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R对外汉语教学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PR对外汉语教学法
作者:詹夏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20期
摘要:在以汉语作为第二外语的教学中,TPR教学法广泛地应用于中小学。
本文对该教学法的原理,实际应用进行了介绍,讨论了实际教学中的三个教学模式:直观教学,游戏教学,情景教学,表演教学,同时分析了该教学法的优点与局限。
关键词:TPR;全身反应教学法;第二语言习得
作者简介:詹夏(1988-),女,四川省宜宾市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0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631.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0-0101-02
我国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是以结构为主的“结构——功能”法,简单来说就是注重语法的教学,以这一教学法出发的课堂教学在培养交际能力这一总目标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而且就初学者而言,这样的教学法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弱学习者的兴趣。
在二语教学中,理解对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今在汉语作为第二外语的教学中,特别是在针对中小学生的教学中,提倡让学生在自然无压力状态下学习的TPR教学法开始广泛地使用。
一、TPR教学法的原理
TPR教学法的全称是Total Physical Response(全身反应法)。
它是由美国加州圣荷西州立大学的一位心理学教授James Asher 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
该理论从心理学的角度指出“语言学习者初学语言时一般会先学会祈使句,他们根据自己先后所听到的声音做出肢体反应,也就是说理解先于表达。
”
Asher在研究儿童习得母语的特征时发现,儿童的语言理解能力先于语言表达能力。
在他们没有学会用语言表达之前,他们已经能够理解许多话语了。
例如:婴儿开口说话之前就能听懂一些指令性的语言“站起来”,“把玩具递给我”等等。
通过这些事实,Asher 认为人脑中有一种高速逻辑加工装置,在语言理解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快速处理目标语的“内部结构”。
这个结果与20世纪80年代初,Chomsky等语言学家得出的普遍语法理论吻合。
普遍语法理论认为儿童之所以能在输入语言有限的情况下,甚至所输入的语言有时并不是完全符合语法的情况下,能够理解所听到的语言,并在输入语言达到一定量时开口说出正确的句子。
Chomsky认为在儿童的大脑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的语言机制,正是这种机制让儿童能够理解外部输入的语言,从最初单纯的输入慢慢转变为输出。
根据普遍语法原则,我们可以认为儿童学习语言之初就是大量
地吸收目标语,当通过听说获得的信息从量变到达质变的时候,学生就能自然而然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了。
二、TPR教学法的应用
TPR教学法最早是运用于英语教学中,但是对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而言,这种方法也是同样有效的。
美国神经生理学家Roger Sperry 以及后来的研究人员发现,人左右两半球的功能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人的左脑主管言语思维,右脑主管动作形象思维。
Asher认为虽然右脑是“无声”的,但是它却可以通过听指令,做出适当动作来表现自己。
通过让语言进入右半脑引起行为变化,学生很快就可以理解语言代码,当学生能够理解目标语的基本结构以及其表示的含义时,他就做好了说的准备。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供大量的语言输入,刺激学生的右脑。
其中TPR教学法实际运用于教学有以下特点:
(一)以“听——做动作”为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
这是TPR教学法最明显的特征。
教师针对学生爱动,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的特点,让孩子通过一些游戏来学习语言。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用目标语发出指令,自己根据这个指令做出动作,然后再让学生完成动作。
通过反复的强化练习,让学生理解指令与被期望的动作之间的关系,并能做出相应的动作。
例如,教师最初的指令都是比较简单的,如“起立,打开门,走出去。
”然后逐渐地过渡到更复杂的指令,对于比较抽象的内容会将TPR转化为游戏,比如在教工作的时候,教师扮演医生给学生看病,并不断地重复说:我是医生,现在给你做检查。
然后再让学生轮流表演,并适当重复句子。
(二)教授语言以祈使句为主,以祈使句带动其他
以祈使句为主,是由教学组织形式所决定的。
进行教学的老师直接使用祈使句,使学生在不做翻译的情况下直接听到用目标语发出的指令,然后做出适当的反应。
因为语言学习的目标是发展语言运用的能力,所以在课堂上使用翻译教学只会阻碍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在教授新单词的时候,也可以采用这一句式。
如:在教授新生词“生气”,教师可以通过肢体语言,同时配以言语来表现出“生气”,教师可以通过以下的祈使句来进行:打我的肩膀,然后教师表现出生气的样子,随后老师可以运用道具说:把有着生气的男人的图片递给我。
等等,这样的方式也可以运用于教授稍微抽象的生词。
(三)教学模式
1.直观教学:利用儿童专注于事物外部形态的心理特征,教师尽量先教儿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名称,直接将事物或图片带入课堂。
如在教授动物时,可以展示学生相关图片,让学生对动物进行形态模仿,发出其叫声,这就使儿童自然联想到了相关的动物,其汉语名称自然也就记住了。
又再如教授表示色彩的生词时,可以让学生事先准备好水彩笔,让学生给某物上色,通过直观的颜色展示让学生记忆。
2.游戏教学: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关的游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汉语。
如在教学数字1到100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数数的游戏记忆,事先告知学生3和3的倍数都不能读出来,只能以击掌的方式表达。
可以适当有一些奖惩,如犯错的同学唱一首歌等等,以此让学生在游戏之余还有意识的避免错误。
3.情景教学:该模式适合于教授比较抽象的内容,给学生营造一个适合情景,这样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对语言点进行把握,理解生词或句子的含义。
例如在教授询问“你在哪儿?”,“这是哪儿?”等句子时,可以通过构造情景让学生参与进来。
4.表演教学:对于一些动词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身体语言来演示所传达的语言信息。
如:吃饭,睡觉,洗脸等。
教师作出一连串的动作,同时说出每个的动作。
在学生理解每个动作的汉语表达后,教师可以让一组学生做动作,另一组的学生说汉语名称。
三、TPR教学法的优点和局限
TPR教学法的优点首先在于它的课堂设计是以能够抓住学生注意力,吸引学生参加活动为主,这对于学生理解汉语,用汉语交流是非常有利的。
其次它能够提供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学习环境,使得学生在多种多样的环境中,在循环反复的练习中学习汉语。
例如,吃饭,喝水这些短语都可以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来获得。
第三,TPR教学法为语言学习者提供了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避免了学习者的紧张和焦虑,让他们保持了对汉语学习的热情,同时这也为他们准备开口说提供了很好的心理准备。
在教学的初期,TPR教学法侧重于听力,可以让学生在不感到焦虑的情景中学习新的语言,同时让他们对所理解的语言进行表演,可以验证其是否理解了新语言。
通过教师的表情,眼神,声音等各种形式,让学生感觉到友善,这样更有利于营造一种轻松,舒服,无压力的教学氛围。
正因为学生是在这样愉快的环境中自然地学习到语言,知识储存在头脑中的时间更长,有利于学生第二语言学习的“长时记忆”。
TPR教学法是用于对小孩子进行语言教学,符合快乐学习,无压力学习等原则。
但是在将此教学法运用于实际时,也是有不足之处的。
首先,该法只适用于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更准确点,只适用于中小学生。
其动作及语言都是相对简单的内容,如果涉及较为抽象,难度高一些的内容,就必须同别的方法结合到一起使用。
其次,这种教学法中包含了大量的游戏活动,角色扮演等,灵活性很强,这需要教师有着很强的课堂控制能力,否则也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第三,TPR教学法强调全身的反应,但是要注意的是过多或者不当的动作会让小孩子难以理解,进行教学时的动作要简洁明了。
四、结语
根据TPR教学法的特点,在进行中小学对外汉语教学时,我们应该尽量多地使用TPR教学。
采用游戏教学,直观教学,情景教学等模式让学生处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轻松理解输入的语言,同时他们融入了课堂,也便于激发他们开口说的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该教学法在应用时灵活度高,可变性强,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课堂实际操作的时候有很好
的课堂控制能力,能够适当使用TPR教学法的各种模式,除了具有专业的知识技能,还需要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才能保证TPR教学法顺利运用于实践,到达预期的学习效果。
因为对外汉语教学开展的较晚,当前对外汉语教学中TPR教学法的应用很大程度上是借鉴了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所以当前TPR在汉语教学中具体应该如何运用还没有系统的研究。
虽然TPR教学法适用的范围广,但是根据不同的语言,其也应有不同的特点,这也是作为汉语教师在实际中需要把握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邵琦.TPR对外汉语教学法[J],《文学教育》.2010(3)
【2】余有珍.Asher的第二语言习得观和TPR教学法[J].《国外外语教学》.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