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翻译视角下注释的应用与价值——以张谷若译《德伯家的苔丝》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32 卷 第 5 期2019 年 5 月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i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Electricity
Vol.32 No.5
Mar.2019深度翻译视角下注释的应用与价值
——以张谷若译《德伯家的苔丝》为例
宋萱梅
(西南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 610500)
摘 要:深度翻译通过添加注释等方式将译文置于丰富的文化语境中,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他者文化。
张谷若先生《德伯家的苔丝》译本添加大量注释对原文进行深度阐释,是深度翻译的充分体现。
对张谷若先生译本中的注释进行研究,通过具体例子分析深度翻译视角下添加注释的价值与意义,发现其对于不同文化的传递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深度翻译;注释;张谷若;《德伯家的苔丝》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0097(2019)05-0146-02
0 引言
《德伯家的苔丝》是著名小说家托马斯·哈代的长篇经典作品,1935年张谷若先生首次译介到中国,广受读者青睐。
张先生的译文行云流水,达意传神,采用加注的方式深度阐释原语文化特色,将译文置于原文深厚的“文化网络”中,构成了译文宏大的文化背景。
深度翻译通过添加注释、评注等方式扩大译文的文化语言背景,保留原作的文化特征,目的在于促进目的语文化对他者文化的充分理解和深切尊重。
从阿皮亚的“深度翻译”观点出发,研究张谷若先生所译的《德伯家的苔丝》,从文化特色和思想感情对文中的大量注释进行分析,将理论融入具体的个案进行分析,以期为译者对深度翻译理论的具体实践带来参考价值。
1 深度翻译理论介绍
1.1 深度翻译的来源
在哲学家吉尔伯特·莱尔(Gilbert Ryle)的影响下,著名人类文化学创始人克利福德·格尔兹(Clifford Geertz)提出“thick description”理论。
吉尔伯特·莱尔研究两个小男孩互相快速眨眼这一行为,认为人们观察到的只是表面的行为,而行为背后有各种隐含意义,可能是传递某种信息或是模仿他人动作。
格尔兹认为,只有充分了解这一行为的具体语境后才能理解背后的含义。
倘若只是描写两个小孩互相眨眼则为浅度描写,若将这一行为背后所暗示的信息详细描述,则为深度描写。
因此格尔兹认为人类学日志不应该只是简单地描述问题的表象及形式,更应该做的是解释人类行为背后体现的人性和文化含义,以达到人与人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互相理解。
这与翻译有着类似的目的。
翻译不应只解决文本的字面意图,而应该解释其深层次的含义,这是对他者文化的尊重,也能更好地为读者阐释原文的文化内涵。
美国翻译理论家阿皮亚根据学习“thick description”理论所获启示提出了“深度翻译”或“深度语境化”概念,在翻译中充分关注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寻求实现文化互动的方式[1]。
1.2 深度翻译的必要性
自阿皮亚提出“深度翻译”以后,便受到专家学者们的认同,他们认为深度翻译策略的使用是一部成功的文学译著必不可少的条件,因为深度翻译可以协调译文的“忠实性”与“可读性”。
翻译的本质是将原语言中包含的信息忠实地传达给目标读者。
“忠实”要求译者能够全面准确地表达原文承载的文化信息,但有时难以找到与原文信息对等的表达方式,导致信息遗漏或目的语读者理解困难。
为了译文在目的语世界能够更好地被读者接受和传播,就必须考虑到“可读性”。
既要满足译文对原文的“忠实”,又要实现其译文的“可读性”,这时深度翻译策略就能起到协调两者的作用。
采用脚注的方式将原文中丰厚的文化语境展现给读者,这样就避免了将文化解释加在译文中,也就避免了句子冗长影响可读性,也避免了信息不完整的问题。
因此对于文学典籍或文学翻译,采用深度翻译策略就显得更有必要。
2 译文中的深度翻译
张谷若译《德伯家的苔丝》共有478条注释,而且许多都很长,最长的一条竟有985字,每一条都是科学研究的成果。
他的注释内容丰富,涉及各个领域及其他各种各样的事物。
从注释的功用来看,译者对原文涉及的以上文化特色进行注释,既是考虑到读者的阅读需要,同时也为他者文化传播起到积极作用。
从形式来看,张谷若先生的注释都是以脚注的形式出现的,不会影响译文的可读性。
下面通过分析实例,说明这些注释达到的效果以及采用此策略的价值。
2.1 习俗、典故详释
原文:These three brethren told casual acquaintance that they were spending their Whitsun holidays in a walking tour through the V ale of Blackmoor, their course being south-westerly from the town of Shaston on the north-east.[2]
译文:他们兄弟三人,对路上碰到的人说,他们是在白衣节假期里步行游历布蕾谷的,他们的路程是从东北方的沙丘屯镇起,往西南方向去。
收稿日期:2019-02-20
作者简介:宋萱梅(1995- ),女,四川眉山人,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第 5 期深度翻译视角下注释的应用与价值147
译注:白衣节,基督教会重要节日之一,复活节后第五十天举行,英国法律规定白衣节星期一,一律休假,暑假也从这时开始。
没有这一注释,大多数读者可能不是很理解白衣节是一个什么节日,加了注释,既展示了原文的丰富文化内涵,又帮助读者了解西方风俗习惯。
2.2 对作者思想、感情的解读
除了对习俗、典故注解以外,对原文作者思想感情的解读也是相当重要的。
因为原作者的思想感情流露于字里行间,如果译文没有将原文的感情传达到位,那么对于跨文化读者来说,就很难真正理解该作品。
对此,张先生翻译每一部作品时,都会深入了解作家所处的社会情况、成长经历、接受过的教育以及其他主要作品,然后才开始翻译。
他认为只有与原作者建立深厚的“友谊”,才能形成默契,真正体会到作家写作时的思想感情,从而增加译文的感染力。
原文:And as each and all of them were warmed without by the sun, so each had a private little sun for her soul to bask in.
译文:她们中间每一个人,都有暖和的太阳,在她们身上晒着,同时,她们每一个人心里,也都有一个个独有的小太阳,晒着她们的灵魂。
注释:哈代一八八七年七月的日记:“想到享乐的决心。
这种情况,从一切事物上,从树上一个树叶儿到跳舞会上有爵位的贵夫人,都可以看到。
……这种享乐决心的成功,可以说连在超人的困难中都能看到。
……因此千千万万中,几难找到一个,心里没有一个太阳的。
”比较英十七世纪文人布朗在《论骨灰葬》第五章里所说,“生命是纯青的火焰,我们之所以生,因为我们体内有一个不可得见的太阳在。
”
张谷若先生引用了哈代的日记,深入探究作家创作时的心态,通过介绍作者的一些经历,对事物的见解,进一步准确地理解原文所蕴含的意义。
哈代作品中有大量中国读者陌生的西方文化知识、涉及西方习俗、典故、宗教、文化等,如果不对原文进行深度阐释,不添加注释,可能再高明的译者也无法将其深厚的语言和文化底蕴再现出来。
3 注释的价值
对特殊文化背景进行添加注释的方式可以丰富译文,弥补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促进读者对译文的理解和
接受。
通过补充脚注的形式来补偿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作为读者和译者之间的桥梁,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本。
在文学翻译中,尤其是传统文学作品的翻译中,有必要对一些概念、典故和地点进行进一步解释,而这些概念、典故和地点背后的内涵和形象是没有相应背景知识的人所不知道的,因此需采用深度翻译策略[3~5]。
深度翻译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策略,形式多样,承载着不同的信息或文化,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具有重要价值。
4 结束语
作为一种翻译策略,深度翻译采用注释的方式可拓宽译文的文化语境、补偿翻译中缺失的文化信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同时也增强了译文的接受度。
张谷若先生作为《德伯家的苔丝》的首译,翻译过程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但他凭借着对翻译事业的热爱,兢兢业业地工作,最终给读者呈现了精彩绝伦的译著。
译本一经出版,便深受读者欢迎,成为经久不衰的译著,重要原因之一便是采用了深度翻译策略,用加注的方式对译文进行了深度阐释,赢得了广大的读者群,奠定了改译本的经典地位。
张谷若先生在翻译过程中对添加的大量注释都非常有价值,单独阅读这些注释,就好比进入一座知识城堡,如果没有这些知识的积累,我们可能无法透过文化厚度去理解作品的经典。
深度翻译策略在便于读者阅读的同时也为世界文化的传播,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A ppiah, Kwame Anthony.Thick Translation[A].In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C].London:Lawrence Venutied Routledge,2000.
[2]H ardy Thomas.Tess of the D’Urberville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4.
[3]曹明伦.谈谈译文的注释[J].中国翻译,2005(1).
[4]方梦之.翻译中的阐释与注释[J].山东外语教学,1993(1): 50~52.
[5]孙迎春.张谷若翻译艺术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责任编辑韩翠丽]
(上接第145页)参考文献:
[1]姚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周宁,金元浦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2]严魁.旅游宣传资料英语翻译策略[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3):57.
[3]季飚,郭爱萍.中外英文导游词语步异同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2014(5).[4]韦忠生.接受美学视野下的旅游文本翻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0(5):31.
[5]王小卫.跨文化意识与旅游英语翻译[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6(6):31.
[责任编辑袁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