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福州日升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福州日升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新型冠状病毒肺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日前公布,清肺排毒汤列入中医临床治疗期首选。
该方剂适用于轻型、普通型、重型患者,在危重型患者救治中可结合患者情况合理使用。
要在最短的时间内阻击疲情,关键是抓住核心病机,迅速扭转病情,阻截病气传变渠道,尽快将病邪排出体外。
中医药专家综合分析本次疫情特点,统筹考虑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经典医籍里的处方,最终决定将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小柴胡汤、五苓散四个方剂21味药有机组合,化裁为新的方剂——清肺排毒汤。
截至2月4日,该方剂给4个省36个城市37所医院的214名确诊患者使用,通过综合观察,治疗新冠肺炎总有效率在90%以上。
尽管本次临床有效性观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研项目,只为迅速救治确诊患者,但临床验证结果与先期处方设计预判完全一致。
更为难得的是,一半以上的患者服用一剂药后症状就得到改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我们一定能够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在抗疫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
(摘编自王君平《抗疫,中医药添加新力量》,《人民日报》2020年3月12日)材料二:
与西医文化相比,中医药文化欠缺了一些所谓的“现代科学性”的逻辑,但起源于中华农耕文明的传统中医药文化,也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中国人独特的宇宙观、自然观、生命观、生活观、健康观和疾病观的体现。
受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影响,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可以用仁、和、精、诚四个字来概括。
然而这些核心价值在对内和对外两个层面上的传播存在不足,导致当下中医药文化在传播与传承中不得不面临种种现实困境。
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没有取得很好的文化适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医学体系背后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冲突,在西方强调分析、实验、定量的“科学主义”背景下,强调“气”“阴阳”“五行”等脏腑经络学说的中医药不是“辨证施治”的存在,而被认为是一种“伪科学”;二是市场经济方面,当下医学通行的是更符合资本运作规律的西医,传统中医及中医药受到打压;三是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文化自信不强,即便是2015年屠呦呦院士凭借中医药的研究成就获得了诺贝尔奖,但直到今天,中医药文化依然未得到足够重视,甚至存在自我贬低的现象。
(摘编自丁云霏《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困境:文化适应与路径建构》,《新闻研究导刊》2019年8月)材料三:
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包括建议、规范、指南和标准4个层面,由低向高贯穿一致,是一个最为开放的系统。
中医药团体标准可以总结、验证、规范成为行业标准、进一步可以再上升到国家标准,最后争取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国际标准。
目前,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之间的协调性有待加强。
例如,作为团体标准的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中的证候诊断标准,与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之间的协调统一性有待加强。
我国中医药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由于行业内存在“重标准制定、轻标准推广”的思想意识及标准宣传不足等各种因素,中医药的一些标准未能被推广应用,当前中医药无法实现应有的价值。
因此,如何促进中医药标准的推广应用是中医药标准化工作面临的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摘编自宇文亚等《中医药标准体系的现状分析与思考》,《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年1月)
1. 下列对材料中“中医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医药治疗各种疾病的原理是在最短的时间内阻截病气传变渠道,尽快将病邪排出体外。
B. 中医药文化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宇宙观、自然观、生命观、生活观、健康观和疾病观。
C. 中医药文化起源于中华农耕文明,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其核心价值是仁、和、精、诚。
D. 当前,中医药应有的价值无法实现,要做好中医药标准化工作亟需促进标准的推广应用。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为迅速救治确诊患者,使用清肺排毒汤治疗214名新冠肺炎患者虽不属严格意义上的科研项目,但临床验证结果令人满意。
B. 当下医学通行的是更符合资本运作规律的西医,传统中医及中医药因未对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展开研究而受到打压。
C. 目前,已经作为团体标准的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中的证候诊断标准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之间的协调统一性依然有待加强。
D. 虽然屠呦呦院士已经凭借中医药研究成就获得诺贝尔奖,但中医药文化依然未得到足够重视,甚至还存在自我贬低的现象。
3. 要让中医药发挥更大的作用需做好哪几方面的工作?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杭江之秋
傅东华
从前谢灵运游山,“伐木取径,从者数百人”,以致被人疑为山贼。
现在人在火车上看风景,虽不至像康
乐公那样杀风景,但在那种主张策杖独步而将自己也装进去做山水人物的诗人们,总觉得这样的事情是有伤风雅的。
不过,我们如果暂时不谈风雅,那么觉得火车上看风景也有一种特别的风味。
风景本是静物,坐在火车上看就变动的了。
那风景会移步换形,供给你一套连续不断的不同景象,使你在数小时之内就能获得数百里风景的轮廓。
这样的风景就是一部以自然美做题材的小说,它是有情节的,有布局的——有开场,有Climax也有大团圆的。
新辟的杭江铁路从去年春天通车到兰溪,我们的自然文坛就又新出版了一部这样的小说。
批评家的赞美声早已传到我耳朵里,但我直到秋天才有工夫去读它。
然而秋天是多么幸运的一个日子啊!我竟于无意之中得见杭江风景最美的表现。
秋是老的了,天又下着濛濛雨,正是读好书的时节。
从江边开行以后,我就壹志凝神的准备着——准备着尽情赏鉴一番,准备着一幅幅的画图连续映照在两边玻璃窗上。
萧山站过去了,临浦站过去了。
这样差不多一个多钟头,只偶然瞥见一两点遥远的山影,大部分还是沪杭路上那种紧接地平线的平畴,我便开始有点觉得失望。
于是到了尖山站,你瞧,来了——山来了。
山来了,平畴突然被山吞下去了。
我们夹进了山的行列,山做我们前面的仪仗了。
有时你伸出手去差不多就可摸着山壁,但是大部分地方山的倾斜都极大你虽在两面山脚的缝里走,离开山的本峰仍旧还很远,因而使你有相当的角度可以窥见山的全形但是哪一块山肯把它的全形给你看呢?哪一块山都和它的同伴们或者并肩,或者交臂,或者搂抱,或者叠股有的从她伙伴们的肩膊缝里露出半个罩着面幕的容颜,有的从她姊妹行的云鬓边透出一弯轻扫淡妆的眉黛。
浓妆的居于前列,随着你行程的弯曲献媚呈妍;淡妆的躲在后边,目送你忍心奔驶而前,有若依依不舍的态度。
于是过了湄池,便又换了一幕。
突然间,我们车上的光线失掉均衡了。
突然间,有一道黑影闯入我们的右侧。
急忙抬头看时,原来是一列重叠的山嶂从烟雾迷漫中慢慢地遮上前来。
这时最奇的景象,就是左右两侧山容明暗之不一。
你向左看时,山的轮廓暧昧;向右看时,却如几何图画一般的分明。
你以为这当然是“秋雨隔田勝”的现象所致,但是走过几分钟之后,暧昧和分明的方向忽然互换了,而我们却是明明按直线走的。
谁能解释这种神秘呢?
到直埠了。
从此神秘剧就告结束,而浓艳的中古浪漫剧开幕了。
幕开之后,就见两旁竖着不断的围屏,地上铺着一条广漠的厚毯。
围屏是一律浓绿色的,地毯则由黄、红、绿三种彩色构成。
黄的是未割的缓稻,红的是养麦,绿的是菜蔬。
可是谁管它什么是什么呢?我们目不暇接了,这三种彩色构成了平面几何的一切图形,织成了波斯毯、荷兰毯、纬成绸、云霞缎……上一切人类所能想象的花样,且因我们自己如飞的奔驶,那三种基本色素就起了三色板的作用,在向后飞驰的过程中化成一切可能的彩色。
浓艳极了,富丽极
了!我们领略着文艺复兴期的荷兰的画图,我们身入了《天方夜谭》的苏丹的宫殿。
而且水也出来了。
一路来我们也曾见过许多水,但都不是构成风景的因素。
过了郑家坞之后,才见有曲折澄莹的山涧山溪,随山势的纾回共同构成了旋律。
杭江路的风景到郑家坞而后山水备。
于是我们转了一个弯,就要和杭江秋景最精彩的部分对面——就要达到我们的Climax了。
苏溪!——就是这个名字也像具有几分的魅惑,但已不属出产西施的诸暨境了。
既有定形,就有尽处,有尽处就单调了。
你站在这个地方,你是要对几何家的本身也发生怀疑的。
你如果尝试说:在某一瞬间,我前面有一条路。
左手有一座山,右手有一条水。
不,不对;决没有这样整齐。
事实上,你前面是没有路的,最多也不过几码的路,就又被山挡住,然而你的火车仍可开过去,路自然出来了。
你说山在左手,也许它实在在你的背后;你说水在右手,也许它实在在你的面前。
因为一切几何学的图形都被打破了
寻常,风景是由山水两种要素构成的,平畴不是风景的因素。
所以山水画者大都由水畔起山,山脚带水,断没有把一片平畴画入山水之间的。
在这一带,有山,有水,有溪滩,却也有平畴,但都布置得那么错落,支配得那么调和,并不因有平畴而破坏了山水自然的结构,这就又是这最精彩部分的风景的一个特色。
此后将近义乌县城一带,自然的美就不得不让步给人类更平凡的需要了,山水退为田畴了,红叶也渐稀疏了。
不过,我们这部小说现在尚未完成,其余三分之一的回目不知究竟怎样,将来的大团圆只好听下回分解了。
(有删改)(注)①Climax:英语,高潮。
②其余三分之一的回目不知究竞怎样:杭江铁路全长三百多公里,其中兰溪至江山一百多公里当时尚未完成。
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谢灵运式的“伐木取径”“策杖独步”漫游山川,固然有野趣、有韵味,然而,现代人坐在火车上看风景,却也独创一格,别有风味。
B. “过了湄池,便又换了一幕。
”在细雨蒙蒙中,在光影的作用下,山体倏忽交替着“暖昧和分明”,刚劲俊朗,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
C. “到直埠了。
从此神秘剧就告结束,而浓艳的中古浪漫剧开幕了”构成“中古浪漫剧”的是浓艳的色彩和由它们涂抹而成的浪漫情调。
D. 作者情感随着列车的行进而起伏激荡,由欣喜、惊诧,到振奋、折服……令未曾目睹这一带秋景的读者心驰神往,如临其境,如见其貌。
5.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写“在火车上看风景”,确定了全文的描写角度,本文描述的正是乘坐在疾驶的列车上所见的杭江铁路沿线自然风光。
B. 风景是静的,火车是动的,作者所描写的动静结合所构成的连绵风景画,提供了一般游记作者所不曾提供的观感和审美体验。
C. 文章写山、水、平畴等,作者以其博学多才和深厚文学底蕴,恰当运用抑扬手法,以艺术家眼光,欣赏和描摹眼前掠过的景物。
D. 杭江路沿线多山,而作者也特别钟情于山。
因此,本文几乎花了二分之一的篇幅描写这里的山峦风光,而且角度多变,手法不同。
6. 请简要赏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7. 文章最后一段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洛舍漾
张抗抗
①洛舍,杭嘉湖平原一个水乡小镇。
②洛舍是个喜乐的名字,北宋宣和年间,此地曾有“乐舍”之称,意即江南富庶宜居之地,也有说指南迁至此的洛阳人集居地,至近代终定名“洛舍”。
镇北有一个“大漾”,其水面浩阅,水波淼淼。
我小时候站在大通桥头嘹望“洛舍漾”,觉得它像大海一样,坦坦荡荡望不到边际。
③“漾”——水流长、水摇动貌。
《辞海》“漾”字解:泛、荡之意。
漾水,古水名。
漾漾,水波动荡。
那首著名的苏联歌曲“山楂树”歌词:歌声轻轻荡漾在黄昏的水面上……
④曾经的洛舍小镇,是温暖的外婆家。
外婆离世很多年,小镇依然是外婆家。
我离开小镇半个多世纪了,小镇依然是永远的外婆家。
半个多世纪之前,从杭州去洛舍,坐摇橹的木船在大运河走一夜、后来是时长五小时的小火轮、再后来,通了汽车、再后来,是高速公路。
河港一年年少下去,楼房一年年多起来。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起,小镇填河铺路填河建房,水乡成了平地,失去河流的小镇,就像饥渴多病的躯体,有了衰颓之相。
每次回去探望它,心里都有隐隐的痛。
⑤幸好还有一座碧水盈盈的洛舍漾,安静地守护着小镇。
湿润的水汽从湖上飘过来又散开去,犹如甘霖洒在小镇的上空。
幸好洛舍是洛舍漾的小镇,洛舍漾用它丰沛的水滋润着、养护着小镇,于是,很多年后的一个春天,小镇苏醒过来。
⑥我有几年没来外婆家了呢?变化恰恰就是在这几年里发生的。
当我再次踏上洛舍镇的大通桥,我见到的是一座秀雅的小镇,临河一长排高大密集葱翠的香樟树和整洁的石板路,拉开了水乡情韵的序幕:白
墙黛瓦的古镇老屋,保留了老镇的房屋风格,白墙上搭建着精致的黑瓦雨檐,是老房子的格调。
河埠头是必须有的,设计成了一条带篷顶的方头船形状,有妇人蹲在水边洗涤,河水一圈一圈荡漾开去。
从洛舍漾来又到洛舍漾去的河水,清凌凌慢悠悠,像水乡人悠闲散淡的性格,更像一幅幅烟雨朦胧的水墨画。
在这幅图画中,河埠与船是不可缺少的,它们代表着水乡活着的生命,以及一种未被侵犯或改变的生活方式。
再往前走,脚步停下了,一幢砖房门楣上写着“洛舍站”三个字。
认出这是哪里了吗?当年你从杭州来,就是在这里下船的。
哦,是轮船码头!码头依稀还有旧日的影子,一级级通往河里的石台阶,或许留着我幼年的脚印儿。
尽管不再有轮船往来,小镇却保留了这个码头。
我看见了多年前的洛舍站,从大运河来的客轮渐渐靠岸,雾气中隐隐可辨出码头上那个等候我们的熟悉身影,河上的风,掀起外婆带襻扣的衣襟……
⑦短短几年,小镇的变化令人吃惊。
当年我插队的陆家湾村,环村皆水港,从镇上走水路,小船穿过洛舍漾,得大半个小时,或步行穿过砂村和张家湾,也得近一个钟点。
而今陆家湾与张家湾已合并张陆湾村,从镇上开车过去只几分钟。
陆家湾的大樟树依旧繁茂,村中心那个终年水量丰盈的大水塘,用条石砌垒加固,周围配有石凳长椅,成为村民的休闲场所。
当年木条凳的俱乐部,改建成了舒适的文化会堂,旁边还有一个小型村史馆。
村里的小河小桥都在,想起我和两个同班女生在河里学习划船,那条木船歪歪斜斜地一次次撞击着两边的河岸,却怎么也划不进洛舍漾。
⑧是的,那一年我十九岁,正是“诗和远方”的年龄,小村子已容不下我的理想。
我至今清楚地记得,那个月夜,我辗转坐上长途汽车回到杭州,报名去北大荒。
然后又返回陆家湾村,收拾完行李后,叫了一条小木船,把自己的私人物品运去洛舍码头。
我几乎像逃离一般告别了陆家湾,当时外婆正在杭州,我却没忘记把生产队分给我的那只竹榻送去了外婆家。
小船穿过苍茫迷蒙的洛舍漾,看不见前方的岸在哪里。
灰色的水波一浪一浪地拍打船舷,唰的一声,船底擦过了湖上的鱼寮,金色的鳜鱼从水面上跃起。
那一刻我听见了洛舍漾的心跳,如同我青春慌乱的激情。
洛舍漾终究没有留住我,但我在离开后的很多年中,洛舍漾却像一幅模糊而又清晰的黑白照片,从未被记忆覆盖。
⑨半个世纪之后的这个春天,洛舍漾辽阔的湖面依旧烟雨朦胧,是我多年前熟悉的水景。
漾水平静而淡定,冷眼察看着世事沧桑,波澜不兴处变不惊。
很久以前的日子渐渐从水的深处浮上来,那时候,老镇的小街商铺盈客,临河有一长排茶馆面馆,房屋都站在水里,底下用一根根圆柱撑起来,像一只只长脚鹭鸶。
从河上摇来小船,叫卖青菜鲜鱼,从窗口把竹篮放下去,提上来就是,再把钱币放在竹篮里放下去付账。
小镇往昔的日常风景,那些安逸的旧时光已不复再现。
那一刻,我领悟了洛舍漾的温情与柔韧。
它拥有宽大包容的胸怀,咽下了也盛下了历史的所有苦难。
⑩如今的洛舍漾一如既往地荡漾着,慷慨地用它所有的气力,把一条条大船托举在湖面上。
洛舍漾有自己应循的水道,它终究要经太湖入黄浦江而汇东海。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散文精选》有删改)
8.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地名的由来入手,意在表明洛舍漾具有悠久的历史与文化气息,进而引出下文对小镇变化令人痛惜的描述。
B. 苏醒后的小镇,不管是建筑还是生活方式,完全恢复了旧时的样貌,具有了江南水乡的情致,让作者倍感欣慰。
C. “水”是小镇人文与风景的精髓,寄寓着“我”深厚的情感,这也是本文组织结构,展开叙述的线索之一。
D. 本文叙述了小镇前后的变化,融入了作者对古城镇保护与发展问题的深入思考,展现了作者的人文情怀。
9. 文中第6段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何作用?
10. 第9段划横线句子中的“温情与柔韧”有怎样的含意?请结合全文简要赏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廖刚字用中,南剑州顺昌人。
宣和初,自漳州司录除国子录,擢监察御史。
时蔡京当国,刚论奏无所避。
以亲老求补外,出知兴化军。
钦宗即位,以右正言召。
丁父忧,服阕,除工部员外郎,以母疾辞。
绍兴元年,盗起旁郡,官吏悉逃去,顺昌民以刚为命。
刚喻从盗者使反业,既而他盗入顺昌,部使者檄刚抚定。
刚遣长子迟喻贼,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
寻召为吏部员外郎,言:“古者天子必有亲兵自将,所以备不虞而强主威。
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居则以为卫,动则以为中军,此强干弱枝之道。
”又言:“国家艰难已极,今方图新,若会稽诚非久驻之地。
请经营建康,亲拥六师往为固守计,以杜金人窥伺之意。
”丁母忧,服阕,复拜给事中。
刚言:“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
今诸将之兵备江、淮,不知几万,初无储蓄,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
”因献三说,将校有能射耕,当加优赏,每耕田一顷,与转一资,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
上令都督府措置。
时徽宗已崩,上遇朔望犹率群臣遥拜渊圣①,刚言礼有隆杀兄为君则君之已为君则兄之可也望勉抑圣心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从之。
郑亿年与秦桧有连而得美官,刚显疏其恶,桧衔之。
金人叛盟,刚乞起旧相之有德望者,处以近藩,桧闻之曰:“是欲置我何地耶?”改工部尚书,而以王次翁为中丞。
初,边报至,从官会都堂,刚谓亿年曰:“公以百口保金人,今已背约,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亿年奉祠去。
明年致仕。
以绍兴十三年卒。
(节选自《宋史·廖刚传》,有删改)注:①渊圣,即宋钦宗赵桓。
其弟宋高宗赵构即位后,遥尊赵桓为“孝慈渊圣皇帝”,宋人因以“渊圣皇帝”或“渊圣”称钦宗。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礼有隆杀/兄为君则君之/已为君则兄之可也/望勉/抑圣心/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
B.礼有隆杀/兄为君则君之/已为君则兄之可也/望勉抑圣心/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
C.礼有隆/杀兄为君则君之/已为君则兄之可也/望勉抑圣心/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
D.礼有隆/杀兄为君则君之/已为君则兄之可也/望勉/抑圣心/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忧,按照古代丧礼制度,父母去世须穿丧服守丧三年,任官者必须离职,称“丁忧”。
B.工部,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营造工程事项,长官为工部员外郎。
C.屯田,是汉以后历代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利用土兵和无地农民垦种荒地的制度。
D.致仕,古代指官员交还官职退休。
一般致仕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又称致事等。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廖刚忠诚国事,孝顺双亲。
尽心为国谋划,提出多项利国利民的措施;以亲老求往地方任职,又因母亲生病辞任工部员外郎。
B.廖刚仁厚爱民,颇有信义。
邻郡出现盗贼,官吏都逃走,顺昌百姓听命于廖刚;盗贼知道廖刚父子有信义,听从他们的规劝散去。
C.廖刚深谋远虑,胸有大略。
他认为皇帝应该挑选精锐建立自己的亲兵队伍,以备不时之需;还建议采用屯田的办法来储备粮饷。
D.廖刚敢于直言,刚正不阿。
他任监察御史时正值蔡京掌权,论奏并不避忌;金人叛盟,廖刚起用有德望的旧相,以遏制秦桧。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
(2)郑亿年与秦桧有连而得美官,刚显疏其恶,桧衔之。
15.廖刚什么建议皇帝经营建康?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塞下曲六首(其三)
李白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①。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②。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③。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④。
【注】①渭桥:位于唐代长安西北渭水上。
②辞汉月:指离开京城。
天骄:指匈奴,这里指敌人。
③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