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下来和学生说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蹲下来和学生说话
作者:茹士侠
来源:《黑河教育》2015年第07期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大人应该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蹲下来”不仅是一种姿势,更是一种好的心态。
“蹲下来和学生说话”要求教师在心理上和情感上与学生保持一样的高度,以平和的眼光和尊重的视角去看待学生,理解学生,为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
教师如何才能做到“蹲下来”,如何才能把这种姿态变成一种良好的心态呢?
一、对学生要给予爱
一个班集体几十名学生,素质不同,性格也不同,总会有那么几名“问题学生”,而老师们一向是偏爱学习好的学生,而对于“问题学生”,要么是忽视不管,要么是管不了,总是缺少那么一点爱。
爱是教育的源泉,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若老师能“蹲下来”去看学生,可能会发觉“问题学生”的问题是有原因的。
记得刚开学时,我班的吕*没有交英语作业,我就和其他几位老师说,以前没有学生在刚开学就不交作业这种情况。
其他老师也反应这名同学不交作业,语文、数学和生物老师都批评了他。
我觉得我不能再批评他了,否则的话,他一天连受几位老师的批评,会受不了的,自尊心一定会受到伤害,何谈自信心呢?我听一位老师说,这名学生在小学时,他爸爸批评他几句,他竟然三天没回家。
听了这话,我越发觉得不能再简单粗暴地对他进行批评了。
我把他找来,耐心地和他谈话,并告诉他,我会帮他改掉上课溜号、忘交作业等毛病。
他很意外,同时内心也充满了感激。
以后每当他上课溜号时,我都会给他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他马上就意识到了,思绪又回到了课堂上来,跟上了老师的脚步。
正是由于我能够“蹲下来”和他平等地交流,对他多一些关爱,我才能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使他没有掉队。
老师内心有爱,才会用欣赏的眼光去欣赏学生的闪光点,才会对学生充满信心。
二、放下老师的“架子”
我上小学时,总觉得老师高不可攀,一点儿也不敢接近老师,觉得老师是可敬可畏的,但一点儿也不可亲;上中学时,我更是不愿问老师问题,觉得老师平常总是在学生面前摆“老师架子”。
很多学生也认为老师是高高在上的,说什么都是真理,他们什么事都瞒着老师,有什么话都不敢跟老师说。
正是这种思想把老师和学生拉开了一段长长的距离,有时甚至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我上师范时就暗下决心,将来等我当了老师,一定要对学生好,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老师要“蹲下来”,首先要放下“架子”,走到学生中去,和他们像朋友一样相处与交流,听听他们的心里话和真心话,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知道他们的需求,真正做到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
老师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来关心学生,反而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只有老师转变姿态,像对待朋友那样去爱学生,才有可能让学生感受到平等。
要想让学生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需要教师与学生在心灵上平等交流。
教师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仅仅对学生好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动辄打骂,以为是对学生好,实则效果不佳,也有可能会起反作用,造成学生不理解老师,甚至仇视老师,这样就得不偿失了。
爱心付出要讲求方式方法,这就需要老师
“蹲下来”看学生,这样才能平等,只有平等,才能使学生敞开心扉,与老师坦诚相待;只有平等,才能让学生健康茁壮地成长。
三、要学会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需要教师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需要教师“蹲下来”,这样才能和学生在同一高度上,无论是心理上,还是情感上,学生都乐于接受教师的建议。
还是之前的吕*,之前你可能会认为怎么会有这样的学生,不可思议的是,当你“蹲下来”去关爱他,去帮助他时,你会由衷地赞叹:“挺好的一个孩子!以前怎么没发现呢?”正是这种“蹲下来”的姿势,让教师进行换位思考,从而更加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心理需求,进而选择正确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四、对学生言而有信
很多时候我们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指责老师说话不算数。
记得我在上学的时候,也遇到过这种情况,老师每天除了留当天的家庭作业,还要留一些背的任务,我每次都背得非常熟练,满心欢喜地期待老师在第二天提问。
结果到了第二天,老师似乎是忘得一干二净,我好失望啊,就想:老师咋这样啊?为什么不提问了呢?后来,我如愿当上老师,我告诫自己,一定不要忘记自己留的问题,如果留了什么习题,一定不要忘记提问学生。
当然在别的方面我更要说到做到,让学生觉得老师说话算数,这样他们才会相信老师所说的话,觉得老师可亲可敬,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
五、理解和尊重学生
从前的教学就是老师讲,学生听,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后,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不再是老师的一言堂了,而是给学生更多的表达机会。
这时老师“蹲下来”,就更容易倾听学生的想法和见解,就会知道学生是怎样独立思考的、是怎样合作探究的、是怎样得出结论的。
在听的过程中,就会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理解他们的行为,从而做到尊重学生,同时赢得学生的尊重。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以及和学生的相处中,如果都能够“蹲下来”看学生,“蹲下来和学生说话”,双方就会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指责;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歧视。
这样就不会出现那么多伤害老师、伤害学生的事件了。
愿每一位教师都能“蹲下来”和学生说话,去倾听他们的喜怒哀乐,把自己爱的阳光洒向他们,把属于我们的那片教育园地管理得春暖花开,日朗天睛。
(责任编辑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