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鸟的天堂》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鸟的天堂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鸟的天堂》是一篇经典的课文,作者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
课文以精巧缜密的艺术构思和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特幽美、别具洞天的“鸟的天堂”的画卷。
(二)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积累“陆续、白茫茫”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说说傍晚和早晨的“鸟的天堂”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3.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对“鸟的天堂”的赞美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说说傍晚和早晨的“鸟的天堂”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重点)
2.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对“鸟的天堂”的赞美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朗读法
通过朗读,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两次见到鸟的天堂的不同之处,领略鸟的天堂的壮观景象。
要引导学生读出作者两次见到鸟的天堂情感的不同。
2.对比分析法
作者描写了两次见到鸟的天堂的不同情景,一静一动。
要通过分析作者呈现的画面,引导学生注意前后两次场景的不同。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本课准备了多媒体同步教学课件。
包括作者简介,课文生字和课文讲解内容,配有适量插图,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鸟的天堂的壮观景象,避免枯燥说教形式教学。
三、说学法。
学习本课,要求学生将课前预习和课堂学习结合起来。
课前预习是自主学习本课生字,标出课文中不认识的字,结合课文注音和查字典识记生字。
课堂学习要掌握本课生字词,学习作者的表现手法,领悟课文的主旨。
四、说教学流程。
(一)布置预习
1.自主识记生字,结合生字表查字典识记字音字形。
2.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了解课文的表现手法,说一说这种表现手法的好处。
(二)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1.课件展示鸟的天堂的相关资料和作者简介。
播放鸟的天堂的视频资料。
板书:鸟的天堂
二、学习生字词
1.朗读课文,标出生字词,结合生字表和查字典认读生字,同桌之间交流学习情况。
2.课件出示生字
3.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字,读准字音。
4.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生字书写,强调笔顺和书写规范。
三、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朗读课文,标出课文段落,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5-9自然段
第三部分:第10-13自然段
第四部分:第14自然段
2.分小组朗读两次看到“鸟的天堂”的段落,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体会两次看到的情景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3.交流学习,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作者最后为什么感叹“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4.思考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写作顺序来叙述的,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读第1-4自然段,思考这一部分讲了什么内容,作者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提示:这一部分讲的是“我”和朋友晚饭后划船出去玩。
作者展现了傍晚时分鸟的天堂附近的景色。
(二)学习第二部分(5-9段)
1.读第5-6自然段,想象画面,作者为我们呈现了什么景象。
2.读第7-8自然段。
思考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师: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写大榕树的?(空间顺序)
3.读第9自然段。
请同学们在文段中找出描写“鸟的天堂”环境的句子。
(三)学习第三部分(10-13段)
1.读这一部分的内容,说一说作者这次见到了什么景象。
2.在文中找出描述鸟很多的句子,用欢快、喜悦的语气读这些句子。
3.思考,作者见到了这么多鸟,会是怎样的心情呢?作者上次去“鸟的天堂”没有见到一只鸟,所以再次来到了“鸟的天堂”这里,两次来这里时间上有什么不同?(上次是傍晚,这次是早晨)
这一部分讲述的是作者第二次去“鸟的天堂”见到了许多鸟。
这时的“鸟的天堂”是动态的。
(四)学习第四部分(第14段)
1.读这一段,结合上文思考作者为什么说“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提示:可以从环境这个角度入手,引导学生回答。
2.思考:“我感到一点儿留恋。
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二、拓展延伸
1.再次朗读课文,思考作者两次看到“鸟的天堂”的情景有什么不同之处,作者的心情有什么不同。
2.如果要你向游客介绍“鸟的天堂”,你会怎样向游客介绍。
三、课文主旨归纳
四、板书设计
第一次(傍晚)大榕树(空间顺序):繁茂,生机勃勃,鸟的天堂
第二次(早晨)鸟:多,上下翻飞
《鸟的天堂》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鸟的天堂》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3课,课文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途经《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重点写了静态大榕树和群鸟活动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
美。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动静结合,谴词造句精妙准确,韵味十足,表达情感充沛,细腻,描写生动细致,充满了诗情画意。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学习习惯,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读书提问的能力。
因本课的阅读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对于如何在阅读活动中边读边想的方法不明确,在实践中应该怎样想,想什么不明晰。
针对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所见到的不同景象。
懂得大榕树成为鸟的天堂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入境、入情、入心的阅读方法,领悟作者描写景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文中大自然在人类的保护下充满生机活力的美,增强环保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所看到的不同景象,抓住景物特点,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课文最后一句“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体会两个鸟的天堂的不同含义
五、教学方法
1、在教学形式上,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心有所感,情有所依。
2、在语言文字训练中,让学生“读、划、思、议”,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这节课,我们就和巴金爷爷再次走进“鸟的天堂”,巴金爷爷两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截然不同,第一次看到的是(学生接:大榕树),第二次看到的是(学生接:鸟)
2.体会一下榕树给你什么感受?鸟儿又给你什么感受?
(榕树——大、茂盛;鸟——多、欢快)
意图:强烈的目标意识是导读成功的关键。
阅读之前,目标明确与否效果大不一样。
问题导入,能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重点,学习才能有得放矢。
(二)、品词读句,感悟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一)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深入体会,并勾画出表现大榕树大、茂盛的句子。
(二)汇报交流。
大榕树:
1.大
学生甲: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1)汇报读,其他同学听读:哪儿读得好?为什么?你听出了
什么?从哪儿听出来的?(从不可计数体会出枝干数目很多,说明树很大。
)
学生乙: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出示图片:(体会根上生枝,枝上又生根,独木成林的景观。
)学生丙: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棵大树卧在水面上。
(2)体会“卧”字。
(树占地面积大。
)
是的,这是一棵有着500年历史的榕树。
猜一猜,这棵树有多大?
教师简介,高15米,整棵树占地面积18亩,约1万平方米,相当于1个学校。
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读一读,用朗读来展示榕树的大。
形成独木成林的奇观,宛若一个隔离尘世的人间天堂,难怪作者这样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齐读)
2.茂盛。
指名读句,谈体会。
学生甲: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不留一点缝隙。
(不留一点缝隙,说明树叶多。
)
过渡:绿叶浓密让我们体会到了榕树的茂盛,你还能从什么地方体会到树的茂盛呢?
学生乙:地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过渡:这一切都让作者浮想连翩,就让我们也来体会体会这令人心醉的绿,体会体会这旺盛的生命力吧,齐读。
意图:通过展示图片,给学生造成视觉上的冲击,帮助学生理解“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垂到地上”的景象,弄清“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体会榕树之“大”,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堆”和“不留一点缝隙”理解榕树的茂盛。
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过渡:如果你是一只小鸟,你愿意来这棵南国的树上安居乐业吗?可是作者却没有看见一只鸟的影儿。
“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对吗?
让我们再次走进鸟的天堂。
(三)、重点感悟。
体会群鸟纷飞时的壮观景象。
1.播放课件录相:“群鸟纷飞”的场面。
使学生形象地感受这部分的动态美的描写。
2.导语,让我们走进课文,欣赏热闹的场面。
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尽情地感受这部分所描绘的美。
3.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从哪些重点语句中能够体会出这里的鸟儿多?
4.学生汇报。
学生甲: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
两个“到处”说明鸟很多。
学生乙: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
我们体会了“应接不暇”。
应接不暇的意思就是说人或事情很多,接待,应付不起来。
在课文里是说鸟太多了,眼睛看不过来了。
学生丙: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有的……有的……有的,说明鸟的姿态很多,种类也很多。
学生丁: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我们从中体会到鸟儿很欢快,快乐地叫着。
5.教师借机指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那么,请大家想象一下,树上还有什么姿态的鸟呢?(学生发散想象。
)
意图:通过上述问题让学生自学动态描写,体会众鸟纷飞,大小不一、颜色各异、动作千姿百态,有的飞,有的叫。
有的拍翅膀,使人应接不暇的热闹场面,以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学生自学中,教师借助电教手段,播放众鸟纷飞的录像,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激发了学习兴趣。
(四)、引导质疑,感悟“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1.看到这么一棵奇特的榕树,领略到树上鸟儿欢腾的场面,作者又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
学生齐读(投影出示)
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2.教师追问:
(1)从这句话中,你发现了什么?
(第一个鸟的天堂有引号,而第二个则没有。
)
(2)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有什么不同的含义吗?
(第一个鸟的天堂指的是这棵大榕树,第二个鸟的天堂指的是真真正正鸟的天堂。
鸟儿在这里栖息繁衍,过着幸福的生活。
)意图:以上三个过程既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又开展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逐渐向新课程模式靠拢。
由于问题的针对性较强,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五)、深化中心,迁移教育
1、学完了课文,谁能告诉我这里为什么成了“鸟的天堂”呢?
2、除了大榕树的大和茂盛外还有什么原因呢?(人类的保护,大自然的恩赐。
)
3、是啊,大自然多么的神奇、美丽,我们应该学习这里的人们,
保护鸟类、保护环境,让我们的地球母亲成为人间的天堂。
(六)、拓展延伸、激情写作
作业:如果你是鸟的天堂里的一只小鸟,你会怎样向别人介绍你的家园呢?以榕树上一只小鸟的身份写一篇导游词。
七、板书设计
榕树大、茂盛
鸟的天堂
鸟多、快活
意图:板书有助于师生一起回顾教学内容,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小学课堂的板书应简洁、明了,从而体现板书的“程序性、指导性、艺术性”。