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第3单元 第1章 第1节 遗传物质的发现课时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2013-2014学年高中生物第3单元第1章第1节遗传物质的发现课时作业中图版必修2
一、选择题
1.在探索遗传本质的过程中,下列科学发现与使用的研究方法配对正确的是( )
①1866年,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提出遗传定律
②1903年,萨顿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
③1910年,摩尔根进行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A.①假说—演绎法②假说—演绎法③类比推理
B.①假说—演绎法②类比推理③类比推理
C.①假说—演绎法②类比推理③假说—演绎法
D.①类比推理②假说—演绎法③类比推理
【解析】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及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使用的方法为假说—演绎法,萨顿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使用的方法为类比推理。

【答案】 C
2.某研究人员模拟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
①S型菌的DNA+DNA酶→加入R型菌→注射入小鼠
②R型菌的DNA+DNA酶→加入S型菌→注射入小鼠
③R型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S型菌的DNA→注射入小鼠
④S型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R型菌的DNA→注射入小鼠
以上4个实验中小鼠存活的情况依次是( )
A.存活,存活,存活,死亡
B.存活,死亡,存活,死亡
C.死亡,死亡,存活,存活
D.存活,死亡,存活,存活
【解析】本题考查DNA是遗传物质的相关知识。

能使小鼠死亡的是活的S型细菌,只有②中有活的S型细菌。

【答案】 D
3.(2012·深圳模拟)下列关于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加热杀死的有荚膜肺炎双球菌能使小白鼠致死
B.该实验证明了多糖是遗传物质,DAN不是
C.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和活R型肺炎双球菌混合培养后感染小白鼠能使其致死D.该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而多糖类不是
【解析】加热杀死的有荚膜肺炎双球菌没有致病性,不能使小白鼠致死,但是和活R 型肺炎双球菌混合培养后,由于发生转化作用,产生了S型细菌,感染小白鼠能使其致死。

格里菲思的实验只是证明了转化因子的存在,并没有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也没有证明多糖等不是遗传物质。

【答案】 C
4.格里菲思用肺炎双球菌在小鼠身上进行了著名的转化实验,此实验结果
( ) A.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B.证明了RNA是遗传物质
C.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没有具体证明哪一种物质是遗传物质
【解析】格里菲思实验只是证明了S型细菌中含有促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转化物质。

【答案】 D
5.(2013·济南期末)为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详细过程,你认为如何选择同位素标记的方案( )
A.用14C或3H培养噬菌体,再去侵染细菌
B.用18O或15N培养噬菌体,再去侵染细菌
C.将一组噬菌体用32P和35S标记
D.一组噬菌体用32P标记DNA,另一组用35S标记蛋白质外壳
【解析】所谓的标记就是通过不同的同位素追踪组成不同物质的情况。

噬菌体的组成物质为DNA和蛋白质,它们共同的组成元素是C、H、O、N,所以不能选择这些同位素来标记。

对于两种物质来说,绝大多数P元素在DNA上,而S元素是蛋白质特有的。

【答案】 D
6.(2011·江苏高考)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B.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培养C.用35S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
D.32P、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分别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解析】培养噬菌体需用含细菌的培养基;被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经短时间培养后,搅拌离心处理;该实验中,若搅拌不充分,噬菌体的外壳没有与细菌完全
分离,沉淀物中存在少量放射性35S;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仅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没有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答案】 C
7.(2013·沈阳高一检测)某研究人员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
①用15N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

②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

③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

④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H标记的细菌。

以上4个实验,保温一段时间后离心,检测到放射性的主要部分是( )
A.沉淀物和上清液、沉淀物、沉淀物、沉淀物
B.沉淀物和上清液、上清液、上清液、上清液
C.沉淀物、沉淀物、上清液、沉淀物和上清液
D.沉淀物和上清液、沉淀物、沉淀物、沉淀物和上清液
【解析】首先要明确上清液中主要的成分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而沉淀物是细菌,而且噬菌体的DNA会侵染到细菌中;N既存在于DNA中也存在于蛋白质中,所以用15N标记的噬菌体在其蛋白质外壳和DNA中都含有标记元素,所以①的沉淀物和上清液中均有放射性;而②和④标记的都是细菌,所以放射性存在于沉淀物中;③是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由于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分子,它会侵染到细菌中去,所以具有放射性的主要部分是沉淀物。

【答案】 A
8.(2013·宜昌期末)控制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初步水解的产物是( )
A.脱氧核糖、磷酸、含氮碱基
B.脱氧核糖核苷酸
C.核糖、磷酸、含氮碱基
D.核糖核苷酸
【解析】控制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其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即RNA初步水解产物为核糖核苷酸。

【答案】 D
9.(2012·长春模拟)科研人员将提取出的“疯牛病”病毒用DNA水解酶和RNA水解酶分别进行处理后,发现该病毒仍具有侵染能力,但用蛋白酶处理后,病毒就会失去侵染能力,该现象说明( )
A.“疯牛病”病毒由蛋白质和核酸构成
B.“疯牛病”病毒的遗传物质应该是蛋白质
C.“疯牛病”病毒对核酸水解酶具有抵抗力
D.“疯牛病”病毒不含蛋白质,只含核酸
【解析】用DNA水解酶、RNA水解酶处理后仍具有侵染能力,说明其遗传物质不是DNA 或RNA;用蛋白酶处理后,病毒失去侵染能力,说明起遗传作用的是蛋白质。

【答案】 B
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含有RNA的生物,其遗传物质一定是RNA
B.只含有DNA的生物,其遗传物质不一定是DNA
C.既含有DNA又含有RNA的生物,其遗传物质是DNA和RNA
D.既含有DNA又含有RNA的生物,其遗传物质是DNA,不是RNA
【解析】含有DNA的生物,DNA是遗传物质;不含有DNA,只含有RNA的生物,RNA 是遗传物质。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1.对以下材料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材料一通过对生物在传种接代中的细胞学分析,染色体的含量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中的变化如图所示(N为生殖细胞中染色体个数):
材料二通过对染色体化学成分的分析发现,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的含量稳定而蛋白质的含量不稳定。

材料三病毒只由核酸(核心)和蛋白质(外壳)两种物质组成,用病毒侵染相应的生物细胞,只有核酸注入到受侵染的细胞内,被侵染的细胞最后裂解释放出很多新的病毒。

材料四研究发现,人类、动物、植物、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病毒中有些种类的遗传物质是DNA,另外一些种类的遗传物质是RNA。

(1)从遗传学的角度分析“材料一”,可以看出染色体在生物的传种接代中保持着________性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性。

(2)从遗传物质应具备的特点看,通过分析“材料二”认为________应该是遗传物质。

(3)通过分析“材料三”,你认为病毒中起遗传作用的物质应该是________,“材料三”也是证明________是遗传物质的________证据。

(4)从“材料四”中,你可以归纳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解析】作为遗传物质必须具备稳定性和连续性,而通过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
作用的研究发现,具有这两个特点的为染色体,从而说明染色体在遗传上有重要作用。

对染色体的成分进行分析推断,DNA的含量稳定可能为遗传物质,但需要通过实验来证明。

病毒侵染生物细胞时,核酸进入组织细胞内发挥作用,蛋白质留在外面,可以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

材料四通过对自然界生物种类遗传物质的研究,可以得出结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答案】(1)稳定连续(2)DNA
(3)核酸核酸直接(4)DNA
12.[实验探究] 下面介绍的是有关DNA研究的科学实验。

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同位素标记,完成了著名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下图是实验的部分过程:
(1)写出以上实验的部分操作过程。

第一步: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

如何实现对噬菌体的标记?请简要说明实验的设计方法和这样设计的理由。

设计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上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SARS病原体(冠状病毒)侵染人体细胞的过程类似于噬菌体侵染细菌。

结合上述实验过程及现象,请提出一种获得SARS疫苗(蛋白质外壳)的新途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噬菌体营寄生生活,不能用含35S的合成培养基直接培养,可先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然后再用标记的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

该实验仅为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的一组,证明蛋白质外壳未进入细菌体内。

另一组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最终证明DNA进入了细菌体内。

两组共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该实验的设计思路也为我们将病毒的核酸与蛋白质的分离提供了一条途径。

【答案】(1)先将细菌培养在含35S的培养基上;然后用噬菌体去侵染被35S标记的细菌因为噬菌体营寄生生活,且寄主为细菌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与细菌混合
(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到细菌体内
(3)动物细胞培养→冠状病毒侵染→搅拌离心,从上清液中提取出蛋白质外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