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中国古代染织品工艺美术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1.7 宋代的织与染
1. 纺织业:花色品种繁多,产品畅销国外。出现了苏州、 杭州、成都三大锦院。棉纺织作为新兴部门,发展相 当之快。 2. 纺织工具:脚踏缫车、络车、纺车、整经工具、浆经 工具、纬车、立织机、绫机、花罗机等基本定型,并 广泛使用,大大提高了质量和工效。 3. 印染业和印染技术:印染分为官染和民染;印花工艺 广泛应用。发明了用石灰和豆粉调制成浆代替蜡进行 防染的技术,称为“药斑布”,即后来广泛流行的蓝印 花布。
8.1.4 秦汉时期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业的显著进步
1.技术:缫丝工具和织机技术有了进步; 官营手工业使用了先进的提花机,大 量织造锦绣绮罗等丝织品。凸版印花 技术也有一定的水平。西南少数民族 地区的少数民族已经掌握了蜡染技法。 2.原料:主要是丝与麻。棉花和羊毛成 为纺织原料。 3.丝织品:种类繁多,工艺水平高超, 以缯帛二字为代表名称。 4.代表: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
舞人动物锦:图案由宽 矩形左右斜排成锯齿形 骨架,矩形内填以双龙 或类似纹样,矩形外的 空间有八组纹样,其中 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对翩 翩起舞的舞者,他们头 戴冠,冠尾后垂,着长 袍,系腰带,表现的或 正是楚地的巫术活动。
战国时期的大几何纹均以早期的小几何纹作骨架,再填以小型的 几何纹。因此,纹样较为复杂,循环度也大,织造起来有一定难 度。马山出土的大几何纹锦采用的是以勾连雷纹(呈T字形)为主 体,再填充中小型的菱形、杯纹、H形、N形及类似万字纹的纹样, 图案紧凑,布局均匀。
8.1.8 辽金和西夏的纺织业
1. 辽:毛纺业是重要的手工业,丝织品不仅品种 多,而且质量高。 2. 西夏:只有麻织业和毛纺业。 3. 金:十分重视养蚕植桑,纺织业较为发达。
8.1.9 元代民族间纺织材料与印染技术的融合与发展
1. 纺织材料:由毛扩展到丝、麻,推动了染织业的融合。 2. 丝织业:丝织技术有所提高,丝织业较发达。 3. 麻织品:遍及南方各地,是民间普遍的家庭手工业。 4. 棉织品:棉花种植较广,棉纺技术不断改进。
8.1.11
清代纺织与印染业的缓慢发展
1. 特征:由单一的皮毛和麻织品发展到以丝织品、棉 织品为主。 2. 刺绣:形成不同地方风格。 3. 棉织:清代进入恶劣繁荣期。 4. 毛织业:与明代一样,主要集中在西北兰州、西安 地区。
8.2 染织图案和纹样工艺美术
染织图案和纹样的作用:
一是:人们崇尚自然美的反映。 二是:以此来表达某种感情。 三是:作为服饰与人体和谐、协调的重要手段。
8.1 中国古代染织品及染织技术的发展
8.1.1纺织技术的起源
1. 原始社会:编织、纺织技术源于渔猎时代的编结技术。 2. 旧石器时代中期:许家窑的先民们便使用以植物韧皮或 动物皮条编结网兜的“抛石兜”。 3. 新时期时代:随着农业与定居生活的开始,织造在前代 编织的基础上有了较大发展,并发明了纺轮。 4. 编织方法:斜纹编织法、缠结编织法、绞缠法、棋盘间 格纹编织法。反映了当时编织机一的高超。 5. 材料:麻、葛,通过直接剥取或是自然脱胶获取,并能 将丝和麻纤维纺织成线, 。
杯 纹 四 经 绞 罗 纹 样
朱红杯纹四经绞罗:马王 堆出。四经绞地上起二经 绞花的复杂罗结构。始创 于商代,在战国、秦汉时 得到广泛应用,并一直流 行直到唐宋时期。用以染 色的朱砂是采用先进的研 磨技术将其制成极细的颗 粒,再敷在织物上的。
几何纹绒圈锦纹样线描图
二重提花物的绒圈锦:花型层次分明,纹 样极具立体效果,外观华丽。主要用于衣 衾的贴边、瑟衣、竽衣和绣枕的两侧。
8.1.10
明代纺织品种的增加和纺织技术的进步
1. 丝织业:分为官营织造和民间织造。 2. 丝织品种类:缎、绢、罗、纱、改机、绒、绫、丝 布、锦等。 3. 棉织业:发展遍及全国,产量增长迅速,品种变化 不大,以本色平纹为主。 4. 毛纺业:集中在羊毛、驼毛产区,西北的兰州、西 安等地。 5. 印染技术:中心在芜湖、京口(今江苏镇江)。
长寿绣图案
长寿绣:纹样较大,绣枝细 腻,色彩浓艳,云纹呈变体 穗状,紧促平衡,布满幅 面。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丝绸 中,著名的刺绣有“信期 绣”、“乘云绣”、“长寿 绣”、“茱萸绣”等。每件 分别以3~5色丝线用锁针满 地绣出转折复杂、组合自由 的变形云纹和花叶纹,配以 绛红、朱红、土红、土黄、 豆绿、蓝等色彩,形成了庄 严而富丽的艺术效果。在这 些绣品中,最为粗犷和气势 磅礴的则属“长寿绣”。
金银火焰印花纱(马王堆汉墓 出土)
漏印敷彩纱(马王堆汉墓出土)
8.2.4 秦汉时期纺织品中的纹样、图案
1. 总体特征:纺织品的纹样和图案以古朴、庄重为其风格特征,不似 战国的神奇浪漫。马王堆汉墓丝织品是其代表。 2. 纹样题材:以云纹为主,大多为变体云纹,其中穿插龙、凤及织物 纹等。 3. 秦汉与春秋战国纺织品纹样、图案的比较: 相同:纹饰线条都相当流畅,纹样与装饰图案用色都很清雅。 不同:在图案的题材、风格上,战国时期以动物纹为主,龙游凤 舞,猛虎瑞兽,中间夹以各种变形织物纹,图案表现得自然生动, 活泼有力,自由奔放,充满着一种神奇浪漫的色彩。汉代的纹样 和装饰图案构图紧密,以变形云纹为主题,中间夹杂有翱翔的 凤鸟、奔驰的神兽、叠层的云山,以及隶书吉祥语铭文。图案变 化丰富,粗犷之中带有几分淡淡的幽雅。整个画面往往表现出人 神混合,充满着无尽的想象和寓意。 4. 东汉:纹饰和色彩都发生了一些变化。云纹的使用逐步减少, 代 而取之的是花草纹,图案逐渐变得写实化。颜色变得愈益丰富, 有一二十种之多。
8.2.1春秋战国纺织物的纹样与图案设计
1. 转变:装饰艺术风格由传统的封 闭转向开放;造型由变形走向写 实;轮廓结构由直线主调走向自 由曲线主调;艺术格调由静止走 向活泼生动。 2. 纹样图案:象征意义越来越明显。 龙凤纹样和图饰最具代表性。战 国纹样形式多样,形象趋于灵活 生动、写实和大型化。纹样穿插、 盘叠;色彩丰富、风格细腻,构 成了龙飞凤舞的形式美。 3. 色彩:观念发生了变化。
8.2.2 夏商西周时期染织品工艺的渐进
殷墟妇好墓玉跪式人
1. 社会功能:色彩、纹饰、图案的规定 性,是为了维护等级制度。 2. 夏代:章服制度实物发掘出土不多。 3. 商代:从出土玉俑、石俑,可知当时图 案设计相当科学。二方、四方连续纹 样在纺织过程中形成。 4. 西周:染织品图案以几何纹和小花纹 为主。织物组织有平纹和斜纹两种。当 时已出土了二重和纬二重组织。青、 赤、黄、白、黑为正色,象征着高贵, 是礼服的色彩。绀、红、缥、紫、流黄 是间色,象征着卑贱,只能为便服、 内衣、衣服衬里及妇女和平民的服色。 5. 代表:西周的章服制度纹饰和图案。
素纱襌衣
8.1.5 魏晋南北朝纺织印染业的恢复和发展
1. 时代特征:齐鲁地区衰落,四川和江南织锦工艺有所发 展,以蜀锦为代表。六朝政府促进了江南禅丝绸区域的 扩大。北方传统地区丝织业发展处于停滞、衰落状态, 但东北和西北地区,蚕桑丝织业得到了一定的推广和 发展。为隋唐丝织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2. 丝织技术:缫丝用沸水煮茧;对丝织品质的检验标准是 柔韧性和白度。络车和纺车已大量运用到纺丝工序中。 3. 丝织品种:缯、绮、缣、缟、练、绫、绣、绢、纱、纨 、素等20多种。 4. 印染技术:丝绸精炼工艺在当时分为灰练和水练两类。 5. 印染方法:绞缬应用广泛,一般为缝线缚结法,即扎结 防染。夹缬染和绞缬染在北魏时有很大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纹样的衰退和外来纹 样的漫延
1. 纹样:染织品实物多出土于新疆及甘肃敦煌。大多以绢为地,锁绣为主, 图案或空白处全部以锁绣针法绣出,成为满地施绣的特色。吸取了一些 外来和兄弟民族地区纹样风格特点。在锦上织出了以圆形骨架为主的纹 样,表现突出的是吐鲁番出土的联珠对孔雀锦。 2. 新出现的纹样和图案有: 第一类:利用圆形、方形、菱形及对称的波状组成几何骨格,在几何骨 格内填充动物纹或花叶纹,动势不大;表现手法多运用对称排列,常常 用于装饰性姿势。 南北朝填充的花叶纹则有忍冬纹等外来装饰题材。 第二类:圣树纹,就是将树形简化成接近一张叶子正视的形状。具有不 带阿拉伯国家装饰纹样的特征。 第三类:天王化生纹,这种纹样由莲花、半身佛像及“天王”字样组成。 其产生是与佛教的广为流传密切相关。 第四类:小几何纹,这种纹样主要由圆圈与点子按照不同的形式组合成 各种几何形状而成。
8.1.2 夏、商和西周时期纺织原料和纺织业的发展
1. 商朝:蚕桑业有了新的发展,带动了丝织业的发 展。麻纺技术达到了较高水平,大麻织的粗布, 葛布是主要的衣服材料。 2. 西周:是古代纺织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纺织品 达到了相当精细华丽的水平。掌握了染织色彩技 术,能用红、黄、蓝“三原色”染料套染多种颜色, 染色发展成专门的行业。丝织品除罗、帛、丝、 绫、绢、绮、纨、缯等以外,还出现了各种色彩 的提花棉和刺绣。 3. 矿物质染料:赤铁矿、朱砂、石黄、空青、石青 等。植物染料在这一时期被用于染制各种颜色。
蟠龙飞凤纹绣:马山楚墓出土,绣品上部采用S形的对龙 作为主题,口衔一条龙尾,下部是高冠展翅的斜立对凤, 凤下处有一条小龙。在对龙之间,是表现太阳的扶桑树。 华丽的凤冠和凤翅构成了整幅图案,犹如菱形骨架,使 图案的布局满而不乱,非常有章法。此种布局方式在战 国时期的刺绣中已经表现得非常成熟。反映了战国时期 龙凤极其苗条、秀丽,常与花藤枝蔓相缠连的特点。
8.2.1 文献材料中所见的原始染织品的色彩特征
到了新石器时代,原始的纺织品在色彩、纹样、图案等方面增添了新的内涵。 据宋人罗泌《路史》和明代《三才图会》记载,在黄帝时代。“黄帝法乾坤, 以正衣裳”,制定了冕服制度。在冕服制度中,以12种纹饰为鲜明标记。 这十二章图案各有其特殊的象征意义: “日、月、星辰”,是属于闪光有亮度的物质,取其“照临光明”,如三光之 耀,取其“普照天下”的含义; 山,取其能云雨或说取其镇重的性格,象征王者镇重安静四方; 龙,体魄巨大无比,有稳重之感,表示不会变;能变化而取其神之意,象征人 君的随机应变; 华虫,是一种雉鸟。其毛美丽,取其有文章,表示王者有文章之德; 宗彝,是宗庙的一种祭祀礼器,绘一虎一螭,取虎之勇猛,取螭的忠孝,以示 王者有深浅之知; 水藻,深水中的水草,取其洁净,象征冰清玉洁之意; 火,取其光明,火焰向上有率士群黎向归上命之意; 粉米,取其洁白且能养人之意; 黼,绣黑白为斧形,取其能决断之意,黻,即两弓相背,以青、黑二色处理图 案,取其明辩之意。
8.1.6 隋唐五代纺织业的空前发展与印染技术的进步
1. 特征:纺织、印染技术有很大进步。尤其以丝织 业的成就最为突出。 2. 纺织技术:缫车出现,并应用于纺织品制造中。 3. 主要表现:精练、染色、印花、整理四方面。 4. 精练:工艺包括煮练和捣练。 5. 染色:染织署下练染有六作。除白作为练作以外, 青、绛、黄、皂、紫五作均为染作,染料以植物 染料为主。 6. 印花:各种印花技术已定型。分为型版印花和手 工印花。 7. 整理:平挺(熨烫)整理和涂层整理两种方法。
第八章中国古代染织品工艺美术第八章中国古代染织品工艺美术金代齐国王墓出土折枝梅织金锦绵裙卷草地对狮双头膺织金锦线描图第八章中国古代染织品工艺美术829明清时期染织品图案纹样设计的大发展明清染织品纹样图案设计代表了我国古代染织品的最高水平
中国工艺美术史
第8章 中国古代染织品工艺美术
服饰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服饰的美很大 程度上取决于染织纹样。本章在阐述染织材料、染织工 艺的基础之上,重点探讨染织品造型与装饰工艺美术。
8.1.3 春秋战国时期纺织业的迅速发展
1.时代特征:麻纺丝织技术有了新突破,丝绸逐渐普及 到民间。织、绣、染技术的空前发展,为汉代大规模 开通丝绸之路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2. 丝织品种类:罗、纨、锦、绣、绢、绮、缟等。 3. 产品地区特色:齐纨、鲁缟、卫锦、荆绮闻名天下。 4. 纺织技术:麻纺和葛纺技术由原来搓法发展为绩法。 5. 染织技术:练染业逐步形成独立的手工业部门;印染 工艺有敷彩、版印工序;染色分石染和草木染两种。
周以前,帝王服饰即绘绣有上 述十二章花纹,到了周代,因 旌旗上有日、月、星的图案, 服饰上也就不再重复,变十二 章为九章。纹饰次序,以龙为 首,龙、山、华、虫、火、宗 彝是手绘的;藻、粉米、黼、 黻是锈上去的。其后的各个朝 代,基本延续了十二章纹的传 统图案,十二章逐渐成为中国 历代帝王的专用纹饰,它是中 国古代王权的标志。十二章中 的龙和凤,也逐渐为帝王专用, 龙成为天子的象征,凤则是至 尊女性的代表。
印花敷彩纱袍: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印花和彩绘相 结合的方法。花纹的色彩有六、七种,纹样似为藤本 科植物的变形,由枝蔓、蓓蕾、花蕊和叶组成,藤蔓 用镂空版印在织物上,花、叶和蓓蕾则由手工彩绘, 笔调秀劲流畅,色彩浓淡参差。这种印花和彩绘相结 合的印染方法,是中国古代印染工艺的一大进步。
印花敷彩纱袍
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