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广东省潮州市龙湖中学高二语文测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广东省潮州市龙湖中学高二语文测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我国保存了大量的纸质文献典籍。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同时也是古代文献收藏的大国,一向以人文荟萃、典籍浩繁著称于世。

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博物馆以及教育、宗教、民族、文物等系统均有数量不等的古籍收藏,是名副其实的历史文献大国。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文化是民族之魂,有超越时空的稳定性与凝聚力。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认同,正是今天及未来我国文化工作的精神支撑与理论基础之一。

互联网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面对文化多样性与全球化的挑战,中华典籍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其意义则显得更为重要。

党的十九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文化自信写入党章,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全新拓展和深化,是对文化战略地位的全新认识和升华。

我们应该意识到,“当代中国文化虽然有现代文化因素和外来文化因素,却离不开中国文化传统这一根本和根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与来源。

早已有学者发现,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生根发芽,并非偶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有着许多共通之处。

倒如,梁漱溟先生谈到:“无产阶级精神既有高于我们习俗之处,同时又和我们的固有精神初不相远,中国人很容易学得来。

”古代中国“理性早启,文化早熟“,中国文化偏重人与人之间的情理,这使得中华文化有别于西方文化的“工具理性”。

换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贯重视人与人的关系,这与资本主义社会重视人与物的关系截然不同,但与马克思主义却有一定的相容性与一致性。

今天,我们谈及文化自信,就是希望建立一种“超越民族国家博彝争夺理念的规则与价值”,这是一种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文化发展方向。

其中的源泉之一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一个特别重视对本民族文化进行总结与传承的民族。

早在汉代,中国的书籍就已经“积如丘山”。

历史土大多朝代对全国的书籍都进行过大规模和全面的整理,二十四史中的《经籍志》展示的就是千万学者前赴后继的壮观成果。

这些群书目录及书志,使得中国古代的书籍像一支军队般整齐有序又蔚为壮观,对我们今天研究中华传统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留存于海内外的大量古籍。

为我们的文化自信打下了扎实的文献基础。

当前,我们对中华典籍的现代保护与整理工作.仍处在起步阶段。

我们应通过对中华古籍资源的开发,让留存于中华古籍中的理念、技术、故事通过现代视角、现代技术的梳理与转化,回答当代问题,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之中,为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助力?
(选自谷敏《中华典籍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基础》,《学习时报》2018年8月31日)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保存了大量的纸质文献典籍,成为古代文献收藏大国。

B. 我国文化工作的精神支撑和理论基础之一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认识。

C. 文化是民族之魂,中华典籍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有超越时空的稳定性与凝聚力。

D. 中华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有相容性与一致性,这说明马克思主义不适合资本主义社会。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段指出中国是历史文献大国,中华典籍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其意义重大。

B. 文章第三段引用梁漱溟的话意在表明中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有着许多共通之处。

C. 文章运用对比手法,比较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从而突出中华文化的先进性。

D. 文章最后一段指出我们应该通过对中华古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之为时代精神助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全国古籍主要收藏于各级公共图书馆、博物馆以及教育、宗教、民族、文物等系统。

B. 互联网时代,每个国家都必须面对文化多样性与全球化的挑战,我们要拒绝外来文化。

C. 在汉代时期,中国的书籍“积如丘山”,这说明汉代是我国古代典籍收藏最多的时代。

D. “超越民族国家博弊争夺理念的规则与价值”是我国的文化发展方向,源泉就是传统文化。

参考答案:
1. D
2. C
3. A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D项,“这说明马克思主义不适合资本主义社会”理解错误,根据原文“换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贯重视人与人的关系,这与资本主义社会重视人与物的关系截然不同,但与马克思主义却有一定的相容性与一致性”,可知适合中国,不见得就不适合资本主义社会。

故选D。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突出中华文化的先进性”表述不当。

通过对比意在表明,虽然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不同。

但与马克思主义却有一定的相容性与一致性。

故选C。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
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B项,“我们要拒绝外来文化”说法绝对;C项,“这说明汉代是我国古代典籍收藏最多的时代”推论有误,文中没有这样的表述;D项,“源泉就是传统文化”范围缩小,应该是“源泉之一”。

故选A。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2. 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元宵节的文化内涵
和其他传统节日强调“阖家团聚”不同,元宵节更强调“普天同庆”。

元宵节被人们视为春节最后的高潮,因为过了这天,人们就要真正进入新一年的生产生活,所以人们在元宵节全民欢庆,以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这也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

正因如此,在中国民间有“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习俗。

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大江南北,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每到元宵节期间,人们都会走出家门,涌上街头,除了闹花灯、猜灯谜外,还有舞龙、舞狮、踩高跷、跑旱船、敲舟山锣鼓……其中,有很多风俗和活动都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同庆佳节,让广大群众参与其中,共同享受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给我们留下的审美记忆。

其实,元宵节不是一个孤立的节日,它是春节的一部分。

要理解元宵节的意义,不能不把它放在春节之中来考察。

春节从除夕关门守岁开始,到元宵节,是一个人们不断扩大活动范围、人际关系不断得到扩大的过程。

初一给家长拜年,初二回娘家拜年。

以后逐步扩大拜年范围到一般亲戚朋友。

在这个时段,人们的活动范围局限在熟人之间。

初五是破五,农活可以开始干,商店可以开门了。

这个时段,社会开始正常运作。

到了正月十五,全体社会成员不分男女老幼都加入到节日活动中。

所以,元宵节具有确认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彼此不认识的)相互关系的意义。

元宵节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社会的“狂欢节”,连平时被限制在家的古代妇女也可以自由出门游玩了。

当然,个别礼法之士反对这个习俗,比如宋代的司马光。

元宵夜,他夫人打扮了准备出门赏灯。

司马光问:“家中点灯,何必出看?”夫人回答:“兼欲看游人。

”司马光说:“某(我)是鬼耶?!”这就太不讲理了,总不能只让夫人终年只看他一个人一张脸吧?好在社会不买这些礼法之士的账,大多数妇女照样游乐。

元宵节允许民众自由娱乐,这是古代社会针对过分严格的礼法制度而设计的一个发泄渠道。

一些年轻人乘机会见意中人。

正如辛弃疾所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元宵节主要活动是大众娱乐,但是其社会文化意义却不仅仅是娱乐。

正月十五有很多信仰活动,祈求神灵保佑。

古代人祭祀泰一(太一)神,因为他是最高神,掌管人类命运。

祭祀他,可以获得丰收和平安。

古人祭祀地神,是要保佑蚕事丰收。

元宵节也是一个求子的节日。

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二《偷灯盏》解释当时人在元宵节偷灯的原因时说:“一云,偷灯者,生男子之兆。

”这里“灯”谐音“丁”,就是男丁。

这样一来,偷灯就象征着生育儿子。

根据同样的道理,观灯也具有求子的涵义。

于是,古代妇女出门观灯有了这个理由,就名正言顺了。

一直到民国时代,各地多有送灯给那些无子家庭的习俗,祝愿他们添子孙。

清代有摸城门门钉的活动。

钉,也谐音“丁”。

人们希望通过摸门钉而祈求生育儿子。

有些地区的人们还赋予汤圆以象征意义。

当然,在人口压力巨大的今天,元宵求子活动已经很少看到。

现代人又赋予汤圆以新的解释,那就是甜甜蜜蜜,团团圆圆,象征一家团圆,幸福美满。

它很符合人们的内心希望。

元宵节因此获得了新的文化意义。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7.下面对“元宵节的文化内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宵节的主要活动是出门娱乐,如赏花灯、猜灯谜、观舞龙舞狮,看敲锣鼓等。

B.元宵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吃元宵和观灯求子的习俗从节日诞生到今天仍一直延续。

C.和春节不一样,每年的元宵节更强调“普天同庆”,是全社会的“狂欢节”。

D.伴随元宵节而产生的是民间进行的信仰活动以及因渴望子嗣而产生的各种习俗。

8.对“元宵节具有确认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彼此不认识的)相互关系的意义”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宵节期间人们都要走亲访友,通过这种形式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促进社会的和谐。

B.春节期间从除夕关门守岁到元宵出门娱乐,是人们由家庭关系走向社会关系的过程。

C.通过各种娱乐活动,元宵节把社会中的人们聚集了起来,营造出欢乐祥和的气氛。

D.元宵节为社会中不同民族和不同阶层的男女老幼提供了放松心情的良好契机。

9.下面对本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元宵节的活动内容也在不断地变化,说明现代人在不自觉地摒弃旧传统。

B.古代由于礼法制度严格,所以只有到了元宵节这一天人们压抑已久的感情才得以彻底释放,尽情宣泄。

C.现代人赋予汤圆以新的内涵,寓意一家团团圆圆,幸福美满,体现了现代的人们重视亲情。

D.元宵节除了娱乐之外,更重要的是承担着长辈们对子女能够传宗接代、香火延续下去的朴素愿望。

参考答案:
7.B 8.A 9.C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人性的山水
刘醒龙
夏天带给一个人的最大变化是性情。

有冷雨也好,没有冷雨也好,只要是夏天,谁敢说自己的情绪仍旧一如秋天的浪漫、春天的激荡!只有山水如是。

在山水面前,人的夏季,如同穿过空谷的清风,用不着躁动的喧嚣,也用不着迷惘的萎顿。

峰峦上厚厚的绿,是一种难得的沉思,激流中湍湍的清,则是一番久违的行动。

正是因为这样的夏季,它让我由衷的想到,假如没有那个独立于人类许多行为遗憾之外而继续着自然意义的九畹溪,人性的范畴,或许就要缺少一些季节。

已经发生的记忆里,长江三峡是不会不存在的。

几年前,在一部长篇小说的写作经历里,我曾多次出入于此。

这样的写作,总会让我理解许多文字以外的存在和不存在。

譬如那座将只存在于历史与记忆中的三峡,除了那多多少少的传说还能让我们闭目徜徉,扪心向往,所有正在使人亲眼目睹、亲临其境的风景,早已成了人与自然共同拥有的一份无奈。

在历史中读三峡,是何等伟大,何等雄奇!曾经的水是无羁的,曾经的江是魔幻的,曾经的峭壁敢于蔽日问天,曾经的男女惯于驾风戏浪。

真正的三峡是有生命的。

只有当我们察觉到这一点时,这种自然风采中的俊杰,才会通过一个个心灵通向永恒。

只可惜,昔日一次次咬断船桅的活生生的浪头,在现代化的高坝面前无可救药地变得平淡无奇。

只可惜,昔日一场场考验男性胆略女性意志的水道,在迈向平庸的舒适里心甘情愿地消沉了自我。

空荡的水天上,只有去那遥远得早已看不见摸不着的境界里,才能聆听浩浩荡荡的桡夫们的歌唱。

繁茂的世界里,任我们如何深情地搂抱那如椽的纤夫石,也无法感受到所有滩姐都曾留下过的怀抱的温暖。

宽厚的过去文化,孕育了幼小的现在文明。

渴望成长食欲过盛的现代文明,反过来鲸吞掉作为母体的过去文化。

历史的老人啊,为什么总是以这样的方式来教导青春年少的时代哩!
一直以来,我用我的写作表达着对失去过去文化的三峡的深深的痛惜。

并试图提醒人们,眼际里风平浪静波澜不惊的三峡,在人性的天平上,是深受怀疑的。

不管有没有人附和,我都要坚持。

这是一种人文操守,也是不可或缺的人文责任,哪怕它何等的不合时宜!我的多年的情绪,直到那条出入在西陵峡时,名叫九畹溪的河流的被发现,才得以平缓。

平心而论,紧挨着西陵峡的这条河流,能够完好如初地保留至今就是奇迹。

这样的奇迹出现在时时刻刻都有人文的和非人文的景观灭绝的今天,本身就能获得不可磨灭的意义。

三十六里长的一涧有情之水,用那三十二滩急速的飞泻,张扬着仿佛已在山水间绝迹的豪迈。

还有三十二潭满满的温柔。

很显然,如此盈盈荡荡,早已不是一条溪流与生俱来的,那所有的承载更多是从不远处大壑大水中移情而来。

人文情深,天地当会浓缩。

若思三峡,当来九畹。

乘一瀑清泉,飞流直下,耳畔里时时飘来古韵民歌,还有哪里找寻得到?这样的时刻,沉浸其中的人性,才是最有幸的。

直接地,赤裸地,狂放地,在自然界最有魅力的一侧面前,作为人,除此还能做什么哩!虽然有些小巧,虽然有些玲珑,对于早已习惯今日生活的人,怀着对三峡的情思,享受着九畹的仅有,除了感官的满足,还应该不能忘记:这一切全是我们的幸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正确的两项是()()(5分)A.文学是对人性的表达。

自然也蕴含着人性,自然界比人类似乎更富有人性,它往往是直接的,赤裸的,狂放的。

B.作者觉得在山水面前,有厚厚的绿、湍湍的清,性情会发生变化,用不着躁动和迷惘。

C.作者将记忆中的三峡和现实中的三峡对比,深感人类面对自然的无奈和矛盾。

D.本文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一炉,深刻的表达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E.标题“人性的山水”,文中却大量笔墨写水而无暇于山,作者选材详略得当,取舍有度。

(2).作者为什么说,看到“九畹溪”是“我们的幸运”?(6分)
(3).第二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4).“渴望成长食欲过盛的现代文明,反过来鲸吞掉作为母体的过去文化。

”请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8分)
参考答案:
(1).D(3分)B(2分)A(1分)(A”自然界比人类似乎更富有人性”文中没有依据C是人类与自然共同拥有的无奈。

E作者并没有将水和山分割开来描写,并没有取舍。


(2).①在今天人文或非人文的景观随时都有灭绝的时候,九畹溪完好如初的保留着;(3分)
②九畹溪那种自然的人性,让我们获得了美的感官满足。

(3分)
(3).①结构上,承上启下。

上承首段山水引人思考,引出对过去三峡的思考,与下文发现九畹溪的幸运和惊喜形成对比。

(3分)
②内容上,通过现代三峡与过去三峡的对比,引出现代文明鲸吞母体文化的思索,为赞赏九畹
溪张本。

(3分)
(4).①过去文化孕育了现代文明,长江是文明的摇篮,它的被破坏是人类的悲哀。

②九畹溪保存完好是我们的幸运,我们还应该保护更多的“九畹溪”。

③膨胀的现代文明冲击和鲸吞着过去文化,科技的发展,物质的需要,让原生态的自然人性丢
失。

④现代文明的发展不应该以毁灭自然和文化作为代价。

生态的破坏,自然资源的减少会给人类
未来带来隐患。

(结合文本4分,联系现实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文言文阅读(选择题8分,翻译题10分)
孔明,伊、周之徒也。

而论之者多异说,以其遭时之难,而处英雄之不幸也。

夫众人皆进,而我独退,雍容草庐,三顾后起。

挺身托孤,不放不摄,而人无间言。

权偪人主而上不疑,势倾群臣而下不忌。

厉精治蜀,风化肃然。

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孔明皆优为之,信其为伊、周之徒也。

而论者乃谓其自比管、乐,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

是何足与论孔子之仕鲁与自比老、彭哉!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此无异于儿童之见也。

彼岂非以仲达之言而信之耶?而不知其言皆谲也。

仲达不能逞其谲于孔明,故常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

论者特未之察耳。

始孔明出祁山,仲达出兵拒之,闻孔明将芟上邽之麦,卷甲疾行,晨夜往赴。

孔明粮乏已退,仲达谲言日:“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

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

”夫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纵能胜之,后何以继?此少辩事机者之所必不为也。

仲达心知其然,外为失言以谲其下耳。

已而孔明出斜谷,仲达又率兵拒之。

知孔明兵未逼渭,引军而济,背水为垒。

孔明移军且至,仲达谲言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阵。

若西上五丈原,诸军无事矣。

”夫敌人之兵已在死地,而率众直进,来与之战,此亦少辨事机者之所不为也。

仲达知其必不出此,姑诳为此言以妄表其怯,以示吾之能料,且以少安其三军之心也。

故孔明持节制之师,不用权谲,不贪小利,彼则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

”凡此者,皆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此岂其真情也!
夫善观人之真情者,不于敌存之时,而于敌亡之后。

孔明之存也,仲达之言则然。

及其殁也,仲达按行其营垒,敛衽而叹曰:“天下奇才也!”彼见其规矩法度,出于其所不能为,恍然自失,不觉其言之发也。

可以观其真情矣。

论者不此之信,而信其谲,岂非复为仲达所谲哉!唐李靖,谈兵之雄者也。

吾尝读其问对之书,见其述孔明兵制之妙,曲折备至;曾不一齿仲达。

彼晓兵者,固有以窥之矣。

书生之论,曷为其不然也!孔明距今且千载矣,未有能谅其心者。

吾愤孔明之不幸,故备论之,使世以成败论人物者其少戒也。

注:司马懿,字仲达。

(选自《陈亮集》中华书局出版)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见:现成的
B、故常伺孔明之开阖伺:窥探
C、仲达出兵拒之拒:抵御
D、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敌:敌人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势倾群臣而下不忌爽籁发而清风生
B、孔明移军且至彼且奚适也?
C、不觉其言之发也汤之问棘也是已
D、论者不此之信,而信其谲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11.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A、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B、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C、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D、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12.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即明确指出,诸葛亮与古代圣贤伊尹、周公是一类人物,然后历数诸葛亮的品德与功业,体现出作者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

B、文章通过剖析仲达对诸葛亮上邽芟麦和兵出斜谷两件事的言论,论证了作者关于仲达用大话欺骗部下、所说非其真实想法的观点。

C、这是一篇史论,文章对诸葛亮给予充分理解和深切同情,严正驳斥了一些人对诸葛亮的攻击和贬损,并且明确反对以成败论英雄。

D、作者在读了唐代李靖的文章后,感慨李靖作为一个通晓兵法的人竟然也会发表了迂腐议论,可见后人难以懂得诸葛亮的内心。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 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引军而济,背水为垒。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9、D项根据上下文语境可知“敌”应为“相当、匹敌”,解释为“敌人”语义不通。

10、A项“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

B项“且”:副词,将,将要。

C项“也”:句末语气助词,表肯定/句中表停顿,不译。

D项“之”:代词,这样/助词,的。

11、A
12 、D “感慨李靖作为一个通晓兵法的人竟然也会发表书生式的迂腐议论”与原文的意思相左,原文“唐李靖,谈兵之雄者也。

吾尝读其问对之书,见其述孔明兵制之妙,曲折备至”表达的正是李靖对孔明兵制的赞叹和佩服。

13、
(1)寄身在偏远的地方,只不过是称霸的人的臣子罢了。

(4分)(计分点:偏方:古今异义,此处指偏远的地方;特,只不过;尔,句末语气词,罢了。


(2)诸葛亮不敢据守渭水,这容易对付了。

(3分)(计分点:与,对付)
(3)率领军队渡河,背靠渭水筑下营垒。

(3分)(计分点:引,率领;济,渡过。


文言文翻译:
诸葛孔明是伊尹、周公一样的人物。

但后世论者多持不同意见,认为他生不逢时,而处于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幸境地。

众人都求建功业,而孔明却独善其身,结席草庐,刘备三顾之后才出山。

后又挺身而出,辅佐刘禅,对朝权既不放任又不独揽,臣民没有闲言。

权势盖过君主但君主不怀疑,超过群臣但群臣不忌妒,治理蜀国,殚精竭虑,使民风教化恭肃淳朴。

大的错误不宽恕,小的过失也要责罚,这是帝者的政治,用安逸的道理使动百姓,百姓即使劳苦也不会埋怨,用更好的生存的道理杀人,人虽死,但不会埋怨杀人者,这是王者的作为。

孔明都很好的做到了,他的确应该是伊尹、周公之类的人物。

但是论者于是说他自比为管仲乐毅,寄身在偏远的地方,只不过是称霸的人的臣子罢了,这怎么能够和孔子出仕鲁国自比老、彭相提并论呢?更有甚者认为孔明不是仲达的对手,这和小儿之见无异。

他们难道不是因为仲达的言论才相信的吗?却不知道仲达所言都是欺骗之词。

仲达无法用计于孔明,所以经常窥探孔明的布置、行动后,再妄下言论迷惑部下,论者只不过没有明察罢了.
当初,孔明师出祁山,仲达出兵抵挡。

听说孔明将要收割上邦的小麦,于是领兵疾行,日夜赶赴。

当孔明因少粮而撤退时,仲达放言说:“我们疾行赶路,劳苦疲惫,这是通晓兵法的人的贪着。

现在诸葛亮不敢据守渭水,这容易对付了。

”部队没有现成的粮食储备而转移作战,纵然能够取得胜利,之后又怎样维系呢?这是稍微能够辨识事情机理的人必然不会做的。

仲达心中明白,只是对外放言以迷惑他的部下。

后来,孔明出兵斜谷,仲达又领兵抵抗,知道了孔明的部队没有逼近渭水,于是率领军队渡河,背靠渭水筑下营垒。

孔明领兵将至,仲达又放言说:“诸葛亮如果勇敢的话,应当兵出武功,依山列阵。

如果向西上五丈原,各军将无事。

”敌人之兵已经置之死地,而领兵直进,与之决战,这也是稍微辨识事情机理者不会做的。

仲达知道孔明一定不会出兵,所以姑且放话出来以假装显示孔明的怯懦,表现自己的料事如神,同时能够稍微安抚军心。

所以说,孔明治军有节有度,不用权谲,不贪小利。

他会说:“诸葛亮志大但不识时机,谋多但缺少决断,好兵但没有权责。

”凡是这种论调,都是窥探孔明的布置、行动后,放言以迷惑部下,又怎么是他的真情呢?
善于观察人的真性情的,不是在敌人存在的时候,而是在敌人死亡之后。

孔明活着时,仲达的话就是这样。

等到孔明死后,仲尼看视他的营垒,恭敬感叹:“天下奇才!”看到他的规矩法度,都是自己所达不到的,恍然若失,不觉自己的言语的佩服感叹。

由此可以看到仲达的真实想法。

论者不相信这是真实的,而相信他的谎言,难道不是又被仲达迷惑了吗?
唐朝李靖,是好论兵的英雄。

我曾经读他的有关问对的书,见他表述孔明的兵制的妙处,赏赞有佳;对仲达则不提一词。

那些通晓兵法的人,本来于此可以窥见。

书生的论调,怎么认为他不是这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