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理解:“战术上再怎么勤奋也弥补不了,战略上的懒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怎么理解:“战术上再怎么勤奋也弥补不了,战略上的懒
惰”?
战争史上,“战术上的勤奋弥补不了战略上的懒惰”,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细细回味,或许对我们有所借鉴。
战略规划上的“懒惰”,战术上的勤奋弥补不了第一种懒惰:照搬别人的经验。
其中,令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第五次反围剿之战了。
李德照搬过去在西方、苏联的战争经验,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战略指导思想,“以堡垒对堡垒”,让装备落后的红军战士以血肉之躯去抗击敌军的炮火!
就战术而言,当时的红军指战员是十分勤奋的。
林彪甚至把原本不十分适合红军的短促突击战术研究得炉火纯青!红军战术更是以高度得纪律性坚决执行上级指示!
可是,几次有限的短促突击改变不了大局;而红军辛辛苦苦砌了一夜的工事,被敌军几炮就破坏了!
红军将士的血肉之躯终究难以挡住敌军的密集炮火!
这种情况下,李德却依然指责红军指战员执行得不彻底!
更努力很少成为通往成功之路,更加聪明的努力才是更好的办法。
——《定位》结果是:中央红军被迫战略转移,遭遇到了革命战争史上一次空前的挫折。
第二种懒惰:照搬过去的成功经验。
照搬经验的“懒惰”,可不是只有李德这种“不及格指挥官”才会有。
连古德里安这样的大神也难免会犯!
诺曼底登陆前,隆美尔和古德里安两位大神,对德军反登陆战略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闪电战专家”古德里安认为:不要怕,放盟军上岸!我们装甲集群部署在纵深地带,等他们上来,一波弄死他!
隆美尔则认为:古德里安你常年和老毛子打仗,没见识过英美空军的厉害!还纵深突击?坦克还没开到,恐怕就被盟军的飞机干掉了!
龙德施泰特和希特勒都赞成古德里安德德意见!
在此后的战斗中,德军将士表现出了远远高于英美军的战术素养和战斗意志。
仅在登陆日当天,德国机枪手塞弗罗一个人,就用MG42干掉了2000美军(2000是他本人自称的,军史专家认为有3200人)!
波卡基村,魏特曼的虎式坦克就干掉了27辆英军坦克和各种车辆!
此外,德军(甚至包括一些“娃娃兵)利用各种地形迟滞、消灭美军。
可是,总体上,后来的战事确实如隆美尔的预料:德军的装甲师、卡昂这样的要塞,都被盟军飞机炸得损失惨重!就连隆美尔本人也被盟军飞机炸成重伤!
最终,战术表现更出色的德军,还是败北!
所以,真的要原创,不要抄袭呀!既不要抄别人的,也不要抄自己的!
战略执行上的“懒惰”,战术上的勤奋弥补不了。
第一种懒惰:执行管控上的懒惰
1860年,太平军取得“二破江南大营”的胜利后,面临着艰难的战略选择:下游,苏杭地区富庶,而清军主力已被歼灭,有发财的机会;上游,曾国藩的湘军步步紧逼,直逼安庆!
作为百战名将,李秀成、陈玉成的头脑是清醒的,他们拿出了一个不错的战略决策:1、先全军东征,攻破苏州等地,扩充实力;2、东下只限期一个月,一个月后,立刻集合西进,集中对付曾国藩!
这个战略决策是靠谱的,既不失时机地扩充实力,又能保持上游形势!
可是,仗打起来,就收不住了。
打了一个月后,陈玉成收兵回来发现:没人搭理他,大家一个劲地继续东进,“发财”!
结果,这一波东征,打了足足五个月!
等到大伙回过头来西进时,曾国藩早已站稳脚跟、筑好工事,重重围困安庆了!
结果是:安庆失守,湘军顺江而下,直逼天京!太平军虽有苏杭富庶之地,却难以挽回败局!
教训:战略管控,必须由上层把控!
自杨秀清被杀、石达开出走后,太平军的中央指挥系统失去威信,联合作战都由陈玉成、李秀成等人以会议形式形成。
在这种平等组织的联合中,当行为目标符合每个人的短期利益时,一般不需要动员,大伙一个个嗷嗷叫地往前冲,你会认为自己是李云龙;可是,当需要大家暂时放弃短期利益,做一些“不赚钱但必须做”的事情时,许多人往往连推都推不动,你会觉得自己是汉献帝!
因此,作为领导人,一定要严格把控战略,战略确定了的事情,就一定坚决、无条件地去做!虽然,会得罪人!
第二种懒惰:沟通中的懒惰
1948年,辽沈战役前,国共双方都对战略进行了认真的探讨。
老蒋的构想是:如共军攻锦州,国军应放弃沈阳,全力援锦,以求一决定性胜利。
同时,长春守军立即突围南下···
如果老蒋能彻底贯彻他的战役企图,辽沈战役将会出现一副完全不同的画面:林彪将应对沈阳、锦州两面之敌的夹击;而长春守敌也会突围而出,威胁林彪侧后!
与此同时,卫立煌、廖耀湘也都有自己的策略:或收拢于沈阳,决一死战;或攻取营口,进退有据。
结果,讨论了大半天以后,尽管老蒋把不同意见“压”了下去,但在执行中,国军的举措令人匪夷所思:
(1)、从沈阳增援锦州的部队,没有沿着铁路、公路向南,而是朝着完全与锦州相反的方向运动···
(2)、廖耀湘兵团,也没有及时沿北宁线南下,南北夹攻塔山,而是向西走新立屯。
结果呢?塔山、大虎山、锦州、义县等地,国民党军都表现出了不错的战术素养,但是,去依然毫无悬念地输掉了战役!
教训:
事实上,这种问题,不仅在蒋介石集团有,在许多大机构中也很常见!
组织大了,各级的利益、想法不一,总部的战略在执行上很难到位。
如何避免这种因上下级沟通,导致的战略失误呢?
胜负在平时的组织建设:确保一个长期有效的沟通机制。
“长征不是难堪日,攻锦方为大问题”。
辽沈战役前,林彪与毛泽东就打长春、打锦州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过激烈讨论,政委罗荣桓,
在辽沈战役攻锦战略的落实、执行中起到的作用!
国军在内部讨论时,老蒋也派出了顾祝同前去充当沟通、协调的角色。
可是,这种临时的沟通,与我军长期塑造的沟通机制在效率、细致程度上,又如何相提并论呢?
综上所述,我认为:只有勤奋地思考、执行战略,实事求是地选择符合实际情况的战略,并坚决、勤奋地加以执行,才能确保最后的胜利,确保兄弟们流下的血水、汗水,都得到应有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