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案“评价任务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历案“评价任务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学历案”是近些年提出的教育领域内的新概念。
部分学校在
崔允漷教授理念的指导下对“学历案”的设计和运用进行了实践探索,取
得了一定的成果。
评价任务是“学历案”独有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串联“学历案”其他内容的桥梁和纽带,同时评价任务的设计也是一个重点和
难点。
研究者针对评价任务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并提出解决策略。
关键词:学历案;评价任务;问题;解决策略
一、研究背景
崔允漷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最早提出了“学
历案”这一概念。
“学历案”是指教师在班级教学的背景下,为了便于儿
童自主或社会建构经验,围绕某一相对独立的学习单位,对学生学习过程
进行专业化预设的方案。
他指出:“学历案”是从预期学生学会什么为出
发点,设计并展示学生学会的过程,以学生是否学会为评价标准。
“学历案”是对传统教案和学案的一种颠覆,一份完整的“学历案”
包括学习主题、学习目标、评价任务、学习过程、检测与作业、学后反思
六个部分。
传统的教学设计一般是先确定教学目标,然后设计教学活动,
最后进行教学评价,而“学历案”则把评价任务设计在学习过程之前,即“先确定学习目标,然后设计评价任务,最后实施学习过程”,这是一种
逆向思维的设计。
评价任务就像“学历案”的一条主线,它串联起“学历案”的目标—过程—评价,是“学历案”灵魂所在。
评价任务是用来收集学习目标达成的证据,对它的前置更好地发挥评
价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让学习过程的目标任务更加明确,让每一步学
习有明确的任务驱动,让学习者提前知道要达到什么样的学习效果,这样
就确保了学习过程的高效性。
二、评价任务的界定
三、评价任务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评价任务的设计应遵循目标—评价—活动—检测一致性原则。
评价对
应前面的目标,评价贯穿于活动过程,并为后面的检测提供依据。
笔者所
在学校一直在探索适合自己学校的教学改革之路,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以
本校悦动课堂为基础,以“学历案”为主导的教改方案。
在近两年“学历案”的编写、使用和修改过程中,笔者发现对于评价任务的设计仍是编写
的一个难点。
以英语教研组为例,在评价任务的编写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评价任务与学习目标不一致
1.评价任务与学习目标无关。
部分教师在制订评价任务时抛开了既定的学习目标,另起炉灶设置了
评价任务,两者的指向性完全不一致。
这样就导致评价任务和学习目标不
吻合,通过评价任务这座桥梁始终无法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这样的评价
任务就是无效的。
2.评价任务落后或超前于学习目标。
在“学历案”的設计中,大部分教师能够把握评价任务的方向性,使
其能够和学习目标基本保持一致。
但在进行评价任务的表述时,由于个人
理解的偏差或用词不够准确,出现评价任务落后或超前于学习目标的情况,造成评价和目标没有完全吻合。
例1,教师A在进行苏教译林版教材7下Unit4Findingyourway(图2)一课教学时,确定的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方位词east,west,north,south,southeast,southwest,northeast,northwest等,读懂地图并
会介绍地点方位。
其设计的评价任务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常州名胜古迹,检测学生方
位词的掌握情况。
(检测目标1)
分析:本节课主要学习的是方位词以及如何介绍地点方位,在评价任
务中“小组合作讨论常州市名胜古迹”没有聚焦学习目标。
学生看到这个
指令后很容易发散到讨论名胜古迹的趣味性上,而偏离了本环节地点方位
知识的中心任务。
在课堂教学中,果然很多同学一起讨论恐龙园interesting。
建议修改为“评价任务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常州名胜古
迹的方位分布,通过组内汇报的形式检测学生方位词掌握情况”。
(检测
目标1)
同时,常州是授课教师所在城市,而不是上课学生所在城市,学生对
该城市缺少了解。
该任务属于超前学习目标,对学生学习容易形成断崖式
难度,建议使用学生较熟悉的教学资源,如学生所在地城市,降低任务难度。
(二)评价任务可执行性差
“学历案”中评价任务执行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读完评价任务后应
该立刻明白接下来要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
因此,评价任务应
包含谁来做、做什么、怎么做,以及做到什么程度等评价要素,而在实施
过程中,一些评价任务用词不准确,描述不清晰,指令不明确,学生读后
不知所以然,这样的评价任务可执行性很差。
分析:教师B在编写评价任务时,已经注意到了评价任务与教学目标
的一致性。
但在评价任务的表述中仍然存在用词模糊、指令不清等情况。
如评价任务1中“通过教授生词”与该教师的实际课堂要求不符合。
评价
任务2中“通过师生对话”的指令过于笼统,学生不知道即将谈论的内容,不利于活动前的心理准备。
在评价任务3中,“让学生表演对话”这句话
描述笼统,指令不清晰。
本节课有两段对话,表演哪一段对话没有说清楚,表演的形式是学伴合作表演,还是小组合作表演没有清晰指令。
(三)评价任务形式单一
1.终结性评价为主,过程性评价不足。
终结性评价是指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的评价,终结性评价是教师较为
熟悉的课堂评价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设计一些填空、单选、翻译、连线等练习题作为课堂评价的手段,甚至一些教师使用期中、期末或
中考题目作为课堂评价的内容,美其名曰“课堂与考试无缝对接”。
部分
学校管理者出于短期利益考虑,也对这种做法大加赞赏。
当这种“短视”
的终结性评价占据了课堂,过程性评价就越来越没有生存的空间。
没有了
过程性评价的课堂就像一台机器没有了润滑剂,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也就无从谈起。
2.评价缺少分层,忽视个体差异。
大部分教师设置的评价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很少进行分层评价。
班级中的学生由不同的个体构成,这些个体在认知水平和能力上有所
差异。
面对同一项稍微有难度的评价任务,不同的个体在同样尽力的情况
下效果可能不尽相同。
而评价的要求和标准是唯一的,这样就造成部分后
进生的评价结果永远落后于班级的优秀群体。
如果评价结果长期固化,则
不利于班级后进群体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四、解决策略
(一)围绕学习目标制定评价任务
华东师大博士周文叶指出,可以有效检测学习目标达成度的评价任务
应满足三条标准:与目标匹配、看得明白、实施可行。
保持与学习目标指
向性高度一致是制定“学历案”评价任务的首要标准。
学习目标是教学设
计的“牛鼻子”,课堂的一切教学设计都要围绕目标,评价任务亦是如此。
如,同样是例1中的教学内容,教师C设计了不同于教师A的评价任务。
在完成知识点的学习后,教师C在教室里根据座位四面八方的分布选
取了8位同学,让这8位同学相互介绍另外同学在哪个方位,然后让其他
同学介绍这8位同学在教室里的方位,如图3。
分析:教师C把知识点巧妙地融合进教学场景内,通过同学们的现场
呈现,生动、形象、立体地展现了所学知识。
该检测评价环节紧紧围绕学
习目标设置活动,充分利用了现场资源,让全班同学都置身于教学场景,
设计新颖,给同学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在此环节检测的知识点自然掌
握牢固。
(二)增强评价任务的可执行性
评价任务一定要简单易懂,这样在课堂上才能让学生一看即懂,一点
即透,具备较强的可执行性。
如例1,在评价任务1中:通过“教授”生词。
“教授”在这里是动词,动作发出者是教师,而学历案的评价任务一般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描述,所以“教授”一词与设计理念背道而驰。
通过课堂教学过程我们发现,该教师的生词部分是作为课堂前置性作业让学生在课前自学掌握,课堂进
行检测完成。
为此,修改后的评价任务1:学生课前通过自学和小组互助
形式解决生词,课上学伴互提检测学习效果,最后完成“学历案”上的词汇测试,并登记得分。
(检测目标1)
修改后的评价任务3:通过情景模拟,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综合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呈现SchoolOpenDay的对话表演,并对优秀小组给予学分奖励。
(检测目标3)修改后的任务评价如下表:
(三)使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1.关注学习过程,注重过程性评价。
在知识学习过程中,结果只是过程的体现,重要的是过程。
因此,评价任务应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在使用检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同时,注意渗透形成性评价即过程性评价,它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做出的即时性评价。
“学历案”关注学生能力的提高和素养的提升,重视形成性评价的运用,采用边学边评价的形式。
从学习过程与评价任务的关系来看,在教学、学习和评价三位一体的关系中,评价被看成是镶嵌于教与学之中的一个成分。
形成性评价可以帮助学生调控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態度和策略,加强师生情感交流,让学生获得认同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过程性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一种跟踪性评价,良好的过程性评价有利于实现师生情感的相互交流,提升学生的课堂体验。
2.关注个体差异,落实分层性评价。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智力、能力、表达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后天环境的影响又会让这种差异进一步扩大。
为此,如果用同一把尺子去丈量他们在学习中的表现会让一部分同学备受打击。
因此,面对相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我们要针对不同学情的学生,分层设计不同的评价任务,即使是相同的评价任务我们也可以有区别地使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去衡量,落实分层性评价。
如在同课异构公开课活动中,教师D在教学过程中就时刻关注到了学生的表现,对于学生的即时性评价贯穿教育活动的全过程,每次学生回答完问题,该教师就对学生的回答及个人表现进行即时评价,如
Perfect.Youaregreatenoughtobeateacher./It’sagoodidea.Wouldyouli kemetojoinyou?/Notbad.Wouldyouliketothinkmore?等,学生在教师的点评话语中获得激励,师生之间的情感在相互交流中得以提升。
由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中都能得到教师的有效反馈和正向激励,一些后进生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该教师的课堂评价任务充分关注了学生的差异性,对学生的评价既实现了多样性又兼顾了发展性。
针对不同学情的学生,教师给予了不同的任务要求,即使是相同的评价任务也执行了不同的评价标准。
这种表面上的“不公平”体现了教师把握评价标准的智慧。
五、结束语
评价任务是“学历案”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巧妙地把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和学习检测串联起来,在“学历案”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纽带作用,是“学历案”的灵魂所在。
在“学历案”的设计过程中,评价任务的设计只要能够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增强其可执行性、注意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就一定能够克服在其设计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让评价任务发挥在“学历案”中的灵魂作用。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基于学历案的初中生学习力提升研究》(批准号:D/2022/02/02)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