。
12. B 解析:讽:暗示
13.C
14. B 解析:①是其善治政,④是其善治政受称赞
15. D 解析:“因此被关押等候定罪”错,实为尹思贞闭门不出等候定罪。
【尹思贞,京兆长安人
16.(1)(查证)揭发蒲氏数以万计的奸行和赃物,最终按律法判罪处死。
(2) 有人问他:“您不擅言辞,为什么与承嘉辩论呢?”解析:或:有人;敏行:“讷言”的委婉说法。
若译成“勤勉修养自身”也可;何:为什么,怎么。
三点,各1分。
“敏行”如果直译为“行为敏捷勤勉”亦可。
18.(1)飞花(答出“飞花”或“飞花”和“风”给满分,只答出“花”或“风”不给分)暮春(只答“春”不给分)(共2分)
(2)①以小见大,以景物写人事。
②承上启下,为下文直抒胸臆,寄寓感慨做铺垫。
③练字:巢卧④以实写虚以动写静
(手法1分,解析2分,如写“对偶”最高给2分;写对一角度并赏析即可得满分)
①此联实写景,虚写时世,②以小见大。
诗人“且看欲尽花经眼”,目光随着那“风飘万点”在移动:落到江上,就看见原来住人的小堂如今却巢着翡翠──翡翠鸟筑起了窝,何等荒凉;落到苑边,就看见原来雄踞高冢之前的石雕墓饰麒麟倒卧在地,不胜寂寞。
经过安史之乱,曲江往日的盛况远没有恢复;③承上启下,为下文直抒胸臆,寄寓感慨做铺垫。
(3)这里的“物理”指的是“事理”,也就是事情发展变化的规律、宇宙万物的道理。
(意思对即可。
1分)①惜春伤春之情;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感慨;③凝结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反思。
(写对两点即可得2分)
19.(1)小时候(或物质生活匮乏时),雨是一种湿漉漉的难受和一层苦涩涩的无奈。
(2)长大后(或物质生活丰裕时),听雨是一种心灵的震撼。
(3)如今,身居闹市,听雨是一种休息,一种调节,一种陶冶,一种享受。
(如答“如今听雨陡生一种静谧、和谐、悠远的情感“亦可)(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2分,答对三点得4分。
意思对即可。
) 20.内容上,(1)强调对雨声的感受会因人因时因境因情而异;
(2)丰富了雨(或雨声)的文化内涵。
(答对一点即可)(2分)
结构上,引出下文“我”对雨的好恶,为写对雨的不同感受作铺垫。
(意思对即可)(2分)
21.说“难得”是因为客观上。
身居闹市,难得再见山村那种雷鸣电闪的豪雨;水泥屋顶使雨声少了美的韵致。
(3分) 说“奢侈”是因为主观上。
城市的污染和喧嚣,使人们郁闷烦乱、疲惫冷漠。
少了平和安详、回归自然的心境(或答“使人们很难争心静气地倾听雨声”也可)(3分) (意思对即可)
22、写出2诗句,得2分;说明意象内涵1分(只要说明一种即可)
23.A、C(A项“淡然的心境”“回归田园的美好愿望”理解不当;C项,说“感情基调昂扬豪迈”错。
)
24.[写作提示] 这是一道给定导言材料的新型命题作文。
首先,审读导言材料,特别是抓住季羡林先生所说的一段话,准确立意。
第二,审读作文题目,“聆听”就是仔细、诚心诚意地倾听教诲,倾听哲理启迪;“聆听的魅力”就是要讨论学会聆听对于人生进步、情操提升的意义和妙用。
聆听的魅力
抚一曲高山流水,聆听花开花落;奏一曲泉月如殇,聆听雁过留声;颂一首三月梅影,聆听竹韵清香;吟一首拓荒之歌,聆听大漠驼铃。
聆听有着怎样的魅力?聆听又有何等妙用?朋友,让我悄悄地告诉你:因为聆听,我们可以感受自然的那份惬意;因为聆听,我们可以体味自然的那份优雅;因为聆听,生命的四时便有了令人心动的异彩。
春花烂漫春季,于田野之间,听万物复苏的声音。
当冰雪逐渐消融,当小草开始抽出嫩芽,当风儿吹过村边的树林飒飒作响,当鸟儿开始喳喳欢唱,当春季的花朵开始绽放,当新的一年的时针开始铮铮驱动,时光不停地流走……这一切的一切,这来自上帝的清音在洗涤和陶冶着人世间的一切。
你只要用心聆听,便会听出细腻,温柔,几分清丽,更有那新芽悸动、春花傲寒的不可压抑的生机和顽强。
夏舞妖娆
夏季,于山野水乡的青石板小路上,踏碎黎明的寂静,聆听溪水铺成的荷塘。
一声声蛙鸣晨曲,为荷塘展开了美丽的画图: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朋友,学会聆听,学会用心去聆听,你会听到荷塘上红蜻蜓的激情萌动,会听到红鱼白藕蚌蛤的和谐,更会听出荷花摇曳它的裙摆,张扬着的青春活力与风采。
秋雨淅沥
秋季,于故园的窗前,听雨滴缠缠绵绵辗转于耳畔。
在这样一个萧索的季节,学会聆听,听秋雨,听雁过,听花残,听秋风,你会听出一种忧伤,一种感慨,一种遭遇挫折的泪眼婆娑。
然而,当泪水风干之后,你会听出万物再度蓬勃奋发的希望。
你看,雁阵排空,魂系着远方;你瞧,金菊斗寒,演绎着勇敢者的刚强。
冬雪纷飞
冬季,于校园楼宇,聆听窗外雪花纷飞的声音。
蓦然回首,于冬雪深处,你会听到冬特别的韵律和情调。
虽严寒而凝重,虽沉寂而淡泊、宁静。
因为有了冬雪沉重的呼吸,浮躁的尘埃将被滤去,一份成熟,一份睿智,将从冬雪的深处溢出,生长在人们的心灵。
你再凝神谛听,大漠驼铃,叮当作响,稳稳重重,那是人在旅途的开拓前行。
学会聆听,用心的耳麦去聆听,聆听自然,聆听四季,聆听人生的节拍和韵律。
[名师点评] 本文以诗歌及设问手法,巧妙地切入文题“聆听的魅力”。
文章主体描绘了春夏秋冬四幅画面,融情于景,意蕴深邃。
文章结尾又以富含意境美的佳句与开头巧妙照应,使文章结构浑然天成,不愧为抒情散文之佳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