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的音乐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的音乐分析
作者:石莹
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10期
摘要:《暴风雨奏鸣曲》是贝多芬最受欢迎的奏鸣曲之一,创作于1802年。

这首赋予强有力和鲜明内容的奏鸣曲充满成熟性的音乐风格和浪漫主义精神,具有强烈的特色,富有美妙诗趣的灵感,以及深刻不幸的戏剧性和民间歌曲的传统风格,代表着贝多芬的作曲原则和创作成就。

关键词: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曲式结构音乐分析
贝多芬一生创作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在世界音乐史上都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钢琴艺术史上的高峰。

其中《暴风雨奏鸣曲》的各乐章在结构上都严守了奏鸣曲式的结构,虽然有些差异,但它所表现出来的热情确实达到了暴风雨的程度,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创作发展中期的一大里程碑。

一、作品的曲体分析
全曲共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为广板与快板(Largo,Allegro),d小调奏鸣曲式。

首先是呈示部。

呈示部是主要主题并且是主要的音乐核心,并且把三种不同的音乐速度安排在一个乐句之中,各种力量各自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展开部是呈示部的继续和发展,它以形象的对比性和材料的冲突性发展了戏剧性的高潮部分,并且加强了主要的戏剧性因素,成为了全乐章的中心内容。

同时力度的标记号在这个地方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整个的调性布局也安排得十分合乎情理。

再现部是展开部的戏剧性的一个发展的结果,重点是歌唱化的发展并且把主题歌唱化,这是一种新的写作手法,新颖独特。

尾声是在声部的渐渐消失中留下的紧张和不安。

第二乐章是一个典型的柔板。

这一乐章有了浪漫主义的诗情画意,用了尽情的叙述,但是有很强抑制感的存在,主题是对世界的憧憬来自内心深处的歌唱,明亮庄重干净,在各个音区都有表现出来,副主题有着民间的曲调柔和但也有这对比,音符有大量的停顿、小音符、音区交替、三十二分音符三连音来装饰音乐,使旋律与和声完整结合。

再现部类似于呈示部,装饰了主要主题,并在琶音上进行。

结尾部被戏剧化扩大了,最后在四个八度的八分音符结束了尾声。

第三乐章是一个小快板,终曲非常优美,感情色彩浪漫感伤,此乐章伴奏音型在主要旋律中十六分音符律动性进行,它是由所有声部统一进行并形成的。

两个主题表达出了优美的明暗变化并展现出了钢琴技巧,乐章没有戏剧性的斗争,也没有对比和尖锐的对立。

节奏十分严格,力度变化详细细致,音调比较缓和平稳,起伏采用紧缩和扩展。

再现部在最后通过离调和广泛终止型结尾停止在前进的力量中。

二、作品的奏鸣曲式结构
在结构上面来看,奏鸣曲式的三部性原则结构:呈示部,其中包括主部、连接部、副部和结束部四个部分。

首先,主部在主调上,连接部从主调转向属系调,副部和结束部均在属系调。

展开部是呈示部主题的开展,结构和调性不稳定在各个下属系调上转移最后进入属调为再现部做好准备。

现部,主部、连接部,副部和结束部四个都在主调。

奏鸣曲式根据需要有引子部分,引子的基本功能是为主题的进入做准备,可通过呈示部的材料或织体形态引出主部,为主部主题作好铺垫。

《暴风雨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主要主题是以d小调的属音开始的,是庄严的琶音,以6小节的琶音过渡。

其中包含了缓板、快板、慢板,是全乐章的基本思想和音乐核心,奠定了引子发展的基调。

广板部分可以即兴,广板部分的四分音符等于快板部分的二分音符,广板的音响沉思恳求。

呈示部(1—90)的速度有三种不同的变化,由此看出形成音乐性格的巨大对比,呈示部按照主部、连接部、副部、结束部的顺序依次构成。

主部(21—41)副主题(41—55)乐句的旋律从低音到高音,力度由强减弱,音型节奏坚定有力,左手的持续音停止在了半终止上。

展开部(97—146)是音乐形象矛盾冲突的中心,通常分为三个部分:导入部分,中心部分,准备句。

展开部的特征是结构的分裂调性的不稳定。

呈示部的主题和新材料在这里紧张展开。

再现部(147—232)为奏鸣曲的总结部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第一乐章再现部主要主题,和弦结束了展开部中的激情,引入宣叙调平息了戏剧性的激情。

主要主题的再现发生了变化。

速度可以自由处理,再现部坚定有力,自由处理,悲哀沉思。

尾声(194—232)通常在结束部的完全终止以后进入,具有展开的性质,而且在和声的方面倾向于下属,尾声的规模可大可小。

三、作品的音乐分析
第一乐章主要主题以d小调的属音开始,庄严的琶音开头,短短的6小节其中就包括缓板、快板、慢板,有着很大的变化,是全乐章的基本思想和音乐核心,速度与广板的部分可以有即兴的发挥,广板部分的四分音符等于快板部分的二分音符,延长号大约等于两个四分音符,紧接着八分音符快速音型上下行音程交替,左手断音清晰肯定。

叠入的连接段落把开始动机沉思的特点变成了果断的特点,加固了主调性,出现了新的主题性格旋律,由广板的和弦发展得来左手重音十分明显,力度记号为f使八分音符的三连音进行无间隙的自然衔接,表达出一种悲哀如歌的抱怨回答。

副主题不知不觉地在a小调上出现。

它是一个活跃的乐句,在属持续音的重复终止上构成,它虽然以弱奏弹出,但充满了激动,加上休止符后更显得不安。

下降的音调从主要主题上左手的音型均匀,第二个结束主题继续用第一个结束主题的主动机构成,这是一个长的离调乐句,主要声部引向低音,右手段音要有力,切分音效果要弹得动人。

展开部是以广板扩大再现开始,用开始的动机及连接段落的材料发展,是pp的性质。

和声变得安静美妙,并做好右手交替,d小调属和弦,双手的配合要整齐均匀、有力度。

再现部和弦结束了展开部,平息了激情,主要主题的再现发生了变化,在前后乐句中插入了新材料,构成了富于表情的速度自有变化的本质。

尾声部预示着暴风雨停了,激烈的乐章以寂静结束。

第二乐章主要主题为乐段,极富装饰音。

这个琶音和弦弹得很平静,整个音乐是一种向上的气氛。

连接段的完全终止为新的材料,三连音的节奏要准确,声音柔和,副主题在F大调上出现是一个优美的旋律,有着民间音调,主题高音声部为主导和旋。

再现部,主、副题向下属方向离调的材料与呈示部中连接段落的材料一样,再现的主要主题的变奏是:在前乐句出现了动机性格的中间声部,在旋律上出现了装饰音,和声较丰富,后乐句变奏得更多些,左手奏出三十二分音符伴奏音型,应当比较流利、连贯、轻盈,节奏要准确无误,华丽的琶音气氛突出。

再现的副主题是呈示部副主题的准确移调,尾声与呈示部后面的在线连接同样的材料,从下属调开始并用材料发展8小节,在主持续音上以新材料构成的补充部分,八度进行要弹得十分连贯均匀,很有柔和感,速度不变,音乐渐渐慢下来,在庄严宁静的气氛中达到了预期想要的结果,并结束在八分音符上。

第三乐章主要主题为一个补充的乐段复合体,是由16小节的乐句加上三个固定调性的部分重复所构成,十六分音符急速地回转,四个音作为基本动机构成比较温和。

主导声部转入低音声部连接段落开始。

P音的出现为第一个加固部分重复乐句的后半句,第二个加固部分重复后乐句的后半句,第三个变奏重复后乐句的最后。

副主题在a小调上出现,成为这个主题的紧张部分,它以E、F两音为基本动机而构成,高音声部里两个音符一组弹奏要清楚干净,左手的伴奏应当是三个八分音符一组。

展开部的组成是较长的,是创作中的特有的手法,使用了全部音乐材料,始终是主要主题的部分动机,是主要主题的音型的发展,主动机格调的发展。

再现部是主要主题的乐句变化的再现,后面加固的部分重复被同样的材料向下属方向所代替。

副主题和两个结束主题适当地移调变化再现,尾声出现了明显的力度变化,加重了尾声的戏剧色彩,并引用了完整的主要主题,速度不变,使音乐安静地消失。

参考文献:
[1]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
[2]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3]郑兴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